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微觀世界》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微觀世界》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微觀世界》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微觀世界的認識、了解,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觀察、探究事物的另一構造世界,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
2、運用點和線表現自己領略到的微觀世界,體驗創作的樂趣。
3、引導學生欣賞自己創作的美麗畫面,培養其學習美術的興趣。
教學重點:
用美術造型要素點與線表現微觀世界。
教學難點:
對微觀事物的細致觀察與表現。
教學準備:
放大鏡、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到微觀的世界去旅行,讓我們的雙眼飽餐一頓微觀世界的視覺盛宴。出發之前別忘了帶上三件法寶:(教師板書:線、形、色)教師播放《微觀世界》片段,學生欣賞,談感受。
2、在小小的昆蟲眼中,我們都是無比巨大的。那我們又要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走進它們的微觀世界呢,觀察它們呢?
二、觀察體驗,探究分析:
(一)、欣賞與比較的幾種方法
1、由遠到近的觀察對比方法
(1)、對于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小螞蟻來說,每一棵小草都是參天大樹,每一滴水珠都是汪洋大海,現在老師要求你們仔細觀察眼前的這片葉子,并發揮想象:“如果你是只小螞蟻,你會發現什么?”學生觀察、體驗、討論。
(2)、下面我們看一看自己的皮膚,摸一摸有什么感覺?我們再用手中的放大鏡看一看自己的皮膚,會發現什么?
(3)、觀察海星外在的整體形狀是多角形刺狀。局部觀察時面部凹凸有所晰。在顯微鏡下表面呈各式星狀且形態各異,還參差著無規則的小圓點。
(4)、觀察放大鏡或顯微鏡下觀察的用由遠及近的方法觀察的不同物體的圖片。
2、剖面觀察法
世界上的美都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發現,下面我們再看看這是用什么方法觀察的?
(1)、 兩種不同植物的根、莖橫切,雖都以圓為元素,但由于它們的組織結構不同,形成兩種截然同的圖象。
(2)、 螺是一種貝類海洋動物,其質的堅實外表由外往里是旋狀紋樣。橫剖切后,是發射式漸變狀,色彩也從藍灰逐漸變成黃灰色。
(3)、學生把自己帶的`物品進行剖面處理,能看到什么形狀。
(二)、審美體驗,尋找方法:
剛才我們欣賞到的這些微觀世界圖片,其實都可以用我們的造型要素把它們表現出來。
1、通過線條的粗細、曲直、疏密的組織能表達出微觀物體的運動態勢;
(欣賞學生作品)
2、以點的大小為排列基數,通過運動軌跡可以體現形象的節奏。
(欣賞學生作品)
三、學生創作:
用你手中的放大鏡找一找,看一看,并用點、線、色這三要素把你見到的圍觀世界描繪下來。
也可以描繪剛才我們欣賞的那些圖片。
2、教師巡回輔導,鼓勵學生將仔細觀察和大膽想象相結合。自由表達、創新體驗。
四、展示評價:
1、學生作品通過多媒體展開自評、互評與師評活動。
2、通過微觀世界的觀察與描繪你們有什么收獲?
五、小結:
同學們運用點、線、面和色彩來組織表現微觀世界,創造出了這么美麗的抽象美術作品,世界萬物都有它美的一面, 只要我們善于發現、探索,肯于表現、創造,就能獲得收獲。
《微觀世界》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讓學生通過觀看紀錄片《微觀世界》,了解微觀生物的形態、生活習性和生存環境。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觀察和理解微觀世界中生物的特點和行為。
幫助學生感受微觀世界的神奇與美麗。
難點
解釋一些復雜的生物現象和科學概念,使學生易于理解。
引導學生從影片中領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三、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法
討論法
引導啟發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5 分鐘)
展示一些微觀生物的圖片,如螞蟻、蜜蜂、草履蟲等,引起學生的`興趣。
提問學生對這些微觀生物的了解程度,導入紀錄片《微觀世界》。
(二)觀看影片(30 分鐘)
播放紀錄片《微觀世界》,讓學生全神貫注地觀看。
在關鍵情節和畫面處,暫停影片,進行簡單的講解和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三)小組討論(15 分鐘)
將學生分成小組,針對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影片中哪些微觀生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微觀世界與我們的宏觀世界有什么不同?
從微觀生物的生存方式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四)分享與總結(10 分鐘)
每個小組選派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微觀世界的神奇和生命的頑強。
(五)拓展與作業(5 分鐘)
鼓勵學生課后通過閱讀書籍、觀看其他相關紀錄片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微觀世界。
要求學生寫一篇觀后感,表達自己對《微觀世界》的感受和思考。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對微觀世界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但在討論環節中,部分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今后應加強引導,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和發言。
《微觀世界》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微觀世界的概念,學會使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微觀物體。
能夠從不同角度觀察、探究事物的微觀構造和美感。
掌握用點、線、色彩結合的方法描繪微觀世界的圖形。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微觀世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細致入微的探究精神。
在繪畫中體驗創作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培養學生的耐心和認真態度,以及對美的追求和欣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屬于小學高年級階段,認知能力相對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本節課的設置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觀察微觀圖像,用點、線、色彩結合的方法描繪微觀世界的圖形。
教學難點:如何運用點、線、面表現自己觀察到的微觀世界,創作出有創意和美感的作品。
四、教學準備
教具:CAI課件、顯微鏡、放大鏡、范作(如刮畫、海綿紙貼畫)、示范用的油畫棒和水彩顏料等。
學具:紙張、美術工具材料(如刮畫紙、彩紙、剪子、膠棒、彩泥、吸管、彩水、彩筆、油畫棒、水彩顏料、毛筆、涮筆杯等)。
五、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圖片(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細菌的形狀等),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揭示課題:《微觀世界》。
認識微觀世界:
介紹微觀世界的概念,即人們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覺到的微小的物體和現象的總體。
展示放大鏡和顯微鏡,讓學生了解這兩種工具在觀察微觀世界中的作用。
(二)發展階段
觀察活動:
分組讓學生使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自己帶來的物體(如花瓣、樹葉、昆蟲等)。
引導學生說出放大后看到的物體的`形狀、色彩、花紋等特征。
討論分析:
小組討論這些形狀、色彩、花紋都像什么,美在哪里。
教師小結:點、線、色彩的重復產生了疏密、節奏、韻律的美感。
(三)探究階段
示范教學:
教師展示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創作的微觀世界作品(如刮畫、水彩畫、剪貼畫等)。
講解創作過程中如何運用點、線、色彩來表現微觀世界的節奏、韻律和美感。
學生創作:
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結果和創作靈感,選擇合適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創作。
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給予學生幫助和建議。
(四)展評階段
作品展示: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簡要介紹創作思路和過程。
鼓勵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分享創作心得和體會。
教師小結:
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肯定優點并指出不足。
強調微觀世界的神奇和美麗,鼓勵學生多觀察、多創作。
六、課后拓展
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繼續觀察身邊的微觀世界,如家中的植物、昆蟲等。
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來表現微觀世界的美,如攝影、雕塑等。
引導學生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微觀世界研究,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精神。
《微觀世界》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了解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探究事物的構造和美感。
能夠運用線條、色彩及不同的表達方式表現微觀世界的美麗和神奇。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細致入微的探究精神。
在繪畫創作中體驗創作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好奇心,培養其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使其從微觀世界中發現美、創造美。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屬于小學高年級階段,認知能力相對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本課設置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微觀事物的細致觀察與表現。
教學難點:如何運用點、線、面、色彩等造型元素表現自己觀察到的微觀世界。
四、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顯微鏡、放大鏡、CAI課件、范作(如刮畫、海綿紙貼畫)、示范用的油畫棒和水彩顏料等。
學具準備:刮畫紙、彩紙、剪子、膠棒、彩泥、吸管、彩水、彩筆、油畫棒、水彩顏料、毛筆、涮筆杯等。
五、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圖片或視頻(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細菌等),引導學生進入微觀世界的奇妙之旅。
揭示課題:《微觀世界》。
觀察活動:
引導學生使用顯微鏡或放大鏡觀察自己帶來的花瓣、樹葉等物品,體驗放大后的不同視覺效果。
引導學生說出放大后看到的物體特征,如形狀、色彩、花紋等。
(二)發展階段
分組觀察: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使用放大鏡觀察自己帶來的物品,并交流觀察結果。
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形狀、色彩、花紋等都像什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師示范:
教師展示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創作的微觀世界作品,如刮畫、剪貼畫等。
講解創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技巧,如線條的粗細、點的大小、色彩的搭配等。
(三)探究階段
欣賞分析:
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的范畫和其他優秀的微觀世界作品。
分析作品中的點、線、面、色彩等造型元素是如何運用的.,以及它們如何表現出微觀世界的節奏、韻律和美感。
創作構思:
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結果和想象構思自己的作品。
鼓勵學生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和表現手法來創作。
(四)創作階段
學生創作:
學生根據自己的構思開始創作作品。
教師在學生創作過程中進行巡回指導,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并給予建議。
創作提示:
提醒學生注意畫面的整體布局和色彩搭配。
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不拘泥于傳統的表現形式。
(五)展評階段
作品展示:
讓學生自己拿著作品到講臺進行展示,并自評作品。
同學之間互相評價作品的好與不好,說出自己的觀點。
教師小結:
對學生的創作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肯定學生的努力和創意。
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創作,享受創作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
六、課后拓展
鼓勵學生繼續觀察身邊的微觀世界,如昆蟲、植物細胞等。
引導學生嘗試用更多的材料和手法來表現微觀世界的美。
組織學生參觀科學博物館或參加科普活動,拓寬視野和知識面。
【《微觀世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微觀世界作文07-09
微觀世界作文(優秀)07-10
教學設計的設計07-17
[畫風教學設計]畫風教學設計09-27
春曉教學設計 《春曉》教學設計02-02
《軍神》教學設計軍神 教學設計05-31
教學教學設計01-27
《圖案設計》教學設計08-05
《頭飾設計》教學設計06-06
設計的分類教學設計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