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第二單元教學計劃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我們的工作又將在忙碌中充實著,在喜悅中收獲著,我們要好好計劃今后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計劃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第二單元教學計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第二單元教學計劃1
一、教材簡析:
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兩個:一是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和用豎式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即“解決問題”。
“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在教材內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結合具體的情境,加強有余數的除法意義的認識;另一方面重視聯系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學習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有余數的除法要有機地體現與表內除法的聯系。“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還是今后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因此這部分的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材中的“主題圖”是每個單元數學知識信息呈現的“窗口”,它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和豐富和背景資源。本單元的“主題圖”以學生最熟悉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場景,呈現了“用盆花布置校園”、“籃球比賽”、“跳繩活動”等具體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余數”現象,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氣息,感受到有余數的除法就在我們的身邊,密切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加這部分知識的親切感。同時,把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內容都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如購書、郊游、買花等等,讓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開展學習,激發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2、創設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
有余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教材有意識地注意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來溝通有余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關系,在具體情境中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同時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像、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擺圖片、探索規律)中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體情境中的“余數表示什么?”,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3、內容的設計有一定的彈性,且形式多樣。
教材應當滿足所有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因此,內容的設計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彈性。本單元教材選取每個學生都熟悉的素材來開展教學,這樣就保證了所有的學生都具有參與學習的經驗和基礎。在教學素材的組合上,既充分考慮了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呈現方式的圖文并茂、形式多樣,同時又照顧了學生學習個性的需要,使學習內容有一定的選擇性和自主性。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使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和筆算有余數的除法。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
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突破措施:
1、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
2、加強觀察、操作活動的教學。
3、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
本單元可用5課時進行教學。
20xx年10月
課題:除法的意義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P49上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認識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
2、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余數”現象,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氣息,初步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3、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開展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重點: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
教學難點:正確計算表內除法豎式。
教學準備:主題圖、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談話導入:數學王國里的小精靈聰聰和明明同我們一塊兒學習數學知識已經有兩年多了。今天,他們又要帶我們去哪兒呢?請同學們跟著去看看吧!(出示第49頁主題圖的掛圖)原來希望小學的同學們正在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場面真是熱鬧非凡啊!認真觀察,說說從圖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學生充分自由地說。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一)分小組解決主題圖中的數學問題。
(1)觀察主題圖,解決數學問題
剛才同學們都觀察得非常仔細,說得也很具體。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選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情境場面。根據這個場面來提出一個用除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并把它解答出來。
(2)小組活動。
(3)分小組匯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二)教學例1
(1)創設故事情境,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5÷5=3(組)
(4)學習表內除法豎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這種橫式的表示方式,還可以用豎式表示。
②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
③讓學生聯系橫式認識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④請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⑤想想: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個意義嗎?
⑥讓學生快速記憶各部分名稱。
(三)聯系實際,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籃球比賽”情境中的數學問題。
“籃球比賽”中有21個同學,5人分成一組,可以分成幾組?同學們可以用小棒擺一擺,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嗎?
2、初步感知“有余數的除法”
21個同學,5人分成一組,可以分成4組后,分不完了,還剩1人。這種現象就是本單元我們學習的內容--《有余數的除法》。
3、你能說說在生活中遇到的這種現象嗎?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請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27÷336÷425÷5
2、我會算
你會寫、會算哪些豎式?在本子上愿意寫幾道就寫幾道,同桌相互檢查。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談一談這節課你的收獲有哪些?
三年級數學第二單元教學計劃2
一、教材簡析
本單元的內容有:加法、減法和加減法的驗算。
根據《標準》的要求,筆算加減法限定于三位數加減三位數,本單元主要教學三位數加減法。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學習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加和連續退位減。
本單元三個部分的教學改變了過去單純出計算式題教學的形式,都是通過具體的生活問題和或者生活情境引出計算問題,并注意在練習中安排一定數量的應用問題,以加強計算教學與實際應用的聯系,使學生感受計算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根據《課標》提出的“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的要求,加減法的教學均按照先估算、再計算的順序安排,增強估算意識,培養數感,并結合部分例題,體現算法多樣化。教材在編寫時對法則不作全面呈現,僅在重點和關鍵處進行提示和引導,以體現合作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
針對計算教學練習比較枯燥的問題,練習的安排加強與實際應用的聯系,努力做到形式多樣,并設計了一些思考和開放題,提高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計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
2.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加減法的估算,進一步領會加減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強估算意識。
3.理解驗算的意義,會對加法和減法進行驗算,初步形成檢驗和驗算的習慣
4.使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學會與人合作學習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三位數加減三位數
2、掌握驗算方法。
難點:
1、連續進位加法
2、連續退位減法
突破方法:
1、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
計算往往是和實際問題中引出的,教師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出數學問題,學習數學方法,也可以利用身邊熟悉的事例進行教學。
2、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基礎上學習的,在教學時可采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體現學習自主性。
3、加強估算,培養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計一下“的環節,同時也可以利用練習中提出的估算要求,培養估算意識和能力。
4、恰當、適時的運用合作學習方式。
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探索和討論。
課時安排:(共9課時)
1、加法…………………………………………3課時
2、減法…………………………………………3課時
3、加減法的驗算………………………………2課時
4、整理和復習…………………………………1課時
【三年級數學第二單元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數學第二單元教案08-26
第二單元教學計劃01-21
三年級數學第二單元《小數乘法》教學計劃09-14
小學數學第二單元試題06-12
數學單元的教學計劃03-24
數學單元教學計劃03-30
單元數學教學計劃06-13
數學單元教學計劃06-27
數學單元教學計劃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