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父母的心》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語文《父母的心》教學設計1
一 教學目標:
1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基本脈絡。
2 品析詞句,能夠對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有自己的體會。
3 初步嘗試在遵循原作的基礎上改寫小說情節并加入合理想象。
二 教學重難點:
1 體悟詞句中蘊含的情感。
2 對文本的改寫融入情感與想象。
三 教學對象及課時:八年級 一課時
四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
五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 完成生字詞預習,全班齊讀。
瀨戶 ( ) 襤褸 ( )
女傭 ( ) 酬謝 ( )
失魂落魄 ( ) 一妥百妥( )
2 直接入題
同學們,你們好。你們有沒有試過把一篇小說改成敘事詩?今天我們來嘗試一下改寫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
有人曾這樣評價這篇文章:故事簡單,語言樸素。但是在簡單的故事背后有著復雜的矛盾關系,在樸素的語言背后又蘊含著多種真情。今天我們的學習就運用改寫小說的方式,圍繞著故事情節和語言這兩個話題來展開。
(二)環節一 ——讀故事,體會簡單故事背后的矛盾沖突。
1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的1-5段,結合學案老師改寫的敘事詩填空,并觀察這些詞語間有什么聯系。
2 請幾位同學搶答填空,并談談自己對詞語間關系的發現。
總結:作者采用對比為我們創設了人物之間的矛盾。兩家人,一富一窮,一個孩子成群,一個膝下無子,一個到處討生計,一個衣食無憂。正是鮮明的對照讓我們的主人公在矛盾沖突中登臺,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3同學們,如果我們要將小說改寫成敘事詩,一定要遵循文章原有的矛盾沖突。齊讀改寫內容。
4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的6-15段,找找作者在這里設置了哪些波瀾?
5 請兩位同學起來說說。
總結:故事的主要情節就圍繞在送與要的矛盾之間。作者在很簡短的篇幅中就制造了三次矛盾,在敘事手法上我們叫它“一波三折”。
(三)環節二 ——品味文本,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多層情感。
1 請同學朗讀6-15段(開火車),并將自己喜愛的詞和句子畫下來。
2 點評同學的朗讀。
3 請同學起來說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詞語。
總結:同學們找的詞往往都是刻畫人物神態的。作者雖然著墨不多,但卻運用神態的變化將人物送子要子時的痛苦表達地淋漓盡致。我們在改寫的時候一定不能忘記用上這些詞。
4 請同學起來說自己覺得包含情感的句子,先讀,再說,再讀,力爭讀出情感。
總結:這些樸素的語言沒有任何華麗辭藻的雕琢,但卻是父母的肺腑之言,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親子之愛是天下最純真的感情。
5 請齊讀15段。
6提醒同學注意兩個隱藏信息。
作者采用留白的方式,在文章的很多地方都給讀者留有想象空間,去推理故
事中的情境和人物的感受,去體驗這對父母痛的深度。我們在改寫的時候,要注意補充合理的想象。
7 請大家齊讀老師的改寫內容,并嘗試運用母親的口吻改寫要回小女兒的環節。
8 同學展示作品。
9 教師展示。
(四)總結全文,這究竟是怎樣的一顆父母之心。全班齊讀。
(五)布置作業
從貴婦人的角度改寫結尾,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和情感體驗。
八年級語文《父母的心》教學設計2
一、導入,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師導入:我們今天學習日本作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則小說《父母的心》。
板書課題: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師在黑板上畫出一顆紅心。問:若給這個紅心里添加一個詞語,表達父母之心里最為寶貴的是什么,你覺得最適合添加的詞是什么?
明確:愛
師:父母對于子女的疼愛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朱自清在散文《背影》里,以執意送兒子上火車并給他買橘子來表達;林海音追憶小學讀書時一次雨天不想上學,被父親打,他又擔心我凍著送來花夾襖。在生活里,你的父母之愛心又是怎么體現的呢?
師:思考,川端康成在《父母的心》一文里,父母的心又表現在哪里呢?
引導概括全文內容:本文講述了窮人父母不舍得送掉自己孩子的故事。
二、梳理文脈,理解父母之愛
(一)認識到這個家庭的窮困
師:這個家庭的窮困你從哪里知道的?
閱讀文章片段:
1.有個四十歲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帶著三個孩子,最大的七八歲。孩子們看上去個個聰明可愛,可是每個孩子的衣裳都污跡斑斑。(這是做直接的外貌描寫。由此看出這個家庭孩子多,而且生活比較窘迫。師問:為什么不用“衣衫破爛不堪”來描繪?明確,這個家庭雖然窮困,可是父母還是竭盡全力照顧好他們。只是孩子們調皮,加上母親懷里還有小孩子占著身子,衣服換洗不及或沒有換洗衣服)
2.“哪里的話,老實說,我還有一個吃奶的孩子。窮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話,我們夫妻已沒法子養育這四個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拋棄他們。這不,現在就是為了孩子們,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這是語言描寫。以父親的口吻,說出家里的窮困狀況,已經到了無法養活這幾個孩子的地步了。)
3.師:有的同學還會從別處文字里,看到這個家庭的貧困——你能找到這里嗎?
明確:有位衣著華麗、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貴婦人。女傭和打雜兒的片刻不離左右。
與此成對照的是,有個四十歲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
師:這是對比的寫法。以貴婦人的形象來襯托,在她的眼里看出了兩層意思:這個家庭很窮困;一個有孩子的家庭才能享受天倫之樂。
師:這時這個窮困家庭面臨一次轉機。這就是,貴婦人想要收養他們的一個孩子。現在讓我們理性分析一下,這個家庭的父母該不該送出自己孩子?
對比分析:送出的話,這個孩子進入富貴家庭,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且這個家庭的生活困難也可以得到緩解。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送出去是最正確的選擇。不送的話,他們的家庭可以保持完整,可是生活的困境要繼續下去。
明確:送與不送,作為父母這是一個矛盾的選擇。這個矛盾性集中體現在本文中的三次反悔。
(二)理解父母的愛心
1.全文寫了三天的故事。梳理情節發展線:
空出三次反悔內容,引導學生填寫(時間和轉變):
第一天上午,貴夫人想收養孩子;傍晚送來大兒子——第二天清晨,又反悔,送來二兒子——當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兒換——第三天上午,快到北海道了,又反悔,想要回孩子。
2.注意幾個時間詞:傍晚送來大兒子,第二天清晨就來換回(大兒子離開這個家庭一個晚上);當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兒來換回二兒子(二兒子離開這個家庭一個白天);第三天上午,船快到北海道了,他們決定要回孩子(小女兒離開這個家庭一個晚上多一點時間)。
可知,送出每一個孩子,作為父母心里都不好過。請你選擇一個孩子,猜想一下,送出他之后這個家庭會發生什么故事?這是小說預留下的空白,也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空間。
明確:清晨,是一早的意思;傍晚是天剛黑下來,這也說明時間很早。由此,可知父母的心情很焦急,迫切想要回孩子。而第三天上午,則寫時間很遲。說明他們這一對父母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也不好意思反悔,所以始終猶豫,最后是即將隔離的現實迫使他們下了最后的決心。不惜一切,也要要回孩子。不然,這個后悔將是一輩子的。
2.注意,第一次送大兒子時,父母都在;第二次,因為反悔要用二兒子還回大兒子,這是父親來的;第三次,還是反悔,要用女兒還回二兒子,這是母親來的;第四次,因為想要回孩子,父母都來了。
對于他們父母幾次出現,你怎么理解?
明確:第一次父母與孩子最有告別,他們以為從此再也見不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反悔,父母誰都猶豫,不肯出面,所以由父母雙方一方擔責;而第四次,則是他們表達對于收養人的歉意,也說明他們不惜一切也想要回孩子。
3.文中在送出孩子一事上,這一對父母哭了兩次,這兩次描寫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一次,是送出大兒子,離別時“流著眼淚”。第二次,是想要回女兒,沒說話就放聲大哭。這兩次境況不同。第一次,寫痛苦還是淡淡的,畢竟主要想著孩子進入富裕家庭,會有更好的生活。第二次,則主要想到馬上就生死離別了,再也見不到了。所以擔心的情緒占了上風。
4.這父母對于兒女的不舍,還在哪些細節處可以看出來呢?例如,父親聽到貴夫人想要一個孩子。他說,回家商量。可見,他是猶豫的。母親送女兒換的時候,“難為情”,也是表露出一份歉意,覺得對不起人,可是又舍不得孩子。
師:你是否可以理解了,題目中的父母之心是指什么?
明確,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不可割舍掉的“寶”。
三、認知明暗雙線的結構
師:文中只寫了這一對父母的心嗎?
提示:文章還有一條暗線,在寫父母之心。
明確,貴夫人,也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她最后還成全了這一對窮人父母,說明她也是理解父母之心的人。而且,也可以說,她雖然無子女,卻也有父母之心。
師:這個貴夫人,她也有對于父母之心的理解,所以每一次換孩子,她都同意了,而且即使窮人父母毀約,她也沒有收回報酬。她這么寬容和善待這個家庭,只是因為她也理解什么是父母的不舍之心。
四、升華主題認識
1.背景認識
師:其實文章寫了三重父母之心。在明暗雙線之外,還有一層父母之心,更需要你潛心體驗,才能察覺。
投影,關于作者的生活經歷。二歲喪母,三歲喪父,他被寄養,而且與自己的姐姐,也分開。他一生感到生命的孤獨,所以更渴望用文學藝術的描繪,來彌補生活里所缺少的。
討論,明確:
這個特殊的成長經歷,讓他明白,一個孩子離開父母的呵護,與親人分離,是怎樣痛苦與不幸的。所以,他在渴望擁有幸福家庭生活的期待下,以小說的筆法,為自己圓了一個夢。他在這個故事里,深刻理解了父母之心,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多么想擁有這樣的幸福生活呀?
2.文本著力講述一個故事,為什么還要加上一個開頭呢?這是不是累贅呀?
請你聯系《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的下面片段,來理解。
投影:
(在雨天上學后)老師叫我們先靜默再讀書。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五分鐘。老師說:想想看,你是不是聽爸媽和老師的話?昨天的功課有沒有做好?今天的功課全帶來了嗎?早晨跟爸媽有禮貌地告別了嗎?
討論明確:文章開始,說,諸位,請你閉著眼睛想五分鐘。可見,在很多時候,作者就依靠這么短暫的沉浸其中的想像,來滿足自己對于父母之愛的渴望。
師:現在你可以用一句話,給作者認定的幸福生活,下一個定義了嗎?所謂幸福生活就是——
明確,一個家庭,無論怎樣貧窮,只要父母與孩子不分開,他們就擁有了人類最美好的生活。因為他們彼此都深深地愛著對方。——有愛的生活才幸福!
【八年級語文《父母的心》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父母的心課件設計05-08
父母的心教學反思05-04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01-04
八年級語文背影教學設計11-06
我心歸去教學設計04-07
八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12-30
八年級語文上冊《背影》教學設計09-24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八年級語文)12-16
小學語文的教學設計02-17
八年級語文《背影》教學設計與板書設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