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研討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長期以來,學生常常處于被動的狀態。課堂上老師千方百計地讓學生跳進自己預先設計好的一個又一個陷井中,即使給他們一些表現的機會,也不能超越老師所規定的范圍。針對這種情況,在課堂中,我主要采取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為學生創設理解感受的空間,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理解語言文字的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我通過讓學生畫感動的句子,談感受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并通過充分的讀,達到讀中感悟、以悟促讀的目的。對于課文中難理解的句子,我也沒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理解,而是通過學生自己查找資料以及教師補充圖片和文字資料等形式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并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深層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主要的教學模式】
主要的教學模式(名稱):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
主要的理論依據(基本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因此,我覺得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搭建好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舞臺,不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提供主動學習、主動探求、主動實踐、主動完善的機會和空間,教師要努力做到“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同時,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上教師就應該做到三個“不”,即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教師不說;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師不教。盡可能地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感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生活性、發展性、生命性。
【主要的教學環節】
1、板書課題,回顧內容。
2、細讀課文,體會悲情。
3、信息鏈接,呼吁和平。
4、拓展文本,升華情感。
5、說話訓練,加強實踐。
具體教學設計:
【課時】
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本組課文圍繞“戰爭與和平”這一專題展開,內容直面驚心動魄的戰爭年代,傾吐了孩子對和平的呼喚。學習本組教材目的是讓學生的精神經受洗禮,心靈受到震撼。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情感強烈,課文飽含著一個失去親人的孩子對父親的深深緬懷和對和平的強烈渴望,讀來催人淚下。教學本篇課文一是引導學生從小放眼世界,關注國際局勢,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二是進一步學習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體會這些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根據本篇課文的特點,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潛心讀書、朗讀體會、語境想象、拓展資源中學會感悟,學會表達情感。從而構建能給學生鋪上語言和精神底色的語文課堂。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搭建好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舞臺,不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提供主動學習、主動探求、主動實踐、主動完善的機會和空間。教師要努力做到“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同時,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上教師就應該做到三個“不”,即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教師不說;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師不教。盡可能地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感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生活性、發展性、生命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回顧信的主要內容,體會“我”的心情,以及“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重點段落。
2、能力目標:
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
⑴ 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不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⑵ 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⑶ 讓那已經能夠聽到腳步聲的21世紀,為戰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
3、情感目標:
感受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傷害,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教學重點】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教學難點】
認識“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
【教學手段】
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回顧內容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通過昨天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文章內容,現在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了解了文章的哪些內容呢?
3、引導學生把大家說的連起來說一說就是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板書雷利的呼聲: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既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又訓練了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
二、細讀課文,體會悲情
1、學生自由讀全文,想一想雷利是在什么情況下發出了這樣的呼聲的?
2、默讀正文的1~4自然段,畫出感動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記在旁邊。
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使他們能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3、學生匯報自己的讀書收獲:
⑴ 當學生讀到兩年多來,我們全家沉浸在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臨上飛機前對我和媽媽那深情的目光。他說:“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頂‘藍盔’。”教師要做如下的導學:
① 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藍盔”這個詞語,它是和平的標志,送孩子藍盔,表達了爸爸對和平的向往。
② 兩年多的每一個日日夜夜,雷利都在思念著爸爸,思念著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個時光。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想想雷利都會想起和爸爸在一起的哪些事呢?(學生想象說話)
通過教師的語言渲染構建“睹物思人”的語言表達場景,讓學生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鮮活的畫面。
③ 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來讀這個句子。
⑶ 當學生讀到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但它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師做如下的引導:
① 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如約”的含義。
② 想象一下,我和媽媽當時的心情會是怎樣的?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讀。
⑶ 當學生讀到──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滿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著什么。啊!我聽見了,媽媽聽見了,在場的叔叔阿姨聽見了,全世界都聽見了,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師做如下引導:
① 你們覺得爸爸的這一聲聲和平是在向誰呼喚呢?
② 引導學生讀出對和平的強烈渴望。
4、生再自由讀課文的1~4自然段,了解爸爸是個怎樣的人,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失去這樣一位優秀的爸爸讓人多么悲痛。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感受。因此,在這部分教學中我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從而達到讀中感悟,以悟促讀的目的。同時,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語言文字訓練之中,使學生在讀、思、說的教學活動中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又培養了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5、把自己當成文中的“我”,把心放進文本,再讀課文的2、3、4、自然段,讀出內心的悲痛之情。這里可以采用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指名讀、評價讀等方式。
角色的`轉換、使學生更能充分地表達心中強烈的感受,讀起來入情入境。
三、信息鏈接,呼吁和平
1、爸爸為和平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當我們還沉浸在悲痛之中時,回望今天的世界又是什么樣的?學生自己讀5、6自然段,找出相關的句子。
2、當學生匯報到: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沒有永駐人間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落實文中學習伙伴的話。鼓勵學生聯系現實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3、當學生匯報到: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迷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時,教師要擴展相關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喚起學生對和平的渴望。如果學生在匯報時聯系了下文,為了母親不再失去兒子,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親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讀這句話。并進行語言訓練,試著讓學生用“為了……為了……為了……”說話。
文本和圖片資料的補充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了戰爭的危害。這樣,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也更易激發起學生對和平強烈的渴望。
4、借助前邊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讓學生談談對“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這句話的理解,從而使學生理解信中“我”的呼吁。
5、出示句子:
讓那已經能夠聽到腳步聲的21世紀,為戰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而且要讓學生體會到21世紀的今天,他的這一愿望并沒實現,世界仍然存在著戰爭。
四、拓展文本,升華情感
讓學生再飽含深情地齊讀雷利的呼聲,與雷利的情感產生共鳴。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讀雷利的呼聲,從而使文章的情感得到升華,再次喚起學生對和平的渴望。
五、說話訓練,加強實踐
師:你們讀了這篇感人的文章,特別是雷利的呼聲,你們肯定有很多話想說。你可以對侵略者說,可以對戰爭中苦難的人們說,也可以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說……。讓學生在課堂上簡單地述說,在課下把說的內容也象雷利這樣以書信的形式寫一寫。
課程改革中的閱讀教學倡導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加強讀寫結合,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讀寫能力的均衡發展。
【板書設計】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于《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范文11-17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設計05-27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的教學設計12-30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設計07-11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設計07-08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設計01-22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的設計01-02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第1課時教學設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