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

時間:2021-10-13 17:24:13 教學計劃 我要投稿

關于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三篇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我們又將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積累新的經驗,寫一份計劃,為接下來的學習做準備吧!計劃到底怎么擬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三篇

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 篇1

  一、任務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五節的內容。加速度是力學中的重要概念,是聯系動力學和運動學的橋梁,在后面的機械振動、電和磁、能量守恒、動量等內容都會涉及到。

  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對時刻和時間間隔、矢量和標量、物體運動路程、位移、速度、有了足夠豐富的、生動的感性認識。

  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與加速度有關的現象不多,所以加速度的概念對于剛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來說太抽象了。本節課先通過有趣的視頻讓學生感悟到物體在運動過程中速度可以發生變化,速度變化有快慢之分,從而巧妙的引出課題;教學過程中設計了有效的例題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加深對對物理規律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計算速度變化量,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知道加速度的符號、公式和單位。

  (4)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根據加速度與速度的方向關系判斷加速運動和減速運動。

  (5)會用加速度公式處理簡單問題。

  (6)知道直線運動中矢量的運算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媒體將生動有趣的視屏展示給同學們,減少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困難。

  (2)通過圖表類比的方法更直觀的感受各個物理量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飛機、汽車和摩托車比賽視頻的展示,感受生活處處有物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1)加速度的理解。

  (2)對速度變化量和速度變化快慢的區分。

  2。難點: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系

  四、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

  五、設計思路

  根據“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課程理念與目標,要求重視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學習過程中豐富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去觀察、分析、歸納、應用等,在參與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知識與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加速度是力學中的重要概念,是聯系力和運動的重要橋梁,也是高一年級物理課程中比較難懂的概念之一,在學生的生活體驗中,與加速度有關的體驗并不多,這就給學生理解加速度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課題引入要巧妙,一定要引人入勝,激起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盡量給同學們比較直觀的體驗感受,如圖表對比,舉貼近生活的例題等。

  六、教學流程

  1.教學主要環節

  本節課主要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情景引入,引出課題;

  第二環節:對比討論,得出加速度定義,對比加速度,速度,速度的變化量;

  第三環節:以豎直上拋例題聯系,得出加速度與速度方向相同,物體加速;加速度與速度方向相反,物體減速;

  2.教學流程圖

  3.板書設計

  §1。5 速度變化的描述──加速度

  一、速度的變化量

  1。定義式:△V=V—V0

  2。物理意義:

  3。直線運動中矢量運算的方法

  二、加速度

  1。物理意義:

  2。定義:

  3。定義式:

  4。單位:

  5。矢量

  三、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的關系

  1。當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時,物體做加速運動;

  2。當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時,物體做加速運動;

  3.板書設計

  §1。5 速度變化的描述──加速度

  一、速度的變化量

  1。定義式:△V=V—V0

  2。物理意義:

  3。直線運動中矢量運算的方法

  二、加速度

  1。物理意義:

  2。定義:

  3。定義式:

  4。單位:

  5。矢量

  三、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的關系

  1。當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時,物體做加速運動;

  2。當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時,物體做加速運動;

  3.板書設計

  §1。5 速度變化的描述──加速度

  一、速度的變化量

  1。定義式:△V=V—V0

  2。物理意義:

  3。直線運動中矢量運算的方法

  二、加速度

  1。物理意義:

  2。定義:

  3。定義式:

  4。單位:

  5。矢量

  三、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的關系

  1。當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時,物體做加速運動;

  2。當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時,物體做加速運動;

  七、操作案例

  (一)情景引入

  教師:如果摩托車、汽車和火車都是以各自最大的速度運動,誰是運動最快的?

  學生:肯定是飛機

  教師:課件展示摩托車、汽車和火車比賽視頻

  教師:在視頻中發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如何去解釋它呢?

  學生:在開始一段時間里摩托車跑在最前面,應該是摩托車開始一段時間里速度大

  教師:觀察的很細致,為什么會出現開始一段時間里摩托車速度最大呢?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摩托車、汽車和火車都是從同一起跑線從靜止開始運動,都要經歷一個速度變化──速度逐漸增加的過程,那么肯定是摩托車速度增加的快,在最初一段時間里它的速度才會是最大的,從而跑到最前頭,但是摩托車很快就增大到自己的最大速度不在變化了,才有后來的飛機、汽車的趕上來,超過它。從此視頻中我們可以發現物體在的運動過程中速度可以發生變化,而且速度的變化有快慢之分,為了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不同,我們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加速度。

  (二)新課教學

  1.速度的變化量

  教師:在研究速度變化快慢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個描述速度變化的多少的物理量──速度的變化量△V。例如,一個質點在t1時刻的速度為V0,在t2時刻的速度為V,那么質點在這段時間里的速度變化量是多少?

  學生:△V=V—V0

  教師:很好,一段時間速度的變化量由這段時間末速度減去初速度。我們來看到例題。

  例1。某質點沿東西方向直線運動,t=0時刻速度向東大小為3 m/s,t=2s 時速度變為向西大小為2 m/s,求前兩秒內速度的變化量。

  學生:速度變化了—1m/s。

  教師:注意這個結果是錯的,我們知道速度是矢量,矢量的運算要遵從平行四邊形行定則。平行四邊形行定則在第三章會詳細講解,這里我們介紹在直線運動中有關矢量運算的一種方法。直線運動中,我們首先要規定正方向,如規定向東為正方向,方向與正方向相同的量為正,方向與正方向相反的量為負,那么初速度就是3 m/s,末速度是—2m/s,這樣在帶入公式直接計算,結果中也會有表示方向的正負號。△V=V—V0=—2m/s—3 m/s=—5m/s,結果說明前兩秒內速度的變化量大小為5m/s,方向向西。(板演過程)

  2.加速度

  課件展示圖表,各交通工具均沿既定的直線軌道正方向運動。分析它們在不同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是多少?

  教師學生:A △t=3s △V=9m/s

  B △t=3s △V=6m/s

  C △t=20s △V=6m/s

  D △t=100s △V=20m/s

  E △t=10s △V=0

  教師歸納總結:五種交通工具中除飛機速度不變外,其他四種都是速度增加的運動,來看A和B,在相同的時間里,A速度增加的多,可以說A比B速度變化的快,那么 B和C速度變化量大小一樣,而B用得時間短,我們說B比C速度變化的快,那如何比較C和D速度變化的快慢呢?

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 篇2

  一、設計思想

  由于物理知識的抽象性、復雜性,物理觀念、方法、知識結構及物理應用和物理技能的個體性、不可言傳性,及其運用的無意識性,使得在常規教學中物理學習與其它學科學習相比顯得更為困難。內隱學習理論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發,內隱學習的概念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A.S.Reber于1961年所撰寫的論文《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中首次提出來的,Reber指出:人們能夠按照兩種本質不同的模式來學習復雜的任務,一種是人們所熟悉的外顯學習(explicit learning),即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利用心理資源,采取一定的決策來解決問題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活動。

  另一種是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就是個體自動的、無意識獲得刺激環境中復雜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并沒有覺察到或者陳述出所學知識內在的規則,但卻學會了這種規則。內隱學習是一種無意識地,自動化地獲得客體間結構關系的過程。因此,教學的過程不光從“教”的角度出發,更應從“學”的'角度、從學習的過程出發,考慮設計教學的過程。通過和初中的知識比較,區分并加深對速度的理解,按照位移──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速度和速率的順序遞進教學,矢量型和比較教學是這節課的主線。

  二、教材分析

  “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它與上面兩節內容一樣,屬于運動描述的基礎知識。這節的第一個小節繼續強調某個物理量與它的變化量的關系。

  教材中沒有在一般性的速度概念和平均速度的概念上面下功夫,而是比較簡潔地深入到瞬時速度的概念。在定義瞬時速度時用到了極限的思想,但沒有提出“極限”這個術語。教材中“說一說”和“做一做”兩個欄目都是擴展性學習內容,前者偏重于動手操作,后者偏重于思考。這些內容不要求所有學生都學,更多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考,或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材中STS 借協和客機停飛一事,引導學生討論“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這樣的問題。教學中只要學生參與就可以了,不要企圖得出什么結論性的意見。

  “問題與練習”中的第 3 題要計算速度,這本是十分容易的事,但要獲得計算所需的數據,學生應能讀懂列車時刻表。對于概念性知識的學習,應加強由感性到抽象過程的教學,先內隱學習,然后強化練習,加深外顯理解和鞏固,為形成新的內隱知識打好基礎。

  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賴于感性經驗,概念的同化主要依賴于知識經驗。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感性材料和知識經驗對概念的掌握和習得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因素都是內隱的。在概念教學的開始,要注意材料的直觀性、現實性、活躍性,首先讓學生在任務情境的操作和接觸中開展內隱學習,而將外顯訓練置于其后,這樣才能為后期知識規則的外顯學習打好基礎。

  要使用有效的內隱指導語,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正遷移,同時要避免負遷移的產生,有效地利用內隱知識與正遷移提高物理概念教學質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內隱思維品質,可以提高后面對知識自動化的速度和運用的效率。

  三、學情分析

  物體的運動是在時間和空間內發生的一個連續的過程,對運動的描述離不開時間和空間。這就需要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時空觀,即建立正確的時間、時刻,位移、位置的概念。

  同時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速度的概念,在生活中對于速度也有較多的感性知識,在高中重新學習應該困難不大。但學生在初中學習中,速度是一個標量,是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來表示速度,而高中確實將速度變為矢量,而且采用比值法給速度下了一個規范的定義,達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過渡到了一個統一的標準,改變學生了已有的認識,拓展了概念的內涵,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

  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是學生剛開始接觸,學生容易把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混淆。這屆學生基礎較差,所以對瞬時速度的理解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以內隱學習理論為基礎,體現了新課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層層深入,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要的課堂形式,在實現知識構建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l.了解如何描述運動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義、公式、符號、單位。

  3.能區別質點的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區別。

  5.會計算質點的平均速度,認識各種儀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描述方法的探索,體會如何描述一個有特點的物理量,體會科學的方法。

  2.同時通過實際體驗感知速度的意義和應用。

  3.會通過儀表讀數,判斷不同速度或變速度。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介紹或學習各種交通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學的價值和應用。

  2.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堅定學習思考探索的信念。

  五、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及其突破方法

  教學重點: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三個概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突破方法:通過類比,比較,讓學生積極思考,分組討論,總結歸納,加深理解。

  2.教學難點及其突破方法

  教學難點: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突破方法:從平均速度引入,通過極限思維的方法過渡到瞬時速度。

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打點計時器的計時原理,理解紙帶中包含的物體運動的信息(時間和位移)

  會安裝并使用打點計時器,理解利用紙帶測量速度的原理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自己看打點計時器的說明書,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通過實驗得出物體的運動信息,用物理的方法表述出來.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體會處理問題的方法,領悟如何間接測量一些不能直接測量的物理量的方法

  體驗實驗中理性思維的重要,即要動手,又要動腦

  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體的運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打點計時器的巧妙設計思路,體會物理原理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指導作用,增強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的意識

  經歷實驗過程,體驗科學實驗過程的艱辛與喜悅,并樂于探索自然界的奧秘

  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精神,有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愿望,并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打點計時器的使用。

  難點:對紙帶數據的處理,會通過紙帶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能通過紙帶知道物體何時做勻速直線運動,何時做變速直線運動。

  三、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式教學方法

  四、教學設計

  (一)新課內容

  1.打點計時器的認識

  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答:

  (1)電磁打點計時器使用的是直流電還是交流電?其工作電壓為多少?

  (2)我國交流電的頻率為50Hz,使用這種電源時,每隔多長時間打一個點,即相鄰兩個點之間的時間間隔是多少?

  (3)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可以記錄某段時間內的位移,能不能記錄時間?

  (4)說出電磁打點計時器的構造?工作原理?如圖1—4—1所示。

  (5)解釋電火花計時器的工作原理?如圖1—4—2所示,它與電磁打點計時器相比,哪一種誤差小?原因是什么?

  2.練習使用打點計時器

  問題1.電磁打點計時器中怎樣安放復寫紙和紙帶?

  師總結:將復寫紙套在復寫紙定位銷上,推動調節片可以調節復寫紙位置.將紙帶從復寫紙圓片下穿過即可.

  問題2.振針打的點不清晰或打不出點可能有哪些情況?

  師總結:(1)調整復寫紙位置或更換復寫紙。

  (2)調整打點計時器。(可能是振動片的振動幅度太小了,可以調節振動片的位置;可檢查壓紙框的位置是否升高而阻礙了振動片使振針打不到紙帶上,可將壓紙框向下調節到原來的位置;可能是振針的位置太高,調節振針直到能打出點為止)

  (3)可能是選擇的4—6V的電壓太低,可適當調高電壓,但不得超過10V

  問題3.為什么要先打開電源讓打點計時器先工作1—2s再松手打紙帶?可不可以先松手再打開打點計時器的電源?

  師總結:打點計時器打開電源后要經過一個短暫的時間才能穩定工作,所以應先打開電源讓打點計時器工作1—2s后才能松手打紙帶.這樣做可以減小誤差

  問題4.打點計時器打完點后要及時關閉電源,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師總結:因為打點計時器是按照間歇性工作設計的,長期工作會導致線圈發熱而損壞

  指導學生動手練習使用打點計時器,要讓學生按步驟有序操作,并打出幾根紙帶。

  (1)怎樣從打出的紙帶中獲取數據?指導學生用列表格的形式把數據列出。

  (2)怎樣根據紙帶上的點跡計算紙帶的平均速度?

  (用紙帶上兩個點之間的距離除以兩個點之間的時間間隔,即根據,求出在任意兩點間的平均速度,這里S可以用直尺測量出兩點間的距離,t為兩點間的時間間隔數與0.02s的乘積。)

  (3)在打出的B、C兩個點的時間間隔中,紙帶運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如果紙帶上的點跡分布不均,那么,點跡密集的地方表示運動的速度較大還是較小?

  (在紙帶上相鄰兩點間的時間間隔均為0.02s,所以點跡密集的地方表示紙帶運動的速度很小)

【關于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三篇】相關文章:

關于高一歷史教學計劃模板12-26

高一下學期物理教學計劃九篇12-28

高一下學期物理教學計劃六篇12-29

高一下學期物理教學計劃4篇12-23

高一物理教學課件09-16

【實用】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計劃4篇01-05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計劃匯總10篇01-05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計劃集錦六篇01-04

【精品】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計劃3篇01-04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計劃合集7篇01-0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观看肉丝少妇被日字幕 | 久久亚洲女同第一区 | 亚洲v欧美v国产ⅴ在线成 | 亚洲sss整片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免费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 五月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