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課程教學設計

時間:2021-06-12 15:16:5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桃花源記》課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桃花源記》課程教學設計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2、在誦讀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品味賞析文章語言,同時將個人審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作。

  3、培養學生研讀文章的能力,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通過誦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2、品味文章語言,發揮想象,運用現代散文語言進行文學再創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結合個人生活體驗,達成情感共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貼近生活,導入課文

  1、引導學生談論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2、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淵明,并且來學習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記》。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

  3、介紹陶淵明及時代背景,了解他所選擇的生活,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2、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意在讀通課文,培養語感;(此處提出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朱熹語)

  3、設計問題: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從文中找出答案。

  明確:

  1段 自然風景美,

  2段 鄉村生活美,

  3段 人民情感美,

  4段 社會環境美,

  4、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自由讀──展示讀──競賽讀──齊讀),讓學生讀出文字的美感,讀出對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1、分小組細讀課文并自己試著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準備質疑。)

  2、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質疑,全班答疑,教師參與。

  3、集體逐段朗讀,開火車翻譯,貫通文意。

  4、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分組討論:

  明確: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第三部分(第4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四、布置作業

  1、初步背誦課文。

  2、抄寫并識記字詞、對譯課文2、3兩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文章以什么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 說出文中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2、據此線索課文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

  二、合作探究

  1、文中描寫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于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3、思考一下,下列的句子說明了什么?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明確:桃花源是朦朧飄忽的世界,種種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托。

  4、乃不只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乃字

  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推想一下,漁人對桃源人說了些什么?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明確: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現出桃源人對外面改朝換代的時世感到吃驚。漁人向桃源人介紹了自秦朝以來的歷史。桃源人因世間社會動亂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嘆惋。

  5、文章最后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目的是什么?

  明確: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6、我們應當怎樣評價文章所表現的社會理想?

  明確:作者虛構了這樣一個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也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幻想。

  7、歸納源自本文的成語:

  世外桃源 豁然開朗 怡然自樂 與世隔絕 無人問津

  三、品味研讀、主題探究

  1、大家相信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在東晉年間存在嗎?(讓學生從文章中找線索來考證)

  2、作者寫《桃花源記》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陶淵明因生活在戰亂頻繁的環境里,因而構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這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拓展延伸

  假如陶淵明來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對他說什么?

  總結:這節課,我們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錦繡,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五、布置作業

  1、摘抄成語。

  2、背誦并默寫全文在家庭作業本上。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1段 自然風景美

  2段 鄉村生活美

  3段 人民情感美

  4段 社會環境美

【《桃花源記》課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課程教案設計07-14

荷花課程教學設計06-23

《冰花》課程教學設計06-24

《彈力》的課程教學設計06-17

《秋天》的課程教學設計06-17

《春》課程教學設計06-17

《蜜蜂》的課程教學設計06-16

《初冬》課程教學設計07-20

繪畫課程的教學設計06-2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香蕉网伊在线中文字青青 | 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日本亚洲欧洲无免费码在线 | 三级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