《尋覓社會的真諦》教學計劃
提前做好計劃安排,有利于新工作的順利開展,下文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高一政治尋覓社會的真諦教學計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一、本課設計意圖
(一) 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識記
〇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〇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〇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〇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〇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
(2) 理解
〇馬克思主義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的局限性。
〇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〇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〇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 運用
〇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分析說明虛幻、歪曲的社會意識也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〇運用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原理,分析說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
〇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原理,分析說明我國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
〇運用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分析說明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2.能力目標
(1) 通過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學習,初步形成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看待社會現象、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2) 通過對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學習,初步形成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能力,對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有正確的認識。
(3) 通過對社會歷史的主體理論的學習,明確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形成自覺堅持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看待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 從社會存在出發理解社會意識,堅持思想領域的問題要到物質領域中去尋找根源,堅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
(2) 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走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為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3) 堅定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路線,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培養尊重勞動、熱愛人民的情感。
(二) 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內容目標: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認同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價值標準,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提示與建議:了解不同的人對某項改革措施的不同反應,用哲學觀點探討其原因。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要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和標準。
二、教學內容分析
(一) 教學提綱
框題一:社會發展的規律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 舊的社會歷史論的局限性。
(2)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3)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4)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3)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
(2)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的實現途徑。
框題二:社會歷史的主體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 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3)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4)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2.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 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
(2) 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
(3)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踐意義。
(二) 結構分析及探究活動設計意圖
關于上文提供的人教版高一政治尋覓社會的真諦教學計劃,大家仔細閱讀了嗎?更多資料請及時關注大學網。
【《尋覓社會的真諦》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真諦的造句01-27
父愛的真諦07-27
讀書的真諦07-29
愛國的真諦07-28
生命的真諦01-29
“生”的真諦01-30
人生的真諦06-17
生命真諦07-14
生活的真諦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