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教學課件教案

時間:2023-04-24 14:20:10 教學課件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赤壁之戰教學課件教案(精選7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之戰教學課件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之戰教學課件教案(精選7篇)

  赤壁之戰教學課件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條理,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東吳以少勝多的原因。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是怎樣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

  教具學具

  鵬博士軟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導讀”內容,提示課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進入了一組新的課文學習,在這組課文中,我們將要學習什么內容,要了解哪些學習方法呢,導讀中明確告訴了我們。請一個同學讀導讀,同學們想導讀給我們這組的學習提出了哪些要求。

  2、我們首先要學習的一篇課文是《赤壁之戰》。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縣西赤磯山。據歷史記載,東吳的孫權以三萬軍隊打敗了曹操的八十萬軍隊,孫權是怎樣打敗曹操的,他為什么能打敗曹操,學習了課文你就能夠知道。

  二、檢查預習。

  1、多媒體顯示自制幻燈片,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3、鵬博士顯示問題:赤壁之戰發生在什么時候?交戰雙方是哪些人?戰爭發生的原因是什么?結果如何?

  4、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給課文分段。

  1、默讀課文,想想赤壁之戰的經過,開始怎樣,后來怎樣,結果怎樣,然后給課文分段。

  2、討論分段。

  四、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讀后同學評議。

  2、“調兵遣將”是什么意思?周瑜為什么要調兵遣將?

  3、“隔江相對”怎樣理解。請同學說一說。

  4、說說這段話講了什么。

  五、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第二段。讀后同學評議。

  2、周瑜為什么說火攻是個好主意?

  3、說說這段主要講了什么。

  六、朗讀課文一、二段。

  七、布置作業

  預習課文第三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為什么說火攻是個好主意?請同學們用自己話說一說。

  2、這節課我們要了解周瑜和黃蓋是用怎樣的計策打好火攻這一仗的?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朗讀第三段,讀后同學評議。

  2、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學生默讀五、六、七自然段。討論理解:

  (1)文中幾次提到“東南風”?為什么要在“東南風很急”的情況下來火攻?

  (2)從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而沒有準備”?

  (3)黃蓋是怎樣接近曹軍的?

  (4)請同學根據這些內容用自己話說說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

  3、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進行的?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八、九自然段,著重理解風和火的關系。

  4、顯示圖片,讓學生結合畫面體會兇猛的火攻場面。

  5、火攻這一仗的結局是怎樣的?引導學生讀課文第十、十一自然段,討論理解:

  (1)“鑼鼓震天”是什么意思?“丟盔棄甲”是什么意思、

  (2)曹操為什么要逃跑?

  三、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周瑜、黃蓋是怎樣用火攻打敗曹軍的,請一個同學說說赤壁之戰的過程。

  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的.記敘順序。

  二、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1、啟發談話:要想把事情講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順序來講。對于赤壁之戰,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呢?

  2、赤壁一戰的起因是什么?雙方是怎樣準備的?經過和結果怎樣?請同學們拿出筆記本,按這個順序列出提綱。

  三、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1、在赤壁之戰中,東吳以三萬軍隊打敗了號稱八十萬的曹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局?

  這以少勝多的原因什么?

  2、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后討論。

  四、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學習鞏固生字。

  六、布置作業

  預習《飛奪瀘定橋》。

  板書設計:

  15 赤壁之戰

  起因 戰前準備 經過結果

  曹軍犯境 妙計殲敵 大獲全勝

  隔江相對 獻計火攻 寫信詐降-草船沖寨-火燒戰船-乘勝追擊

  課后反思:

  正如中記載的那一場扣人心弦的戰爭一樣,我也在激動的情緒和緊張的氛圍中上完了35分鐘,回顧一下,整堂課中,我自認為完成得比較滿意的是:

  1、直觀生動的讓我的課如虎添翼。整整花了一天精心制作的,無論是3萬東吳大軍和80萬曹軍對峙的示意圖,還是火燒曹營的錄像,都讓學生們非常輕松地了解了“火燒赤壁”的全過程,記清每一個步驟,身臨其境,瞠目結舌,為我的課增色不少。

  2、“步步為贏”吸引所有的眼球。這個環節的設計還是完成,我的初衷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進來。果然,一步一步的完成,我試圖讓一些學困生參與,結果很不錯。于是,小小的勝利激起了他們隨后的學習興趣,整堂課都是全情投入,相信他們學有所獲,品嘗了勝利,這讓我如愿以償,更是意外的驚喜。

  有成功自然也有遺憾,整堂課我的教學步履總顯得那么匆匆,因為時間實在匆忙,于是復述只是“火攻”的四個步驟,少了課文的完整復述,顯得不夠完整;因為時間匆忙,課文的拓展部分——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朗讀蘇軾的《赤壁懷古》只成了草草的齊讀一遍,學生無法理解其中的意境,讓我的初衷——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民族精神教育自然顯得單薄很多。于是我在想,也是一直的困惑:隨著年級的升高,課文篇幅的加長,課堂容量的不斷加大,如何提高我們的35分鐘課堂效率?如何在這有限的35分鐘里將最精彩的、最需要學生領悟的內涵和學生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傳授于他們?這的確太需要我們具有大刀闊斧的魄力和去粗留精的本領。

  同時,我的教學設計中,還是缺少一點二期課改的精神體現,比如培養學生的一種質疑問難的求異思維。像這堂課,我就可以讓學生評價一下“黃蓋寫信詐降”這一做法你贊成嗎?為什么?或者評價一下曹操這個人。雖然事后我都想到了,在后來的課堂上讓學生展開討論,但這節課上卻只字未提。我想,也許時間太緊,無法單獨有環節來展開,我可以設計為課后作業呀!

  這堂課從備課到制作,花去了我不少的時間,但我覺得很充實,通過這樣的實戰,我也感覺到自己的教學經驗日益成熟起來,思考的問題也多起來,反思后的收獲也更加豐富了。“教學相長”,這話一點都沒錯!

  赤壁之戰教學課件教案 篇2

  一、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根據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有關章節改寫而成,敘述了東吳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黃蓋詐降和用火攻的計策,在赤壁以三萬兵力打敗曹操八十萬大軍的故事。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這一戰役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力量的對比,也為后來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奠定了基礎。

  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為三部分,記敘了戰役的經過。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點,著重敘述了火攻這一仗是怎樣打的。

  本課編寫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了解戰事的全過程,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了解事件的經過和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難點是引導學生如何從戰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文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調兵遣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丟盔棄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讀懂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準備。可讓學生搜集有關《赤壁之戰》背景資料,并通過預習,自學生字新詞,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2、課上可讓學生交流各自搜集的資料,通過交流,學生能對三國時代、課文來歷、課文中的一些人物、赤壁之戰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等,有所了解,為閱讀課文掃清障礙,做好準備。

  3、可把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和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結合起來進行。在學生大體了解課文內容后,要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但不要死套起因、經過、結果各成一段的模式。要引導學生做具體的分析。比如,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交待了戰爭起因后,并沒有立即敘述戰爭過程,而是寫了戰前的準備,因此要單獨成一部分。從黃蓋獻上火攻之計開始,已經是在描寫周瑜一方對敵軍展開進攻的第一步行動了。全文最后一段交待赤壁之戰的結局是曹操帶著殘兵剩將從華容道逃回北方。

  戰爭的結局與過程,作者并沒有明顯分開來寫,所以經過和結果可合為一部分。這樣,可按照“戰役的起因——戰前準備——戰役的經過及結果”的發展順序把課文分成三部分。進行理清課文順序的訓練,還要抓住火攻全過程這一重點,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火攻是分哪幾步實施的`,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在學生認真理解思考的基礎上,可以讓他們用比較概括的語言按順序說一說,使學生明確,無論是全文,還是各部分,都要按一定的順序寫,言之有序,是寫好文章的基本要求。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探討雙方取勝失敗的原因。可設計以下一些問題,如:黃蓋認識到了敵我雙方的哪些優勢和劣勢?為什么要建議用火攻?曹操為什么會連續兩次上了黃蓋的當而沒有起疑心?赤壁之戰中雙方勝敗的原因各是什么?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論,教師僅作點撥及小結即可。

  “思考、練習”2和“思考、練習”3可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完成。火攻可分為四步:

  ①黃蓋寫信,向曹操假投降;

  ②選擇刮東南風的一天,船上裝上引火的材料,駛向曹營;

  ③船接近曹營時,黃蓋命人點火,火船沖進曹營,曹營火光沖天;

  ④周瑜帶兵追殺曹軍,曹操從華容道逃跑。

  第3題要求學生找出寫東南風的句子,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這也是實施火攻的關鍵條件。說明東吳的將領善于利用天時和地利等自然條件。如果沒有這一關鍵條件,火攻就不可能實施。如果東南風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對方有了防備而失敗。所以,火攻計策之所以能取勝,歸根結底是東吳的將領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時之利的結果。

  4、課后拓展。可讓學生課外搜集和閱讀三國故事,召開故事會,評出講得好的同學。也可以辦一個展覽,把同學們搜集到的有關三國人物的故事、資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閱讀體會。

  四、參考資料

  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三國時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公元二零八年秋天,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后親率號稱八十萬人的水軍沿江南下,企圖消滅劉備及孫權,統一中國。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抗擊曹軍,兩軍在位于長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吳蜀聯軍根據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以及他們的戰船相連行動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設詐降火攻之計,大破曹軍。曹操軍隊死傷無數,損失慘重,倉皇敗走華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劉備趁機奪取了益州、荊州,與魏、吳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赤壁歷史上發生赤壁之戰的地方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的赤壁山。其山高五十多米,巖石皆呈赭紅色,是約一億年前因礫石、砂子與鐵質、鈣質等物沉積膠結氧化而成,又因地質斷層而露出地面,這種特殊的地貌被后人傳說為火燒赤壁時燒成紅色的,因而更增添了赤壁之戰的神奇色彩。此外湖北黃崗縣西北的江濱有一赤鼻磯,也是懸崖峭壁赭紅如火燒一般,兀立臨江,因與“赤壁”同音,相傳為赤壁古戰場。宋朝蘇軾貶官任黃州團練副使時,曾經游歷此地,追懷古事,寫下了千古絕唱《赤壁懷古》和《赤壁賦》的文章,其實此處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戰場。

  曹操(155—220)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史稱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縣,小名阿瞞,字孟德。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擴張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漢獻帝迎至許昌,遂“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戰被劉備孫權擊敗后回北方重整勢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繼位后追封其父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長于詩歌,以詩抒發報負,今存詩20余首。其詩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成為英雄老當益壯,志氣沖天的代言,堪稱千古絕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國時吳國名將,廬江舒縣(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輔佐孫策、孫權建孫吳政權,又與孫權為連襟。在建安13年曹操大軍壓境時與魯肅等人力主迎戰,并親率大軍破曹操于赤壁,贏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黃蓋字公覆,吳國宿將,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赤壁之戰中,他率領數10艘裝滿蘆葦、火硝和硫磺等引火之物的小船詐降,趁機點火以火攻之計破了曹軍船陣和兵營。

  華容道華容是縣名,設于西漢,在今湖北潛江縣西南。因曹操赤壁之戰后取道華容縣北歸,故稱華容道。

  火硝又稱土硝或硝石,白色或灰色,含有一種叫硝酸鉀的化學物,受熱分解后可釋放大量氧氣,是一種強氧化劑,可助燃,因而常用于制火藥、火柴等。又因其中含有氮和鉀,且易溶于水,故又可作化肥使用。

  硫磺硫的統稱,為淺黃色結晶體,可用來制造硫酸、火藥、焰火等,可作殺蟲劑,又可用于治療皮膚病。許多溫泉水或地熱井中抽出的熱水中就含有硫的成份,因而可以治療皮膚病。

  赤壁之戰教學課件教案 篇3

  一、課文特點介紹: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歷史故事。東漢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東吳,東吳大將周瑜采用詐降和火攻的辦法,大敗曹軍,這是我國歷史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二、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并能看圖詳細復述課文。

  2 、能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學習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3 、通過學習課文,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揚長避短。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2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看圖詳細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教學難點:學生缺少歷史知識、地理知識及古代戰爭的知識。有關知識,老師可結合課文內容做些簡單介紹。

  四、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

  1 、故事里主要寫了戰役雙方的`哪幾代人?

  2 、這次戰役結果怎樣?周瑜用什么方法取勝了曹操。

  (二)細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給課文分段。讀書、討論、歸納、按事情發展順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經過。

  第四段:(11):故事的結果。

  (三)再讀課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學習第一段,默讀課文

  思考:曹操攻打東吳,做了那些準備,當時參戰雙方的局勢怎樣?

  板書: 北岸 曹軍80萬

  南岸 東吳3萬

  概括段意:曹軍南下攻打東吳,因兵士坐不慣船,就用鐵索把船連起來,準備渡江。

  2.學習第二段,指名讀課文。

  思考:著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概括段意:黃蓋向周瑜提出火攻曹軍的主意,并且獻出了一個如何打的計策。

  3.學習第三段,讀課文

  思考:東吳采用了正確的進攻策略,采取了幾個步驟?

  黃蓋詐降

  準備20條船,都用幔子遮著,里面裝著蘆葦,上面撲上火硝、硫磺、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說明東吳準備得十分充分)

  火攻曹營

  概括段意:黃蓋寫信給曹操,加意投降,趁東南風,讓裝滿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沖去,使曹操的船和軍營全燒了起來。

  4.學習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勝追擊,曹操大敗而逃。

  (四)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讀一讀所寫的各段段意,(縱觀全文,得到整體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連起來,刪去重復,對全文來說是次要的內容。

  3、為了把句子連貫起來,句與句之間可少許加一些必要的詞語,有些詞句可調換位置,使之成為完整通順明白的一段話。

  主要內容: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因兵干坐不慣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曹營,曹操大敗而逃。

  (五)看圖詳細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六)課后練習:

  1、 用下面的字組詞。

  遣( )度( )駐( )瑜( )

  遺( )渡( )注( )愉( )

  策( )( ) ( )( )

  竄( )( ) ( )( )

  降(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將 降

  ( ) jiāng( ) jiàng( )

  2、用下面的詞語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寫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板書設計

  北岸 曹操80萬(多) 過于自信、輕敵

  長江 火 借

  攻 東

  風 知已知彼,揚長避短

  南岸 東吳3萬(少) 準備充分,有智有謀。

  赤壁之戰教學課件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2、理清課文脈絡,給課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計策等詞語的意思。

  3、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課文主要意思。

  4、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內容,改課文分段。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脈絡,理解課文的相互關系。

  教學過程:

  1、課前談話、揭示課題。

  (板書3萬 >80萬)

  (1)、問:哪個多,哪個少?指名學生回答。如果你手上有三萬兵,你能打敗人家的80萬大軍嗎?

  (2)、在我國古代的三國時期,就有一個叫周瑜的大將軍,以自己的3萬軍隊擊潰了曹操的80萬軍隊,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板書:以少勝多)這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周瑜是怎樣以自己區區的三萬兵力擊敗曹操的80萬軍隊的呢?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大家去尋找答案。一起來學習一下(板書:19、赤壁之戰)我們先看這個題目

  題目的之是什么意思?(的)那么,課題的意思就是:發生在赤壁的戰爭。究竟這發生在赤壁的戰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曲蕩氣回腸的歌曲吧!領略一下1700多年前的壯觀與激烈吧?

  2、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

  多媒體出示: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魚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師念此詞一遍,說三國,道三國,一直以來人們都為三國的故事所傾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看《三國演義》的故事,更多的是一起來談三國。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談一談三國吧。大家看這首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告訴我們事情發生的地點是什么?隨機板書:長江

  再看第二句:浪花淘盡英雄 問:《三國演義》大家認識三國演義里面那些人物呢?(指名回答)看來大家對三國演義還真是了解不少。今天學習的《赤壁之戰》,請大家今天我們要熟悉那些人物?他們是不是稱得上是英雄?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3、自由讀課文。

  要求:

  1、讀準音,給每個小節標上記號。

  2、仔細讀每一小節,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檢查自讀情況

  1、問:通過讀課文,那些人物在本書中出現了?他們能不能稱得上是英雄呢?(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周瑜統率三軍、擊潰曹軍;黃蓋獻計火攻,火燒曹營;曹操驕傲自大,落荒而逃)

  2、大家談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們再來思考這幾個問題。看看同學們能不能回答?

  (投影出示:1、黃蓋向周瑜說的計策用火攻,你認為好不好?

  1、敵眾我寡、不宜久持、應速戰速決

  2、曹操戰船連接,不利行動

  3、戰船及其帆篷、繩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黃蓋假投降,曹操為什么不懷疑?)

  1、曹操驕傲自大,盲目樂觀

  2、曹操深信黃蓋的話

  3、黃蓋的船偽裝的好,使曹操不容易發覺其中有詐。

  過渡:通過剛才的檢查,可以看出同學們讀書是比較認真的。下面,請大家再次把課文一節一節的瀏覽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

  5、指導分段

  1、曹操率軍欲滅東吳,周瑜調兵遣將。這應當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黃蓋獻計,寫信詐降,草船沖寨、火燒敵船應是妙計殲敵的經過。

  3、赤壁之戰,曹軍慘敗,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應是結果部分。

  歸納:

  隨機板書:

  (起因1--2) (經過3--10) (結果11)

  大軍犯境 妙計殲敵 大獲全勝

  兩軍 黃蓋 寫信 草船 火燒 上岸

  相對 獻計 詐降 沖寨 敵船 追擊

  過渡:赤壁之站的結果是曹軍慘敗,周瑜大獲全勝。那么在整個事件的過程中,誰起了關鍵的作用。(黃蓋)黃蓋的兩大計謀:一是火攻,二是詐降。是整個戰役取得成功的關鍵之處。黃蓋當時在信中提到這么一句話,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哪有不失敗的!

  赤壁之戰教學課件教案 篇5

  知識目標:

  1、熟讀全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2、鞏固文言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

  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情感價值觀目標:

  學會運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對待學習、對待生活

  學習重點與難點:

  鞏固文言基礎知識

  學法指導:

  誦讀 自主合作探究 練習鞏固

  知識鏈接:

  ●赤壁之戰的.典故和成語

  典故 三顧茅廬 赤壁之戰 苦肉計 官渡之戰 草船借箭 借東風 三氣周瑜

  成語 三分天下 鞠躬盡瘁

  ●歷史已經隨著江水遠去,硝煙已經散盡,很多人說曹操如果聽取賈詡的建議就不會失敗,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嘆曹操的時候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羽扇綸巾”的周瑜,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和烏林那驚天動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場雪就這樣被映紅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復習提綱

  教材知識點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將軍禽操

  2.五萬兵難卒合

  3.頃之,煙炎張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1.荊州與國臨接

  2.備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5.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

  6.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劉琮束手

  9.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10.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11.權起更衣

  12.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13.地方數千里

  14.當橫行天下

  15.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戰

  18.去北軍二里余

  19.北軍大壞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詞并解釋.

  敬賢禮士

  2.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將軍

  4.乘犢車,從吏卒

  5.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6.可燒而走也

  7.瑜等率輕銳

  8.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9.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樂業

  12.備南走

  13.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

  14.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15.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

  四.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一)實詞

  此帝王之資也

  2.二子不協

  3.與操有隙

  4.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6.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諧

  8 肅宣權旨

  9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10近者奉辭伐罪

  11.權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13.不復料其虛實

  14今以實校之

  15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

  17.上建旌旗

  18.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

  (二)虛詞

  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3.向察眾人之議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6.頃之,煙炎張天

  五.特殊句式

  劉備天下梟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將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于)江東

  8.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赤壁之戰教學課件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之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2.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教學難點

  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

  (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三)理清課文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

  (二)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介紹時代背景。

  《赤壁之戰》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改編而成的。哪位同學知道“三國”是哪三國?他們的首領各是誰?

  (“三國”是魏、蜀、吳。他們的首領分別是:魏是曹操;蜀是劉備;吳是孫權。)

  “三國”是怎樣形成的呢?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進一步奪取長江下游孫權的地盤。當時曹、孫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面對強大的曹軍,孫權聯合沒有地盤的劉備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與曹軍交戰。課文講的就是這次戰役的故事。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這一戰局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也為后來魏、蜀、吳三國成鼎立局勢奠定了基礎。同學們,你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這個地方在哪里?交戰雙方是誰?他們為什么要打仗?結果怎么樣?)

  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首先我們來聽一遍課文的朗讀錄音,找一找課文中是誰和誰在打仗。

  帶著問題聽錄音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篇課文講的是曹操率領的80萬大軍和周瑜的3萬兵士作戰。)

  周瑜是孫權的部下,東吳軍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在赤壁這個地方被周瑜率領的東吳軍打敗。“赤壁之戰”寫的就是這件事。作戰雙方力量懸殊那么大,曹軍為什么會敗呢?我們認真學習課文之后,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2.辨字組詞

  指導學生討論字的間架結構和字義,然后組詞。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說明這個字與水有關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這個字的意思是:從這一岸到那一岸。用這個字組詞可以是(渡口)(渡船)(渡過)(渡江)等。

  率—(率領)(輕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調兵遣將)

  策—(計策)(對策)(策略)(決策)

  盔—(頭盔)(盔甲)(丟盔棄甲)

  ……

  3.或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

  抵擋: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讓。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計策:對付某種情勢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視線。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極大。滔,漫、充滿。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失去信用。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調,調動。

  無心應戰: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應,應付。

  丟盔棄甲:形容打仗狼狽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

  纜繩:拴船用的粗繩子。

  號稱:名義上是。本課的意思曹軍說是80萬,實際上遠沒有那么多。

  相持:雙方堅持對立,互不相讓。

  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為遮擋而懸掛起來的布、綢子等。掛在屋內的帳幕。

  鼓聲震天:古時候打仗,擂鼓表示進攻。這里形容鼓聲非常大。

  3.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條理。

  教師范讀課文,然后找同學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的結構。

  課文主要記述了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因為兵士坐不慣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了曹操的戰船、軍營,曹操大敗而逃。

  這篇課文共有11個自然段,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經過、結果這一固定模式。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課文做具體的分析。課文在起因之后,經過之前,這一部分是戰前的準備,應該單獨畫為一段。經過和結果同屬火攻一仗的全過程,不能分開。按照這樣的分析,本課應該是這樣的順序:①戰爭的起因,②戰前的準備,③作戰經過和結果。因此課文應該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曹操率軍南下想奪取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與曹軍隔江相對。這是赤壁之戰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講曹軍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用鐵索把船連起來練兵。黃蓋根據這些情況,向周瑜獻計用火攻打敗曹軍。這是雙方的戰斗準備。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講黃蓋假意投降,駕火船燒曹營,大敗曹軍。這是火攻一仗的全過程。

  (三)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三、教學難點

  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赤壁,東吳只有3萬人,卻能打敗曹軍的80萬軍隊,原因是什么呢?

  停頓幾分鐘,使學生快速思考并認定這的確是個問題。

  哪位同學知道“赤壁”在哪兒?作戰雙方是誰?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赤壁”位于現在湖北武昌市,長江邊上。作戰雙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書: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樣取勝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二)學習第一段。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介紹了什么?

  (作者在這一段具體介紹了戰斗發生的時間:東漢末年;地點:赤壁;交戰的雙方:曹操和東吳的周瑜;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長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長江南岸。這次戰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同時也可以看出曹操是這次戰爭的發動者,周瑜“調兵遣將”是為了抵抗曹軍。)

  很明顯,戰爭發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擴大自己的地盤,從道義上講是不正義的,但是他們人員眾多,來勢兇猛。周瑜也毫不畏懼,調兵遣將與曹軍隔江相對。這場戰爭的經過和結果怎樣,我們繼續往下看。

  (板書:南北隔江相對)

  (三)學習第二段。

  找同學分自然段讀書,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內容。

  對于難以適應的環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條條用鐵索連起來。)

  曹操為什么要這樣做,沒有別的辦法嗎?

  (因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這次作戰“非坐船不可”,可是他們不習慣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

  你從哪個詞語看出來曹軍必須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誰能結合實際生活造一個句子,說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須這樣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經常能用到這樣的句式。如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軍已經為作戰做好了準備,把所有的船連成了一個平地。同學們,大家討論討論曹操這個辦法怎么樣?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曹軍潛在的危機,在此為學生理解黃蓋的計謀作了鋪墊。使一個教學上的難點很快就解決了。

  (這個辦法不好,因為這樣一來所有的船成為了一體,如果有緊急情況發生,一條船都跑不了,就會全軍覆滅。)

  真聰明。可是曹操就沒有想到這一點,相反周瑜軍中的黃蓋卻注意到了,還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黃蓋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黃蓋的一段話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戰雙方的利與弊,以及在戰斗中取勝的計謀。

  (黃蓋認為①敵我力量懸殊很大,因為曹軍號稱80萬人,周瑜才有3萬兵士。②長期相持沒有好處。因為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長期相持,對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軍船體相連難以分散。針對這些情況,黃蓋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計策。)

  怎么理解“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這個辦法,只是具體怎么做“還得有個計策”。說明周瑜很謹慎,對問題考慮得很周密,最終采納了火攻。)

  (板書:火攻)

  “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作者在這里為什么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嗎?

  請同學再讀第二段,教師在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可具體講解這一內容,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文在這里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是因為下文實際上是這一計策實施的描述。這樣寫既為下文埋了了伏筆,又避免了重復,從而使文章顯得結構嚴謹,語言精煉,引人入勝。

  教師簡單小結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戰勝對方,就得知已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決定用火攻。火攻這一計策到底是怎樣實施的呢?我們繼續學習第三段。

  (四)學習第三段

  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因為故事性比較強,教學時最好以一個或幾個大問題為主,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用比較概括的語言按順序說一說。

  這一教學環節可以留出大約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并根據問題思考。

  請同學們認真讀書,并思考這樣的問題:火攻分為哪幾步實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課文分四步來寫火攻:①黃蓋寫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敗,并表示帶兵士和糧草投奔曹軍。這個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勝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為真。②火攻選擇在刮東南風的天氣里,船上裝滿引火的東西,趁著東南風駛向曹營。因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這樣就使得“火攻”在東南風的幫助下得以很好的實施。③黃蓋在船接近曹營時,叫人點火,火船沖進曹營,致使曹操的戰船一下子都燒了起來,火又竄上岸,岸上的兵營也燒了起來。這樣近距離點火使曹軍措手不及。④周瑜帶兵追殺曹軍,曹操從華容道逃跑。“鼓聲震天”說明周瑜一方士氣大振,火攻大勝。“丟盔棄甲”形象地描述了曹軍大敗時狼狽逃跑的樣子。

  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教師給予一定的正確指導,并注意從每一步的內容中,概括出主要詞語進行板書。

  (板書:詐降東南風點火追殺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進行。讓學生按事情發展順序把這四步寫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機上進行展示和評比。

  “果然”一詞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在實際生活中怎么運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課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隊帆船直向北岸駛來,……”這說明曹操正想著或正等著什么,結果發生的事實正合他意。但他沒有想到這些船不是來投降,而是來燒他們的。

  果然——天陰得很厚,不一會兒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火攻”就會理解深刻,記憶清楚。緊接著師生共同研究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萬人,曹操擁有80萬人,力量懸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戰;恰好有東南風;又因為曹軍來犯,周瑜帶領兵將奮起抗擊,屬于正義事業。所以周瑜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黃蓋的計策,揚長避短,使這樣一次力量對比極大的戰事,以少勝多,東吳取得了勝利。

  (板書:原因:天時地利人和結果:以少勝多)

  (五)總結板書,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戰的結果是東吳3萬人打敗曹操80萬大軍。這一結果是曹操難以預料的,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板書做一個“戰后分析”,探討探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東吳大勝,曹軍大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一結果說明“火攻”是正確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火攻”計策的出臺是很隨意的嗎?

  (“火攻”不是隨意的,也不是憑空想象的。它來自于戰前東吳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東吳軍從中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們揚長避短攻擊曹軍的弱點,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而曹操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仗著兵多將廣,驕傲輕敵,還采取了錯誤的鐵索連船的措施,輕信了黃蓋的假降,致使80萬大軍狼狽逃竄。)

  由此得出課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說明無論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已知彼,揚長避短。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課后題4。

  赤壁之戰教學課件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并運用克、遺、聞、次、為、以、乃、等文言實虛詞

  2、掌握常見的詞類活用現象,如名詞作狀語,名詞作動詞,形容詞作動詞等。

  3、能辯認出常見的文言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等。

  能力目標: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

  2、能確切概括文本大意。

  3、培養學生再創作能力。

  情感目標:

  1、汲取民族智慧,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內容價值。

  2、領悟到作品寫古諷今的初衷。

  教學重點:

  1、熟練掌握并運用重點字詞。

  2、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并發展個性化閱讀,提高學生閱讀層次。

  課時安排:

  兩節課

  備注:文言文講解必須建立在學生熟悉文本的基礎上,課前布置學生熟讀課文,可抽一個早自習帶讀,課下學生預習。

  第一課時

  一、導語

  這節課,我們進入新的主題單元:解讀昨日戰爭。歷史風起云涌,戰爭的硝煙曾經彌漫,我們學過的描寫戰爭的作品有:(師生共同回憶)《曹劌論戰》。曹劌的計謀是(共同回憶):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在戰爭中,計謀是決定勝負的一個關鍵。古人將戰爭分為四種,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解釋:戰爭的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略計謀,其次是挫敗其外交,其次是進攻敵人的軍隊,最下才是攻城)

  今天我們所學的《赤壁之戰》就是圍繞著伐謀和伐交所展開的,其中有深謀遠慮,有舌戰群儒,也有針鋒相對。好,讓我們一起解讀三國鼎立時期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赤壁之戰。

  二、概括歸納再創作(設想是,模仿中國古典章回小說,起標題)

  教師:我們對文章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把課文編成課本劇,可分幾幕?請給每幕起一個標題,要求字數保持一致。或四言,或五言/六言/七言……不限。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確定:課文可分為七幕

  現將學生當時的成果展示如下:

  第一組

  1、魯肅獻計促聯軍

  2、備從肅計入樊口

  3、孔明舌戰東吳將

  4、戰降不定權憂心

  5、公瑾回吳助仲謀

  6、聯軍備戰抗曹操

  7、火燒赤壁成霸業

  第二組

  1、魯肅獻計,分析天下大勢

  2、公見劉備,共討聯盟大事

  3、形勢危急,孔明舌戰群儒

  4、意見不一,孫權陷入困頓

  5、周瑜回歸,安主抗敵之心

  6、箭在弦上,積極準備作戰

  7、火借東風,曹操敗走華容

  教師:(其他略,交流之后)請同學們選出你們喜歡的一組,寫在書上,我們也將用那一組的成果講解課文。剩下的小組,請將你們的成果貼在墻報上,供大家參考,欣賞。

  三、理解一篇文言文必須要掃清字詞的障礙,下面請同學們拿出知識卡片(或積累本)積累你不熟悉的,或是你認為重要的字詞。

  學生讀書,積累。

  教師提示:

  1、文中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文言句式都應該作為你積累的重點,看一看你能不能獨立地正確地找出。

  2、不確定的字詞義,可以借助課下注釋或古漢語字典。

  3、請積累“次、聞、以、乃”這四個詞的一詞多義。

  四、結語:

  下節課,我們將解答同學們的疑惑,一起解讀昨日戰爭。

  五、作業:

  課下完成知識積累。

  第二課時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模仿古代章回小說的題目,為《赤壁之戰》起了小標題,并且請大家做了知識積累,這節課我們先共同解答大家的疑惑。

  二、學生提問題,先請同學解答,解答不了的,教師解答,作補充。(略)

  確定的知識點:

  次:

  ①駐扎: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②次序:余船以次俱進。

  聞:

  ①聽見: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②聽說:魯肅聞劉表卒。

  ③見聞:博聞強志。

  ④名望:先達德隆望尊。

  以:

  ①用:夫以疲病御狐疑之眾。

  ②因為:時操軍兼以饑疫。

  ③認為:皆以美于徐公。

  ④連詞,表目的或結果:挾天子以令諸侯。

  ⑤按照:余船以次俱進。

  乃:

  ①才: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②甚至: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③是: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④于是:乃取蒙沖斗艦十艘。

  通假字:

  a)將軍禽操:禽--擒

  b)卿能辦之誠決:誠--請

  c)煙炎張天:炎--焰

  d)雷鼓大震:雷--擂

  詞類活用(典型):

  1、晨夜兼道:晨、夜,名作狀,日夜。道,名作動,趕路。

  2、敬賢禮士:賢,形作名,賢能的人。禮,名作動,以禮相待。

  3、必蹶上將軍:蹶,使動用法,使……受挫折。

  4、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共,作動詞,共有。

  5、甚失孤望:失,使動用法,使……失望。

  6、除殘去穢:殘、穢,形作名,壞人。

  7、可燒而走也:走,使動用法,使……逃跑。

  8、瑜等率輕銳繼其后:輕銳,形作名,精銳部隊。

  文言句式(典型)

  判斷句:劉備天下梟雄。

  被動句:

  1、恐為操所先。

  2、受制于人。

  賓語前置句:

  1、豫州今欲何至?

  2、何以言之?

  定語后置句:

  1、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2、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3、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赤壁之戰在各國都引起了巨大反響,可見其重要性和關鍵地位。那么,在如此至關重要的戰爭中,以天壤之別的懸殊力量,東吳最終使居高自傲的曹操敗走華容。那么在你看來,這場戰爭的勝負,哪個人物起了關鍵作用?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各抒己見)

  參考:

  1、魯肅:魯肅是思度弘遠的伐謀和伐交高手,而伐謀和伐交均是戰爭中的上上策。正是由于他的審時度事,及時地向孫權出謀獻策,才使得東吳由最被動的局面逐漸取得有利的時機。魯肅為人嚴謹又善言論,由開始的獻計到戰爭醞釀時的堅持和表現出來的智慧,由座下獨不言到召回周瑜,赤壁之戰的勝利,魯肅功不可沒。

  2、諸葛亮:(學生對諸葛亮最為熟悉,也最感興趣)諸葛亮舌戰群儒推動了東吳主戰的事態,也更加堅定了孫權主戰的意志,他把孫權心中醞釀的`主戰思想激發出來了。諸葛亮是一個外交高手,面對孫權,他表現得不卑不亢且層層逼近,他也是一個心理專家,洞察了孫權心中所想,用激將法把孫權推到了主戰的風口浪尖上。一向神機妙算的諸葛此次也是充分表現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3、周瑜:雖說既生瑜何生亮,但在赤壁之戰中的周瑜,卻盡現大將氣慨。與魯肅的縝密,穩重相比,周瑜的直斥曹操更顯其大將的膽氣,而對于曹操虛夸的八十大軍,也是令張昭們聞風喪膽的八十萬大軍,周瑜既有少年無畏的勇,又有切實分析的謀,可以說在《示壁之戰》中的周瑜,絕對是有勇有謀的大將。

  4、孫權:其實孫權是赤壁之戰中的關鍵人物,也是課文中隱藏著的一個高手,可以說上述人物均是圍繞孫權所寫。課文中沒有描寫他的大段對話,有的只是只言片語,但是在詳寫采納魯肅建議派其拉攏劉備,聽取雙方意見當機立斷主戰中,已經將孫權的政治家風度躍然紙上了。孫權在朝中主戰不定的情況下早已暗中準備下了三萬精兵,等待著戰爭時機的成熟,可以說,孫權是赤壁之戰的關鍵所在。連被孫權打敗的曹操也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結語:歷史已經遠去,戰爭的硝煙也早已散盡,然而英雄們的深謀遠慮,豪邁氣慨卻是為后人們所傳誦至今。他們為后人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計謀,一場勝敗,更多的應該是古人的智慧與氣魄。問天下誰是英雄?我想同學們心里都有自己敬仰的英雄。

  作業:同樣是赤壁之戰,《資治通鑒》是一種寫法,《三國演義》又是一種寫法。請課下閱讀《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比較二者的不同,要求形成書面,五百字以上。

【赤壁之戰教學課件教案】相關文章:

我和你教學課件教案(精選11篇)11-19

《再別康橋》教學課件+教案04-02

什么是教學課件09-19

教學課件的作用04-08

蝸牛的教學課件12-06

音標教學課件12-02

趙州橋教學課件12-05

化學教學課件12-05

《長城》的教學課件03-1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高清一线久久 | 杨幂在日本一区二区视频 | 午夜福利在线永久视频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网爆门 | 中文字幕在线一级 | 天天久久精品美美免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