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解決問題(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53、54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混合運算”中的內容。本單元學生將系統學習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主要是學習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并用相關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掌握好本單元的相關知識,將是學生在第二學段學習兩步以上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本節課教學需要兩步計算才能解決的較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類問題,其掌握得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后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現實素材。目的是使學生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結合已知條件分析問題,為列式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號的作用,積累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經驗。但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類需要兩步才能解決的較簡單的實際問題,由于信息的復雜性,學生在理解問題、解決問題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色條圖分析數量關系,感受其使問題簡明、直觀,便于分析的作用,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2、使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學會用找出中間問題的方法解決需要兩步解決的問題,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逐步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會合理運用小括號改變運算順序。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四能”,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利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掌握解決需要兩步解決的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教學難點:
會找出隱藏的中間問題,并合理利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設計理念:
1、《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在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教師進行啟發性的講授、創設情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借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在理解題意和分析解答環節將采用直觀演示的教學方法,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3、本節課的.課堂教學評價不僅會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會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將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進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導入新課
1、根據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小明有20元錢,買鋼筆用去10元。
2、要解決下面的問題需要哪些信息?
每個面包多少錢?
3、師:同學們的數學感覺真好!能從日常生活中準確地發現問題和提出數學問題。下面老師要帶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樣的數學問題等著我們去發現和解決呢?(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鋪墊孕伏的過程就是喚醒舊知的過程,為探究新知做好知識和思維上的準備。)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圖,理解題意
師: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問題是什么?
師:今天的信息有點復雜,為了幫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題意,請出我們的小助手“色條圖”來幫忙吧!
師:怎樣在“色條圖”上表示出這些信息和問題呢?
學生獨立思考:在“色條圖”上表示出信息和問題。
展示交流:為什么這樣表示?
(設計意圖:借助“色條圖”這一直觀圖形幫助學生理解比較復雜的信息,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學生在表示和交流的過程中也就理解了數量之間的關系,為解決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解決問題
師:想一想,要解決“剩下的還要烤幾次”這個問題,需要哪些信息?哪個信息已知,哪個信息未知?怎么辦呢?
師:想一想,該怎么解答呢?
學生嘗試解答。
展示交流: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個數?讀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個數?
如果學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導學生思考:剛才我們是用分步來做的,你們能用綜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過程嗎?
對比不同的綜合算式,引導學生辨析:你同意那個算式?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號,會出現什么情況?
師:怎樣檢驗結果是否正確呢?
(設計意圖:好的教學活動,應是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和諧統一。實行啟發式教學有助于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不僅引導學生解決出問題,還滲透了分析法和綜合法兩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對比與小結
師:比較一下我們以前解決過的問題和今天解決的問題,你有什么發現?
師:我們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才解決出了這個問題?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讓學生理解這類問題的結構,學會找出中間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十二的第2題。
2、完成教科書第54頁“做一做”。
(設計意圖:力圖體現練習的層次性,鞏固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我們解決的問題有什么特點?我們是怎樣解決的?你有什么感受?
(設計意圖:及時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及學習過程,初步建立數學模型。同時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和體會。)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知道了什么?
怎樣解答?
(1) 剩下的面包有多少個?(90-36)÷9
90-36=54(個) =54÷9
(2) 還要烤幾次? =6(次)
54÷9=6(次)
解答正確嗎?
答:剩下的還要烤6次。
教學反思:
1、重視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只進行啟發性的講授、創設情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引導學生借助幾何直觀描述和分析問題。
3、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評價不僅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成果,更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體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1、能從情境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用加法、減法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具:小黑板、投影器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解決問題(師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能從情境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用加法、減法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小黑板出示師指一名學生讀)師:要達到學習目標離不開同學們認真看書自學同學們有信心達到學習目標嗎?(有)
三、口述自學指導(教師邊口述學生邊自學)
師:把書翻到4頁例1看情境圖和下面的計算方法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應怎樣列式計算?重點看下面的三種計算方法:
1、先看小男孩的計算方法 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
2、再看小女孩的.計算方法 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
3、最后再看綠衣服小男孩的計算方法這種方法有什么好處?
四、先學(看一看)
1、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看書自學師巡視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看書自學
2、"做一做"(第6頁第1題)師:下面老師來考考同學們看誰做題最認真
①指2名學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學做在書上
②師巡視發現其他學生的錯誤
五、后教(議一議)
1、學生更正師:發現錯誤的來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錯誤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紅粉筆圈起來在旁邊改正)
2、討論(議一議)
(1)認為22+21-16=27(人)這個算式列正確的舉手?認為22+21=43(人)43-16=27(人)這個算式正確的舉手?
(2)認為22+21=43(人) 求出的是什么?43-16=27(人) 求出的是什么?認為22+21-16=27(人)這個算式正確的舉手?與第一種方法有什么不同?
(3)認為得數正確的舉手?認為單位名稱正確的舉手?
3、評議板書、正確率
4、同桌對改生更正錯誤
六、練習
師:剛才同學們計算的都很正確下面我們來玩一個小游戲男女生比賽看誰能快速、正確地列式計算比誰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
(1)商店有30臺微波爐賣出18臺又運來28臺現在有多少臺?
(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參加歌唱比賽有多少人沒有參加歌唱比賽?
(3)同學們做黃花35朵紅花20朵送給二(2)班28朵還剩多少朵?
1、師出示投影男女生比賽、開火車比賽
2、形式分必答、搶答······
七、全課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解決問題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問題都難不住你們!
2、評比本節課比賽情況獲勝的表揚失敗的鼓勵
八、當堂作業(練一練)
師:下面就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做作業吧!比誰字體端正并能做全對作業:
1、小紅家有公雞25只母雞17只賣了20只還剩幾只雞?
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隊員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隊員?
練習:教科書第6頁1、2題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理解有兩個連續性問題的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2. 學會先解決一個稍簡單的問題后,運用所得的數據解決另一個稍難的問題。
【學情分析】
以前學生接觸到的`都是一個問題的應用題,這節課學生主要探索并理解有兩個連續性問題的應用題的解決方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有兩個連續性問題的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 課件出示情境問題;小明寫了12個字,小紅比小明多寫了8個字,小紅寫了多少個字?
2. 圖書角有故事書35本,科普書比故事書小11本,科普書有多少本?
二、提出問題,探究新知
看,美術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在寫生,從圖上你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屬性問題?
1. 展示問題。
男生有多少人?
美術興趣小組一共有多少人?
2. 知道了什么?
美術興趣小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 怎樣解答?
我們有兩個問題,應當先解答哪一個問題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這個問題。
為什么呢?
因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樣求男生人數呢?說說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 解答正確嗎?
5. 小結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較簡單的問題,再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檢驗效果
1. 完成第32頁做一做。全班交流解決方法。
2. 完成第33頁練習六第1題。學生分小組討論完成。然后學生匯報,并說明是怎樣思考的。
3. 完成第33頁練習六第3題看圖理解題意,思考解題方法。學生匯報,并說明解答方法。
四、總結評價,匯報提升
我們今天學的內容與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例2、練習一2、3、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看、說、讀、想、算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小括號的作用。
4、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難點: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并提出問題以及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談話: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用了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
學生說,老師板貼:看、說、讀、想、算。這節課我們繼續用這些方法來解決問題。
2、課件出示游樂園面包房圖,
師:看,這是面包房,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引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指導學生再觀察畫面,你從圖中知道什么數學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教師適當啟發引導:還剩多少個面包?
[設計意圖]:首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中蘊含的'信息,從中找出與數學有關的信息,初步感受數學信息之間的一些聯系,從中發現一些數學問題。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還剩多少個面包?
(2)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個)46—22=24(個)
方法二、54—22=32,32—8=24(個)
方法三、8+22=30(個)或22+8=30(個)54—30=24(個)(讓學生說說每一步計算的理由)
5、比較三種方法的異同。明確三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還剩多少個面包?,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不同。
6、把兩個小算式你能寫成一個算式嗎?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1)54-8-22=24(個)或54-22-8=24(個)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組里討論、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師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新朋友“小括號”:如果想改變運算順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號。小括號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變運算順序,小朋友們只要看見它,就要先算它里面的算式。把(2)中的算式“54-8+22”變成“54-(8+22)”,就可以了。這樣我們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8、指導學生讀:54-(8+22)讀作:54減8與22的和
9、小結。(小括號能改變運算順序:先算括號里面的數)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后明確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運算進行表達并計算出結果,最終自主解決問題,并明確小括號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
1、教科書第6頁練習一的第2題。
(1)指導觀察并說一說:3個組一共收集了94個易拉罐,其中第一組收集了34個易拉罐,第二組收集了29個易拉罐。那第三小組收集了多少個易拉罐?
(2)分析題目,找出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讀一讀,說一說關鍵詞。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計算:94—34=60(個)60—29=31(個)
或34+29=63(個)94—63=31(個)
讓學生列出綜合算式,要他們正確的使用小括號。列好后要求學生說出每一步表示的意義。(用喜歡的方法計算,能用小括號就更好啦)
94—34—29=31(個)或94—(34+29)=31(個)
2、教科書第7頁練習一的第3題。
羊圈里原來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現在羊圈里面有幾只?
讓學生自己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用喜歡的方法計算,最好能用上小括號,并匯報。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電腦公司有87臺電腦,上午賣出24臺,下午賣出26臺,還剩下多少臺?(用兩種方法解答,用上小括號)
(1)學生讀題,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2)學生獨立做題,老師巡視。(要求運用小括號進行計算)
(3)學生匯報。87—24—26=37(臺)或87—(24+26)=37(臺)
4、完成練習一第5題。先指導觀察,明確條件和問題,指導讀一讀,找出關鍵詞,然后思考并列式計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明確小括號的作用是改變運算順序,有小括號的一定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數,并學會運用小括號。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99頁例1和做一做,練習二十三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連乘問題的數量關系,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連乘問題。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會用連乘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數量關系,靈活解決有關問題。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激趣,復習鋪墊。
1. 談話導入:大家剛參加完學校的大課間檢查,三年1班的同學都表現得很好。
2. 復習遷移:
我們班在大課間中分組活動,每組5個同學,分了9組,共有多少個同學參與?怎么算?
3.小結: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⑴ 創造情景,
師:操場上同學們正在認真訓練,體育老師打算按圖這樣安排,同學們算算要多少人?提出問題“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⑵ 讓學生獨立收集數學信息。
師:仔細觀察這幅圖,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個方陣
小結:我們都是觀察同樣一個方陣,可以從這樣一行一行來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這樣的8行。也可以這樣一列一列來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這樣的10列。
⑶ 整理數學信息,分析數量關系。明確先求1個方陣有多少人,再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你應該怎樣思考?請同位同學互相說一說。
我們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這2個數學信息可以先求出1個方陣有多少人?
這是一行一行的觀察,我們還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據這兩個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你該怎樣想呢?
不管用哪種方法,我們都是先求1個方陣的人數。還可以寫成綜合算式。
2、探尋其他解決問題策略。
不同的策略:1.先求:3個方陣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個方陣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結: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得出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結果卻是一樣的。今天我們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引出課題:解決問題】
三、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P.99做一做
⑴ 出示題目。
⑵ 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⑶ 全班反饋: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個,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個。
2、練習二十三的第1題
⑴ 出示題目:P.101⑴
⑵ 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⑶ 分小組交流。每個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重點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
⑷ 全班反饋解決該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3、練習二十三的第4題
⑴ 出示題目。P.102⑷
⑵ 讓學生審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⑶ 給出三個算式,由學生選擇出正確算式并表述出解決問題 的思路,重點理解“來回”的含義。
四、全課小結: 強調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五、拓展練習:第一步,先請同學了解一節數學課的上課時間,一個星期在校幾天?如果一個學期按20周計算,同學們在學校待多少分鐘?合多少小時?第二步,根據自己計算出來的結果,你有什么感想?記錄下來。第三層次是學生在生活中現實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本題又是一道開放題,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學生自己去尋找,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性,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六 、布置作業: 練習二十三的2、3、5、6題
教學反思:
1、 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數學思考。
新教材的解決問題,其題材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用圖畫、對話、表格等形式呈現現實的生活場景。這一節課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圖,又是一道應用題。例1的圖呈現給學生一幅廣播操表演的情境圖。小精靈明明提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的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了解情境,從情境中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收集解決問題的.必要信息。這一步要求學生仔細地看,充分的講,觀察同一個方陣既可以橫著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豎著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讓學生形成數學思考。
2、 分析數量關系,構思解決問題的思路。
應用題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找到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學會思考,體會問題里的數量關系,要突出數量關系的分析,幫助學生形成解題思路。我們用不同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這兩個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個方陣的人數,再求3個方陣的人數。還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這兩個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個方陣的人數,再求3個方陣的人數。分析數量之間的不同組合的關系,就形成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個方陣”這兩個信息可以先求出3個方陣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這里解決問題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 正確選擇算法,獨立解決問題。
根據解題思路仔細準確地選擇相關的條件,正確的選擇算法。
這節課我覺得我可能是急進了點,應該先讓學生先從“行”去觀察進行列式計算,讓后進生理解后再進行“列”的觀察從多角度去解決問題可能這樣會更好些。而且因為這樣導致學生的練習還不夠充分。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提出、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學會用連乘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進一步理解乘法意義。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使學生學會根據相關問題選擇恰當信息,進一步感悟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和方法,體驗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化,從而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
3、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從中感受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課前看視頻:建國六十周年閱兵式(感受什么是方陣)
課前談話:今天我第一次來到你們學校上課,你們認識我嗎?那你從哪些方面了解我呢?這些信息對了解我有幫助嗎?
一、教學流程:
(一)、課上談話,獲取信息: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什么?(水筆),想作為獎品給上課表現好的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得到這些獎品啊?但是,想得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表現要好。
大屏幕顯示得到獎品的途徑:
1、看要看仔細:仔細尋找數學信息。
2、說要說清楚:上課大膽發言,說出你的想法;
3、聽要聽明白:集中注意力傾聽同學的發言;
現在的問題是:購買這些水筆得花多少錢?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要獲取哪些數學信息?
預設信息:(貼紙)
①、每支水筆多少錢?(2元),
②、買了多少盒?(3盒)
③、每盒多少支?(10支)
(二)、根據信息,解決問題
A、你能幫我算一算,得花多少錢嗎?
B、獨立完成,和小組交流你的想法;
C、匯報,板書
預設:方法一:2×10×3方法二3×10×2
比較兩種方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和同桌再次交流方法,給今天的課題取名(連乘解決問題)
總結方法的不同之處是因為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先求的問題也就不同。
(三)、收集信息,解決交流:
解決:方陣中的數學問題。(多媒體)
1、理解:方陣,行,列
2、小組合作:操作學具,相互說出解決方法
3、匯報、交流:解決思路
4、小結
(四)、實際運用,深化理解
1、解決立方體中的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個立方體組成的?
2、提供多余條件的數學問題:解決春游中的數學問題:每組8人,有4組,每組分發面包16只,礦泉水1瓶,垃圾袋1只,蘋果3個,每瓶礦泉水2元,面包3元一只,請問老師要準備多少瓶礦泉水?
3、提供隱含條件的數學問題:
A、分水實驗小學第二屆數學手抄報“評比活動開始了,(鏈接:桐廬縣分水實驗小學網站教導處通知)要求是:三至五年級,每班上交3副,請問按要求,我們學校應上交多少副?(你還要獲取哪些數學信息)
B、解決上下班中的數學問題:徐老師家到學校約3千米,我一周上下班一共要行多少米?
小結:解決問題還得看具體情況,如這里的班級數,具體到一所學校就有所區別,需要選擇合理信息才能正確解答。
(五)總結提升,把握關鍵
談話:今天這堂課我們主要研究什么數學問題,在分析解決問題時,關鍵要抓住什么?
小結:尋找相關的數學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
P100例2、做一做及練習二十三P103第10題、P105第14—16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學會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學會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能正確分析連除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找出中間問題,并用數學語言敘述解決問題的思路。能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思路。
教學準備:
課件、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揭示課題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用連乘的方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還記得嗎?考考你:
1、根據問題選擇條件解答。
條件:
①、同學們植樹,分成了3組。
②、每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樹144棵。
問題:
①、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植樹?
②、平均每組植樹多少棵?
2、六一兒童節快到了,為了慶祝六一,我們學校從每班挑選部分同學參加集體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圖:)看!這是他們新編的造型:
(1)從圖中你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2)出示:集體舞新造型,把同學們分成2大組,每組有5個小圈,每個小圈有6人,學校共挑選了多少人參加這次集體舞表演?
3、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的數學問題,只是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不了的。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有關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板書:解決問題)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現在,老師將這題變一變。看!你發現哪兒不一樣了嗎?(后面一個條件和問題交換了)現在要你解決什么數學問題?
(1)學生齊讀題目。誰來說說:從題中你得到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么數學問題?
(2)要解決“每個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來嗎?
(3)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請根據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做完后互相說說,互相說一說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叫解法不同的同學板演)
(4)小組討論,指名匯報,評價、鼓勵正確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2、反饋(理解算理)(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學跟他一樣?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先算每大組幾人,再算每小圈幾人)
60÷2表示什么?(每個組有幾人?)
30÷5表示什么?(每個小圈有幾人)
(2)、先算:平均每個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平均每個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一個綜合算式表示,意義一樣,誰再來說一說?
綜合算式:60÷2÷5=6(人)
(4)請學生說說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2=10(個)
60÷10=6(人)
(1)這樣列式的同學請舉手,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2×5表示?(2組共有幾個小圈)
60÷10表示?(每小圈有幾人)
(2)分析:先求兩大組共有多少個小圈?引導學生明確:已知平均分成2大組,每組有5個小圈,要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個小圈,再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分了多少個小圈?5×2=10(個)
再求:平均每個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4)能列出綜合算式嗎?綜合算式:60÷(5×2)=6(人)
(5)請學生說說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三:60÷5÷2(若沒有同學用這種方法就不講)
(1)你是怎么想的?
60÷5表示什么?(2小圈為一組,每組有12人)
12÷2表示什么?(每小圈有6人)
(2)你真聰明,會想到用這種方法。
3、討論比較:說一說這題的兩種解題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第一種解法先把60人分成兩個大圈,每個大圈再分5個小圈,求出每個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種解法是每個大圈有5個小圈,兩個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個小圈有多少人?第一種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種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所以:第一種解法是用連除,第二種解法是先乘再除;雖然列式不相同:但結果都是一樣的,都是求的是“每小圈有多少人?”。都要兩步來計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
4、小結:其實,有很多數學問題都能用多種方法解答,雖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卻是一樣的。所以在解決問題時,我們應該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選取相應的信息、選用自己喜歡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算,我們都應該弄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確寫出單位名稱。像今天所學的這類問題,在解題時我們可以用連除,當然有的時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來解決。
5、指導看書,梳理知識
(1)獨立閱讀教材P100例2,然后同桌互相說說每一個算式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2)質疑提出自己還不懂的地方。
6、現在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三、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把問題和相對應的算式連起來
學校有3層教學樓,每層8個教室,一共安裝了168臺風扇。
①平均每層安裝風扇多少臺?3×8
②平均每個教室安裝風扇多少臺?168÷3
③一共有多少個教室?168÷3÷8
2、(課件出示:P100做一做:)看,這是我們在活動中為家長、同學們準備的杯子,你能幫忙解決嗎?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教材分析:
例11是知道3頭奶牛一周的產奶量,求每頭奶牛一天的產奶量。題中“7天”這個條件通過“上周”這個詞隱藏了起來,給學生分析題意時造成一定的困難,教學中要引起重視。重點集中在解題方法的探討上,教材通過兩個學生的對話提示我們在教學的時候要加強數量關系的分析,引導學生用量的關系來描述解題思路。
另外教材呈現了兩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并且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如兩個學生的思路、解題過程都沒有完全呈現,讓學生參與完成。“做一做”也是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題目,但和例11不同的是,在解決問題中不但要用到小數除法,還要用到小數乘法,知識的綜合性更強。和例11一樣,教材也是通過學生的對話強調從量的角度來分析數量關系,并呈現了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引導學生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時,可以采用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如果學生獨立思考有一定困難,可以給予必要的提示,比如問學生“能一步算出每頭奶牛每天的產奶量嗎”,“如果不能一步算出來,那么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數量關系,也可通過線段圖形象地表示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向思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但不能要求每個同學都掌握多種解題方法,這樣會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在例題和“做一做”的教學中,重點都要落到解題方法的分析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有特殊數量關系的連除問題。
2、使學生會解決有關小數除法的簡單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連除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學會兩種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連除應用題的兩種解題思路.
教學關鍵:
認識連除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學會兩種解答方法.
解決問題方法:
從量的角度來分析數量關系
教學準備:
掛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口算:
0.18÷95.2÷0.26.9÷0.31÷0.5
7.2÷0.728.25÷0.50.35÷0.57.4÷0.1
二、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小數除法的計算,那么你會解決下面的問題嗎?(板書課題)
三、自主探索
(出示例11)張燕家養的3頭奶牛上周的產奶量是220.5千克,每頭奶牛一天產奶多少千克?
同學們,你們見過奶牛嗎?張燕家養了3頭奶牛,她正在和爸爸一起擠牛奶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圖),從圖中,大家能得到什么數學信息?
1、讀題,理解題意,獨立思考,嘗試分析數量關系。
2、問:這題能一步算出最后結果嗎?
3、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4、請學生在小組內談談自己的想法。
5、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書在黑板上:
方法一:220.5÷7=31.5(千克),31.5÷3=10.5(千克)
方法二:220.5÷3=73.5(千克),73.5÷7=10.5(千克)
方法三:220.5÷(3×7)=10.5(千克)
請同學說一說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6、觀察對比:兩種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四、應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1、完成做一做。
(1)先讓學生獨立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2)根據小明的提示列式計算。
(因為付錢時,一種情況付到角,另一種情況付到分,由于本題的單價是2.50元,所以根據實際情況,本題要求保留兩位小數。
(3)提問:每一步在求什么?乘除混合的算式應該怎樣計算?
(4)探索一題多解。根據小紅的提示,也可以先算出平均每人用了多少噸?再算出平均每人付水費多少元?
2、一只蜻蜓0.5小時飛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飛行速度的2.4倍,這只蝴蝶每小時飛行多少千米?
3、用一部收割機收大豆,5天可以收割20.5公頃,照這樣計算,7天可以收割多少公頃?62.4公頃大豆需要多少天才能收完?
4、小結:一般情況下,遇到除不盡的情況通常保留一位、兩位或三位小數。解決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以及實際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五、教學總結:
1、今天你有什么收獲?有沒有問題跟老師或同學交流?
2、出一道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題考考同桌。
六、作業設計:練習六1-5題。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同學們,元旦快到了,你們高興嗎?(高興)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我們學校舉行了一次游園活動。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參加?(想)好!老師就帶小朋友們一起去參加游園活動,我們唱著歌出發好嗎?(唱新年快樂歌)
2.情境圖
談話:我們來到了游園點,你們看小朋友們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戲)
提問:你從這幅圖上看懂了什么?獲得了什么信息?
學生回答:原來有22人在看戲;又來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動探索,協作交流,領悟解法。
1.同學們,你們看得真仔細,通過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1)原來有22人在看戲,又來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戲?
(2)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還剩多少人?
對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又來了13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4)原來有22人在看戲,又來了13人,又走了6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對說出(3)(4)兩題的學生給予表揚。
2.解決問題
提問:你們會解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嗎?
(1)獨立思考
談話:在四人小組中說說你的想法,你是怎樣算的?
(2)讓學生在四人小組中充分地交流,說自己的想法,老師參與學生的討論之中了解情況。
(3)匯報:并說想法
3.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3)22+13-6=29(人)(4)22-6+13=29(人)
讓學生明確(1)、(3)的.解題思路是一樣的,是同一種方法;(2)、(4)的解題思路是一樣的,是同一種方法。
4.比較(1)、(3)和(2)、(4)兩種方法的聯系。
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談話:小朋友們看木偶戲看得多高興呀!你們看這邊發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練習一的第1題)
提問:從這幅圖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圖意說完整嗎?
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獨立列式解答,再讓幾名學生說解
問題的方法。
談話:同學們,你們玩得高興嗎?不知不覺到了中午,我們肚子有點餓了。走,老師帶你們到面包房買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圖)
提問:你從這幅圖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還剩多少個?)
誰能把這個問題說完整?
(原來面包房里有54個面包,先賣了22個,又賣了8個,現在還剩多少個?)
提問:誰會列式解答。
提問:你會把22+8=30和54-30=24寫成一個算式嗎?
你們遇到了什么困難?
有辦法來解決這個困難嗎?
四人小組討論,匯報。
選擇方法,把想的過程說出來。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談話:游園活動快要結束了,你們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練習一的第2題)[他們在收集拉罐筒。]他們真是環保小衛士。
提問:你會把這幅圖的圖意說完整嗎?
讓學生自己解答,再說想法。
2.談話:我們走出了游園活動點,看,我們被一張統計表給吸引住了,這個表沒有填完,你會填嗎?
做練習一的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再匯報想法。
3.談話:請小朋友們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問題可以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來解答?
同桌交流,自編題目,互相解答。
四、歸納。
1.請同學們說一說,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2.談話:請同學們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課學習的知識去解決我們身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
P35練習六第7—10題。
教學目的:
1、進一步鞏固小數除法的計算,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2、進一步感受要根據實際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靈活運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P35第6、7題
(1)P35第6題
問:“最多可以做幾個蛋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最多”?
理解后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吃完蛋糕,我們還要吃點水果,果農民正在運葡萄,請你們幫忙算一算,需要幾個紙箱?
(2)P35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分析過程,并討論結果的'處理?(為什么這樣處理?)
對比第6、7題,有什么不同之處?
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有時要用“進一法”,有時要用“去尾法”。
2、判斷下面各題如何處理結果?
(1)有110米的布,做兒童套裝,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噸的煤,用載重2.3噸的小車運,需運多少車?
3、問:你們還發現生活中哪些問題也是用“進一”法或“去尾”法來解決的呢?
教師可請學生將搜集的問題進行匯報。
二、指導練習
1、解決下列問題
(1)一筒橙汁粉450克,每沖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克方糖,沖完這筒橙汁粉,大約需要多少克方糖?(P35第9題)
提醒學生橙子粉瓶上隱藏了450克這個條件;學生在計算450÷16時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與9相乘,這種情況是學生第一次經歷。因此,教師要給以必要的指導或提示,避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走過多的彎路。
(2)電信局為新建小區的680戶居民安裝寬帶網,工人平均每周安裝70條,電信局需要幾個星期才能安裝完?
請學生先在小組內談談自己的想法和解題思路,然后再在練習本上獨立練習,指名演板,集體訂正。
2、P35第8題
如何處理結果?組織學生討論,鼓勵他們說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發現不足校正。
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P35第10題
學生獨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4、小結,請學生說說感受。
三、課堂練習:P35第9題。
教學內容:
整理和復習P36-37
教學目的:
1、鞏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循環小數的概念。
2、進一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
3、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應用意識。
4、培養學生自我總結,反思,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
小數除法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主動回憶,再現知識。
1、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要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在組內先說說整理后再在全班匯報,互相補充。
2、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
學生先獨立完成練習七第1題,做完后再說一說計算法則。
你在解題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師根據本班情況,選擇前面學習中易錯題鞏固。
3、取商的近似值應注意什么?
取商的近似值時要看清題目要求,需要保留幾位小數就除到后面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完成練習七第2題。
4、計算除法時,商會出現哪幾種情況?
什么是循環小數?請舉例說明?
5、我們還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數除法解決的實際問題,你會解決下面的問題嗎?P36
①學生獨立作答,再小組討論分析解答過程,請小組代表匯報。
②試著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然后集體訂正。
二、自主選擇,重點練習。
1、根據自己的實際,從課本P371-5中選擇對自己有針對性的題目進行練習。(學生自主選擇,組內討論交流)。
2、討論分析,解答第6題
A、學生獨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學生有困難,可將此題分層提問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數?”
再和原題比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所得。
三、總結
注:教師留心學困生掌握情況,及時解決,可根據本班情況,配針對性的練習進一步訓練。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22~23頁例3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的情景中,能應用有關運算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教法學法】
啟發引導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引入新課(5分)
1、 我是小小神算手:
40×6= 30×3=
20×5= 50×6=
31×20= 58×10 =
20×40= 24×20=
280+120= 270+320=
2、我最棒:
(1) 同學們去春游,已經開走了7輛車,每輛車可坐40個同學,已經走了多少人?
(2) 剩下的同學還要坐滿3輛車,每輛車也可坐40個同學,還剩下多少人還沒有走?
(3) 已經走了280人,還剩下120人沒有走,一共有多少人?
3、引入新課:
同學們表現的真棒,為了獎勵大家,老師請同學們欣賞幾幅畫。(一一展示完后)問:美不美?(美)這幾幅畫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美景呀?(春天)在這么美的春景里,你最想干什么呢?(春游)今天,有一位老師,也帶著她的學生去春游了,在春游中,他們發現了許多數學問題,同學們愿不愿意幫他們解決呀?(愿意)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15分)
1、教學例3
(1)出示例3情景圖
這是他們在春游是發現的許多問題之一,請同學們仔細觀圖,從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2)探索算法
a、針對題中提出的問題,請學生先大膽嘗試,獨立思考,嘗試自主探索解法,有困難的可以和同桌商量。教師巡視指導,并指名板演。
b、再在小組內與同伴交流想法。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并及時給與必要的指導。
(3)全班交流,展示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a、教師先請板演的學生口述自己提供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
b、再請下面學生口述自己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
(4)小結
通過對比這兩種算法得出,同學們的這兩種算法都對,我們在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來解決問題。
(5)用心回顧:請同學們打開書把課本22頁例3補充完整。
2、 基本練習:
兩種蘋果分別有38箱,29箱。每箱蘋果都能賣10元錢。兩種蘋果共賣多少元?
可以,指名上小黑板做,并講解算法和每個算式表示的意義。
三、鞏固練習(8分)
做“闖三關”游戲
第一關:我會填。請在括號里填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同學們去參觀美術展覽,每班都是50人,已經進去了5個班,還有2個班沒有進去,參觀美術展覽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
50×5=250(人)……( )
50×2=100(人) ……( )
250+100=350(人)……( )
答:參觀美術展覽的一共有350人。
方法二:
5+2=7(個) …… ( )
50 ×7=350(人) ……( )
答:參觀美術展覽的一共有350人
第二關:我會做
小紅上午寫了12行毛筆字,下午寫了13行毛筆字,每行都是10個字,小紅一共寫了多少個毛筆字?
第三關:我會用
引導學生完成課本p23頁“課堂活動”題目
四、歸納總結(2分)
這節課,我們都學習了什么?
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發言。
然后,教師再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老師希望同學們爭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但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而且要會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我們應做到:
1、理解題意
2、理清思路
3、正確解答
4、仔細檢查。
五、課堂檢測(作業)(10分)
1、新學期開學了,老師給每個同學發了6個大作業本,4個小組作業本,全班50個同學一共發了多少個作業本?
2、幼兒園要買男童裝20套,女童裝30套。每套童裝都是60元,買這些童裝共要多少元?
3、同學們給四川小朋友捐書,平均每人捐10本,三(1)有50人,三(2)班有48人,這兩個班一共捐了多少本書?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40×7=280(本) 7+3=10(輛)
40×3=120(本) 40×10=400(人)
280+120=400(本) 答:參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答:參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6-03
數學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1-17
數學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1-17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6-09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4-04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4-19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4-07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06-04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設計03-23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設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