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精選8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1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2)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2.學情分析:
本詩歌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古詩詞的基本知識,但是對詩歌中語言文字的妙處體會不深、對詩歌的節奏感把握不強,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詩歌。此外,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造能力較小學階段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通過品析語言文字,抓住詩歌情節發展,體悟詩人心境,從而產生讀好詩歌的興趣和熱情。
3.教材分析:
《天凈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也是學生進入中學接觸的第一首小令。該詩以簡單的話語描繪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最為聞名,這首詩通過寫景,表現出了游子的羈旅之情與思鄉之情。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自由朗讀,在讀中理解與想象,分析這首詩抒發詩人思鄉之情的句子和寫作特點;
2.分析全詩是如何展開的,歸納體現詩人抒發感情的詩句。
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課堂注重讀中理解,通過品析文中的關鍵詞句,能總結出賞析詩句的方法,并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通過體會詩詞的寫作特點,能總結出詩詞的類型和作用,并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是豐收的,是浪漫的.,還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們知道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文體知識
《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題目。
2.作者簡介
《天凈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3.背景鏈接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幾乎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并采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節奏、重音。【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交流點撥】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二)整體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凄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出一派蕭瑟凄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游子的漂泊和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雖然簡陋清貧,卻有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游子對寧靜溫馨的家園生活的向往,也反襯出游子有家歸不得的悲苦與凄涼。寒風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已不難想象馬背上的游子疲憊、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個字,不用任何動詞和關聯語作連綴,只是分別并列三個名詞性詞組就完整地構成一幅以“昏鴉”“人家”“瘦馬”為重點的意境深遠的圖畫,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使人聯想無窮。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交流點撥】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
3.“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點撥】前三句是寫景,后兩句為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的游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氣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凄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無限的愁悶。
4.這首小令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過對眾多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羈旅天涯之人內心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層探究
1.這首小令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交流點撥】語言極為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一幅詩情濃郁的畫面,創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九個形象,九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以三個并列的偏正結構的詞組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
2.《天凈沙·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交流點撥】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余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游子的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鮮明對照。
(四)熟讀成誦
課堂小結
這首小令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游子思鄉的那種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思”,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凄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設計
拓展延伸
展開想象,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方法:
1、啟發
2、合作學習
3、誦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難點:
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題目板書:天凈沙秋思
二、簡介作者: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三、介紹“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四、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點撥: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為思念家鄉因而傷心欲絕。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這首小令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屋次作簡要分析。
六、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所討論的結果,進一步展開想象和聯想,拿起手中筆,把這首小令改寫為一篇融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為一體的散文。
七、課堂練習
1、《天凈沙秋思》體裁為( ),作者( ),元代戲曲家。
2、《天凈沙秋思》中勾勒整個畫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
八、小結
我們通過朗讀,將文字轉化不畫面,體會其中的意象,從總體上感受了詩歌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繪秋的思鄉之情,進入他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有了一定的提升。
九、作業
1、背誦全詩,并且要求會默寫。
2、學了這首詩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請以“我最喜歡的一首詩,(一句詩、一個詞,)為題寫一篇小短文。
3、完成學習指要相關的內容。
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3、背誦和默寫全曲
二、教學設想:
1、這首元曲釋義簡單,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把重點放在指導閱讀、討論景物描寫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題上。
2、以學生活動為主,其中包括朗讀、討論、描繪、寫作、欣賞等,教師適當點撥講解。
3、本課教學擬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簡介元曲:元曲與唐詩、宋詞標志著文學的三座藝術高峰。曲在元代興起,它開拓了一條大眾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學途徑,在格律、字句和情調上有較大自由。它包括雜劇和散曲,散曲從結構上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兩類。小令通常是獨立的單只曲牌,按曲調創作,每一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各個曲調的字數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寫景、抒情。如今天我們將要學的《天凈沙》。(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說明:讓學生簡單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學生閱讀和欣賞。
2、在曲牌“天凈沙”中,最為的一篇便是《天凈沙秋思》。“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秋天的思緒。(板書題目)
3、簡介作者: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戲劇家,著有雜劇15種,藝術成就的是《漢宮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現存130首,除《天凈沙秋思》外,還有《山市晴嵐》、《遠浦歸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4、教師范讀。
說明:范讀要根據感情基調的需要,節奏合理而低緩。(可以結合多媒體動畫Flash,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學生自讀,教師點名讀。朗讀要注意節奏,并感受景物描寫。(朗讀節奏見板書,可幻燈顯示,教師適時指導朗讀)
說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教師指導朗讀,旨在通過讀讓學生對這首曲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為理解全曲作鋪墊。
6、結合自己的朗讀后的感受(或觀看的動畫Flash),學生進行素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動畫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繪的合理、形象、生動。(教師給予點評,選擇好的進行鼓勵、展示)
說明:初一的學生對直觀性的東西感受較深刻,通過學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盡在眼底,能夠激起學生對自己經歷(或媒體上的景物、故事)的聯想,達到體驗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寫了幾種景物,情調氛圍有何異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完成)
明確:
①共寫了9種景物,即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練而不簡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鮮明的修飾語,一幅意境蒼涼的深秋晚景圖就勾勒出來,言簡意豐。
②第一句三種景物寫出一片蕭颯秋景,造成一種黯淡凄涼的氣氛,襯出了這個旅人內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種景物則明凈,安謐,就連那戶人家的歡聲笑語也似聽見,對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羈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涼、羸弱,襯托出天涯游子的內心孤獨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見,第一、三句色彩情調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襯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則為“樂景”反襯游子羈旅之苦。(教師適時板書)
㈡、這九種景物又是在一個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確:“夕陽西下”,時間愈來愈晚,光色慘淡、昏黃,更使以上景物倍添遲暮蒼涼的情調氛圍。
㈢、結句點明了什么?
明確:處于這種環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鄉愁已“斷腸”,使景物描寫與人的心境完全溝通,充分體現了因情設景、情景交融的創作意圖。
說明:
①教師引導學生提問后,思考并分組討論。
②采用討論法,發揮集體的作用,培養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學習的習慣。
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靈魂,學生通過教師點撥,對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賞也就從整體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學生再讀全曲。(要讀出感情)
9、你能用現代文的形式來描述這首曲嗎?(要求:用第一人稱,語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刪內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互相交流,選擇一兩名學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10、教師下水文:絳紅的夕陽慢慢地走進西山,殘霞血一般的染紅了天空。我牽著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風卷起黃土,迷朦了雙眼,但在隱約中,我看見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蘿死死的盤附在葉落枝干的老樹上,一只暮鴉站在枝頭孤獨的哀鳴。忽兒路過一架小橋,聽到橋下潺潺的水聲,又望見人家已是炊煙裊裊,我不禁愁已斷腸,望天長嘆,“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說明:通過學生對曲的描述,加深了情與景之間關系的理解,對主題也有了更深的印象,為以后的背誦和寫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參考。
11、小結: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設計,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跡,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稱之為“秋思之祖”,近人王國維贊它“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
12、遷移:朗讀白樸的《天凈沙秋》,體會一下它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有何異同?
天凈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明確:
同:兩曲都是描寫蕭瑟的深秋晚景。
異:白曲描寫重景,馬曲描寫情景并重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說明:張志公先生曾說語文課“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教師利用遷移這個環節,讓學生擴大視野,養成比較閱讀的實踐能力。
13、全班齊誦全曲
14、作業:
①學生背誦默寫全曲。
②課下查閱圖書或網絡與“秋”有關的詩詞曲,選擇你認為經典的欣賞背誦。
四、板書設計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孤藤/老樹/昏鴉,哀
小橋/流水/人家,“樂”景
古道/西風/瘦馬,哀交融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思鄉情
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誦并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根據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自然導入)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根據頁下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并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3、評價活動:可采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過渡語:(由形象到意象)。
介紹有關背景,為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感情。
2、組織學生活動:
⑴ 小曲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課文后根據課文內容闡述理由。
⑵ 小組討論。
⑶ 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表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
1、過渡語、指導語。
2、組織學習活動:
⑴ 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課文內容說出理由。
⑵ 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范。
五、遷移拓展
欣賞白樸的一首《天凈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1、朗讀。
2、說說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3、請選擇一句或幾句,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4、搜集古詩詞中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課后學習
完成作業。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 ,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5
【教材分析】
《天凈沙·秋思》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5課《古代詩歌五首》。這首詩歌具有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生動、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的特點。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學生,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
【設計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發展。
2、注意營造音樂的氛圍,采取角色誦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體驗優美、充滿韻味的語感。
3、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教學目標】
1、了解小令的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4、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片、錄音帶和 VCD 碟片。
2、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低聲地)“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學生凝神靜聽,樂曲像小溪般流入學生的心田。)
在音樂的節奏中,教師絮語般地導入: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天凈沙·秋思》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他的主觀意識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
以樂曲《橄欖樹》為引子,激發學生興趣,導入學習主題。
二、感知內容
配樂朗讀:播放陳星演唱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呀夾著雪花,把我的淚吹下……”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讀同時進行,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想,學生也許會聯想起遠在異地的親人和流浪天涯的羈旅之人沒有什么兩樣,從而產生共鳴。
教師用語言描述這幅畫面: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昏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讓學生閉目想像,感悟其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要求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之情(學生踴躍發言、課堂活而不亂),并要求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創意作簡筆畫,加深思考。(學生的簡筆畫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工筆,有的寫意。)
配樂朗讀,調動情緒;描繪情景,引導想像;交流發言,表達情感;作簡筆畫,加深印象。
三、研讀與賞析
請一位學生模擬費翔的聲音小聲地唱《故鄉的云》。“天邊飄過故鄉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小聲哼唱,充滿感情。)
播放凱麗金的鋼琴曲《回家》,烘托氣氛。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請一位女同學將自己搜集的有關小令的'知識向同學們介紹,并舉例說明。(女學生們爭先恐后)同時,其他同學糾正或補充。
請一位男同學介紹《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學補充說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學生深入意境,進入角色。)
學生配樂(《望鄉》:“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裊裊炊煙飄來了思鄉愁……”)朗讀。啟發學生討論: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獨而思鄉。)
營造氛圍,烘托情感,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輕音樂《江南好》和《采花》,讓學生放松一下,然后進行擴展性學習。
1、介紹20世紀初以龐德為先導的英美意象派詩人學習中國古典詩詞,尤其是唐詩宋詞元曲的情況。(學生靜靜地聽。)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對英美意象派的影響。
3、比較意象與意境的異同。(學生紛紛發言,教師正面激勵。)
4、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5、提問:游子為什么思鄉思親呢,哪一首詩可以作證?(分組討論《游子吟》。組織學生朗讀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擴展學習,開發教學資源。
五、課后延伸
1、將搜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并低聲播放《窗外》曲子。
2、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3、組織學生齊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結束新課。
搜集詩歌,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改寫詩歌為散文,進行創新作文練習。
【課后反思】
這堂課我注重營造了一個音樂的氛圍,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了正面的激勵,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得到了增強。這一節課還滲透了音樂和美術教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了解元敬曲小令的特點;
2、理解《天凈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重點:
1、理解《天凈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2、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
難點:
理解《天凈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初一已經具備初步鑒定詩歌的能力,只要教學時充分利用圖片資源幫助學生解讀作品,學生能夠感覺到詩歌的優美環境,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課時:
一課時
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秋天已經悄然來臨,金色的.秋天雖然有著收獲的喜悅,但也承載了古往今來許多游子的悲哀,秋下一心合成離人愁。說到離愁,人們往往會想起一首流傳七百多年的作品---《天凈沙·秋思》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幕顯1)
二、初步感知:
1、釋題,作者簡介(幕顯2),介紹小令(幕顯3)
2、聽讀欣賞(幕顯4)體會有何感受?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剛才朗讀者的聲音很有表現力,我們不妨練一練。
3、指名讀,表演讀。
三、賞析:自學討論:這首曲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游子思鄉之情表達他怎么樣的思想感情?(哪句話能表現出來的)
這種感情除了抓住景色特點,還能通過什么來體現呢?我們細細品味。
(幕顯5)生:結合畫面,加上你的想象,說說第一句描繪的景致。
師:小節(幕顯)(如果把枯、老、昏三個字去掉,還能表現出愁緒嗎?修飾恰到好處。)
(幕顯6)
小結:(幕顯7)全曲前4行寫景,第5行抒情,全篇不見一個愁字,滿篇卻是愁緒,以悲涼的景色襯托出秋野旅人的思鄉情懷。感情朗讀、背誦。
對于這樣只有28字的小令,不少人將它改寫成散文或現代詩,有人這樣詮釋這首古曲:請欣賞:(幕顯8)輕聲讀,也是一篇佳作
四、拓展:你收集到哪些描寫思鄉之愁的詩句?
五、總結:說不盡的鄉思,扯不斷的鄉愁,因為有鄉思,使漂泊的人不管身在何處,心兒卻回了家,因為有鄉愁,使遷客詩人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詩篇,讓我們牢記這些凝重的詩句,牢記我們的家。
六、作業:
1、背誦,默寫《天凈沙·秋思》;
2、積累《鄉愁》主題的詩句至少一首背誦下來;
3、將本曲改寫成散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討論和描繪,理解曲中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鄉之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通過景物描寫體會游子的思鄉之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情境:秋天已經悄然來臨,金色的秋天固然有著收獲的喜悅,但也承載了古往今來許多游子的悲哀。提到秋天,人們往往會想起一首流傳七百多年的作品——《天凈沙·秋思》。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
二、解題和題材
解釋題目:“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秋天的愁緒。
介紹元曲:元曲是我國繼唐詩宋詞之后的又一文學樣式,包括戲曲和散曲。今天學習的是散曲中的小令。
三、學習課文
1. 初步感知
釋題與作者簡介:介紹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戲劇家、散曲家。
聽讀欣賞: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曲子的節奏和感情。
自由朗讀:學生自由朗讀,揣摩節奏和感情。
2. 賞析與討論
誦讀活動:
學生自由朗讀,揣摩節奏和感情。
教師范讀,學生點評。
點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點評。
播放名家朗誦,學生跟讀,注意節奏、語調、情味。
品析景物:
找出曲中描寫的九種景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
分析這些景物的特點,如“枯藤”、“老樹”、“昏鴉”等修飾詞的作用。
討論這些景物如何表達游子的思鄉之情。
情感分析:
找出表達作者悲傷心情的句子:“斷腸人在天涯”。
分析“斷腸人”的`含義,理解游子的孤獨與愁苦。
3. 意境把握
意境描述:
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描述曲中的畫面,感受其中的詩情畫意。
教師引導學生用四字短語概括曲子的意境,如“蒼涼蕭瑟”。
對比閱讀:
引入其他描寫思鄉之愁的詩句,如《次北固山下》、《宿建德江》等,進行對比閱讀。
4. 拓展實踐
改寫散文:學生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散文,要求用第一人稱,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創作小令:仿照《天凈沙·秋思》的寫法,用幾個寫秋天景物的詞語也寫一首小令,表達快樂或悲傷的心情。
四、總結與作業
總結:這首小令通過九種景物的描寫,表達了游子的思鄉之情,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作業:
背誦并默寫《天凈沙·秋思》。
積累至少一首描寫思鄉之愁的詩句,并背誦。
將本曲改寫成散文,不少于300字。
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正確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理解曲中意象及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感受并理解曲中的情感。
通過討論、描繪等活動,深入理解景與情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體會古代文人悲秋的社會心理,理解游子的思鄉之情。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及其效果分析。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朗讀音頻、相關圖片等)
板書設計材料
學生預習材料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引入話題:在中國古代,文士悲秋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劉禹錫的詩“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個很好的印證。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看看馬致遠眼里的秋是怎樣的。
2. 解題與作者簡介
解題:“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秋天的愁緒。
作者簡介: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
3. 初步感知
聽讀欣賞:播放朗讀音頻,讓學生感受曲子的節奏和情感。
學生自由朗讀:揣摩節奏和感情,教師巡回指導。
指名朗讀:由一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點評,教師總結指導。
4. 賞析與討論
整體感知:
提問:這首曲子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全曲五共句,通過描寫九種景物,表達了游子的思鄉之情。
景與情的關系:
提問:作者是通過哪些景物來表達他的'悲傷之情的?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補充資料,分析烏鴉、西風等意象的寓意。
總結:景物描寫與人的心境完全溝通,充分體現了因情設景、情景交融的創作意圖。
細節分析:
分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句子的意象及其作用。
討論“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句的抒情效果。
5. 拓展與遷移
對比閱讀:展示其他描寫思鄉之愁的詩句或作品,如《次北固山下》、《宿建德江》等,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
創作實踐:仿照《天凈沙·秋思》的寫法,用幾個寫秋天景物的詞語也寫一首小令,表達學生自己的情感。
6. 總結與作業
課堂總結:回顧本課學習的內容,強調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及其重要性。
作業布置:
背誦并默寫《天凈沙·秋思》。
積累至少一首描寫思鄉之愁的詩句,并背誦下來。
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要求突出曲中的意境和情感。
【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05-01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06-14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范文05-04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優秀05-25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2篇09-09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01-13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04-03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12-16
天凈沙秋思的教學反思03-07
天凈沙秋思教學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