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 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情節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長春藤葉的意義,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題思想
2、通過分析文中對貝爾曼的描寫,找出人物內在和外在的鮮明對比,體現貝爾曼作為低層的小人物卻有著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靈
3、體會并學習文章的語言藝術及精巧的結構安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怎樣理解長春藤葉的意義及文章的主題的把握
2、貝爾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結尾情節的出人意料體現了作者巧妙的構思
三、教學設想:
從小說的三要素入手,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情節、人物、環境等,從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及結尾的巧妙構思。
四、教學方法:
自主研習為主,輔之以教師引導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作者簡介:
歐·亨利 ,美國短篇小說家。他一生窮困潦倒,接觸了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十余年創作生涯中,寫下300多篇小說,著名的作品有《白菜與皇帝》、《警察與與贊美詩》、《四百萬》、《西部人心》、《市聲》、《滾石》等。
他的小說完全以情節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創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笑的幽默,啟發人們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撻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之余,引出人們“含淚的微笑”,撫慰受創傷的小人物的心靈,所以受到讀者的.歡迎。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脈(可結合本文明暗線進一步理解把握)
1、(1—11)介紹故事發生的地點:紐約的格林尼治村,一個社會下層藝術家聚居的小區
開端 瓊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蘇艾鼓勵瓊珊要有信心戰勝病魔,但是瓊珊已放棄主觀上的努力,只等著最后一片葉子掉下來,自己也該離開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葉子始終貼在墻上,這使瓊珊覺悟到自己的錯誤,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結局 瓊珊病愈,貝爾曼去世。
(附本文線索 明線:瓊珊病重——病危——轉好——脫離危險
暗線:貝爾曼畫長春藤葉——生病——病危送進醫院——去世)
(三)提出問題,自主探討:(可利用多媒體展示這這三個問題)
1、怎樣理解貝爾曼的杰作?
明確: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畫出來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葉,這副杰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間無私情誼,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2、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情節是哪一個情節?作者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會有遺憾么?
明確:是貝爾曼冒雨畫常春藤葉的那個情節,可是這個情節作者并沒有寫出來,這就形成了情節的空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體現了作者的巧妙的構思技巧。
3、從文中對貝爾曼的描寫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
明確特點:藝術界失意、酗酒、嘮叨、暴躁、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平凡的甚至有點讓人感到討厭。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犧牲精神,內在和外在形成對比。
(四)課堂小結:
文章通過寫貝爾曼畫最后的常春藤葉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葉上的瓊珊這樣一個故事,歌頌了窮苦朋友之間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靈。同時,也告訴我們,在生與死、抗爭和屈服之間,需要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勝,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的精神支柱。
(五)課下作業:
1、 請你想象一下貝爾曼畫長春藤葉的情形,寫一篇500字的片斷作文。
2、 試將這篇小說改編成話劇,并排練演出。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 2
學習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體會結尾寫法之妙。
2、探討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教學重點:
設身處地體驗人物性格,理解人性美
教學難點:
展開聯想,補寫貝爾曼如何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體會結尾的高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二、投學習目標
三、復述故事情節
小說中這片小小的葉子聯系了哪幾個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能否按照時間順序復述一下故事情節?
(不同的學生復述補充后投影故事情節)
我們發現這些故事情節都與“最后的常春藤葉”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可以說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
四、探討人物形象
1、探討:誰是小說的主人公?
學生自由討論,學生可能會認為:
瓊珊:故事是圍繞她展開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葉子,最終康復,通過她說明生命要充滿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題。
蘇艾:瓊珊病了,是她照顧,瓊珊絕望,是她想方設法拖延,并把情況告訴了貝爾曼主題是歌頌她寶貴的友情。
貝爾曼:最后一片葉子是他畫在墻上的,是他拯救了瓊珊,主題是歌頌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群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2、分析貝爾曼的形象
一一投出思考題,讓學生分析討論,互相補充,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思考一:文中幾次寫到貝爾曼?分別是怎樣寫的?貝爾曼
第一次正面描寫:
第30節,請一學生齊讀,其余學生畫出描寫貝爾曼外貌、性格、處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愛講大話(杰作),失意的老畫家
第二次正面描寫:語言描寫
讓學生讀相關語句分析
第32節:對這種白癡的想法“連吼帶叫的咆哮了一陣、
第33節“可憐的瓊刪”“可惡的葉子”
第35節(見文中)
——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
第三次側面描寫:第52節醫生說:“他上了年紀,身體虛弱,病勢來得兇猛。他可沒有希望了”
第55節最后蘇艾:“最后一片葉子是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兩天就去世了。
師巧妙過渡:第55節最后寫到:“那是貝爾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為什么?
思考二:為什么說貝爾曼畫的最后一片常春藤葉是他的杰作?
學生討論回答:因為這片葉子給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思考三:既然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為什么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1)使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
學生討論回答后投影:歐亨利式結尾:蘇聯有位作家曾說過,“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顯志”。短篇小說的大師們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展開想象,結合第55節中有關語句描述一下貝爾曼是如何畫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
學生用文字描述后,讓他們互相交流、互相評價(要求從語言、情境、精神方面去評),從而掀起一個高潮。
教師總結:
教師包含深情地概括,盡量在語言上、情緒上感染學生:
五、總結
播放《愛的奉獻》歌曲,同時在歌聲中打出拓展內容:
讀了這篇小說,你一定被小說中折射出來的人性美深深打動,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貝爾曼用生命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又該如何回答呢?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 3
學習目標:
1、理解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主線次線的安排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體味歐·亨利似的結尾的妙處。
2、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3、感悟小說的內涵——弘揚人性美,認識建立精神的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理解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
2、難點是體味歐·亨利似的結尾的妙處,學習主人公“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資料:歐·亨利簡介
歐·亨利(O,Henry,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說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爾,生于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貧窮的醫生家里……亨利一生窮困潦倒,接觸過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下了三百多篇小說。他的小說完全以情節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與贊美詩》(1906)和《麥琪的禮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構思,復雜的情節和意外的結局,加強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劇效果。這種寫作方法對后人影響頗大,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創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噱的幽默,啟發人們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撻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之余,引出人們“含淚的微笑”,撫慰受創傷的小人物的心靈,因而深受讀者的歡迎……
(一)導語: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生命顯得何其重要,人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也關愛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的人更能顯示人性的光輝,今天,我們走進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
(二)整體感知:
1、按小說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可分為四個部分。請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開端(第1至11節):寫年輕畫家瓊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發展(第12至36節):寫瓊珊不聽勸慰,望葉等死。
高潮(第37至50節):不落的藤葉使瓊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結局(第51至55節):瓊珊脫離險,貝爾曼病逝。揭示葉子不落的.謎底。
2、請找出時間線索與人物、情節的對應關系。
十一月:瓊珊病倒;一天早晨:瓊珊病重;這天夜里:貝爾曼畫常春藤葉;第二天早晨:瓊珊病危,貝爾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瓊珊病情轉好,貝爾曼被送到醫院;第四天:瓊珊脫離危險,貝爾曼在醫院去世。|整個故事發生在四天里。
(三)文旨探究。(深入的對話與領悟)
⒈從人物形象入手:哪個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群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進展,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討論的展開:從瓊珊、蘇艾,到貝爾曼,最后聚焦在貝爾曼身上。初見貝爾曼——一個窮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騖遠,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畫家;再見貝爾曼——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重見貝爾曼——人格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精神得到展現。由此,歸納貝爾曼的典型形象,領會人物形象對主旨的表現作用:他是藝術區窮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寶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以多媒體呈現人物形象,渲染氣氛。抓住有關語句強化朗讀。
⒉從題目的含義入手。
提示:從瓊珊、貝爾曼兩個不同的角度,探究最后一片葉子的表層義和隱喻義,并由此領悟文章的主旨。
討論的展開:對瓊珊而言,最后一片葉子意味著生命的飄逝;對貝爾曼而言,這是他冒雨畫上去的葉子,藝術生涯最后的作品,更是維系他人生命的葉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作品主題由此升華:最后一片葉子象征著藝術家關愛他人、犧牲自我的精神,普通的葉子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價值。
多媒體呈現最后一片葉子。抓住有關語句強化朗讀。
⒊從文章的結尾入手。
提示:多角度質疑、討論,體會逆轉式的結尾對主旨的表達。
(四)文本研習:
1、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說明原因。
應該是小說的結局部分,因為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謎: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后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終生的杰作,而正是這幅杰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2、試問小說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
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著情節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
3、最后一片葉子與瓊珊有怎樣的關系?為什么最后的藤葉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葉子關系到瓊珊的生死。葉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葉子落了,她也就給自己找到了放棄抗爭的理由;當然,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爭,在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
4、為什么說貝爾曼畫的最后一片藤葉是他的杰作?
因為這片葉子給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5、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
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想象,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樣冒雨踉踉蹌蹌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地方,顫抖著調拌黃色和綠色,在墻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才能,同時也毫無保留地獻出了生命。
6、貝爾曼是小說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寫他的只有兩處,試分析這個他怎樣的人?
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后,“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最后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愛心、自我犧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借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7、品讀歐·亨利式的語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里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風趣、俏皮、夸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
(五)作業:
認真完成《名師一號》有關練習,迎接檢查。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學習小說巧妙的構思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友情,培養學生積極昂揚的生命態度。
教學重點:
學習小說巧妙的構思技巧。
教學難點:
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景知識介紹
1、導入:
我們初中曾經學習過《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的莫泊桑(此處先讓學生思考回答)。另外兩位短篇小說大師分別是美國的歐·亨利、俄國的契訶夫。
(介紹三位短篇小說大師的代表作)
法——莫泊桑——《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于勒》
俄——契訶夫——《套中人》、《變色龍》、《哀傷》
美——歐·亨利——《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最后的常春藤葉》
2、介紹作家作品
歐·亨利,美國短篇小說家。出生于一個貧窮的醫生家里。歐·亨利一生窮困潦倒,十余年中創作了三百多篇小說。主要表現社會下層人物的生活狀態,同情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的小說完全以情節取勝,巧妙的構思,復雜的情節和意外的結局,加強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劇效果。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
“歐·亨利式的結尾”——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作些鋪墊,埋下伏筆,結尾時峰回路轉,豁然開朗,出現始料未及的結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構思的巧妙令人贊嘆。
二、體驗分析文本
1、學生通讀全文,簡要概括故事情節,體驗小說“歐·亨利式的結尾”。
瓊珊因生肺炎而對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葉落去然后隨它而去,好友蘇艾給與了她無微不至的照顧。鄰居畫家老貝爾曼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為瓊珊在墻上畫了一棵常春藤,而瓊珊因此恢復了生活的信心。老貝爾曼卻染上肺炎死去。
2、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為什么?
是小說的結局部分。因為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迷: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后一片葉子這幅他終生追求的`杰作,也正是這幅杰作喚醒了瓊珊生的信念。
3、這樣的結尾合乎情理嗎?前文中有哪些鋪墊?
(1) 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葉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2) 為什么會是貝爾曼來畫這最后一片葉子?
明確:
( 1 )如果說貝爾曼是那堵松動殘缺的磚墻,那么瓊珊就像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說貝爾曼是那株極老極老的常春藤,那么瓊珊就是那藤上的一片葉子。哀莫大于心死。把最后的一片藤葉作為一絲與世界的微弱牽連,作為放棄生命的理由。貝爾曼畫的常春藤葉慰藉了這個寂寞的心靈,她沒有理由再逃避,沒有理由讓自己本應年輕而旺盛的生命衰頹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葉子老掉不下來,可見我原來心緒不好。想死是罪過。”
( 2 )鋪墊:“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兇狗。”“他們擔心的瞥著窗外的常春藤。”心地善良:“可憐的小瓊珊小姐”“愿意替你效勞” 蘇艾早已知曉但故意保密,當瓊珊脫離危險,不寄希望于葉片,蘇艾告訴她“你不覺得納悶,它為什么在風中不飄動嗎?”
4、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
結尾處向讀者簡單透露了貝爾曼畫藤葉而死的事實,但對他的具體行為卻不著一筆,在情節結構中留下了一大塊空白。使得小說產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也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風雨交加的夜晚,用自己的心靈去想象再造)
三、鑒賞人物形象
1 、討論小說主人公是誰?為什么?
從全文看,貝爾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贊美、謳歌的人物,是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因為,作者所要表現的底層人之間的真誠友愛,靈魂的高尚這一主題是由貝爾曼體現出的。只是,前文中沒有用太多筆墨,而且始終是作為普通人來刻畫的。這也正體現了“歐·亨利式的結尾”的特征。
2 、討論主人公——貝爾曼的形象。
要求:圈劃描寫貝爾曼的語句,理解小人物的平凡與偉大。
前文寫他邋遢,喝酒過量,脾氣暴躁,嘮叨,說大話。但他的不凡舉動表現了貝爾曼平凡、普通的外觀下所深藏的熱愛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犧牲精神的美好心靈。他用生命換來的杰作,實現了他一生的夙愿。(先抑后揚)
“鋸齒型邊緣已經枯黃”的最后一片藤葉卻“頑強的掛在離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這不只是一片藤葉,它是老貝爾曼不死的生命的結晶,是苦難的世上窮人之間的一絲溫情。貝爾曼沒有死,他的靈魂,他的希望,他整個生命之光全集結在這片葉子上了。這最后的一片葉子,這凄風苦雨中的葉子,也是貝爾曼顛沛流離坎坷一生的最后一個亮點。
四、品讀歐亨利式的語言(找出例句品讀)
例句 1 :“到了 11 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里潛躡著,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
例句 2 :“每逢我的病人開始盤算有多少輛馬車送他出殯的時候,我就得把醫藥的治療力量減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對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樣發生興趣,提出一個問題,我就可以保證,她恢復的機會準能從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作者用幽默、夸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幽默的描寫中領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
五、作業布置
1、發揮想象,補寫作者隱去的那段畫家老貝爾曼畫常春藤葉的情節。
范文:寒雨夾著雪花落個不停,貝爾曼哆嗦著蹬上了搖晃著的長梯,一邊用手搪著調色板好讓雨水不濺到新調的綠顏色中去,一邊用干布在墻上擦出一塊干燥的地方,好讓畫上去的顏料不散開來,雪落在他的身上融化了,冰冷的水透入了衣服中,又濕又冷,但他卻顧不了這么多,一片翠綠的常春藤葉畫好了,他細細地端詳了一會兒,最后他又擠了些黃色的顏料到調色板中用畫筆把兩種顏料和在一起,抹在葉子的邊緣,這回他僵硬地笑了笑,帶著一份滿足,顫抖著下了長梯。
2、拓展閱讀《麥琪的禮物》,隱去結尾,為它續寫結尾。體會“歐亨利式結尾”的精妙。
【 教學反思 】
《最后的常春藤葉》是篇小說,小說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我抓住歐·亨利小說情節設計出人意料,扣人心弦的特點,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給你印象最深,觸動最大的是哪個人物?全文以什么來貫穿始終?最后的常春藤葉為什么能挽救瓊斯的生命?為什么說最后的常春藤葉是貝爾曼的杰作?貝爾曼身上閃爍著怎樣的人性光芒?從情節結構的梳理到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后過渡到思想意義的討論——贊美平凡人之間相濡以默的友情,贊美人性的美好。正因為人性的善良,世界的美好,才讓我們對生充滿了眷戀。在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的同時, 要激勵他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堅定信念,活出風格,實現個人價值。這個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而更加精彩,這才是體現生命價值的最好方式。 《最后的常春藤葉》中那片不肯凋零的綠葉,那是生命的綠葉。讓我們永遠記住的那一抹綠色吧!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的品析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重難點
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描寫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習主人公“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
樂學善思辦法
從小說的情節入手,整體感知全文。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和體味歐·亨利短小說意外的結局的特點。本課重視生命教育,圍繞葉子這一問題,設計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閱讀,使學生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提升內心感悟,逐步將學生推向生命本質的認識高峰。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正大綜藝主題曲《愛》:“愛是LOVE,愛是愛心,愛是love……愛能帶給你快樂和健康……”生命對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來說是何等重要,而愛則是生命中最為溫情的`存在狀態。而那些在關愛自己生命的同時,也關愛著他人的生命,乃至為此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的人,更是為我們譜寫了一曲人性光芒最偉大的贊美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入今天的小說。
請同學們快速的瀏覽課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直奔重點,品讀感悟
1.課文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葉”為題目?
2.小組內讀文,交流,匯報。
(1)在別的葉子都飄落的情況下,他仍然長在那;
(2)對于瓊珊來說,那片葉子是她同人世間的唯一聯系;
(3)對貝爾曼來說,那片葉子是他的絕筆,是他的臨終杰作。
3.指名讀出瓊珊關于最后一片葉子的語句,談感受。這是對他的語言描寫,讀出了瓊珊對生命失去了信心。這一切被前來探望的貝爾曼知道了,出示句子:“聽了瓊山的事,他沒有說什么,只是擔心的凝視著窗外風雨中的常春藤。”貝爾曼做了什么?指名讀出語句。老師板書。
4.分角色讀最后一段,(旁白、蘇艾)出示句子“后來,他們在……顏料”過渡:作者并沒有實寫老貝爾曼畫葉子,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想象:老貝爾曼是如何畫的葉子?要求: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有適當情景描寫。
5.瓊珊能康復,除了最后的常春藤葉的作用外,還需要其他因素嗎?
當然,瓊珊的康復僅有貝爾曼為之犧牲的最后一片葉子是不夠的,還需要她自己的力量來戰勝病魔。在瓊珊患肺炎病危的時刻,醫生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說要看她自己呢?就是因為在這生與死的抗爭中,只有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獲勝。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關鍵是看自己有沒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對它,有沒有勇氣戰勝它。瓊珊也曾陷入失望的低谷,但她在貝爾曼用生命繪出的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至康復。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的支柱。
三、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通過對人物的語言、神態、外貌等描寫可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修鞋姑娘》一課也采用了這樣的描寫方法。小組內學習:
畫出對修鞋姑娘的動作、外貌、神態描寫,可以看出修鞋姑娘具有什么品質。
四、板書設計:
明線:瓊珊病重——病危——轉好——脫離危險
暗線:貝爾曼畫常春藤葉——生病——病危進醫院——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及反思06-26
語文《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06-16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通用6篇)01-29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反思07-09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實錄03-12
最后的常春藤葉的教案設計06-09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案設計05-12
《最后的常春藤葉》教案設計05-12
高三語文《最后的常春藤葉》優秀教學設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