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起來會怎樣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綜觀教科版3-6年級的科學教材,《我們的身體》是唯一一個涉及人體知識的單元。這個單元包括七個部分的內容,為學生們提供了認識自己身體結構和功能的機會,使他們認識到身體的各種活動都需要各個系統的協調運作,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他們的健康意識。
本節課是《我們的身體》單元的第三課時,原題為《運動起來會怎樣(一)》。反復研讀教材后,我認為課題中所說的運動,僅僅是引發學生關注呼吸的切入點,運動和呼吸的關系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呼吸系統知識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本節課的重點應該放在比較全面了解呼吸系統的功能上。基于這一認識,我將課題改為《人體的呼吸》,以便更好的突出本課教學重點。
教材安排了運動前后一分鐘的心跳和呼吸次數的測量——顯然,每個人同時測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是不可能的;若按教師用書的建議兩人一組,一人測量心跳另一人測量呼吸,剝奪了部分學生的體驗機會;即使花時間測得了心跳的次數、知道了運動前后心跳的變化,但對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卻沒有作更深入的研究,直到下一節課《運動起來會怎樣(二)》才涉及關于血液循環的知識。那么,把教材69面“測量一分鐘的心跳”這一活動放在了下一課時進行,應該是明智之舉。
排水集氣法要不要讓學生小組都參與這個實驗?我認為怎樣收集空氣并不是本課的重要內容,重點是利用收集到的空氣和一般的空氣進行對比實驗,而且這一節課已安排了不少學生的體驗活動,所以這個活動我僅作為演示實驗,只讓學生對過程和原理作簡單的了解。
二、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初步了解呼吸器官在人體中的位置。
(2)知道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著氣體交換,將氧氣吸收,同時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3)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增加肺活量。
2、過程與方法:
(1)在體驗活動中感受呼吸過程中的氣體變化。
(2)結合實驗現象、相關信息資料,做出對呼吸次數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探究體驗活動以及分析實驗現象過程中培養學生實證意識。
(2)認識到耐心、細致地完成測量活動的必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用體驗和實驗的方法,驗證呼吸前后氣體發生了什么變化。
2、教學難點:通過設計簡單的實驗證明呼吸前后氣體發生了變化,并試著解釋“為什么運動后呼吸加快了。”
四、材料準備:
1、演示實驗:水槽1個、集氣瓶2個,毛玻璃片2片,吸管,火柴。
2、小組活動:保鮮袋每人1個。
3、其他材料:課件,記錄單,呼吸變化統計圖。
五、教學過程:
1、游戲揭示課題:(5分鐘)
(1)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我們就來做個游戲,游戲的名稱是“你能憋多久”。規則如下:自然站立,閉上嘴巴,鼻子停止呼吸,看看自己憋氣多少時間,覺得難受就坐下并自由呼吸。
(2)教師計時,學生體驗。
(3)說說感受:剛才的活動有什么感覺?(很難受,不舒服)為什么會覺得難受?(因為沒有氧氣)哪里沒有氧氣?教室里嗎?(不是,是身體內)身體內為什么會缺少氧氣呢?(剛才我們沒有呼吸)
(4)揭示課題:恩,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人體的呼吸》
(5)關于呼吸的知識,我們班的同學肯定知道不少,誰來簡單的說說?
[設計意圖:我看過不少資料,導入新課主要采用這兩種方式,其一是按照教材思路直接揭題后馬上測量呼吸,其二是消除緊張為理由讓學生深呼吸從而引出課題,這兩種導入都簡潔自然,很不錯。但我考慮的是,學習是要建立在學習者原有知識基礎之上的,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巧妙地提取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連接點,學生才會覺得這是自己想研究的問題,而不是老師要我學的知識,從而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參與探究活動中來。當然,這種設計對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2、認識呼吸器官:(8分鐘)
(1)深呼吸,說說空氣是從哪里進入人體,猜測一下它會經過哪些地方,又是從哪里出去呢?
(2)學生體驗后交流。
(3)引導:在呼吸的時候,其實有許多人體器官參與了這個過程,這些器官我們可以統稱為……(呼吸器官)
(4)觀看課件“呼吸演示圖”,認識主要呼吸器官,并讓幾個學生描述一下空氣在人體流動的路線。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體驗和猜測的基礎上,觀看直觀的“呼吸演示圖”和“呼吸器官圖”,從而有效借助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落實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的教學目標。]
3、體驗空氣變化:(7分鐘)
(1)過渡:這些空氣一進一出,是來我們人體“旅行”吧!那你們覺得,這些空氣經過人體的旅行之后,會不會改變呢?
(2)體驗活動:反復呼吸同一袋空氣。(課件提示:先裝一袋空氣,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反復呼吸,覺得難受就停下,同時把袋里的空氣擰緊不要讓它跑了。)
(3)交流感受。
(4)提問:在這個實驗中,袋子里空氣的總量有沒有減少?(沒有,還是一袋空氣)那為什么到后來我們不能繼續這樣呼吸?(說明空氣的成分發生了改變)
(5)小結:是啊,如果空氣沒有變化,我們應該可以一直這樣呼吸下去。而現在,我們不能在一袋空氣中長時間的呼吸,說明經過呼吸的空氣確實發生了變化。
[設計意圖:親身體驗,感受更深!為了讓學生體驗到經過呼吸后的空氣確實發生了變化,教材安排了“反復呼吸同一袋空氣”活動,是非常恰當的。我想強調的是,要讓學生參與活動是很簡單的事,怎樣把體驗活動做足做細,這才是教學的關鍵——我采用了“旅行”這樣的一種描述,讓學生思考空氣經過人體的旅行之后有沒有變化,體驗后安排學生充分的討論交流,分析為什么我們不能長時間呼吸同一袋空氣,從而讓學生領悟到袋子中的`空氣確實發生了變化。從猜測到體驗再到思辯,真正實現了學生科學思維的提升。]
4、檢驗空氣變化:(10分鐘)
(1)猜測一下空氣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氧氣減少或者二氧化碳增加)
(2)實驗:火柴檢驗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①教師說明:火柴燃燒是需要氧氣的,當氧氣不足或沒有時,火柴就熄滅了。我們要檢驗呼吸后的空氣氧氣是不是減少,就可以用這個方法。
②請一個學生拿著自己反復呼吸過的那袋空氣上臺,問:能不能直接把火柴放進去?(不能,會把袋子點著或熔化,里面的空氣還會跑出來。)
③怎么辦呢,教師今天告訴大家一個好方法:排水集氣法。(課件演示說明)邊看邊隨機詢問:為什么要瓶口朝下?瓶子里的水被誰擠出來了?
④收集兩瓶反復呼吸過的空氣,貼上標簽,放一邊。
⑤我們還應該收集一般的空氣,這樣才能對空氣的變化進行比較。也收集兩瓶。
⑥火柴檢驗,學生觀察。
(3)交流自己的發現。(一般的空氣里氧氣較多,反復呼吸的空氣里氧氣大量減少。)
(4)延伸:科學家們專門對人體吸進去的和呼出來的氣體成分進行了研究比較,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課件:吸進去的和呼出來的氣體成分比較)
(5)概括: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氣體交換,把氧氣吸收,將其他氣體排出體外的過程。
[設計意圖:在學生體驗到空氣變化的基礎上,安排了用實驗來檢驗空氣的變化,加強知識建構。本來,這里我準備安排兩個實驗,一是用燃燒來驗證空氣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是用澄清的石灰水來驗證二氧化碳的增多,但因為偷懶沒有準備好第二個實驗材料,只能略去。在收集空氣時采用的“排水集氣法”,我的處理是作為演示實驗,只讓學生對過程和原理作簡單的了解,以便節省時間突出重點進行對比實驗。]
5、人體運動與呼吸的關系:(8分鐘)
(1)看來,呼吸對我們人體是非常重要的,你知道在平靜時自己一分鐘大約呼吸多少次嗎?如果作劇烈運動后,呼吸的次數會不會變化呢?想不想測量一下?測量的時候要注意什么?(不能刻意控制呼吸,及時記錄在記錄單上。)
(2)先后測量平靜時和運動后的呼吸次數,記錄。
(3)組織交流,并在黑板上完成呼吸變化統計圖。
(4)討論:為什么運動后呼吸的次數就會增加呢?(人體運動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氣,所以呼吸的次數要比平時多,呼出和吸入氣體的數量也比平時多。)
(5)倡議:經常鍛煉身體,會增大我們的肺活量,獲得更多的氧氣。
(有關肺活量的知識作機動內容,看時間情況決定要不要展開。)
[設計意圖:課上到這,大約用時30分鐘,有關心理研究表明,學生這時往往會呈現學習疲憊狀態。為此,我安排呼吸次數的測量,利用運動這一容易吸引學生的興奮點,使課堂教學繼續朝有效、有序的目標前進。還有,在討論中明白呼吸和運動的關系,明白鍛煉身體的重要性,體現學習的價值。]
6、總結延伸:(2分鐘)
(1)通過今天學習,知道了什么?
(2)運動后呼吸會發生變化,心跳呢,下節課來研究。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梳理所學,建構比較完善的知識概念。]
六、板書設計:
運動起來會怎樣(一)
運動后 吸入更多的氧氣
呼吸會 氣體交換加快 呼吸器官
加快 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運動起來會怎樣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運動起來會怎樣》的教學反思12-02
《怎樣讓小球動起來》教學設計03-23
怎樣讓球動起來教學設計及反思12-17
小學科學課件運動起來會怎樣03-24
《運動會》教學設計01-30
四年級上冊《跳動起來會怎樣》教學設計01-27
小小運動會的教學設計10-31
《小小運動會》的教學設計10-31
《讓燈亮起來》教學設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