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
背景: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和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歸納、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創設問題情境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情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促進探究,使思維處于在爬坡狀態。引發認識的不平衡并幫助學生生成新的認識。我認為在數學探究活動中,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還重要。這樣學生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從而使數學教學活動不斷走向深入,F從一個教學片斷來談談實際教學中如何正確創設情境。
案例:
(課件:金豐苑內一棟棟漂亮的樓房特別引人注目,在周圍綠樹成蔭、環境優雅,但在一棟樓房前有一塊地荒著的)
師:如果你是設計師,針對這塊荒地,你打算怎樣設計?
生1:種花
生2:鋪上草坪
師:如果讓你去鋪,有什么問題嗎?
生1:這塊地有多大?
生2:這是一塊梯形的地,面積怎么算呢?
生3:這塊梯形地接近于長方形,能否可以近似地看成長方形估算一下?
師:這個辦法能行嗎?
生1:不行。估算畢竟是近似的,買多了浪費,買少了麻煩,最好能求出實際面積。
生2:對。能否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求法,轉化成其他圖形呢?
師:那就請你們試一試吧。用你的方法,設法求出荒地的面積。
。ɡ谜n前準備的.學具,動手試試,4人小組合作。)
生1:割補成一個長方形,面積=[(下底-上底)÷2+上底]×高再計算
生2: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生3: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生4:分成兩個三角形計算,面積=上底×高÷2+下底×高÷2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那么多方法,F在你還有什么想法嗎?
生1:可以利用這些公式求出梯形的面積,就可以去鋪草坪了。
生2:那么多公式,在計算時該選哪一個?
師:是呀,那么多公式,在計算時該選哪一個呢?(小組商量一下)
這一問,好多學生愣住了。有一學生說:隨便,你想選哪一個就選哪一個。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公式的共同點是什么?學生討論得出:其實這么多公式,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公式: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師小結:我們通過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轉化成熟悉的圖形,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公式: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師板書公式)
反思:
1、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愿說
情境是聯系學生經驗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載體,創設一種合情的情境,能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寬松和諧的求知氛圍是啟發學生積極提問的重要前提。它可以給學生留有思維、想象、創新的空間,啟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更主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氛圍里愿意說,敢于說,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起點,為教學的展開鋪墊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課一開始,教師就為學生創設了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景,為學生的提問準備了材料。隨后教師的一句“如果你是設計師,針對這塊荒地,你打算怎樣設計?”激發了學生提問的欲望,把學生真正放在了主體的地位,使提問不再是老師的專用權利,更是學生的權利。師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共同體。整個過程中,教師都以朋友身份進入課堂,允許學生有疑就問,允許“插嘴”,允許學生說錯,不隨便否定學生的提問,更多的是給予肯定和表揚,而且經常用“你還有什么問題嗎?”“你還有什么想法嗎?”等親切的語句,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戒備等心理,消除了學生的后顧之憂,讓學生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活動中,敢問,想問,以積極的狀態進行探究。
2、運用多種方法,使學生會問
選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實例為素材。情境創設的錄像,讓人感到親切熟悉,看到荒地,讓學生設計,接著就進行自然設計,而在設計中又遇到了問題:必須先知道面積,而這是梯形,面積怎么求?自然而然,很順利地過渡到本節課的焦點問題上——怎樣求梯形的面積,學生能提出這樣有意義、有價值的關鍵性的問題,源于他們對提供的材料熟悉,覺得有東西可問。
適時點撥,教給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找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去找: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找問題,從舊知到新知的遷移過程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本節課學生提出“這塊梯形接近于長方形,能否可以近似地看成長方形估算一下”學生反駁“不行。估算畢竟是近似的,買多了浪費,買少了麻煩,最好能求出實際面積”。這時,教師適當點撥“用你的方法,設法求出荒地的面積”;另外,還可以從知識的結合點上找問題,也就是在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上發現和提出問題。比如本節課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經歷“操作——觀察——猜想——驗證”數學化的學習過程,通過對知識的理解、發現與生成中達到目的,從而體驗數學“再創造”的過程;也可以讓學生在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找問題,多問“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在這節課中,每到有必要的地方,老師都能恰當地點撥提醒:“你還有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想法嗎?”暗示學生從這里下手提問題。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
留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有疑好問,正是學生善于思考的表現。教師要提供學生“問題場”,在教學上要多給學生鍛煉的機會,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是提供“問題場”的一種手段。學生在這樣的空間和時間里能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節課中“是呀,那么多公式,在計算時該選哪一個?”的問題出來后,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并適當引導追問“這些公式的共同點是什么?”學生走向深入的探究,在真正的思考,原來都可以轉化成: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學生學到不僅是這個公式,更是一種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梯形面積教學設計03-28
梯形面積計算教學設計06-18
梯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08-17
梯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08-17
梯形面積計算的教學設計范文07-04
《梯形面積的計算》優秀教學設計06-29
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精選13篇)07-04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01-07
《梯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