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關雎》的教學設計方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詩經》的教學設計方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詩經》的教學設計方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經》的教學設計方案 1
【知識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探究藝術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睢鳩(jū jiū)一種水鳥。
窈窕(yǎo 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芼(mào):挑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多媒體顯示:
關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夜長長相思不斷,
在河心小小洲上。盡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長和短水邊荇萊,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萊長短不齊,好姑娘苗苗條條,
采荇菜左右東西。彈琴瑟迎她過來。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水荇萊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條條,
睜眼想閉眼也想。娶她來鐘鼓喧喧。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四、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1: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生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
教師小結:這苜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教師提問:既然大家都認為它是愛情詩,那么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六組,每兩組負責一節的分析鑒賞任務。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組為主,另一組補充或評價。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嗚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書:
聽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極有層次,語約義豐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板書: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愿望。
板書:
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教師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涂飾,或說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今天我們認為它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向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
3、學生再讀《關雎》,同時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
1、提問:本文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生1:題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話都是四字。
生3: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
生4:這首詩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字。
……
教師小結:《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
同時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教師提問: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
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衛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后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認為它是“興”,因為先說雎鳩,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認為是“比”,因為雎鳩形影不離,詩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摯鳥。
生3:我認為兩者兼而有之。
……
教師小結,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不必如此拘泥。
六、試背全詩
七、布置作業
1、大聲朗讀,背誦全詩。
2、預習《蒹葭》,結合注釋,串解大意。
《詩經》的教學設計方案 2
微課作品名稱
“<詩經>吟誦”
微課作品介紹
本微課《<詩經>吟誦》主要是針對九年級學生設計的了解《詩經》吟誦相關知識的微課。此微課以吟誦《蒹葭》為例,介紹吟誦的基本規則,讓學生體會吟誦的魅力和價值。
適用對象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經接觸過一些古文,對于《詩經》中的名句也有耳聞,但是對于《詩經》的學習主要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背誦上,對于《詩經》的吟誦知識也不甚了解。若將吟誦技巧運用到《詩經》的教學中去,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對詩文的感悟領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記憶。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微課首先介紹吟誦的含義,接著通過對吟誦歷史的簡單說明和學者對吟誦的推重表明吟誦的重要性。然后介紹吟誦過程中相對重要的兩種方法:第一,依字行腔、依意行調;第二,平長仄短,平低仄高。最后,在理論知識介紹過后重點以《蒹葭》為例,進行吟誦教學示范,讓學生調動聽覺系統感受吟誦。
教學目標分析
1、讓學生在理論上了解吟誦的含義及操作方法;
2、讓學生在實踐上感受吟誦的魅力和作用;
3、讓學生舉一反三,吟誦“詩經”的其他篇目。
教學過程設計
(一)介紹吟誦的基本概念
吟誦指的是在中國古典詩文的創作和學習過程中特有的,以有曲調的吟詠和無曲調的誦讀相結合的中國式讀書法。與單純的朗讀相比,吟誦具有音樂性;與單純的歌唱相比,詩文的文學性是吟誦的根本所在。
(二)吟誦“詩經”的歷史
吟誦的歷史由來已久,古代文人都有著吟誦的傳統,《詩經》更開我國古代詩歌之先河。現代學者對吟誦也是高度推崇的,體現了吟誦《詩經》的價值。
(三)吟誦的基本規則
第一,吟誦時要遵循依字行腔,依意行調的'原則;第二,吟誦時要遵循平長仄短、平低仄高的原則。(聯系現代漢語中的漢語拼音,加入對平仄知識的補充)
(四)“蒹葭”吟誦教學示范
首先介紹《蒹葭》的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接著按照平仄聲調分析詩中的字詞,包括個別需注意的入聲字及韻腳字。最后進行示范吟誦。將吟誦的基本規則重點表現出來,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吟誦其他古詩文。
學習指導
請在預習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詩經兩首》時使用本視頻,并嘗試在觀看后吟誦《詩經》中的其他篇目。
配套學習資料
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
制作技術介紹
本微課主要使用錄屏軟件Camtasia工作室對PPT課件進行錄屏制作,后經過剪輯等編輯,最終完成制作。
《詩經》的教學設計方案 3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為“六義”。《詩經》由于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后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講解《關雎》。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教學生誦讀的方法。
2.學生看注釋,借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老師點撥:首章從對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興,接著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游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三、總結、擴展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補充閱讀《靜女》。
第二課時
一、學習《蒹葭》。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然后自讀。
2.學生看注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3.討論分析本詩中“起興”手法的運用。
《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凄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于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4.討論分析詩中運用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
本詩與《詩經》中的許多詩篇一樣,采用了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三章不斷轉換字面與聲韻:首章中的“蒼蒼”到二、三章換為“凄凄”,“來采”;首章中的“為霜”到二、三章換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換為“之湄”“之涘”;“長”到二、三章換為“躋”“右”。通過字面與聲韻的轉換,使得所表達的`感情深化。
5.朗讀、背誦。
二、學習《君子于役》。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學生對照注釋,老師幫助弄清課文意思。
3.分析課文。
《詩經》的詩全是樂歌。本詩和許多詩一樣,是以層疊鋪敘的方法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詩分為兩章,兩章的字句互相補充,類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復了第一意的詞句,有的只是略加改變。這樣利用重疊的字句.來表達詩中的情感的寫法,就使原來簡短的詩行發展擴大,并從反復詠唱中,喚起讀者的共鳴,加強了感染力量。
4.背誦這首詩。
五、總結、擴展
我們課文選的《詩經》中的三首已成為名篇,千古傳誦。請同學們課后誦讀,進一步加強背誦。
《詩經》的教學設計方案 4
課題:《詩經》兩首
學習目標:
1、積累《詩經》的有關知識及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2、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把握詩的節奏與語感;
3、采用比較閱讀鑒賞的方式,對兩首詩進行解讀。
4、正確的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難點:
1、掌握《詩經》中的賦筆興的藝術手法;
2、運用比較朗讀的方式,對文本進行賞析;
3、品味詩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意境美、節奏美。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我國是有著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在這里有數不盡的文人墨客,讀不完的詩詞曲賦。今天,我們將在璀璨如星的詩的長河中,擷去一顆最遙遠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詩經》,來一同欣賞她那雍榮典雅、古老質樸的獨特魅力。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經》的重要影響力,下面請同學們談一談你所掌握的有關《詩經》方面的`知識。
2、知識歸納與拓展
⑴、學生自主歸納有關知識
⑵、教師明確、總結。(多媒體顯示)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導入語:好詩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詩在于讀,在于聽!下面請同學們采用自己所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誦這兩首詩。
3、誦讀《詩經》兩首,初步認知文本。(多媒體顯示詩的內容)
⑴、學生自由閱讀詩歌,了解詩的內容。
⑵、老師范讀,指導學生把握詩的節奏與語調的舒緩。
⑶、問題導讀:請說一說編者把這兩首詩設計在一篇課文中的原因。
學生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自由回答:
老師明確:主題內容相同,藝術手法相似。
(多媒體顯示)
相同點:
①、主題內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愛情的詩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達愛慕之情,但結果不盡如人意的內容。
②、詩的結構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疊唱的手法。
③、藝術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詩經六義”中比興手法。
⑷、齊讀文章,欣賞詩的意境美。
4、再讀詩歌,整體感受文本
⑴、聽讀詩歌,談一談,兩首詩給我們帶來的那些畫面?
(多媒體顯示)
<<關雎>>:(畫面)相遇→→相思→→相悅
<<蒹葭>>:(場景)蒹葭叢中覓伊人
⑵、齊讀詩歌,再度走進文本
請同學們結合文中的具體詩句,來講解畫面。
(多媒體顯示)
求 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關雎>>:君子→→→淑女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從
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蒹葭>>:主人公→→→伊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上面我們大家一直在尋找兩首詩的共同點,我想由于我們的個性差別,同學們對這兩首詩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傾向,下面請同學們選擇自己所喜愛的一首,仔細的朗誦一下,并談一談你喜愛它的理由。
5、個性閱讀,研知文本
⑴、學生合作討論,課堂交流。(老師給予一定引導和評價)
⑵、老師明確、總結。
(多媒體顯示)
<<關雎>>重在敘事,故事線索明確;畫面形象可見內容明朗清晰。
<<蒹葭>>意境含蓄,場景朦朧,情感韻味更加濃郁,較為典型的重章疊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與音樂美。
在藝術手法方面,<<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為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營構出一個韻味十足的藝術世界。
通過了本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真正了解到《詩經》所含有的獨特的魅力,那優美的意境,讓我們流連忘返,那真摯的情感,更讓我們神往不已。是呀,我們生長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愛的陽光之下,讓我們怎能不為之高聲贊嘆呢!
6、情感的拓展與滲透
⑴、請同學們運用已學過的詩歌或相關的歌曲,來贊美我們所擁有的親情、友情,乃至我們以后所憧憬的愛情。
⑵、將學生分為三組:一組談友情,一組:談親情,一組談愛情,分組交流與合作,歸納出相應的詩詞與歌曲,在課堂上進行全班交流。(老師給予合適的評價)
7、小結
一首首詩詞,陶冶了我們的情操;一曲曲樂章,升華了我們的靈魂。是呀!詩讓我們博學多才,詩讓我們瀟灑多情,最后,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吟誦<<關雎>>和<<蒹葭>,再次領悟一下“思無邪”的藝術魅力。
《詩經》的教學設計方案 5
【教學目標】
1、了解這首詩的內涵以及表現手法,因為它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都為唐朝詩歌高潮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通過誦讀,掌握《詩經》這樣的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3、通過有選擇地誦讀詩句,了解先秦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而今人──我們該從中獲得對愛情怎樣的理解。
4、朗讀成誦,獲得積累。
【教學重點】
1、掌握必要的、常見的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歸納人物形象。
3、了解《詩經》的六義以及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中的運用。
4、背誦這首詩,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情感,思索自己即將迎來的或已經到來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歸納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請同學們談談對《詩經》的了解:
學生可能回答:是第一部詩歌總集也叫詩三百(305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等。
師及時引導:大家對《詩經》里關于愛情的詩句記得很清楚。其實《詩經》里關于愛情的詩歌特別多,因為,愛情生活從來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先秦的人們把自己的生活詠嘆成了歌謠。孔子贊嘆《詩經》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極大影響的一首民歌──《氓》。
二、認識《詩經》和《氓》
《詩經》有風、雅、頌三個部分,也是三種體制。風,有十五國風,是各諸侯國的土風歌謠,我們現在還說采風即源于此,指的就是到民間搜集寫作素材。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用于諸侯朝會,小雅用于貴族宴享。頌是統治階級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氓》選自衛風,這指的是它是衛地的民歌。
三、明白《詩經》誦讀的節拍
讓學生跟讀,然后總結四言詩的誦讀節奏──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四、解讀課文
1、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請同學們就著課下注釋,將它用自己的話語表達出來。(學生可能用字字對應的方式翻譯出來,就讓他翻譯完,因為一來可能學生不知道意譯在這里表達得更恰切,二來也許他們不好意思翻譯得太有情感,不強求,也借此教習常見的文言字詞。)
教師示范:在這里用意譯也許能更好地表達我們對詩歌的理解──記得那時,你一臉憨笑地向我走來,懷抱著布匹來換絲,其實不是真換絲,是來與我談論婚事,這讓我猝不及防,可我還真的喜歡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過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頓丘,我們是那樣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給你,婚姻畢竟是人生大事,你請個好媒人來把我的父母說動吧,不要失了禮儀。希望你不要再生氣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來迎娶我吧。
評說:這一章寫的是女子定情。可以概括為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約期相別。在這一章里,女子的純潔、善良且溫婉、體貼,她愛上男子憨厚、直率的品質,面對男子的怒氣,她安慰他,不惜許下婚期,好讓男子安心。而男子似乎不像女子所認為的那樣蚩蚩憨厚老實,你看他有無良媒、失了禮儀的缺失,卻還有理由發火(將子無怒),顯得急躁、任性。但在對幸福有無限憧憬中的女子,已經散失了判斷力,對他們的婚姻現在就可以猜想一二。
2、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翻譯:復關大約是男子的居住地。我常常爬上那破土墻,遙向復關凝望出神。復關遠在那云霧中,不見情郎淚千行。好容易盼來了情郎從復關來,我有說有笑喜洋洋。這才深深體會到相思之苦,體會到你對我有多重要。我不能再矜持了,不能再等待了,既然你說你占的卜沒有兇兆,那么,趕著你的車來接我吧,我帶上嫁妝嫁給你。感情熱烈、滿懷幸福。
評說:這一章寫了兩人成婚。其中還寫到了戀愛中的一個小插曲──別后對男子的朝思暮想,每日癡癡地遙望復關,復關與她所住的地方隔著一條淇水,想必即使望見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影子,但她已經十分滿足既見復關,載笑載言。那兒是她的寄托所在,住在復關的那個人的身上維系著她那幸福的`未來。就在既見和不見中女子的神態和心情躍然紙上。她愛得那樣熱烈而癡迷。最后這種想見而不得見的痛苦都化作了對男子的無限信任和對婚姻的急切盼望──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既然你占卜過了,那我們就結婚吧。
這兩章使用的藝術手法使賦──直陳其事,依照事情的發展,自然地書寫這一對男女從初識到成婚的經過。
我們一起來朗讀這兩章,讀出比較恰當的語氣和語調。
3、第三章: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椹。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翻譯:你看,那桑葉未落時,潤澤有光綴滿枝頭。唉,斑鳩呀,千萬不要貪戀桑椹的甜蜜而迷醉不省。唉,年輕的女子呀,千萬不要貪飲愛情的美酒而耽溺于與男子的感情中。男子若是戀上了你,想丟開便丟開太容易,女子若是戀上男子,要想解脫卻難掙脫。
評析:這一段里,詩人流露出的感情沉痛且深情。先用比興的手法以蔥蘢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以誘人的桑椹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諄諄告誡鳥兒不要貪食甜蜜的桑椹,因為那可怕的迷醉能導致鳥兒生命的終結。而愛情之于女子就好比桑椹之于小鳥,同是一種致命的誘惑。因為,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在男子占支配地位的社會里,男子即使感情上失意,也能在社會的其他角色中成就自己,而女子處于依附地位,在感情生活中寄托著自己全部的生命,假若遇人不淑,那么終生的幸福就會因此而斷送。但是,甜美的愛情自然吸引人,愛情不是花,不會因為曾經的告誡而被拋開,如果逝去的青春能夠重來,女子一樣沉溺于愛情,之所以痛心地勸誡,實在是因為被傷害得太深。
既然不是愛情的過錯,那到底誰的過錯?我們一起來看第四、五章。
4、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第五章: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這兩章寫的是婚后生活以及婚變被棄的經過,因此,我們將他們合著解讀。
翻譯: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流逝,桑葉轉眼落下了,枯黃憔悴片片隕落。流年帶走了我的青春,終至于體衰色減。自從嫁到你家來,多年窮苦受煎熬。浩浩蕩蕩的淇水打濕了車簾,郁積在心里的淚水也一下打濕了我的心。我反覆地想,作為妻子,我實在沒有甚么差錯,是你的行為前后不一致了,你的感情沒有定準,反復無常,一變再變。
多年為婦,繁重家務不辭勞,起早貪黑不嫌苦,沒有一天不這樣。誰知,日子好過了些后,你卻變得暴戾而殘酷。兄弟不了解我,嘲笑我自作自受。我靜下心來細細思量,只能自己傷心淚暗拋。
評析:第四章用比興的手法,寫女主人公被棄回娘家的路上,經過淇水,往日熟悉的景色,愛情的見證──浩浩蕩蕩的淇水勾起了她對自己感情生活的回憶。當年送子涉淇的時候,陪送上了自己的真情,而今孑然一身再渡淇水,只是再也沒有了那份鐘情。心里有無限的委屈,卻反復反省,實在想不出自己的錯處,只能說聲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接著,用賦的手法補敘了婚后生活的苦楚,多年的辛勤換來的卻是丈夫日益猙獰的面目,暴字使人很容易想見男子的暴虐和女主人公越來越深重的苦難。雪上加霜的是兄弟不理解的嘲笑,更使她內心孤苦無依,只能自己替自己哀傷躬自悼矣。這一章,一連用了六個矣,讀起來讓人感覺凄苦哀怨又無可奈何。
5、第六章: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譯:你當時說過,要和我一起白頭偕老,但現在,一想起這個誓言就讓我怨恨。想那浩浩蕩蕩的淇水再寬總也有個岸,廣闊連綿的沼澤再大也總有個邊,小孩子的玩笑話,自然不能當真。只是不曾想,一個堂堂男子漢的海誓山盟卻也能這樣輕易地反悔。不,我不再想了,既然你違背了誓言,不念舊情,那就算了吧。
這一章,有兩個比喻:浩浩蕩蕩的淇水再寬總也有個岸,廣闊連綿的沼澤再大也總有個邊,言下之意,為什么我的苦難就沒有一個盡頭?為了擺脫這些痛苦,她下決心與那男子割斷感情上的聯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從此以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轉意,算了,算了,不想了。她果真能不想了嗎?口縱言已,心豈能忘?從她一貫的鐘情上看,從她在被休棄回來的路上還不斷地想起當年美好幸福的日子來看,她是不可能這么絕情,她一定總是不能忘懷。想忘記,卻又總是想起,這首《氓》一定是她心里一遍又一遍唱響的心曲。
五、進一步解讀
1、淇水:
衛國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樂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麗的兩岸風景,伴隨著這些青年度過無憂無慮的青少年時代。在這首詩中,淇水見證了女主人公的愛情來了又去了,在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時,淇水默默地流淌。在女主人公被棄回家時,淇水漸車帷裳,在丈夫遺棄,兄弟咥笑的冷漠世界里,只有淇水悲其所悲。從小伴隨她長大的淇水成了她的知己,因此也興起了她內心的感情淇則有岸,隰則有泮。一條淇水,在詩中不停地出現,一則說明淇水給她的印象太深,承載著她許多的歡樂和悲傷的記憶;二則我們也可以料想,從今往后,她生活在淇水邊上,想要忘記與氓的種種,怕是永不能夠了。
2、對氓的稱呼:
第一章里,先是稱氓,不知哪兒來的一個野小子,說明女子對他毫無認識。接著稱子,子是對男子的尊稱,這時,女子已經把男子當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稱爾了,這是兩人感情很好以后的親昵的稱呼。
第三、四章而稱之為士,視其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經淡漠了。
最后兩章連士也不稱呼了,心里積攢的怨氣使她連提也不想再提這個人了。
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敘述中,由于感情的變化,不自覺地選擇、轉換指稱,從她對男子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人感情的發展,很有意思,耐人尋味。
3、氓和女子:
導致這場婚姻的悲劇主要責任人是氓。
我們不能說蚩蚩一臉憨笑是他的偽裝,或別有用心、帶著某種卑劣的目的。哪個少年不鐘情,我們更愿意相信,氓也是帶著美好的愿望與少女交往的。在集市上,一位天真純潔的少女讓他怦然心動是真實的,也許蚩蚩背后帶著一絲的狡猾,但在這一場自由戀愛中,誰也不會一開始就把愛情當作一場陰謀。
但氓的確一開始就表現出他的性格缺陷,他急躁、暴虐將子無怒,最后在對女子不滿了以后施以暴行是可以預見的,只是天真的女子沉醉在甜美的愛情里,喪失了判斷力。(從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里,我們可以想見這是一個相當有思考能力的女子。)而且他自私自利,在家境漸漸好起來的時候首先遺棄了在辛苦的勞作中漸漸容顏老去的妻子。
女主人公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天真癡情、溫婉順從。從戀愛時的請求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到熱切地盼望,順從地聽從氓的話──爾卜爾筮,體無咎言。接著馬上討好氓──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即使在埋怨氓的無情、背誓時,也不是怒氣沖天,而是一連用了六個矣,表示深深的哀嘆。
因此,誰該為這場悲劇負責?他們的性格是這場悲劇的根源。
六、朗誦詩歌:
經過剛才的解讀,帶著我們對詩歌的理解再一次誦讀《氓》,讀出語氣、語調。
七、布置作業
1、背誦《氓》。
2、選作一道:
⑴閱讀與《氓》相類似的《邶風·谷風》。思考:為什么明媒正娶,一切符合禮儀的婚姻也不幸福呢?(社會風氣、女子依附的地位使然)
⑵《詩經》中的許多書寫愛情的詩歌與河流有著密切的關系,找出一些這樣的詩歌,以河邊的愛情為題,寫一篇小短文,字數在600字左右。
(《蒹葭》、《關雎》等,情與水有一種本質上的呼應,河流那從容而恒常的流逝乃是時間的賦形,時間無情地離去似河流,人可以戰勝一切卻不能戰勝時間,因而河流昭示著人們最關心也最恐懼的真理,對河流的惶恐定是人類代代相傳的一種原始記憶:日常的生活中你可以逃遁于有意無意的麻木,而面對河流你卻無法回避那痛苦的覺悟。面對河流你會想起你已經失去和必將失去的一切,想起在永恒的消逝中生命的短暫與渺小,會有一種無法安慰的絕望攫住你的心,你感到一種無限凄涼的脆弱與感傷。──也正是這個時候愛情產生了。在這種冰冷的空虛中你想抓住點甚么,你想靠住點什么,你的心渴望著慰藉。愛情是人類無望人生中唯一的救贖,也是人在無邊的沉淪中本能的呼號。除了愛情人類還能依憑甚么呢?長生與飛升的癡想是一種幻影,人世間再大的功業也終會煙消云散。這時候愛情這種同樣短暫的東西卻獲得了一種神秘的永恒的力量,人們就憑借這力量與殘酷的世界抗衡。情人們在河邊大聲地喧嘩,情人們的喧嘩聲就蓋住了河流的咒語。人們面對河流就是面對命運,河邊的愛情即是人類面對命運的反抗。)
《詩經》的教學設計方案 6
補充材料: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節課我們將要學習的《關雎》和《蒹葭》兩首詩都是詩經的名篇,兩首詩在主題內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調是相近的,同時在藝術手法方面也都運用了重章疊唱和賦比興的方式。
見于以上兩首詩教多的共同性,本節課,我采用了比較閱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同學們在反復朗誦中去把握詩歌的優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質樸、健康的愛情觀;同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比較兩首詩過程中,進一步了解詩的`內容及其藝術方法,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并從中得到相應的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真正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效果。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把握詩的節奏與語感;
2、采用比較閱讀鑒賞的方式,對兩首詩進行解讀。
3、正確的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學習重點:
1、運用比較朗讀的方式,對文本進行賞析;
2、品味詩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意境美、節奏美。
學習難點: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第一課時 自主學習
學習檢測:
1、《詩經》是我國第 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詩經》 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共 篇。分為“ ”“ ”“ ”三部分。
2、給加點字注音。
雎鳩( ) 窈窕( ) 荇( )菜
寤寐( ) 溯回 ( ) 晞( )
躋( ) 沚( ) 俟( )
第二課時 合作探究
一、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
1.第一個環節通過初讀詩文,初步感受詩的音樂美。要朗讀好詩文,要注意讀好它的節奏。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除了詩歌朗讀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讀出她的生氣,讀出她的音樂美。
2.下面,請同學們認真看書,聽老師朗讀課文。大家拿好筆,在你不認識的字下面作標記,第二個要求就是請同學們注意這首詩的韻腳,也就是詩中押韻的字。
3.學生試讀。
二、再讀,感受是的繪畫美
1.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現在一起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再讀詩歌,想象詩歌的繪畫美。唐朝詩人王維不僅是一個著名詩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畫家。蘇軾曾這樣評價她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教師描繪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也可以讓學生描述)
《關雎》: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沙洲,沙洲上成雙成對的雎鳩鳥正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有一個文靜美麗的姑娘在河邊采摘荇菜。這時,一位青年男子來到了河邊,他聽著雎鳩鳥和鳴,看著美麗的姑娘,不由得向往這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的配偶,愛慕之情油然而生。想盡辦法去接近她,日思夜想想得到她的愛情,可美麗的姑娘卻拒絕了他的追求。但姑娘美好的形象還是在他的腦海里反復出現,使他茶飯不思,寢食難安,長夜漫漫難以入睡。情到極處必生幻。朦朧中男子和自己心上人終于相會了,他彈琴鼓瑟,和姑娘親密相愛,結為永世之好!
《蒹葭》: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三、探究與研討。
1.《關雎》一詩中寫“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答:
2.《蒹葭》共有三章,每一章都一會寫道“溯洄從之”,一會兒又“溯游從之”,你是否覺得重復羅嗦?
答:
四、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詩經》的教學設計方案 7
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
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教學時間]一課時
預習檢查:
了解了哪些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
文學常識介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詩經·氓》
【教學目標】
1、通過本文,了解衛地的風土人情,體會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經歷。
2、了解課文的內容,熟悉課文中的人物和他們之間的關系。
3、透過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獨特的內心體驗,總結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學習獨特的語言表現手法,對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詞的含義和不同的表現方式。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步驟】
1、導入話題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不同的愛情故事,今天,讓我們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國,聆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體會一下那時、那地,發生的那件事,讓我們走近他們,去親身感受一下這個傳唱了千年的愛情故事。
2、范文朗讀,熟悉生字詞義。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將子無怒乘彼垝垣
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于嗟鳩兮
無食桑葚隰則有泮猶可說也其黃而隕
自我徂爾淇水湯湯漸車帷裳靡室勞矣
夙興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無與士耽
實詞
布:一種貨幣,并非注釋里說的,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
匪:讀上聲,并非通假。
將:讀qiāng,愿、請,如,《將進酒》。
乘:登上。賄:財物。
說:通“脫”。
漸:讀jiān,濺濕、浸濕。
爽:差錯。
極:標準。
德:心意、情意。
罔:無。
虛詞
以: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復關(表承接,無義)秋以為期(把)
其:其黃而隕(代落葉)其葉沃若(代桑樹)士貳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語助詞,無義)不思其反(你)之:主謂之間,舒緩語氣,無實義(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總角之宴)靜言思之(這件事)
活用
爾卜爾筮(卜、筮均為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用龜板、蓍草占卦)士貳其行(數詞活用為動詞,對…不專一)
成語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興夜寐。
3、學生自行朗讀,體會詩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討論。理清全詩層次
提問:這首敘事詩寫了這對男女婚姻過程的哪幾個階段?
明確:戀愛——婚變——決絕。
追問:結婚前后,詩中男女發生了什么變化?
全詩分六章,第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復句)。
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下面是全詩敘事結構和感情基調:
[板書]
氓
(情節)戀愛婚變決絕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詩句)秋以為期無與士耽亦已焉戰
載笑載言士貳其行
至于暴矣
(基調)熱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剛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虛偽熱情、善良、多情
婚后兇暴、蠻橫勤勞、剛強、清醒
感情不專、薄情寡義
總結:男女的不平等,不僅體現在政治上、經濟上,有時候還體現在性格上,但詩中女子的最后決絕,又使我們看到中國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這首詩運用了些什么藝術手法,結合感興趣的詩句談談你的看法。
要點:
①回憶和對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婚后,“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兇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認識到了有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等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于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②《詩經》開創比、興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興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6、布置作業:
1、再讀一遍課文,體會他們的故事。
2、用自己的語言設計他們另一樣的生活。
3、預習下節課。
《詩經》的教學設計方案 8
學習目標
1、準確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富有韻味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把握《詩經》的藝術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品味和欣賞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創造美的熱情。
重點
1、仔細品味這兩首詩,培養形象思維能力。
2。、在品味詩歌的基礎上,提高詩歌鑒賞能力,領悟詩歌的語言特色。
難點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過程
1、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因其共收錄了305首民歌,又被稱為《詩三百》。其內容豐富多彩,是同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因而又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
聽,想。用樂府詩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讀感知1、聽朗讀,把握詩歌的朗讀節奏。
聽出來了嗎?這兩首詩的朗讀節奏很好把握,基本上都是兩兩停頓,只有《蒹葭》每節詩的后一句為兩三停頓。
2、積累生字。
雎(jū)鳩窈窕(yǎotiǎo)參差(cēncī)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
沚(zhǐ)晞(xī)湄(méi)
躋(jī)涘(sì)芼(mào)
坻(chí)
3、請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一下你對這兩首詩內容的理解。
點撥:《關雎》一詩寫了一位男子對美少女的渴慕向往之情。
《蒹葭》寫的是一位男子極力追求一位女子,但卻無法得到她而產生的苦悶和傷感之情。
作品介紹《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傳說是由孔子編定的。先秦稱為《詩》,西漢時因“罷除百家,獨尊儒術”而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
《詩經》六藝:
風、雅、頌、賦、比、興。
其中風、雅、頌三個部分為其內容的分類;賦、比、興三部分為其表現形式。“風”指"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賦”就是直接鋪陳敘述,相當于后來的敘事詩。
“比”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興”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
了解作者生平,積累文學常識。
關于作者《詩經》的作者的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也有傳說這些詩歌傳說多為尹吉甫采集、然后由孔子編訂的。
藝術成就《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詩經》的影響還越出中國的國界而走向全世界。
詩體介紹民歌是在民間世代廣泛流傳的歌曲,是最大眾化的音樂形式,是大眾口頭創作的、并在流傳中不斷豐富著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很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口和民族眾多,所以民歌源遠流長,浩如煙海。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練,音樂形象鮮明生動,表現手法豐富多彩,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各地區的民歌浩如煙海,各具特色,據統計,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數量總計超過三十萬首。
筆記。了解民歌的創作過程。
寫作背景相傳中國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于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的不朽之作《詩經》。
通過寫作背景的了解,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作鋪墊。
疏通文意(1)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關:擬聲詞,鳥叫聲。
洲:水中的陸地。
窈窕:恬靜而美好的樣子。
逑:配偶。
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
流:打撈,采摘。
寤寐:寤,指醒著;寐,指睡著。這里指白天和夜晚。
思服:思念。
優哉游哉:這里指情意綿綿的樣子。
輾轉反側:翻來覆去睡不著。輾轉:翻來覆去,不能安定。
友:名詞活用作動詞,做朋友,相親相愛,親近。
芼:挑選。
樂: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使動用法,使……快樂。
譯文:
雎鳩鳥關關地叫著,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麗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長短不齊,左邊找右邊找。姑娘美麗又善良,從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從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綿綿不斷,翻來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長短不齊,左邊采右邊采。姑娘美麗又可愛,彈奏琴瑟來親近她。
荇菜長短不齊,左邊挑右邊揀。姑娘美麗又可愛,敲鐘擊鼓讓她快樂。
(2)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蘆葦。
蒼蒼、萋萋、采采:指草木茂盛的樣子。
在水一方:在河流的對岸。
溯洄:逆流而上。
阻:艱險。
溯游:順流而下。
宛:好像。
晞:曬干。
湄:岸邊,水草交接的地方。
躋:攀爬。這里指路途高而且險峻。
坻:水中的高地。
已:消失,這里指曬干。
涘:水邊。
右:道路彎曲。
沚:水中的小塊陸地。
譯文:
蘆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結成霜。心上的人兒,她在河水那一方。逆著河水去找她,河水彎曲道路長。沿著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蘆葦一片片,露水珠兒沒有干。心上的人兒,在河岸邊。逆著河水去找她,道路難走地勢高。順著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邊。
河中蘆葦真茂盛,蘆葦上露水沒有干。心上的人兒,就在河岸邊。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難走又彎曲。順著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陸地上。
積累字詞
詞類活用左右流之:左右,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左右。
琴瑟友之:友,名詞活用作動詞,做朋友。
鐘鼓樂之:樂,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使……快樂。
道阻且右:右,名詞活用作形容詞,彎曲。
古今異義左右流之:流,古義:撈取,今:流動。
道阻且右:右,古義:彎曲,今:右邊。
一詞多義之:
琴瑟友之(之:代詞,代指“她”)
在水之湄(結構助詞,“的”)
課文精讀
一、關雎
1、這首詩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
點撥:首章四句寫一個年輕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愛的人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章和第三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章和第五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正是這位飽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苦思想要實現的愿望。
2、對于這場浪漫的愛情追逐,作者用了哪些浪漫的場景作鋪墊?請在文中找出這些場景描寫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語言發揮想象力描繪出來。
明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示例:伴輕柔音樂,深情描繪:“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3、“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體現了小伙子什么樣的心理活動?
點撥:這兩句詩非常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男子對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難眠的.樣子。
4、愛慕之深,以致夜不成寐,可見相思之苦。那么男子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找出文中原句,然后加以解釋。
點撥:(書中原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解釋:如此煞費苦心先“友之”:親近她,再“樂之”:取悅她。結果大概可以猜到了,很楞能會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5、《關雎》一詩表達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點撥:《關雎》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6、《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運用這種手法有什么作用?
《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生關聯。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于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即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7、讀完全詩,你認為小伙子追到自己喜愛的姑娘了嗎?為什么?
點撥:這個問題有爭議。有人認為這只是小伙子的一種美好的幻想。“鐘鼓樂之”并不代表把姑娘娶回了家;也有人認為這是追求的結果,也就是“鐘鼓樂之”表明他們結婚了,而且用最喜慶的方式把姑娘娶回來的。理由是:鐘鼓是我國古代的大型樂器,不象現在的年輕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陣。撞鐘擊鼓不是隨隨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場的,只有貴族在迎娶新娘時才有如此隆重的場面。用琴瑟來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現在,也還用琴瑟之和來表現夫妻和諧。當然同學們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8、《關雎》一詩各節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近相同,中介變動了少數的幾個字,這種寫法我們叫“重章疊詠”試品味本詩中運用這咱寫法對表達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疊句”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二、蒹葭
1、《蒹葭》這首詩歌中主要的描寫方法是什么?這樣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點撥:主要的描寫方法是景物描寫。詩開篇便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凄清的畫面:一個晚秋的早晨,天色朦朧,籠罩在晨霧中的是一望無際的沾帶露珠的蘆葦。一條河流,蜿蜒而去。望遠處,是一塊小小的沙洲。這是一幅蕭瑟的晚秋晨光圖,烘托主人公凄惻的情感。
詩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復的方式,反復詠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為霜”,露凝為霜,是拂曉時;二章“白露未唏”,太陽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陽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時間的晚秋晨光圖,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佇立遠望而始終不能見面的惆悵心情,而主人公這種心情隨著晨光畫面的重疊,顯得越來越急切,越來越凄婉。這篇詩在藝術上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2、作者從蒹葭的顏色與情狀的變化,說明了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點撥:詩的三章分別用了“蒼蒼”“凄凄”“采采”三個詞表現三種色彩:由蒼青到凄青再到泛白的色彩變化過程,把秋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厚,烘托出當時作者的冷清環境,以及十分寂寞的心情;接下來,作者再用“為霜”“末晞”“末已”這三個情狀的變化,來描繪出朝露成霜再溶為秋水的過程,現象地刻畫出了時間的發展軌跡,說明作者從天剛亮就來到河邊,直到太陽升起,一直都守候在河邊,就為等待心中的女神的出現。
3、任選《蒹葭》中的一節,用優美的語言重現詩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個霜凝霧罩的清晨,我又來到水邊,那蒼蒼的蒹葭在微微曉風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霧之中。我心中的戀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時光,跋山涉水,來到你的身旁。
4、作者是如此執著于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子,為什么不追上去向她求愛呢?從文中找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句子。
點撥:是因為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
5、對“長”“躋”“右”這三個字只能理解為道路遙遠、艱險而又彎曲嗎?說說你的理解。
點撥:可以這樣理解.因為自己追求的美麗女子在河的對岸,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要想到河的對岸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不可以這樣理解.這三個字是虛寫,寫出了古代追求美好愛情生活的不易.這里的“長”、“躋”、“右三字完全可能是指來自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阻力。
(答案不求一致,關鍵是言之成理)
6、作者反復吟唱“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這說明了什么?表達了他什么樣的心情。
點撥:表現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歷盡艱險,同時也表現了求而不得的苦悶之情。
7、能說說你對詩中“蒹葭”“伊人”這兩個意象的理解嗎?
(1)“蒹葭”是指蘆葦,作者用它來描繪出一幅凄涼哀惋的環境,烘托一種氣氛;“伊人”指代作者心中的美麗女神。
(2)“蒹葭”不一定指環境,可以是指一切不好的東西,阻止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東西;而“伊人”也不一定指作者心目中的美麗女神,可能是指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一類的東西。
8、《蒹葭》一詩表達了什么樣的主題思想?
點撥:根據“蒹葭”和“伊人”這兩上意象的理解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不同。
(1)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求之不得的苦悶心情。
(2)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追求不到時內心的苦悶和無奈。
9、比較《關雎》與《蒹葭》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何相同之處?
點撥:
(1)都用了“興”的手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2)都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參差荇菜”;“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語言品析
《詩經》語言體現出一種優美的旋律,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章疊唱
第二章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與下文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左右毛之,只改了一字,這就叫重章疊唱。這種寫法,可以使的詩篇回旋跌宕,造成了一唱三嘆的效果,突出了詩歌的形象,取得情深味長的效果,增強了感染力。
2、偶句入韻
在音韻上,除了重章疊唱以外,還使用了押韻,一般都是偶句押韻。如《關雎》中,首句鳩”“洲”“逑”韻角中都有ou,下文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全篇三次換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
3、雙聲疊韻
詩歌在用詞上也非常講究,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兩個韻母相同的)“參差”是雙聲;(兩個聲母相同的)“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拓展延伸請閱讀下面幾首詩歌,分析它的表現手法。
(1)(《孔雀東南飛》漢樂府)。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興)
(2)(《秋浦歌》(其十五)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比興)
(3)(《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賦)
(4)(《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興)。
(5)(《行路難》李白)。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比)
思考討論。
加深對賦比興這幾種表現手法的認識。
鞏固提高
1、填空題。
(1)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共有xx篇,包括xx、xx、xx三部分。
(2)《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根據不同內容的表達需要,分別采用、、的藝術手法。
(3)統領《關雎》全篇的詩句是“,”。
((1)《詩經》305風雅頌。
(2)賦比興。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下面加點詞語注意完全正確的一項是(C)
A.雎(jū)鳩參差(cēnchā)躋(jī)
B.窈窕(yǎotiǎo)坻(dí)湄(méi)
C.溯洄(sùhuí)涘(sì)芼(mào)
D.寤寐(wùwèi)沚(zhǐ)晞(xī)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說不當的一項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親愛”的意思,這里用作動詞,且表使動。
D.“鐘鼓樂之”的“樂”是“快樂”的意思,這里用作動詞,且表使動。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B)
A.《關雌》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采用的是“興”的手法。
B.《蒹葭》“所謂伊人”的“伊人”,與《關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樣的人。
C.《蒹葭》全詩不著一個思字、愁字,讀者卻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悵。
D.《關雌》是(詩經)的第一首,選自《詩經周南》。
完成練習
鞏固課文所學知識。
課堂小結《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于于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聽。通過小結,讓學生進上步理解詩歌主題。
板書設計關雎
聽聽:關關雎鳩。
看看:在河之洲。
想想:窈窕淑女。
愿望:君子好逑。
鐘鼓樂之。
琴瑟友之。
蒹葭蒼蒼。
蒹葭萋萋。
采采。
起興。
宛在水中央。
伊人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
《詩經》的教學設計方案 9
教學設想
經過近三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欣賞古代詩歌的初步能力,也養成了學習古代詩歌的一些習慣。這三首詩歌內容不同,風格相近,難度都不太大,學生基本能夠讀懂,只是每首詩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鑒賞的地方。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三首詩歌,感知詩歌大意,然后采用提問、質疑、共同討論等方法,分析關鍵語句,理解詩歌意境,進而把握全詩的主旨。注意朗讀背誦,積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整體閱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1.教師范讀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雎 鳩 窈窕 參差 伊人 雞棲于桀
2.學生結合注釋疏通詩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詩歌重在體會,對于字詞意義不必落實到每一個字詞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好。
三、探究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這三首詩,然后說說:這三首詩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2.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詩經》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等,請思考:《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運用這種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這兩首詩歌中都運用了景物描寫,請思考:—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學生自由朗讀這三首詩,進一步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感情。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選取后兩首詩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課后練習三的形式,將它改寫為現代詩歌,或者一個散文片段,意境要優美,描寫要生動,字數不限。注意肯定學生作品中的優點,指出其中不足,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詩歌內容。
二、指導學生朗讀并背誦這三首詩
1.指導學生朗讀這三首詩。
(1)《關雎》朗讀指導:
首章是全詩的序,為下文描寫君子追求淑女作鋪墊,朗讀時相對平靜;第二章寫出君子時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語句中流露出一種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寫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讀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狀;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運用了反復的手法,刻畫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樂與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種興奮和輕快的語調。
(2)《蒹葭》朗讀指導:
就整首詩而言,幾個章節結構相同,只是其中換了幾個詞語而已,增強了詩歌的韻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寫了一種凄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后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讀時要注意其中的感情變化,讀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讀指導:
這首詩較為簡單,共兩章,用的是直接陳述的寫法,因此在朗讀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現婦人對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現婦人對丈夫的關心之情,同時,貫穿其中的是一種婦人的淡淡的怨情。
2.指導學生背誦這三首詩。
三、遷移
請閱讀下面這首詩,并完成文后的題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歸日歸,歲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啟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歸日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糜使歸聘。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日歸日歸,歲亦陽止。王事靡藍,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彼爾維何? 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牲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思考:
1.為什么說這首詩交織著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衛國的復雜心理?
2.請找出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說一說:末章“昔我”四句,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課文學習小結
五、布置作業
附:關于《蒹葭》和《君子于役》的翻譯。
蒹葭
河邊蘆葦青蒼蒼,白露已經結成霜,心中懷念這個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心中懷念這個人,就在河岸那一邊。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中懷念這個人,就在河岸那一頭。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遠方,不知哪天役滿期。不知何時回家鄉?雞兒紛紛回窩來,西天暮靄遮夕陽,牛羊下坡進欄忙。丈夫服役在遠方,叫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在遠方,沒日沒月別離長。幾時團圓聚一堂?雞兒紛紛上木樁,西天暮靄遮夕陽,牛羊紛紛下山岡。丈夫服役在遠方,曾否忍饑餓肚腸!
《詩經》的教學設計方案 10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與《詩經》有關的知識及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2、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思維模式。
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把握詩的節奏與語感。
2、采用比較閱讀鑒賞的方式,對兩首詩進行解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地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點
1、掌握《詩經》中的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2、運用比較朗讀的方式,對課文進行賞析。
難點品味詩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意境美、節奏美。
教法反復誦讀法、引導點撥法、比較閱讀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讀音頻。
教時2課時
我國是有著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在這個國度里有數不盡的文人墨客、讀不完的詩詞曲賦。今天,我們將在璀璨如星的詩的長河中,擷來一顆遙遠但又明亮的星斗——《詩經》,一同欣賞那雍容典雅、古老質樸的獨特魅力。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經》的重要性。下面請同學們談一談你所掌握的有關《詩經》方面的知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詩經》由于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有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1、文學知識。
《詩經》大約成書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到這個名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司馬遷用的也是這個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后來改稱《詩經》,是由于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2、背景知識。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3、《〈詩經〉二首》詩意散譯。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關關鳴叫的雎鳩鳥兒,在水中的綠洲和鳴歌唱。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心中美好的配偶。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參差不齊的荇菜,左右撈啊,撈荇菜。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夢里美好的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窈窕的少女難以追求,夢醒倩影仍在心頭。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思悠悠,思悠悠,唉!輾轉反側睡不著。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參差不齊的荇菜,左右采啊,采荇菜。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那美麗窈窕的少女,彈琴鼓瑟對她表示親近。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參差不齊的荇菜,左右摘啊,摘荇菜。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那美麗窈窕的少女,敲鐘擊鼓使她快樂。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浩蕩的蘆葦,莽莽蒼蒼,晶瑩的露珠,化作白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我所愛的人兒,在河水的那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若要逆流而上去尋她,道路艱險而且漫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若要順流而下去找她,飄然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搖曳起伏的蘆葦密而繁,蘆葦上的露珠呀,還閃著銀光。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我所心愛的人兒,在水那邊高高的岸上。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若要逆流而上去尋她,十里山川千里岡。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若要順流而下去找她,飄然宛在水中灘。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茂盛鮮明的蘆葦,蒼蒼莽莽,岸邊的露水尚未干爽。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我所心愛的人兒,在那遙遠的水邊。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若要逆流而上去尋她,向右迂曲,道路漫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若要順流而下去找她,飄然宛在水中洲。
《關雎》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比喻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章。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蒹葭》
1、多媒體顯示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入境,體味感情。
3、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讀出凄迷之景、惆悵之情。
4、放錄音,學生復聽一次,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教師可同時出示投影,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5、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關雎》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1)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2、浪漫的愛情往往離不開浪漫的場景,請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并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
清清的河水,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魚鷹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萊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
3、作為一首愛情詩,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第一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地鳴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只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愿望。
4、學生再讀《關雎》,同時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蒹葭》
教師提問:
1、詩人心中的戀人不知在何處,詩人尋找了幾處地方?
三處,“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請分別用文中的一個字概括。
“長”“躋”“右”。
3、詩人面對如此曲折艱險的路,又是什么態度?
“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4、任選《蒹葭》中的一節,用優美的語言重現詩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個霜凝霧罩的`清晨,我又來到水邊,那蒼蒼的蒹葭在微微曉風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霧之中。我心中的戀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時光,跋山涉水,來到你的身旁。
上節課,我們共同欣賞了《詩經》中兩首描寫美好愛情的詩歌,感受了主人公那種“求之不得”的“輾轉反側”和“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的執著。這節課,老師將帶領大家去探究這兩首詩藝術上的風格,領略古人對美的追求。
《關雎》
1、提問:本文在形式上有何特點?
①題目取自句首。②每句話都是四字。③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④這首詩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字。
教師小結:《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
同時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調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翻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教師提問: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
(1)我認為是“興”,因為先說雎鳩,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2)我認為是“比”,因為雎鳩形影不離,詩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一對。(3)我認為兩者兼而有之。
3、教師小結: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來看,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不必如此拘泥。
《蒹葭》
1、請同學們談談初讀詩歌的感受。
(1)生1:本文寫得朦朧縹緲,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2)生2:這首詩意境優美,我特別喜歡秋天凄清悲涼的況味,和詩人惆悵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3)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精神,因為詩中幾次提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嘛!
(4)生4:我覺得“伊人”應該是漂亮的、高潔的,又是時隱時現、閃爍不定的。
2、教師總結:看來本詩的確“言盡而意無窮”,給了我們無限豐富的想象、開拓、創造的空間。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式結構,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為極富張力、意蘊宏深、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
3、作品文字簡練,內容單純,但給人的美感卻非常豐富,能否用幾個詞來概括作品的美?
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
4、具體賞析詩歌的美:教師把全班分為六個組,每兩組承擔一個方面的鑒賞任務。圍繞“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個組為主,另一個組補充、評價。
(1)“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字簡約。以極精練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品味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繞梁。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體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
①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癡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
②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
③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水中央,卻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
④“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來。
(3)“朦朧美”體現在寫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沒有直敘心情,而是采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5、教師小結:《蒹葭》詩的豐富美感,我們可以作多重解讀。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
6、和《關雎》相比較,《蒹葭》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異同?
《關雎》一詩著重于“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苦苦追尋,伊人卻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關雎》
全詩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愛慕: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于是萌發了愛慕之情。
第二部分(第二、三章)思念:男子對姑娘思念不止,以至夢寐以求,輾轉反側。
第三部分(第四、五章)愿望:表達了希望與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蒹葭》
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詩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寫景,后六句抒情。全詩熔寫景、抒情于一爐。
《關雎》
寫一個男子對所愛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了其求之不得的焦慮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悅,表現了追求愛情中的苦與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
通過對實景的描寫和對想象的描述,十分曲折動人地把一位癡情男子對心上人的相思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關雎》
這首流傳于春秋時期、記載在《詩經》中的民間愛情抒情詩,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至今我們讀到它時仍感到那么純真自然、清新雅麗,散發著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構思巧妙,精心刻畫人物內心世界。
同《詩經》中許多民歌一樣,《關雎》的選材也是來自那個時代的特定歷史環境和人文生活,具有十分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特別是作者巧妙的構思,把世間男女愛情這一永恒的主題,表現得生動具體,獨具特色。通過雎鳩的結伴而行聯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對姑娘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的愁苦心理到決心將美麗善良的姑娘娶過來,過上琴瑟、鐘鼓般和諧幸福的生活的憧憬,短短五節,把青年男子的思念之情和復雜內心世界以及對美好愛情的大膽熱烈的追求,刻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二、語言形象生動,成功運用了比興手法。
古代詩論中講詩有“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詩經》中詩的分類,賦、比、興指詩的三種表現手法。所謂“賦”,是直敘其事;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所謂“興”,就是在詩的開頭用別的事物起興,以引出下面正文。比、興是構成形象思維和藝術形象的重要因素,成功運用比、興就能大大增強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在《關雎》里,比興的用法就十分突出和獨具特色。一開頭詩中寫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多么貼切精彩的比興!是啊,“雎鳥”可以在水中相互嬉戲,一唱一和,人世間男女真誠相愛、互相傾慕又怎么能加以非議呢?這兩者有意義上的聯系,比興的運用使情景交融,人物形象更加可愛真實,也使詩句增添了不少的藝術特色。
三、形式鮮活質樸,增強作品的和諧美感。
《關雎》同《詩經》中許多優秀作品一樣,不僅有積極的思想內容,在形式上也很有成就和特點,對于后代的詩歌有很大的影響。比如《關雎》在形式上是四言一句,保存了濃厚的民歌特色。語言自然明快、樸素和諧、活潑自由、不受拘束,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文字的運用上更是用了雙聲、疊韻、疊字、反復等手法。如“關關”為疊字,“窈窕”是疊韻,“參差”“輾轉”是雙聲等。有的地方還活字活用,如分別采用“流”“采”“芼”三個不同的字,表現女子靈動、敏捷采摘荇菜的場面,使自然界的景色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得更加生動、鮮活。
《關雎》如同《詩經》中的許多作品一樣,凸現了現實主義的藝術特色,也體現了詩經四言詩隔句用韻的形式,語言生動形象,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感、和諧美。
《蒹葭》
《詩經》是中華民族詩歌長河中的一顆最古老、最璀璨的明珠,秦風中的《蒹葭》是一首懷人之作。
全詩三章,意思大體相同。每章頭兩句寫景,表明已是深秋季節。“為霜”“未晞”“未已”,暗示時間的推移,聯系下文,可見詩人對“伊人”的深情;每章后六句表現訪求“伊人”未遇的惆悵情緒。
這首雖是抒情詩,但環境描寫、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都很鮮明。從詩中的描述可以想見:在一個深秋的清晨,大地鋪著一層霜花,詩人透過一片茂密的蘆葦林,久久地凝視著河的對岸,那大概是他(她)意中人居住的地方。然而,這是可望不可即的。逆流而上吧,道路是那樣崎嶇而遙遠;順流而下吧,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同樣無法到那里。詩人只得無奈地面對流水,凝望癡想,直到太陽把晶瑩的露水曬干,流露出無限的彷徨失望的情緒。
這首詩三章復沓,借助環境描寫、氣氛渲染和滲透情感的敘說,畫面鮮明生動、情景交融,真切地表現出懷思戀人的惆悵之情。
《詩經》二首
關雎
表白愛情愿望傾心所思:窈窕淑女
強烈心愿:君子好逑
寤寐思念之苦
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
相思之苦:輾轉反側、美好愿望
幻想愿望實現相會情形:琴瑟友之
結婚場面:鐘鼓樂之
蒹葭
懷念:蒹葭蒼蒼、伊人在水中央
相思:蒹葭萋萋、伊人在水中坻
幻覺: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沚
教學反思
《關雎》和《蒹葭》在內容、表現手法等藝術特色上都有相同之處,所以《關雎》擬重點講授,《蒹葭》則由教師設問引導,以學生自學領悟為主。在學習《關雎》基礎上進一步熟悉相應文學常識,有利于學生識記古代文言知識。
我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運用多媒體,有利于課堂上創設優美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的氛圍,特別是情景賞析中,對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將學生帶到優美的詩境中。所選的圖畫音樂一定要輕柔歡快,讓人充滿憧憬。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的情景尤為重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學生的情操。
【《詩經》的教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詩經教學設計09-27
詩經《木瓜》教學反思07-29
《詩經·氓》教學設計07-26
《詩經·氓》教學設計07-04
詩經關雎教學反思06-22
詩經采薇教學09-19
高一《詩經》教學反思08-10
詩經采薇教學設計09-05
《詩經·采薇》教學設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