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師的講述和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2、引導學生進行獨立閱讀與思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說話能力。
3、引導學生讀懂故事,理解作者寄托在故事里的深意,明白分享和付出也是一種快樂。
教學重難點:從煮石頭湯中悟出付出、分享使人幸福。
教學準備:《石頭湯》故事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圖片)猜一猜這是什么湯?
2、揭示課題:石頭湯(板書:石頭湯)
3、讀了課題,有什么問題嗎?
(提問同學們看到課題會想到什么?)
二、走進故事
1、老師講石頭湯的故事。
2、想象說話:石頭湯,石頭湯請你往里加點料。
(17頁提問)
石頭湯,石頭湯,我要往里加()。
(找三四個同學提問)
3、那么,我們演的和書里寫的是不是一樣呢?快去書里看看吧!
三、閱讀交流
1、學生回顧:這是一鍋怎樣的石頭湯?
2、單幅圖交流:
⑴交流村民熱情待人的畫面
⑵交流村民冷漠自私的畫面
a、你發現了什么?
b、學生交流。
c、出示文字:村民們辛勤勞作,但從來只顧自己,可他們間相互很少來往。(齊讀)
d、為什么村里的人們會變成這樣呢?
出示句子:這個村莊曾飽經苦難,饑荒、洪水和戰爭讓村民們身心疲憊。村民們不相信陌生人,甚至會懷疑自己的鄰居。
⑶、交流房子的畫面
a、你們看,不僅人有表情,連房子也有表情,你發現了嗎?
b、出示句式:房子(表情怎樣),好像在說(什么)。
c、為什么房子會有這樣的.表情呢?
d、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當和尚們走到山腳下時,村民們早已躲進家中。沒有人到門前來迎接。一看到和尚們走進村莊,村民們又緊緊地關上了窗。
3、多幅圖交流:
預設一:(小女孩)
⑴我發現每幅圖中都有小女孩。
⑵對于這個發現你們還有補充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不是這樣的。
(課件出示圖片)
⑶為什么每幅圖都有小女孩呢?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⑷讓我們一起來問一問作者吧!(出示作者的話)
⑸師小結。
預設二、(圖片色彩的變化)
4、回讀:村民分享石頭湯
⑴石頭湯終于煮好了,讓我們和村民們一起分享這鍋石頭湯。
⑵師生共同回讀村民分享石頭湯時的情景。
四、話題交流
1、此時此刻,你覺得這是一鍋()的石頭湯?
2、分享什么是幸福。
3、齊讀:幸福就像煮石頭湯那么簡單!
五、引導學生通過實踐來感受付出與分享(家庭和學校)
六、板書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品讀故事,通過村民的變化理解故事蘊含的深意,知道付出也是一種快樂。
2、大膽的講述自己的想法,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3、愿意在幼活中付出和與人分享。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師:這幾天可真冷啊,要是能喝上一碗美味的熱湯該多好啊!哎,對了,你喜歡什么湯?
幼:介紹自己喜歡的湯。
師: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湯,酸的甜的咸的辣的,但有一種湯大家一定沒喝過,那就是石頭湯。
師:你一定很奇怪,雞蛋能做湯、絲瓜能做湯,石頭怎么能做湯呢?石頭湯什么味道?石頭湯到底是什么?好,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繪本(課件:石頭湯)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去故事里找答案吧!
二、品讀故事
1、感受村民之前的行為表現
師:有三個和尚,名叫阿福、阿祿和阿壽,他們外出旅行時來到了長城山腳下有一個小村莊,我們來認識村莊里的一些人。
觀察他們的表情與眼神,他們是一群什么樣子的人?
引導幼兒挖掘人物內心,找同他們各自的特點:自私、冷漠、孤獨、。
師:對,村民們長時間過著艱苦的生活,所以他們的心腸變得很堅硬,不相信任何人,不接納任何朋友,村里的人很少來往。
師:所以和尚們進村時他們是怎樣做的呢?引導幼兒觀察畫面。
幼1:關上門和窗戶。
幼2:他們不想招待他們。
幼3:他們不想給和尚們食物。
師:和尚是怎么做的呢?繼續講述故事。
2:感受村民的行為變化。
師:觀察畫面,小女孩與媽媽的對話被誰偷聽到了?
幼:鄰居。
師:他們用什么們的表情看著母女?
幼:懷疑、冷靜
師:他們相信小女孩的話嗎?
幼:不相信。
師:你覺得他們的石頭湯會好喝嗎?
幼:不好喝。
村里人一個接著一個走出家門,想看看石頭湯到底怎么煮?繼續講述故事。
重點抓住下面二個環節:
A秀才回來時除了拿著鹽和胡椒粉,還有一點別的東西。
B婦人說“我家可能有!不過只有幾根。”回來時捧著許多胡蘿卜,多得都快抱不住了。
師:感悟秀才的行為和婦人的語言變化,婦人為什么說“可能有”“只有幾根”?
(引導幼兒感受婦人語氣的變化及心理變化)
幼:她開始不想拿出來,后來有點不舍得,再后來她的行為卻很大方。
師:開始她有些不情愿,后來卻得的慷慨大方了。
故事:和尚們攪啊攪啊,湯咕嚕咕嚕冒著泡。聞起來可真香!喝起來一定更想!村民們一個個都變得慷慨好施!
師:比一比現在的村民們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樣了?
幼1:快樂了。
幼2:大方了。
幼3:知道付出了。
3:知道付出是快樂的
師:你覺得現在的石頭湯好喝嗎?為什么?
幼:好喝,里面加了其他許多好吃的東西
師:原來每個人都拿出一點湯就邊的好喝了。
3、理解故事中蘊含的'道理。
師:湯馬上就要出鍋了,猜一猜接下來他們要做什么了?看圖大家在干什么?
幼1:一起吃飯。
幼2:很快樂的喝湯。
師:你能感覺到宴會的氣氛是怎樣的?
幼:歡快、熱鬧、開心
師:以前村民有沒有像現在一樣聚在一起?現在呢?
幼:他們成了好鄰居在分享快樂
幼:大家在一起會很快樂。
師:晚宴后他們還會做些什么?
幼:唱歌,看皮影。
師:村民們對和尚的態度有了什么變化?
幼:他們敞開大門,爭著把和尚請到自己家,給他們住非常舒適的房間。
師: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中天亮了,和尚要回去了。觀察畫面風景,這時的村民與和尚們會說些什么?講述故事。
師:石頭湯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小結:其實幸福就在付出當中,愉快的為他人付出你就會得到快樂,當你感動快樂的時候,要記得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三、結束部分
師:要是再有人來這個村莊,村民們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呢?
幼發表看法。
師:你愿意做一個大方,肯為他人付出的人嗎?我們可以為別人付出什么?
師總結:小朋友們,其實我們身邊就有許多神奇的石頭湯,(舉例:拿來自己的圖書,元旦時裝飾教室等等),讓我學會為別人付出,找到快樂的源泉,做一個使別人幸福、自己也幸福的人吧!
四、延伸活動
請小朋友回去后仔細地讀一讀這本書,并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這個繪本故事吧!
教學反思:
繪本《石頭湯》是美國的瓊·穆特的作品,講的是三個和尚來到了一個飽經苦難的村莊,那里的村民常年在艱難困苦的歲月中煎熬,心腸變得堅硬,不愿接受任何人和事物。后來三個和尚想了個煮石頭湯的辦法,使那里的人們學會了付出,并懂得了付出得越多才會收獲得越多的道理。告訴人們其實生活就像煮石頭湯那樣簡單。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生活,朋友之間你給我一個蘋果,我送你一張賀卡,彼此間就增進了友誼。付出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伸出一雙溫暖的手,幸福的人就多了。奉獻一顆真誠的心,孤獨的人就少了。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獲,這正是我想告訴孩子們的。
雖然對大班的孩子來說這個故事對于孩子的理解能力來說還有一點難度,但經過處理,通過有選擇性的讓孩子觀察畫面,通過感受故事中村民前后行為的變化,孩子們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故事的含義,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 3
教材分析
(重點與難點)
繪本《石頭湯》這篇故事講述了三個和尚在化緣途中,來到了一個曾經飽經苦難的小村莊,這個村莊的人們由于在艱難的歲月中煎熬過,心腸變得很硬,不愿接納別人。三個和尚想讓村民們知道什么是幸福,于是通過在村莊里煮石頭湯的方法,使人們自覺地奉獻出自己的東西,讓他們明白分享使人更加富足的道理。重點:理解并表達故事內容、懂得分享和付出也是一種快樂。難點:在村民無形的變化中,感受他們的純樸、慷慨。
幼兒基礎分析
(能力、經驗基礎)
能力基礎:大班幼兒愛讀繪本,也有一定的自主閱讀能力,但是對故事中的關鍵畫面、情感主旨把握的還不夠透徹,需要老師及時的引導。
經驗基礎:幼兒已經提前閱讀過該繪本,知道故事里面的大概情節。大班幼兒知道應該要學會付出和分享,但是并不能深刻的體會到付出和分享后所獲得的快樂。
活動目標
1、理解繪本故事內容,用豐富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情節進行合理想象。
2、在村民無形的變化中,感受他們的純樸、慷慨。
3、懂得分享和付出也是一種快樂和幸福。
活動準備
(材料、環境、知識準備)
PPT、繪本、自制拼圖。
幼兒已經閱讀過該繪本,知道故事里面的大概情節。
一、談話導入
提問:你們喜歡喝什么湯?
過渡: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湯,酸的甜的等等,但有一種湯大家一定沒喝過。
出示圖片:石頭湯。
二、回憶故事前半段,感受村民們的前后變化。
1、了解和尚煮石頭湯的原因。
提問:你們還記得這個故事嗎?誰來說一說?
過渡:是呀,和尚們進了村之后確實很餓,但村民們是怎么接待他們的呢?
出示圖片。
小結:“當和尚們走到山腳下……一戶又一戶。”
提問:村子里住著些什么人?
小結:村子里住著這么一群人,其實這個村莊曾飽經苦難,饑荒、洪水和戰爭讓村民們身心疲憊。村民們不相信陌生人,甚至會懷疑自己的鄰居。所以三個和尚決定煮石頭湯。
2、感受村民們前后的`變化。
過渡:請自主閱讀繪本,思考村民們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
提問:村民們在和尚煮湯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變化?
小結:其實村民們還是很善良并且樂于付出的,只是沒有人愿意第一個主動去做。
三、回憶故事后半段,感受村民們付出和分享后的快樂。
過渡:美味、豐富的湯煮好了,村民們為什么不端回家喝呢?
提問:桌上除了湯,還有哪些東西,它們是哪里來的?
小結:“大家坐下來一起吃……以前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歡宴。”
過渡:閱讀故事結尾部分至“給和尚們送行”。
提問:村民們與和尚們之間會說些什么?
小結:其實幸福就在付出當中,愉快的為他人付出你就會得到快樂,當你感動快樂的時候,要記得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提問:和尚走了,村民們會如何相處呢?為什么?
提問:孩子們你們知道三個和尚為什么要煮石頭湯了嗎?
四、拓展延伸:拼圖游戲。
說明游戲要求:
每個人貢獻出手里的一小塊拼圖并拼出提示語,尋找到美味的糖果。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閱讀繪本《石頭湯》,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分享的快樂。
2.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討論和活動,讓學生體會分享的意義,學會與人分享。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繪本中蘊含的分享的道理,感受角色的情感變化。
2.難點:引導學生將故事中的道理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1)展示一些美食的圖片,提問學生:“你們喜歡這些美食嗎?如果能和大家一起分享這些美食,你們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2)引出繪本《石頭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閱讀繪本
(1)教師和學生一起閱讀繪本,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理解故事內容。
(2)在閱讀過程中,適時提問,如:“村民們一開始為什么不愿意和陌生人分享?”“石頭湯是怎么做出來的?”
3.討論與分享
(1)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村民們最后變得愿意分享了?”
(2)讓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與人分享的經歷和感受。
4.活動拓展
(1)讓學生分組,用道具模擬制作“石頭湯”,體驗分享的過程。
(2)每個小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組制作“石頭湯”的感受。
5.總結
(1)回顧故事內容,總結分享的`意義。
(2)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與人分享。
6.作業布置
(1)回家后把《石頭湯》的故事講給家人聽。
(2)在接下來的一周里,每天做一件分享的事情,并記錄下來。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1.能仔細觀察畫面,根據畫面細節猜測、理解故事內容。
2.感受故事中村民從最初的封閉到最終的開放和分享的變化。
3.培養學生分享的意識和行為。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故事中分享帶來的快樂和變化。
2.難點: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分享。
三、教學準備
《石頭湯》繪本、多媒體設備
四、教學過程
1.繪本導入
(1)展示繪本封面,提問學生看到了什么,猜測故事可能講的是什么。
(2)簡單介紹繪本的.作者和背景,引起學生的興趣。
2.繪本閱讀
(1)逐頁展示繪本內容,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故事。
(2)在關鍵情節處停頓,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細節,猜測故事的發展。
3.深入理解
(1)討論:為什么村民們一開始不愿意交流和分享?
(2)分析:隨著故事的發展,村民們的態度是如何逐漸改變的?
4.聯系生活
(1)讓學生分享自己身邊關于分享的故事。
(2)思考:在學校和家庭中,我們可以如何分享?
5.角色扮演
(1)選擇繪本中的幾個場景,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
(2)表演結束后,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和討論。
6.總結與延伸
(1)總結故事的主題和意義。
(2)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閱讀更多關于分享的繪本或書籍。
7.作業布置
(1)畫一幅自己和朋友分享快樂的圖畫。
(2)嘗試為家人或同學做一件分享的事情。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1.欣賞繪本,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分享的幸福和快樂。
2.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3.引導學生學會分享,懂得與人友好相處。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故事中分享的力量,體會村民們的情感變化。
2.難點: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主動分享的意識和行為。
三、教學過程
1.故事引入
(1)講述一個關于自私的小故事,引發學生對分享的思考。
(2)引出《石頭湯》的故事。
2.繪本共讀
(1)與學生一起閱讀繪本,引導他們觀察畫面中的細節。
(2)適時提問,如:“三個和尚是怎么想到用石頭煮湯的?”“村民們為什么會被吸引過來?”
3.小組討論
(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村民們在煮湯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變化?”
(2)每個小組派代表分享討論結果。
4.情感體驗
(1)讓學生回憶自己曾經分享的經歷,說說當時的感受。
(2)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世界上沒有人分享,會是什么樣子?”
5.分享行動
(1)鼓勵學生在班級中進行一次小小的分享活動,如分享自己喜歡的一本書、一個玩具等。
(2)總結分享活動的收獲和感受。
6.總結升華
(1)回顧《石頭湯》的故事,再次強調分享的重要性。
(2)布置作業:回家后為家人做一件分享的事情。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閱讀繪本,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中的智慧和哲理。
2.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讓學生體會分享的快樂,懂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分享能夠帶來幸福。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理解繪本故事中石頭湯是如何煮出來的,以及它所代表的意義。
感受村民們從最初的冷漠到最后的`熱情轉變。
2.難點
引導學生思考分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能將這種理念應用到實際行動中。
三、教學過程
1.導入(3分鐘)
展示一些美食的圖片,提問學生:“你們喜歡這些美食嗎?通常會和誰一起分享美食呢?”
引出課題《石頭湯》。
2.講述故事(15分鐘)
教師生動地講述繪本故事,引導學生觀察繪本中的圖畫。
適時提問,如:“村民們一開始為什么不愿意開門?”“三個和尚是怎么想到煮石頭湯的?”
3.討論交流(15分鐘)
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村民們的態度是如何變化的?
為什么石頭湯能讓村民們變得愿意分享?
每組選派代表進行發言。
4.總結分享(5分鐘)
教師總結故事的主旨,強調分享的重要性。
請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關于分享的經歷和感受。
5.拓展活動(7分鐘)
讓學生們以“分享”為主題,畫一幅畫或者寫一段話。
四、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觀察學生對故事的理解和反應,評估教學方法的效果,為后續教學改進提供參考。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1.能仔細觀察畫面,理解繪本中的情節和角色的情感變化。
2.通過閱讀和討論,體會分享使人快樂、幸福的道理。
3.激發學生對繪本閱讀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理解故事中三個和尚是如何通過煮石頭湯來改變村民的。
感受分享帶來的快樂和變化。
2.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分享的意義和價值,并能在生活中積極踐行。
三、教學過程
1.導入環節(5分鐘)
播放一段歡快的音樂,營造輕松的氛圍。
提問:“你們聽說過用石頭煮湯嗎?”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初讀繪本(10分鐘)
教師快速翻閱繪本,讓學生對故事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3.精讀繪本(20分鐘)
逐頁展示繪本,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細節,猜測故事情節。
重點講解村民態度的轉變過程,如表情、動作、語言等。
4.小組討論(10分鐘)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石頭湯真的只是用石頭煮出來的嗎?
村民們從中學到了什么?
5.分享展示(10分鐘)
每個小組派代表分享討論結果,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6.拓展延伸(5分鐘)
鼓勵學生在課后嘗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并記錄下感受。
四、教學反思
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參與度、回答問題的質量等,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改進。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石頭湯》的故事內容,感受其中的溫暖與智慧。
2.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能夠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
3.引導學生明白分享的意義,培養樂于分享的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理解石頭湯的煮制過程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
體會分享的力量和價值。
2.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將故事中的道理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三、教學過程
1.趣味導入(3分鐘)
教師拿出一塊石頭,問學生:“這塊石頭能煮湯嗎?”
2.故事講述(15分鐘)
聲情并茂地講述繪本故事,注意語調的變化和情節的渲染。
3.深入探究(15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
村民們為什么一開始不相信和尚能煮出美味的湯?
和尚是怎樣一步步讓村民們參與進來的?
4.角色體驗(10分鐘)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角色扮演,體會角色的心情。
5.主題升華(7分鐘)
組織學生討論分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積極分享。
四、教學反思
回顧整個教學流程,思考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如何,以便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和完善。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閱讀繪本,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讓學生明白分享使人更加幸福和快樂的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繪本中石頭湯的`制作過程和村民們態度的轉變。
(2)體會分享的意義。
2.難點
(1)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分享的價值。
(2)培養學生在生活中主動分享的意識。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閱讀指導法
四、教學過程
1.導入(3分鐘)
(1)展示一些美食的圖片,問學生:“你們喜歡這些美食嗎?如果一個人獨自享受這些美食,和大家一起分享,哪種更快樂?”
(2)引出課題《石頭湯》。
2.初讀繪本(10分鐘)
(1)教師邊展示繪本圖片,邊講述故事的開頭部分,引導學生觀察畫面。
(2)提問:三個和尚為什么要煮石頭湯?
3.精讀繪本(15分鐘)
(1)繼續講述故事,重點講述村民們參與煮石頭湯的過程。
(2)引導學生觀察村民們的表情、動作,思考他們的態度是如何變化的。
4.小組討論(10分鐘)
(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村民們一開始為什么不愿意分享?后來又為什么改變了?
(2)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
5.總結分享(5分鐘)
(1)教師總結故事的主旨:分享可以帶來快樂和幸福。
(2)讓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分享的經歷和感受。
6.拓展延伸(2分鐘)
(1)布置作業:回家后和家人一起煮一次“石頭湯”(可以是象征性的,重點是共同參與和分享)。
(2)推薦相關的繪本,鼓勵學生繼續閱讀。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 11
一、教學目標
1.能認真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分享的快樂。
2.觀察繪本畫面,培養觀察力和想象力。
3.培養學生愿意分享的意識,懂得與人友好相處。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故事中村民從拒絕到主動分享的轉變過程。
(2)體會石頭湯帶來的啟示。
2.難點
(1)如何引導學生將分享的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2)理解分享背后的.深層意義。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問題引導法、互動交流法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故事(3分鐘)
(1)播放歡快的音樂,營造輕松的氛圍。
(2)展示一些關于村莊和人們生活的圖片,引導學生描述看到的情景。
2.講述故事,引導觀察(15分鐘)
(1)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述《石頭湯》的故事,適時展示繪本中的精彩畫面。
(2)引導學生觀察村民們的表情、動作,猜測他們的心理活動。
3.深入探討,理解主題(15分鐘)
(1)提出問題:村民們一開始為什么不歡迎和尚?石頭湯是怎么煮出來的?
(2)組織學生討論,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
4.聯系生活,分享體驗(10分鐘)
(1)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分享經歷。
(2)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感受分享帶來的快樂。
5.總結升華,鼓勵行動(2分鐘)
(1)總結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分享的重要性。
(2)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分享,傳遞快樂。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 12
一、教學目標
1.讀懂繪本《石頭湯》,理解故事所表達的分享的意義。
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
3.激發學生對分享的熱愛,培養樂于分享的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故事中村民的變化和石頭湯的象征意義。
(2)掌握繪本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2.難點
(1)引導學生從故事中領悟分享的真諦,并能在生活中踐行。
(2)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對分享有更深入的思考。
三、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
四、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2分鐘)
(1)與學生交流:“你們煮過湯嗎?一般用什么煮湯?”
(2)引出“石頭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自主閱讀(10分鐘)
(1)讓學生自主閱讀繪本的前半部分,了解故事背景。
(2)教師巡視,觀察學生的閱讀情況。
3.師生共讀(15分鐘)
(1)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繪本的后半部分,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2)提問:村民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石頭湯真的.只是石頭煮的湯嗎?
4.小組合作(10分鐘)
(1)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分享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2)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5.情感升華(8分鐘)
(1)讓學生回憶自己曾經的分享經歷,談談感受。
(2)教師總結,強調分享的重要性和意義。
6.課后拓展(5分鐘)
(1)布置作業:回家后為家人做一件分享的事情,并記錄下來。
(2)推薦其他關于分享的繪本或書籍。
【繪本閱讀《石頭湯》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繪本閱讀教學設計03-11
繪本閱讀教學設計03-11
繪本教學設計03-04
繪本教學設計05-07
《逃家小兔》繪本閱讀教學設計03-06
繪本閱讀教學總結08-16
繪本閱讀教學反思02-13
繪本閱讀教學反思02-10
繪本教學設計15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