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模板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記實性文章,是魯迅從記憶中抄出來的,作者通過對兒時一些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文章篇幅較長,本課教學總的指導思想是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及語文學習的規律,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具體設想為:
1、以閱讀感受體味為主,教師講析點撥為輔。通過閱讀實踐,讓學生在直接接觸語言材料中感知感受、涵泳體悟,獲得語感、陶冶性情。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多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在個性解讀中發表感想、抒發感受、作出評價,通過多維交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發表不同的見解。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的記敘線索,領會文章圍繞中心人物選材、取材的特點。
2、感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品味作者細膩復雜的真實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初一上學期,我們學習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讓我們感受了百草園的神秘,同時讓我們記住了那個講故事的人──長媽媽。長媽媽是對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多次提到她,《阿長與〈山海經〉》專門回憶了作者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看一看長媽媽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交代教學目標)
二、教學新課
1、整體感知:
⑴ 速讀全文,看看本文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哪幾件詳寫,哪幾件略寫?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粗知文章脈絡。)
⑵ 請同學們談一談你初讀本文后對阿長這一人物的總體感受和印象如何,并能簡要陳述理由。
(學生可展開交流,討論、爭辯,各抒已見。因其性格的多面性、復雜性,回答不求統一,意在喚起學生的主體閱讀意識。)
⑶ 少年魯迅對阿長的態度又是怎樣,感情有哪些變化?
(指導學生注意在閱讀中提取信息,勾畫出表明作者情感態度的重點詞語。旨在理清行文線索,把握作者感情變化的歷程,為下一步的深入體悟打下基礎。)
板書:實在不大佩服(討厭)、空前的敬佩、憎惡、新的敬意
2、深入理解:
⑴ 同學們仔細比較一下:文中兩次寫到敬佩,一次是空前的敬意,一次是新的敬意;兩次提到偉大的神力。兩次描寫有無區別?到底是什么促使少年魯迅對阿長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什么?
⑵ 一部刻印十分粗拙的本子,作者為什么說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
(問題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阿長性格中實質性的東西,并理解文章題目命為阿長與《山海經》的原因。)
⑶ 怎樣來看待阿長令人厭煩的許多規矩呢?比如正月初一讓作者吃福橘一事。
(意在讓學生全面而恰當地把握阿長這一人物形象,體會作者表現人物不隱惡、不虛美的特點。)
3、重點賞析:
師:作者用相當多的篇幅寫了買《山海經》一事,如果說前面對長媽媽的描寫筆調詼諧風趣,甚至帶有淡淡的諷刺,那么在19~31段的描寫中,作者的'感情則變得深沉而莊重了。
訓練要點:
⑴ 朗讀19~31段,引導學生體味作者對長媽媽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
⑵ 在閱讀中重塑長媽媽淳樸、仁慈、充滿愛心、善解人意的完整形象,并能作出自己的評價和判斷。
4、總結深化:
師:作者在《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的小引說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阿長即是作者記憶中活生生的普通婦女形象,雖然她多事嘮叨、麻煩多禮,甚或有些迷信,但她仁慈而又純樸真率,是一個富有人氣的人,一個可信可敬的普通人。
訓練要點:
⑴ 齊讀文章最后一段,揣摩朗讀的語氣,體味句中蘊含的感情。
⑵ 理解仁厚、黑暗及地母等詞語的含義。
⑶ 理解欲揚先抑的寫作特點。
小結:魯迅先生寫作《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時,正處于流離逐放之中,心緒頗為蕪雜,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過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這篇《阿長與〈山海經〉》何曾不是在童年的回憶中,尋出一點閑靜,用長媽媽般的母愛來撫慰受傷的心靈,汲取向前的力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是對保姆長媽媽發自肺腑的祝福,也是對真誠與仁愛的熱切呼喚!最后讓我們帶著誠摯的感情再來齊讀一遍文章的最后一段。
三、結束新課
向學生推薦《朝花夕拾》一書,布置探究性作業:通過課外閱讀《朝花夕拾》,弄清文中所說謀死了我的隱鼠事件是怎么回事。
【板書設計】
空前的敬佩 新的敬意
衷心祝福長媽媽 (感情自然升華)
實在不大佩服 憎惡
【課文《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課文《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設計12-28
課文阿長與《山海經》 教學設計07-15
課文阿長與《山海經》優秀教學設計12-29
阿長與山海經課文教學設計12-29
課文《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模板12-28
課文《阿長與〈山海經〉》優秀教學設計12-28
課文《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范文12-28
課文阿長與山海經的優秀教學設計12-21
課文《阿長與〈山海經〉》的優秀教學設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