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字的創造與發展》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特色
在對本課進行教學設計時,本人在認真吃透教材的基礎上,不拘囿于教材,而是注重針對學生的日常所見所聞及其他學科,特別是語文學科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緊密的聯系來設計教學,使本課的學習有了較為深厚的土壤。其次,為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設計使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網絡資源,并運用多媒體電教設備予以展示,可營造出輕松熱烈的學習氛圍,寓枯燥的漢字教學于看圖、猜謎、賞畫之樂,事半功倍,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教學目標
1.了解漢字的起源、演變、特點及與現實事物的聯系,感受漢字文化的無窮魅力和中國人在文字上的創造力。
2.培養學生對漢字的喜愛和欣賞,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漢字的演變過程和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對漢字演變過程和特點的了解,培養學生對漢字的喜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
1.全班同學帶來《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本。
2.PPT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古老的漢字”。
(一)教學“漢字的產生”。
1.導入激趣。
師(大屏幕出示):同學們,請看屏幕上的這幾張簡筆畫,大家看看畫的都是什么。
2.學生自由發言。
生1:第一幅圖是山。
生2:第三幅圖是波浪。
生3:第四幅圖是一個羊頭。
生4:第二幅圖好像我們玩過的弓。
3.師談話:大家說的對,第一幅圖是山,第二幅圖是弓,第三幅圖是水,第四幅圖是羊。其實,它們既是圖畫,也是文字,叫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出現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王朝。大家知道嗎?
4.學生自由回答。(甲骨文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我們上學期的語文書上講過。)
5.師提問:看來,我們上學期語文有趣的“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大家都還記憶猶新。現在,哪位同學來說說漢字是怎么產生的。
6.指名回答。
生5:漢字是根據事物的外部特征創造的。
生6:漢字是倉頡創造的。
生7:漢字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
7.師小結: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為了交流和記錄的需要,人們創造了文字。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漢字從最初的直觀性較強的圖畫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
(二)教學“漢字的演變”。
1.師請學生把《語文五年級上冊》這本書拿出來,翻到85頁,看一看漢字的演變過程。
2.生看書回答,教師多媒體大屏幕出示:
3.師簡介各種字體產生的年代和原因。
4.引導學生總結漢字演變的總體特點。
師:大家觀察一下,從甲骨文到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變化有什么特點?
5.指名回答,教師相機板書。
生8:筆畫由弧形變為直線,易書寫。
生9:筆畫變少了。
生10:由可變的圖形變成了結構較為固定的方塊字。
6.師小結。漢字的演變歷經數千年,逐漸從圖形走向方塊字,從繁到簡,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二、教學“神奇的漢字”。
(一)認識漢字的形狀特點。
1.比較漢字與其他民族的文字。
1.師:(大屏幕出示):這是英、德、日、俄、中五國的文字,大家比較一下,漢字和其他四種文字有何不同?
英文cake chichen china small water meat today dog rain tall window
德文Deutschland Kultur Forshung und Technik Internet, Reportage, Modernes
日文の中でもvを失うことのない淠兢深い色を添えて、ようやくDき|
俄文 литературе таким всеобъемлющим,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м произведением
中文密 林 的 個 飛 繁 榮 和 石 庫 門地 方 而 我 為 成 談 感 橋 鳥
2.學生分小組討論。
3.匯報交流。
組1:其他國家的文字大多是字母組成的,我國的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
組2:我國的`漢字是方塊性的,整齊美觀。
組3:漢字既是文字也是圖畫,有許多字即使沒有學過,看它像什么,人們也能知道它指的是什么;甚至根據一個字的偏旁部首,人們也能猜出這個字的意思。可由字母組成的文字從形狀上是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含義的。
4.師總結:世界上的許多民族文字在演化的過程中逐漸變為拼音文字,而我國的漢字在演變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了既有形又有聲的方塊字的特點。
5.進一步感知漢字字形優點。
(1)大屏幕出示字謎一組。
①勞逸結合。 (邊)
②林字多一半,不當森字猜。 (夢)
③為數雖少,卻在百萬之上。 (一)
④二山在一起,猜出便錯了。 (擊)
⑤千里草,心里曉。 (懂)
(2)學生猜字謎,教師板書謎底。
(3)師小結:這些字謎都是通過對漢字進行離合和增損制作出來的,也只有對具有框架結構的漢字才能夠制作這種字謎。
(二)了解漢字的讀音特點。
1.大屏幕出示歇后語一組。
葫蘆掉進水里――不成(沉)
花生去皮――紅人(仁)
翻穿皮襖――裝佯(羊)
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
2.生齊讀。
3.指名說說歇后語的意思。
4.提問:這些歇后語是利用漢字的什么特性組成的?
5.生答:是利用漢字的諧音的特性構成的。
6.師小結:中國的漢字有好幾萬個,可給漢字注音的音節只有幾百個,這就出現了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漢字讀一個音的現象。這雖然給初學漢字的人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但當你們把漢字掌握牢固了,運用起來,這種同音字過多的缺陷反而會成為優勢,會創造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像以上的歇后語就是勞動人民利用漢字諧音的特點創造的,詼諧幽默而又通俗易懂。
7.引導學生找出生活中利用漢字諧音的例子,感受漢字諧音的妙用。
〔如廣告:默默無蚊(聞) 騎(其)樂無窮〕
(三)體會漢字的字義特點。
1.指名學生說說學過的一詞多義。
生11:“驕傲”一詞在“他考試得了100分,就驕傲起來”這個句子中是“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的意思;在“我為中華民族神奇的漢字感到驕傲”這個句子中是“自豪”的意思。
生12:“深”一詞在“海水有深有淺”這個句子中是“從上到下的距離大”的意思;在“這件衣服的顏色太深”這句話中是“顏色濃”的意思。
2.組句游戲。
(1)大屏幕出示“辣、怕、不”三個單字。
(2)教師說明組字成句的要求。
(3)學生組句,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快速把句子輸入大屏幕。
生13:不怕辣。
生14:辣不怕。
生15:怕不辣。
3.教師小結。
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同一個字詞在不同的句子中,完全相同的幾個字由于位置不同而組成的幾個句子,含義都是不同的,其中的精妙大家可在今后的學習運用中仔細體會。
三、欣賞漢字書法,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
1.教師大屏幕出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作品各一幅。
2.學生欣賞。
3.激發情感:大家看了這些作品,有什么感受?
4.學生暢談感想。
生:這些書法作品太美了,令人賞心悅目。
生:掛一幅在房間里做飾,簡直是錦上添花。
生:我要是能寫出這么美的字,該有多好。
生:看看這些作品,真感到慚愧,今后我得好好寫字了。
生:以前寫字課老師在上面講,我沒有認真聽,今后可得重視了。
生:我們的漢字真是太神奇了。能夠把文字寫得如詩如畫,恐怕只有漢字了。我真感到驕傲。
四、教學總結。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演變,它保持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又積極吸收容納了各個時代賦予它的新東西,歷時愈久而日漸彌新。今天,漢字成為聯合國五種記錄文字之一,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開設了漢語課,漢字為越來越多的人去接受,去學習,去癡迷,這是我們的自豪。 作為一名中國人,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就更要學好漢字,并讓它發揚廣大。
五、課后實踐活動。
1.搜集有關漢字的故事。
2.寫一幅書法作品。
六、課后反思
本課教學成功之處:1.緊密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并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學生容易理解。2.課程資源豐富生動,學生喜聞樂見。3.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活躍了課堂氣氛,極大地加強了教學效果。
本課教學不足之處:低估了學生的能力,應在課前布置學生多搜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資料,教學時將會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