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核》公開課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棗核》公開課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棗核》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感受人物思鄉戀土的思想感情,引發愛家報國的情思。
教學重點:
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達。
教學難點:
認識課文設置懸念的構思特點。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查找資料,了解作者及課文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導入。圍繞標題提出兩個問題。
1、看到“棗核”這一標題,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棗核”這一標題,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生字詞在文中圈出來,借助工具書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證讀前預設,交流互補。
3、教師歸納。
(1)概述故事,棗核從哪里來又到了哪里去。
(2)棗核的用途是慰藉思鄉之情。
(3)以棗核為題,既表明了文章的線索,又揭示了思鄉的主題。
三、再讀課文
討論“幾枚小小的棗核,就能充分的表達美籍華人朋友的濃濃的思鄉之情嗎?”
學生閱讀后探究討論,終于達成共識:美籍華人朋友對故鄉棗核的珍視可以看出濃濃的思鄉之情;在美國生活如此富有,還想著故鄉,也能看這種情感;還有自己親自建造故鄉模樣的“北海”,也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四、讀課文,歸納課文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確。
1、以小見大、以物傳情。
作者借具體事物表現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棗核寄托了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將這位海外游子的思鄉之情,融化在栽種楊柳、養睡蓮、堆疊“北海”,追憶當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細節中。烘托手法。
2、反襯手法的運用。
課文不惜筆墨,寫“同窗”在美國的居住環境的美麗(“一片嫣紅”、“定會有楓城之稱”等);寫“同窗”生活條件的現代、優越;寫“同窗”全家事業有成(“老伴兒在研究所做營養試驗”、兒子在潛艇當總機械長、女兒在哈弗教書),但仍感不足,“年紀越大,思鄉越切”。顯然,課文以對“同窗”生活情況的介紹為背景,烘托了她強烈的思鄉之心,愛國之情,突顯了故土、祖國在她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五、齊讀末節,體會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學生簡介課文寫作背景及作者,并歸結全文
1、有關背景及作者。
2、有關主題。
3、設置懸念。
4、有關以小見大,以物傳情,及烘托手法的運用。
七、布置作業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鄉愛國之情的詩歌、歌詞并作一點點評。
2、語言積累。收集整理鑒賞本課好詞佳句。
《棗核》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為線索,一一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戀之舉,寫友人"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歷年","想總布胡同院里那棵棗樹",描寫友人在異國他鄉居住地精心設計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這一切都寫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無一句華麗的辭藻,卻把這位友人依戀故土之心寫得那么細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選材獨具慧眼,裁剪精當,表現了深邃感人的主題:"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編者將其安排在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二單元,愛國情懷單元,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傾聽愛國主義的贊歌,感受志士仁人的愛國情懷,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學習本文旨在讓學生了解作品敘述的具體事件,傾聽海外游子的愛國心聲,進而引發學生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同時學習寫人記事的方法:剪裁精當,結構精巧。
學情預估
由于八年級學生缺乏特定的情感體驗,所以難以理解所謂的"游子心境",教師宜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激活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進而聯系課文中同窗思鄉的心理活動和表達思鄉心切的獨特方式來體會海外游子的心境:身處異國他鄉,心戀故國故土。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是學生了解設計懸念的巧妙構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線索。
3、通過理解重點語句進而明白富有含義的詞語中透出的拳拳愛國之情,
二、過程與方法
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棗核這一線索來帶動全篇。通過引導學生品味文章重點語句,對其精神實質加以理解,進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達到理解文章主題之目的。整體感知,明確主人公在棗核上所寄托的思鄉之情,找出有意義的、難以理解的語句;品讀課文,明確重點語句的含義,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能力遷移,培養發散思維和聯想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炎黃子孫歷來有著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它集中表現為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通過學習本文,是學生從小事、小文章中發現愛國這個大主題,傾聽到愛國華僑愛國主義的心聲。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我們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一、教學重點
把握構思上的特點即設置懸念,把握文章思家愛國主義主題。
二、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透過一些重點詞語的字面意思,聯系具體語境,體味和推敲他們的深刻含義。
三、教學突破
由全文結構入手,理清文章結構,發現構思上的特點;通過對人物語言等的分析,發現海外游子對幾顆生棗核的盼望與愛惜,進而把握愛國之情。對個別難懂的句子,以分組討論等形式,發現其內在的意義和感情色彩。
教學過程:
一、導入單元主題
"即使身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誰憐愛國千行淚""一寸山河一寸金"從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用各種方式傾訴著崇高的愛國情感,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愛國凱歌,從今天起,我們就一起走進第二單元"愛國主義"篇章,感受先驅們的愛國情懷。
二、導入課題
老師先來朗誦一首詩,有知道的同學一起來。
"天上一個月亮,水里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頭看水里,抬頭看天上,看月亮思故鄉,一個在水里一個在天上。"
這首詩的字里行間,我們仿佛看到:在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使人難以壓抑思鄉之情,仰天望月,對著月亮傾訴者自己深切的思鄉之情。有這么一個人,他用不同無言文字的方式寄托著同樣的思鄉之情。好!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進現代作家蕭乾的《棗核》,體會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整體感知
課文老師已經布置讓同學們預習了,現在就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朗讀課文或其中的段落,完成兩個任務:1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文章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感情?2圈畫出生字新詞。
同窗離開故鄉50年,在美國家庭,事業都如意的情況下,托"我"捎帶幾顆生棗核試種,表現了身在異國,心戀故土之情。
四、研讀課文
1、課題是《棗核》請同學們思考:作者圍繞棗核寫了哪幾件事?
板書:索棗核——用途蹊蹺
見棗核——如獲至寶
說棗核——為解鄉愁
議棗核——民族之情
課文一開始,我們不免產生疑問:這位遠在大洋彼岸的同窗,為什么再三托付"我"帶幾顆生棗核呢?用途蹊蹺,這是一個懸念。剛見面,分手半個世紀的同窗好友,竟來不及寒暄一陣劈頭就問作者索要棗核,得到后,竟如獲至寶。令人一頭霧水,這是懸念之二。由于好奇心的驅使,作者忍不住探問究竟,但同窗由于作者玩起了"太極推拿大法",更令人摸不著頭腦,這是懸念之三。只到后來,參觀了同窗小院以及他家的北海后,揭開了懸念。原來是為了試種棗樹,以解鄉愁。文章的主旨便在作者情感起伏中得到了強有力的表現。改了國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像這樣層層設疑,最后撥云見日的手法就是設置懸念,本文構思巧設懸念,吊足了作者的胃口,讀到最后才知道,要棗核是為了試種棗樹,以解鄉愁啊!
五、重點研讀
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友人的深沉感情,文中很少出現"思""戀"一類詞語,那同學們從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思鄉之苦。
1、動身訪美
"再三"表現了友人絕不是隨便說說,而是鄭重其事,表示索要棗核的心切,思鄉心之切。
2、擁抱之后,殷切的問。
"殷切"表現了心情的急切與真誠,就是同窗,分手了半個世紀竟來不及寒暄,劈頭就問,表示急不可耐想趕緊拿那幾顆棗核的心態,托在掌心,表示對棗核的珍惜。"珍珠瑪瑙"用比喻更加深了貴重的程度。
3、那是我開車到幾十里以外。
"幾十里外"表現同窗不怕路途遙遠,"論公斤買下"不惜千金,"一塊塊親手挑選"對此事重視認真,為的是堆起自家的北海。表現同窗依戀故鄉的深情。
4、"我想廠甸,想。"
四個"想"字連用,解開懸念,要棗核是為了種棗樹,棗樹是故鄉的象征。種棗樹是思鄉之情的集中表現。句句訴的是思鄉之情,怎能不感人。
4、時常在月夜,同老伴坐在花園的長凳上,追憶北海泛舟的日子。
這些看書"實錄"的記敘,不加修飾,樸實無華的語言,卻把海外游子的思鄉之情表現的深切感人,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六、難點探究
讀到此,我相信大家對課文內容大致以了解。
1、第七自然段中有這些內容:有人家庭事業如意,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可心里總像缺點什么,也許是我沒出息,怎么年紀越大,思鄉越切。老人到底缺什么呢?照常理說,越是家庭事業如意,越是無憂無慮,心情越是呀!游子缺的是故鄉的溫暖,游子心境無法填補的缺憾是優越條件,優美環境,高度物質生活無法取代的鄉土鄉戀呀!正如友人所說"是改了國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現在,友人還時時沉寂在"我家的北海之中",思鄉愛國之情深切感人,些家庭事業、經濟更反襯出美籍華人朋友思鄉之苦之切。
2、有人說:"幾顆棗核,作者就這樣反復渲染,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了?種棗樹的人已是風燭殘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棗樹長大?所以根本沒有種棗樹的必要。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能不能看到棗樹長大,友人一點也不在乎。她種棗樹是為了表達深切的思鄉之情,只是借棗樹來寄托他的感情,消除一點愁緒而已。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你們不覺得鄉愁就是這樣。種棗樹也好,堆北海也罷,甚至可以坐飛機回幾次鄉,還有許許多多的方式,卻只是一種寄托。游子對故鄉的思戀又哪里是幾顆棗核,幾次回鄉能夠化解得了的,更何況"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依戀故土"的。所以試種棗樹是為了慰藉思鄉之情。棗核是小,可它是凝聚鄉情的感情線索。這種寫法叫做"以小見大"。
七、深情總結。
讀完本文,久別故園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戀使我們動容,讓我們震撼。雖然我們不能與美籍華人朋友面對面交流,但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電子賀卡等捎去我們的祝福。封面老師已設計好了:一輪明月高照,一株棗樹枝繁葉茂。請同學們將讀完這篇文章的閱讀體會寫下來,作為網頁祝福感言送給他,讓海外游子傾聽來自故園的美妙鄉音吧!例如:你是這棵樹上的一葉碧綠,由濃濃的鄉情染成這一樹思鄉的情愫啊,是永遠不會老去的鄉愁。
八、拓展延伸
最后讓我們用余光中先生的一首《鄉愁》結束本課的學習吧!
《棗核》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這是作家蕭乾親身經歷的一件事。記述了“我”訪美時,探望了一位舊時同窗好友,并帶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幾顆生棗核。他領“我”踏訪他精致勻稱的后花園。與他交談中,才知道由于想家鄉總布胡同院里那棵棗樹,所以才托“我”帶幾顆棗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懷念家鄉,眷戀故土的真摯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文章以棗核為線索,寫了一個美籍華人要幾顆故鄉的棗核試種,以寄托思鄉之情的故事,反映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識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學目標:
1、理解美籍華人的思鄉之情,增強熱愛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學習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
3、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教學設想:
本課的詞語很豐富,應重視讓學生積累;理解課文的內容、思想、感情,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對于重點語句,要引導學生畫一畫、體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于文題的品味,意在欣賞文題的準確、簡潔、形象,要通過學生的討論,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集思廣益。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欣賞歌曲《綠葉對根的情誼》:“不要問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著你,不要問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牽著你……”然后提問“綠葉”指誰?“根”指誰?這首歌抒發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為課文奠定了感情基調,渲染了特定的氣氛。
二、作者簡介
蕭乾,出生在一個漢化了的蒙族貧民家庭,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記者。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1、自由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課文的題目是《棗核》,請同學們看看課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
共有三處:第一段,求帶棗核;第三段、托棗核在掌心;第七段,試種棗樹。
四、游子的思鄉之情及其表達
自由朗讀感悟、小組合作討論下列問題。
1、這位友人不遠萬里,再三托付“我”帶去幾顆普通的棗核,他想做什么呢?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2、當因為種種原因(上學、探親、旅游等)而離家之后,時間稍長一點,你會有什么感受?會用什么方式表達這種感受?(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3、這位老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園里既有垂柳、睡蓮,還有北海,還即將種下棗樹,老人何以這樣不辭辛苦,不嫌麻煩?
(老人是把思鄉的感情寄托在這些事物上,寄托在這幾顆看來普通平常的棗核上,真是滿園景色,滿園鄉情——這就是老人表達思鄉之情的獨特的方式。)
五、知識拓展
1、通過這個故事,作者想告訴我們一點什么呢?從文中勾畫出相關語句。
(學生勾畫、齊讀)“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
2、我們在課內外還讀到過哪些表現思鄉愛國這一主題的作品?
3、通過剛才的學習,還有什么疑問嗎?
例如。
①“年紀越大,思鄉越切”說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無法填補的缺憾,是優越條件、優美環境等無法取代的鄉土之戀,是改了國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偉大所在。)
②老人為什么在介紹優越的家庭時卻“不好意思”?
4、教師設疑,突破難點:這篇文章,表現的是海外友人的思鄉之情,為什么卻以“棗核”命題?
從內容上看,棗核形象生動地寄托了思鄉之情。
從結構上看,棗核又是本文敘事線索。
從寫法上看,以小(棗核)寫大(思鄉之情)。
六、再讀課文、揣摩語言
思考。
這篇文章體現了友人思鄉的深沉情感,但卻未出現“思”“戀”一類的詞語,請你們感情朗讀課文,找出表現友人思鄉之苦的情感的詞語,體會妙處所在。
(殷切、托、劈頭、感慨良深、那是……開、挑選、買、拉、堆)
語言樸實,透過這些字詞卻能體現出友人思鄉的情感。
七、課堂小結
1、本文借一個故事表達了什么樣的主題?(思鄉愛國)
2、你覺得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獨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鑒?
①敘事樸實,以小見大。
②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③用詞精當,線索清晰。
八、效果檢測
請同學們借鑒這種以小見大的寫法,構思一段文章,表達一種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準備怎樣說?
②你準備怎樣擬題?
九、欣賞《月之故鄉》,結束課文
天上一個月亮,水里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個月亮,水里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頭看水里,抬頭看天上,看月亮,思故鄉;一個在水里,一個在天上;看月亮,思故鄉,一個在水里,一個在天上,看月亮,思故鄉,一個在水里,一個在天上。
《棗核》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濃濃的思鄉之情
2、學習樸實的語言飽含深情,了解巧設懸念、以小見大等寫法的綜合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抓住線索梳理內容,簡要概括故事情節
2、學習使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內心世界,品味簡潔質樸卻飽含深情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游子的思鄉情結,熱愛祖國、熱愛家鄉
教學重、難點:
1、較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題內涵,是重點也是難點
2、品析本文質樸情真的語言,是重點
教學構想:
“讀”為手段,“品”為重心,“情”為基調,“悟”為目的
教學用具:
兒歌《一個棗核大不大》,歌曲《我的中國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欣賞兒歌,切入課題
兒歌:一個棗核大不大?一間屋子盛不下。一個棗核小不小?一間屋子盛不了。
(板書課題、作者)
二、用心聆聽“棗核”,感知內容
1、生自由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記敘了美籍華人索要生棗核以寄托思鄉之情的故事,反映了同窗美籍華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師生合作朗讀課文,(師讀文章的第1、2、10、11段,男生1讀第3至6段的旁白,男生2讀7至9段的旁白女生3讀第3至6段中“美籍華人”的話,女生4讀第7至9段中“美籍華人”的話)
讀后小組合作:請用橫線畫出文中含有“棗核”或“棗樹”的句子,說說作者是怎樣圍繞“棗核”展開故事情節的。
棗核——棗核——棗核——棗核
3、同學們,面對梳理出來的情節,在本文構思上,你會有怎樣的發現?(一線串珠)
4、“美籍華人”只索要棗核卻不說用途本已“蹊蹺”,要了棗核不回答我的詢問更顯“故弄玄虛”。
(巧設懸念):設置懸念——加深懸念——解開懸念
“人情重懷土,飛鳥思故鄉”,小小棗核,飽含真情同學們說,這一粒棗核小不小?
三、用智美讀“棗核”,品析語言
1、這枚小小的棗核確實“不小”,因為她寄托著美籍華人濃濃的思鄉之情,真摯的愛國之心。
那么此情、此心具體體現在哪些字詞上呢?請自由美讀課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詞下加小圓點、好句下畫波浪線,然后選擇你個人最受觸動的一處進行簡要旁批。(學生放聲自由美讀,圈點批注教師巡視進行個人點撥學生舉手發言)
a、“托”——細節傳情
b、“劈頭就問(第3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第七節)依依楊柳、柄柄睡蓮,哪一樣不是故鄉之景、不蘊思鄉之情呢?——敘事言情
C、(第七節,生齊讀)這四個“想”說來是京腔京韻,品來是催人淚下。——獨白抒情
d、“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像是缺點什么”這句話看似很矛盾,應該怎樣理解?
第5、6段用不少的筆墨寫“美籍華人”居所環境的幽美和家庭的美滿,是不是有點跑題?——對比顯情
四、用情齊讀“棗核”,深悟主題
1、在弄懂了“棗核”的奧秘之后,“我”對于“舊時同窗”索種棗核的行為給予了怎樣的評價?
(男女生分組賽讀第11段,要讀的深沉而熱烈,讀出由衷贊嘆之感,女生先讀)
貝聿銘——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說過:“我的根在中國。”(海外游子,思鄉情濃)
2、蕭乾是作家,在飽受中國“文化變動”折磨剛剛被平息的1979年,他應美國愛荷華大學之邀,開始了中美文化交流之旅,在美國的日子里,他心系祖國、不計個人恩怨,透過美國的燈紅酒綠,以資深記者獨特的視角,去捕捉美國社會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去記錄旅美華人永不褪色的民族感情,這就是蕭乾創作《美國點滴》的經歷。知其人、讀其文,我們不能不說因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可敬可嘆的愛國者,所以他能借“棗核”來發掘海外游子的思鄉情濃,篇末的話不僅是對海外游子的褒揚,更是對所有愛國心的贊美。(華夏兒女,愛國情深)
這顆棗核大不大!——因為……
五、課堂小結:
小結本節課的收獲。
閱讀一篇敘事類散文的一般步驟:知背景、理內容、悟主題、品寫法。
學習了本文,我相信這位美籍華人的思鄉愛國之情一定會久久地縈繞于同學們的心中,下面我們就在《我的中國心》這一飽含深情的歌聲中結束我們這節課的學習之旅吧!
《棗核》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①透過樸實但飽含感情的語言,體會友人熱愛故土的深情,理解美籍華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②以棗核為線索結構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構思;
重點難點:
以棗核為線索結構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構思。
一、直接導入。
明確我們的學習活動:
1、賞讀語言,咀嚼友人深情;
2、梳理思路,體會構思之妙:
3、學習圍繞線索組織材料,表達真情實感。
二、放聲朗讀,整體感知課文:
注意下列詞語:
蹊(qī)蹺(qiāo),掐(qiā)指一算,殷(yīn)切,調(tiáo)皮,嫣(yān)紅,山坳(ào),拐(guǎi),掀(xiān)啟,精致勻(yún)稱,劈(pī)頭,感慨(kǎi)良深,風燭殘年,故弄玄虛,成家立業,踏訪,不約而同,泛舟,國籍。
思考交流:
1、讀完全文,請同學們說說,作者寫了一個什么故事?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
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從家鄉給他帶幾顆棗核的故事。
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
2、這位老人對故鄉的思念表現在他的哪些言行中?
明確:
思鄉的心理活動:
1、心里總像是缺點什么
2、體會出游子的心境
3、想廠甸,想隆福寺
4、這里一過圣誕,我就想舊歷年5、近來老是想總布胡同院里那棵棗樹。
第七自然段中“年紀越大、思鄉越切”、“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歷年、想胡同棗樹”等詞語就集中表達了老人的思鄉之情。
思鄉的行動:
這位老人親手栽垂楊柳、種睡蓮、堆疊假山,還想再種下棗樹。
三、賞讀語言,咀嚼友人深情:
1、這是一篇具體敘述同窗言行的敘事文章,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們欣賞品味。文中除了一些具體的事情外,還有更多的詞也表達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鄉之情。老師先舉一例分析,再請同學們試著自己來找找,并作些簡單的賞析。
例如: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寫來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為她帶幾顆生棗核。
明確:“再三”,表達出索取生棗核心情之急切,表現出思鄉之心切。“生”,為了試種。
①、擁抱之后,她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我趕快從手提包里掏出那幾顆棗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
明確:“殷切”,表達心情的急切與真誠;“托”,表達對棗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瑪瑙”,通過比喻加深了貴重的程度。
②、這是我開車到幾十里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然后用汽車拉回來的。
明確:“幾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遙遠;“論公斤買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購置;“一塊塊親手”,老同窗對此事的重視與認真。總之,表現了老同窗依戀故土的深情。
③家庭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好像是缺點什么。也許是沒出息,怎么年紀越大,思鄉越切。我現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
明確:身在異國,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無法替代故鄉的溫暖,無法彌補心上的缺憾。
引導:想象描述缺的是什么?
缺的是踩在祖國大地上的踏實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與故友歡聚的溫馨,缺的是故鄉親人的親情……
2、同窗的言行真實、生動、細膩,它們起伏于文中,生動地表現了同窗思鄉愛國之情的真切。請大家自由選讀我們剛才交流的精彩句段,讀出深情。
讓我們一起來誦讀第七節,同窗京腔京味的傾訴,注意段末的四個“想”,要讀出癡情,讀出情味。
3、結尾的理解:點明老華僑思鄉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4、教師小結:通過我們剛才的賞讀和咀嚼,我們體會到:樸實的話語,只要飽含真摯的情感就能感動人。我們說話作文時就應該用這些樸實但飽含感情的語言來表達中心。
三、梳理思路,體會行文構思之妙:
1、既然這么多的言行都能表達老人的思鄉之情,為什么文章卻以幾顆小小的棗核為題?(思考“棗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索要急切,不明用途。一設懸念;
如獲至寶,不宣用途。再設懸念。
作用:吊起讀者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真相,引人入勝。
2、教師小結:棗核是本文的敘事線索,用棗核設置懸念,用棗核推進懸念,用“棗核”揭示懸念;“棗核”是抒發游子思鄉之情的載體,更是一條凝聚這鄉情的感情線索,棗核將海外游子之心與故鄉故土緊緊連在一起。棗核雖小,但在文中卻起到了以小見大的重要作用。小小的幾顆棗核凝聚著海外游子深深的愛國情,濃濃的思鄉情。
我們要學習作者的寫法: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以棗核這一事物為線索,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
四、聯讀拓展,布置作業:
記事寫人的文章,總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把記敘的內容有機地連綴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線索猶如縫制衣服的線。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線把一塊塊布料縫制起來。沒有線,縫不成衣服;記敘性文章如果缺少線索,容易成為一盤散沙。請大家回憶我們學過哪些以事物為線索的文章?
明確:如《繁星》、《皇帝的新裝》、《柳葉兒》、《草》
《皇帝的新裝》以“新裝”的奇怪特性為線索,寫了皇帝愛新裝,騙子做新裝,君臣看新裝,游行穿新裝,揭穿假新裝。
你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以中心事件為線索的文章嗎?
明確:如《社戲》按照“盼看社戲”——“去看社戲”——“懷念社戲”這一中心事件來構思全文。再現兒時在橋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安排線索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線索必須和所寫的內容緊密相關。必須有利于記敘情節的展開,必須有助于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
(2)線索一經確定,就要用它組織所要表達的內容。
(3)線索的安排還要注意所寫內容的層次性,做到首尾呼應,使全文上下一貫,結構嚴謹。
作業:
1、周記:你和你的小伙伴從相識到相知,友誼逐步加深。選擇與此相關的幾件事來寫,再現這一段美好的經歷。
要求:標題自擬,必須圍繞線索組織材料,寫出真情實感,不少于600字。
2、課后積累:古今的詩詞歌賦中吟誦思鄉情感的詩篇佳作。
棗核
蕭乾
索棗核————>見棗核————>種棗核
設置懸念慰藉鄉思
線索
[余老說:閱讀教學中最自然最實惠的語言實踐方式就是讀寫結合。]
《棗核》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通過作品中人物的內心、語言、行動的描寫,感受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
(2)學習并掌握設置懸念、巧妙構思的寫法。
(3)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2、過程與方法
(1)會用概括的語言。
(2)掌握敘述、描寫、抒情、議論有機結合的方法。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閱讀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思念故鄉、依戀故土之情。
(2)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作者巧用陪襯的筆法,突出寫作意圖;了解作者巧用比較的手法,突出海外赤子身在異國他鄉,心戀故土的游子心境。
2、難點重點句子的理解。
一、導入
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
生聽完后,交流聽歌感受。
二、整體感知課文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完成2個任務。
(1)用簡明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文章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復述課文。
同窗離開故土50余年,在美國家庭事業都如意的情況下,托“我”捎帶幾枚生棗核給他試種。表達了身在異國,心系故土之情。
三、互動探討
(1)具體說來,文章共寫了哪幾件事?這些事情是如何融為一體的?
(2)文章以“棗核”為題好在什么地方?,
索棗核——用途蹊蹺
見棗核——如獲至寶
說棗核——為解鄉愁
議棗核——民族之情
棗核是全文的線索,用棗核設置懸念,用棗核推進懸念,用“棗核”揭示懸念。棗核將海外游子之心與吾鄉吾土緊緊連在一起,棗核雖小,在文中起到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四、品味語言
(一)教師示范
1、這篇文章體現了友人思鄉的深沉情感,但卻未出現“思”“戀”一類的詞語,請你們速讀課文,找出表現友人思鄉之苦的情感的詞語,體會妙處所在。
2、“年紀越大,思鄉越切”說明了什么?
3、文中寫“美麗的山城”、“漂亮的小樓”、“精致的花園”、“美滿的家庭”,是不是離題了?如沒離題,敘寫它們有什么作用?
①殷切、托、劈頭、感慨良深、那是……開、挑選、買、拉、堆。
語言樸實,透過這些字詞卻能體現出友人思鄉之情。
②游子心境無法填補的缺憾,是優越條件、優美環境等無法取代的鄉土之戀,是改了國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偉大所在。
③文章是用中國化的景物、獨特的人物語言,把抽象的感情具體化了,我們分析課文時是恰好相反,是透過具體的描寫,來得出概念。
不僅沒離題,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題的作用,因為照理說越是家庭事業如意,越應該無憂無慮,心滿意足,這樣就更反襯了美籍華人朋友思鄉之苦之切。
(二)學生品味
1、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寫來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為他帶幾顆生棗核。
2、擁抱之后,他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我趕快從手提包里掏出那幾顆棗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
3、那是我開車到幾十里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然后用汽車拉回來的。
討論后明確:
1、“再三”,表達出索取生棗核心情之急切,表現出思鄉之心切。“生”,為了試種。
2、“殷切”,表達心情的急切與真誠;“托”,表達對棗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瑪瑙”,通過比喻加深了貴重的程度。
3、“幾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遙遠;“論公斤買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購置;“一塊塊親手”,老同窗對此事的重視與認真。總之,表現了老同窗依戀故土的深情。
五、拓展延伸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近幾年來,許多在海外學有所成的“游子”紛紛回國或從事科研工作或投資辦廠,請針對這種現象談談你的看法。
六、課后品讀。
《月之故鄉》
“天上一個月亮,水里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頭看水里/抬頭看天上/看月亮,思故鄉/一個在水里/一個在天上。”
(這首詩表達的是思念家鄉的感情。在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詩人難抑思鄉之情,仰天望月,對著月亮傾訴自己思念家鄉的感情。)
《棗核》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學會“折、漲”兩個多音字的用法。
2、默讀課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體會棗核的聰明勇敢。
[教學重難點]
默讀課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體會棗核的聰明勇敢。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自主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完成練習冊一、二題。
2、強調多音字用法。
“折”在“折騰”一詞中讀zhē;在“骨折、折斷”中讀zhé。“漲”在“漲紅了臉”中讀zhàng;在“漲潮、水漲船高”中讀zhǎng。
特別強調:“核”也是多音字,還有一個讀音“hú”,多用于口語。
二、整體感知——讀薄
孩子們,課文中的“棗核”是一個孩子的名字。換一種說法,本課寫的是一個名字叫“棗核”的孩子,那么請你用“棗核+特點或主要事跡”的方法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內容。
溫馨提醒:可以借助文中的中心句來概括。
預設:“棗核”真的只有棗核那么大,他不光勤快,也很聰明。
三、回顧復述方法復述故事——讀厚
1、回顧復述概念
復述就是用自己的話和課文中出現的關鍵詞句把課文內容有條理地敘述出來。課程標準顯示:一二年級看圖復述;三年級詳細復述;四年級簡要復述;五年級創造性復述。
那么什么是詳細復述?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知道:詳細復述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誦,允許對句式進行調整,可以將長句子變短;復雜句子變簡單;改變句子順序等。
2、回顧學過課文的復述方法
總體回顧發現,借助表格、示意圖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內容,這樣就能按順序復述,重要情節頁也不會遺漏。
(1)時間變化的順序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過了一天《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
(2)事物發展的順序
方帽子—圓帽子—各種各樣舒服的帽子《方帽子店》;
(3)地點轉換的順序
家里——道路——樹上——山下——家里《漏》;
(4)心理變化的順序
得意——傷心——滿意《玲玲的畫》;
(5)事物變化的順序
小毛蟲——繭——蝴蝶《小毛蟲》。
3、小組合作找到復述順序
溫馨提醒:重點復述棗核聰明的內容。說說你準備用什么方法來復述。
預設:
方法1:按照地點轉換的順序復述:村子——縣衙們——村子——大堂;
方法2:填寫下面表格,借助表格復述;
方法3:記住關鍵的詞句,復述故事。
四、制定評價標準——讀清
復述評價標準,明確復述要點:
按順序復述、重要情節不遺漏、內容前后連貫。
達到以上三條即滿足按號加分,少達到一條減分一半,
只達到一條不能得分。
五、讀寫聯動
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說說關于棗核后來的故事。
六、自主作業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復述《主題閱讀》書133頁《兩難徐文長》。
2、想一想:你還有什么辦法應付這兩個難題?
《棗核》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理解棗核在文中的線索作用
2、學習本文選材具體,小中見大的寫作手法;
3、學習本文圍繞棗核設置懸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結構方法;
4、體會海外華人的思鄉心態,培養熱愛自己民族和故鄉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文樸實的敘述、精巧的結構;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難點:理解作者通過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幻燈片1)
上學期我們都學習了《歌詞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國心》,大家還記得嗎?這首歌很多同學應該都會唱,讓我們一起來試試
(播放多媒體課件:歌曲《我的中國心》,全班齊唱)
這首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思想愛國
那么,如果一個人離開家鄉很久,又很遠,時間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會磨滅他的這種思鄉之情嗎?
這,就是蕭乾先生在《棗核》里所要告訴我們的(幻燈片2、3)
二、初讀棗核,認字識詞
1、指名朗讀課文(生齊讀同窗的話,其余師讀,配樂)
要求:
(1)劃出文中你認為應該積累的詞語;
(2)思考:文章寫了什么故事?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么?你對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詞語積累:(幻燈片4、5)
三、讀懂棗核(師設計四項問題,引導學生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理解主題,同時指導閱讀方法)
(1)請用一句話來概括:
友人托我帶幾顆生棗核,用以在花園試種一下的事(幻燈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
(3)課文中多處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可見“棗核”是這篇文章的(線索)(幻燈片7、8、9)(板書)
請生圍繞棗核這一線索來概括全文的結構:()棗核—()棗核—()棗核—()棗核思考線索的作用
(師點明線索的作用;引導學生明白:讀書時把握住文章的線索,用助于閱讀理解)
(4)這不僅是幾顆深情的棗核,也是構思別致的棗核想一想,將文章結構改為“話棗核、索棗核、得棗核、議棗核”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全篇用棗核設置懸念,使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寫得有張有弛、搖曳多姿,始終緊緊吸引著讀者,使結構更精巧
四、體悟情感
(1)這位華裔老人為什么要種棗樹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卻是讓老同學千里迢迢從中國帶來棗核試種?她到底為什么要種棗樹呢?(幻燈片10)
《棗核》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認識爹、勤等7個生字,重點指導讀好“衙”字。
2.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復述這個故事。
3.試著續編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
體會棗核的機智和勇敢。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圖片,制作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題解題
1.讀了課題,你能想到什么?
(棗核就是棗的核。)
2.啟發談話: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叫棗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這個孩子為什么叫棗核,這個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28課《棗核》
【設計意圖:通過設疑,激發學生對故事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詞。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指名讀,齊讀。
重點指導“衙”的讀音,讀yá,舊時官署的稱呼。
指名讀課文,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棗核是一個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還()。但有一次,他幫鄉親們將縣官()奪了回來,可闖下()了,被官府()。最后,棗核憑著自己的()和()成功地離開官府。
【設計意圖:由于三年級的學生的概括能力還不夠強,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難度,降低學習的難度。】
三、再讀課文,感悟理解
1.默讀課文,想一想:棗核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畫出相關語句。
2.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這篇課文生動有趣,但是篇幅較長,適合小組合作學習。小組討論時,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維的作用,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3.匯報交流:
(1)棗核是一個勤勞能干的孩子,從哪里能看出來?
出示相關句子:
棗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學了很多的本領。他能扶犁,能趕驢,柴比別人打得多,因為別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棗核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孩子,從哪些事情中能看出來?
(從幫鄉親們奪回牲口和機智脫險兩件事情中可以看出來。)
(3)棗核是怎樣幫鄉親們奪回牲口的?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a.等衙役們睡著了,棗核解開韁繩,又一蹦蹦到驢耳朵里,“哦喝!哦喝!”大聲吆喝著趕驢。
b.鬧騰了一陣,衙役們什么也沒搜著,剛剛躺下,又聽到了吆喝聲:“哦喝!哦喝!”
c.折騰了大半夜,衙役們困得很,有一個衙役頭子說:“不用管它,不知是個什么東西在作怪,咱們睡咱們的覺吧。”這時候棗核從驢耳朵里跳了出來,把門開開,趕著牲口回到了村子。
(4)棗核是怎樣機智脫險的?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a.衙役們拿出鐵鏈來綁棗核,噗的一聲,棗核從鐵鏈縫里蹦了出來,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們打這面,棗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棗核蹦到這面來,怎么也打不著。
c.棗核這次不往別處蹦,一蹦蹦到了縣官的胡子上,抓著胡子蕩秋千。縣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沒打著棗核,卻打著縣官的下巴骨啦,把縣官的牙都打了下來。滿堂的人都慌了起來,跑上前去照顧縣官去,棗核大搖大擺地走了。
四、深入體驗,深入理解
1.你喜歡棗核嗎?為什么?
2.讀了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五、梳理內容,復述故事
1.這個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據板書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講一講這個故事嗎?
2.學生復述故事。
六、回顧課文,續編故事
1.棗核大搖大擺地走了之后,還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你能接著往下講嗎?
2.學生練習,續編故事。
《棗核》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掌握樸實的敘述表現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理解,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民族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
1、重點:樸實的敘述,精巧的結構。
2、難點:思鄉之情的具體化。
[教學時數]
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蕭乾,出生在一個漢化了的蒙族貧民家庭,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記者。
2、導語
今天我們來學習作家蕭乾寫的《棗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樣用一個老新聞記者的眼光,冷靜客觀地審視美國的現代社會生活及其心態,以及發展與扭曲相交織所帶給我們思考的現實。
二、教師放課文錄音,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思考:邊讀邊思考,全文貫穿的一條線索是什么?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三、分析課文,理解思路
1、全文的線索是什么?是棗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結構提綱。
⑴學生圍繞段落、文章結構提綱進行閱讀討論。⑵學生發言交流。
第一部分(1)寫朋友托我為他帶幾顆棗核。
第二部分(2—4)寫朋友見到棗核,如獲至寶。
第三部分(5—10)寫朋友傾吐思鄉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結構精巧,首先表現在用“棗核”設置懸念。作者由索要棗核起筆,開篇設個懸念:用途蹊蹺。朋友得到棗核如獲至寶,用途卻秘而不宣,還故弄玄虛,使懸念更吸引人關注,直到踏訪后花園談話中才說明要棗核的原因,解開懸念。結構精巧還表現在用“棗核”作貫穿全文的線索。棗核,把相距萬里的人連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鄉連在一起。幾枚生棗核在異國的土地上,“總布胡同”那座小院將同“北海”一道出現在朋友眼前,給游子的心添一點慰藉。讀到后來,誰都能看出,在美籍華人的心目中,這幾枚棗核的“分量”簡直等于故鄉故土,棗核是一條敘事的線索,更是一條凝聚著鄉情的感情線索。
板書設計:
棗核
索棗核——用途蹊蹺
見棗核——如獲至寶
說棗核——為解鄉愁
議棗核——民族之情
第二課時
一、繼續學習課文
1、閱讀第一段。
提問: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學生回答后明確: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強文章的懸念感,為下文表現人物的感情服務。
2、閱讀2—4段。
提問:風燭殘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風中的蠟燭,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問:“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明確:運用了比喻了修辭手法,表明了美籍華人珍惜的態度,得棗核如獲至寶的激動心情。
提問:“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明確:意思是深厚而激動,表明了美籍華人急于得到棗核的心情,增強懸念感,為下文表現人物的感情作鋪墊。
提問:美籍華人與分別快半個世紀的朋友見了面,第一句話說的是什么?這一句話表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明確:第一句話是“帶來了嗎?”表明了美籍華人急于得到棗核的心情。
3、學生根據下列問題讀5—11段。
⑴寫沿途風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兩層小樓”,“車庫的門就像認識主人似的自動掀啟”,孩子們“都成家立業了”,“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以上這些話語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⑶美籍華人的思鄉之情是通過什么表現出來的?
⑷“這里一過圣誕,我就想舊歷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達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華人傾訴心里活動和借助談話寫人物行動的句子,說說這些句子在語言方面有何特點?體現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學生閱讀思考后明確:
⑴寫沿途風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懸念,二是為下文作暗示。
⑵這些話語表明美籍華人朋友事業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體現了游子的思鄉之情。
⑶美籍華人的思鄉之情具體通過栽種楊柳、養睡蓮、堆疊北海,追憶當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試種家鄉的棗樹來體現的。
⑷“一……就……”這個詞語起強調的作用,“一”過圣誕,“就”自然而然想舊歷年,把游子之情表達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華人直接傾訴內心活動的句子有:“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像缺點什么”,“我現在可充分體會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廠甸,想隆福寺,這里一過圣誕,我就想舊歷年。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胡同院里那棵棗樹。”這些句子語言的特點是樸實,“心上總像缺點什么”是對游子心境最樸實的描述,身在異國,心永遠系著故鄉,“都如意”也無法代替故鄉的溫暖,無法彌補心上的缺憾,一連串的想,把故鄉的形象再現得多么真切!這位美籍華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說對故鄉的思念句句是思鄉之苦。
二、小結
本文的主要內容是美籍華人朋友領“我”踏訪后花園時的談話,作者用看似“實錄”的筆法記敘了談話經過,不加修飾,樸樸實實,卻把這位海外游子的思鄉之情表現得深切感人,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三、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
【《棗核》公開課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0篇)】相關文章:
《棗核》教學教案課件03-03
《棗核》基礎練習測試題08-30
陶淵明《飲酒》公開課教學設計范文12-17
《識字7》公開課教學設計【精選】03-25
公開課《虹》優秀教學設計【精選】03-24
觀潮公開課教學設計09-27
《背影》公開課教學設計09-23
公開課《落花生》教學設計【精選】03-24
《蜀道難》公開課教學設計范文(精選4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