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四首》的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2、品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
2、感知古代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教學設想】
1、安排兩課時。
2、《歸園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寫農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荊門送別》都通過畫面展示不同空間內景物的風貌,可打亂課文的原順序,把它們分成兩組進行比較閱讀,通過朗讀體味詩的語言美,通過聯想與想象領會詩的意境美,通過討論加深對詩的印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歸園田居》和《游山西村》
一、朗讀課文
1、聽課文朗讀錄音。
2、指導學生朗讀:
⑴ 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⑵ 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拍上)
⑶ 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二、品味詩意
1、對陶淵明和陸游這兩位古代詩人同學們了解多少?請簡要說一說。
2、同學們認為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寫得好?說一說理由。
3、質疑探究 :
⑴ 這兩首詩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⑵ 同學們對這兩首詩還有什么問題?說出來大家交流。
4、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把這兩首詩寫的畫面或場面的內容說出來。
5、比較賞析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寫的'是鄉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農民身份,陸以客人身份;陶寫了自己一個人,陸寫了歡聚的許多農人;陶詩用語樸素不加修飾,陸詩語言生動感情豐富;陶心情閑適,陸心情喜悅;陶用的是五古,陸用的是七律。
三、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2、請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這兩首詩的意境。
第二課時 學習《使至塞上》和《渡荊門送別》
一、檢查、復習前一課時所學的兩首詩
1、《歸園田居》表現詩人辛勤勞動的詩句:
2、《游山西村》表達陸游對鄉村淳樸民風喜愛、留戀的詩句:
3、《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蘊含希望的詩句:
二、朗讀課文
1、聽課文朗讀錄音。
2、指導學生朗讀:
⑴ 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
⑵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讀,個案指導)
⑶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或齊讀)
三、品讀詩意
1、對王維和李白這兩位古代詩人同學們了解多少?請簡要說一說。
2、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兩首詩描寫的畫面。
⑴ 《使至塞上》寫的是什么情景?(邊塞風光)
⑵ 詩中的單、孤、征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孤寂、荒涼、消沉等。)
⑶ 體味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
⑷ 試著用自己的話把你讀這首詩的感受描繪出來。
⑸ 《渡荊門送別》寫的是什么情景?(描繪舟過荊門時的所見景色)。
⑹ 想象一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畫面,說出自己的話把感受。
3、比較閱讀這兩首詩:
⑴ 寫法上:都是詩中有畫,寫不同空間內景物的風貌,給人以很強的畫面感;都在最后一聯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緒。
⑵ 內容上:王詩寫西域,寫大漠,寫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李詩將長江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
⑶ 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詩仄聲起韻,李詩平聲起韻。
⑷ 同學們對這兩首詩還有什么其他感受?說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四、小結
這四首古代詩歌都寫得情景交融,以景傳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卷。詩人用他們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那色彩各異、形象鮮明的詩境之中。《歸園田居》表現的是陶淵明辭官歸隱樂于農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維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這首詩寫的卻是邊塞的風光,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表達的是初次離鄉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達了陸游對農家淳樸風俗的留戀。
五、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2、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從這四首詩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圖畫描繪出來。
【《詩》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木蘭詩》教學設計12-16
木蘭詩教學設計11-16
《雜詩》教學設計06-09
木蘭詩 教學設計10-18
《與詩同行》教學設計12-17
《木蘭詩》教學設計12-16
《馬詩》教學設計08-12
木蘭詩教學設計12-11
《木蘭詩》教學設計11-26
《木蘭詩》的教學設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