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
一、教學內容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要注意教科書編寫的兒童化。
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回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是生活中講規則,分別介紹我們的約定;做守規則的小學生;我做小小普法員。第二單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進健康;遠離“誘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單元交通連著你我他:從馬車到飛機;天南地北任我游;我做交通設計師。
二、教學目標和任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養成自覺講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的態度。
(2)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做到守法自律。
(4)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5)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6)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7)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了解水陸交通及航空的光輝歷程,及給人們提供的方便。
2、能力目標:
(1)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作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養成搜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說明問題。
(4)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5)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6)樹立法制觀念,培養學法、用法的意識。
3、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2)初步懂得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技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4)知道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了解法庭審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東西,用積極的心態促進自己健康成長。
(6)知道生活中的許多規則能給社會帶來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7)知道誠信是做人之本,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9)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充實教學內容,聯系豐富生活。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種課程資源。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6-10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03-26
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6-10
品德與社會下冊教學計劃05-23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07-08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計劃07-20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8-02
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教學計劃(精選5篇)01-25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