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精選3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這篇寓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勸誡吳王不要只顧眼前利益,忽略身后隱患危險的做法,從而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本文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聯系課文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恍然大悟”、“固執”等詞語的意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預習,借助字詞典學習生字詞,熟讀小故事。
2.教師制作PPT教學課件。
【課前游戲】
同學們已經知道了老師的姓和動物有關,那么,我來考考大家:你們都知道哪些含有動物的成語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和動物有關系(板書:螳螂捕蟬),請同學們讀課題。
螳螂捕蟬也是一個成語,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通常還會在后面加上幾個字——
(生:黃雀在后)
2.完整地說。
(生: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二、初讀感知,把握大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課件出示默讀問題)
2.好,哪位同學結合投影上的提示來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課件出示提示)
隨機抽取學生回答。
3.誰講的故事?講給誰聽?目的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少年、吳王)
三、角色體驗,讀文明理
(一)自由讀文,小組討論
1.哪位同學能快速地把課文中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找出來,讀給我們聽一聽。
2.這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看看有沒有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從中發現了什么,然后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出示課件)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體驗,加深理解
1.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發現:其實它們三位把頭往回一調,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險,這災難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們為什么不調頭呢?我來找三位同學替它們回答。
(1)蟬啊,蟬!你為什么沒把頭往后調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險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吶!)
(2)螳螂,你為什么沒調頭看看身后的危險呀?
(好吃嗎?還沒吃到就……慘嘍!)
(3)黃雀,你為什么沒把頭轉一轉哪?
(吃到螳螂了嗎?現在后悔了嗎?來不及了!)
2.從這三位的回答我們明白了,蟬一心貪戀露水卻不知道(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蟬卻不知道(身后的黃雀),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依次板書)
3.誰能同時面對它們三位用一句話告別一下?纯次闹心木湓捵詈线m?誰來讀這句話,真的讓它們聽到,你是在告誡它們。先自己練習一下。
(三)領悟寓意,創新復述
1.少年對吳王所講的這番話,吳王聽懂了嗎?從哪兒看出來?請齊讀。(出示課件)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還有哪些詞語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學生自由回答。
3.老師這里也準備了幾個,同學們讀一讀,積累積累。它們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過來的詞語。
4.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個什么決定?
奇怪了!少年這番話并沒有提到攻打楚國的事呀,為什么吳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呢?這兩件事兒有什么聯系呢?
原來吳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蟬一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吳王攻楚,諸侯在后。(板書:攻楚,諸侯)
5.少年說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現在看來它不但有意思,而且還特別的有……
誰能把少年所講的這個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繪聲繪聲地講好它呢?我剛才說的是什么好?講好!自己練習一下,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
6.哪位同學當一下少年,給我們這些好奇的吳王講講這個故事呢?(課件出示插圖)
四、推敲字詞,體味妙勸
(一)聯系生活,理解詞義
1.吳王所悟出來的結論和當初大臣們所勸阻吳王的理由一樣嗎?(課件切換)
2.大臣們是怎么認為的?讀來聽聽。吳王悟出來的和當初大臣們所勸說的理由是一致的,可是當初大臣們勸說得到的結果是?
3.固執是什么意思?你身邊有沒有固執的人?給我們講講他是怎么固執的?能舉個例子嗎?
4.你們勸他了嗎?有用嗎?他明知自己錯了還要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管你怎么勸說他還是要堅持到底。
(二)推敲字義,品味巧勸
1.可是見過像吳王這么固執的嗎?他是怎么說的?生讀。
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這兩句話里面的“死”意思一樣嗎?說說看,你會哪一個就說哪一個?(課件出示兩個“死”句)
3.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對字詞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4.從這兩個死你領悟到了什么?(吳王攻打楚國的決心很堅定,吳王很固執)
5.下面我們就分角色來讀讀這兩句,第一句男同學,第二句女同學。男生注意了,你們現在是固執的吳王啊。
6.大臣們苦苦相勸,那就是個死呀!可是,少年卻用一番話就打消了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不但沒死,反而得到了吳王的夸獎。這是什么世道嘛?誰來評評理?究竟是為什么?
(巧勸、智勸、拐彎抹角地勸、旁敲側擊地勸)
五、拓展延伸
1.從中我們能看出少年是個什么樣的人?從哪里看出來?(出示課件)
2.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像少年這樣善于巧(智)勸的故事呢?請同學們課后去搜集一下,下次課我們再來分享。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簡明扼要地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注意說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正確聽寫“螳螂捕蟬”故事中的關鍵詞語,能借助這些關鍵詞語復述寓言的主要內容,感悟句子的特點;理解寓言借助故事來說明事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聯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知道吳王為什么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閱讀課文第二部分,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體會少年巧勸吳王的決心、勇氣和智謀。
5、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體會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也進一步滲透“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大語文學習觀。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中的第1、2、3點。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中的第4點。
【教學準備】
第一課時指導學生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正確朗讀課文,理清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教學過程】
一、回憶課文內容
1、上課鈴響之前播放動畫片《螳螂捕蟬》。
2、導入: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10、螳螂捕蟬》,誰能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注意要說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指名回答,教師相機板書。
[設計意圖:在學生進入多媒體教室后,播放中國水墨畫動畫片《螳螂捕蟬》,優美的音樂、意境深遠的水墨畫、想象豐富的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復習時要求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說清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但是要語言連貫,這樣既為后面的學習做了鋪墊,又訓練了“說”的能力。]
二、復述“螳螂捕蟬”
1、過渡:《螳螂捕蟬》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就是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大道理,這則寓言又講了什么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大道理呢?先聽寫四組詞語。
2、一組一組地聽寫:
蟬悠閑自由自在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眼前的利益隱伏著禍患
3、課件出示以上詞語
⑴核對聽寫情況
、评首x這些詞語
、墙處熣f故事的主要內容,學生聽
、葘W生借助詞語和插圖,復述“螳螂捕蟬”這個小故事。(一遍)
⑸學生復述,交流評價。
4、總結:小故事——大道理
[設計意圖:《螳螂捕蟬》這則是課文的重點,我就把它調整到第一步來完成。為了完成復述的學習目標,我設計了先聽寫關鍵詞,在聽老師復述,最后學生復述的方法,這樣做學生能經歷聽、說、讀、寫、看圖、思的學習活動,我希望能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檢查字詞、了解寓言內容、體會寓意、復述、感知寓言特點和閱讀寓言的方法。]
三、理解“恍然大悟”
1、過渡:吳王聽了這個故事后,又是怎樣呢?(恍然大悟)
2、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爬斫狻盎腥淮笪颉薄
“悟”是什么意思?“大悟”呢?吳王明白了什么?
“恍然”什么意思?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吳王的話?試試看。
⑵這一段與前面的那些語句相照應,找出來讀一讀。
相機理解“處死”、“死命令”、“固執”……體會的吳王的固執,大臣的著急,吳國危險的處境。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恍然大悟”組織教學,聯系上下文理解這個詞語的具體所指,并聯系有感情地朗讀吳王的話。然后,聯系全篇,很自然地過渡到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
四、品味少年之“智”
1、過渡:大臣勸阻無用,吳國正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站了出來,成功地勸阻了,挽救了吳國。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吳王改變了主意呢?
2、自由讀課文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找一找描寫少年的語句,說一說你的體會。
3、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
、拧澳弥鴱椆⑥D來轉去”“三個早晨”說明了什么?“毫不介意”什么呢?少年在意的是什么呢?
⑵“終于”能表現少年怎樣的心情?
⑶朗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心理,練習感情朗讀。尤其是吳王的心理變化。(關心——好奇——大悟)
、忍骄啃〗Y:“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三天中看見的趣事嗎?(聯系時間、地點、彈弓等體會少年的智慧)
[設計意圖:理解少年的智慧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在來品悟,自然會輕松一些。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三個詞來交流,并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的方法體會,深入吳王和少年的內心,感悟少年規勸的巧妙。]
五、積累中華成語
1、總結寓言“螳螂捕蟬”。
2、聯系“圍魏救趙”從反面理解“螳螂捕蟬”。(魏國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采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直接攻打魏國的國都大梁,魏軍只好回軍救援,解了邯鄲之圍。)
3、激發談話: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成語就是其中最耀眼的精華!成語大多只有四個字,或記載著一段歷史,或蘊含著深刻道理……你知道那些成語呢?說說看。
學生交流后出示成語先說說你聽說過那些,是通過什么途徑知道的?再齊聲朗讀。
4、結課,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成語“螳螂捕蟬”,也認識了這么多的中華成語。然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滄海一粟。同學們,你想學習更多的成語嗎?建議大家閱讀課外書籍——(出示書籍封面)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屬于總結和拓展部分。我有“螳螂捕蟬”講到“圍魏救趙”,再到更多的成語,學生對成語這樣的傳統文化會越來越向往。此時,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的作業,自然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3
教材簡解: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教學目標:
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容,并領會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了解吳王為什么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里。
設計理念:“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闭n堂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引領學生以讀促學,以讀促思,讓學生在反復的文本誦讀中,探究、感悟、交流、積累、體驗,從而學會讀書,學會思考,學會表達。
設計思路:
1、面向全體學生,以讀促悟,以讀促學,用反復的、逐層深入的讀的指導和訓練中,串聯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和展示。
2、創設情景,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努力建設和諧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
教學過程:
一、了解歷史背景
師: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雖然這個時期距今天很久遠,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卻可以常常接觸到表現戰國時期內容的故事或成語。
1、請學生交流自己自己搜集的戰國時期故事、名人、成語。
2、結合學生的匯報,出示部分成語。(秦晉之好,圍魏救趙,竊符救趙,紙上談兵,退避三舍,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臥薪嘗膽,三令五申……)
3、比一比,在最短的時間內,誰記得多,記得牢。
4、從這些成語中,你讀懂了什么,感受到戰國時期有什么特點?
談話:戰國時期,群雄逐鹿,諸侯爭霸。有許多諸侯王志在天下,他們把能通過戰爭,打敗周圍諸侯國,掠奪財富,侵吞土地,從而壯大自己,作為一生的目標(課件出示:戰國群雄地圖,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天下大勢)。
二、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過渡:吳王就是其中一位,這次吳王決定(出示文中句子,教師引讀)出兵攻打楚國,可吳國大臣卻紛紛表示反對。
1、請學生猜大臣反對的原因。(教師簡評)
2、出示補充材料:
戰國時期,群雄逐鹿,諸侯爭霸,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多達上百個。有許多諸侯王志在天下,他們一心想著發動戰爭,打敗周圍諸侯國,掠奪財富,侵吞土地,從而壯大自己。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諸侯國之間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攏,結交盟友,組成盟國。如此一來,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大小諸侯國都不敢輕啟動戰端。一旦有國家挑起戰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對周圍其他諸侯國的攻擊。
3、學生閱讀補充材料,再說吳國大臣反對伐楚的原因。
過渡:既然吳王的決定是錯誤的,為了拯救千萬吳國百姓,作為正直的大臣就該勸說吳王打消念頭。
4、師生活動(大臣勸阻吳王)
一勸:學生勸說,教師對學生的勸說理由進行評價并對學生勸說時的語氣進行朗讀能力的指導。
二勸:教師引導分析吳王性格特點,體會吳王的固執。
。ㄖT位大臣的勸說有禮有節,語重心長,但我是吳王,我是一國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錯了也要錯到底,誰再勸就把他拉出去砍了。)
師:現在還有想勸我(吳王)的嗎?(學生舉手)
師:他還想勸?什么都不用說了,來人把他先拉出去砍了。(進一步感受吳王的固執)
三勸吳王:
師:現在還有誰敢勸的嗎?
師:你明知會死,為什么還要來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鼓勵學生堅持真理,堅持正義)
師:你很勇敢,也極具正義感,但是我是吳王,我的決定絕不更改。
小結:想著天下大勢,聽著吳王固執的言語,此刻你的心情怎樣?此刻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周圍諸侯國乘虛而入,吳國兵敗的場景)
三、了解故事內容,復述故事
過渡:(激趣設疑)一切似乎已不可更改,課時幾天后。(出示文中語句:吳王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1、讀了這句,你產生了怎樣的疑問?
2、學生瀏覽課文,思考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讓吳王改變了主意?(結合學生匯報,板書課題螳螂捕蟬)
3、以前你聽說過螳螂捕蟬的故事嗎?誰來講講。(教師評價。在肯定學生的同時,突出復述時存在的不足)
4、指導復述故事
。1)出示詞語:(悠閑自由自在高高在上拱著舉起啄食)
(2)正音,指導書寫其中難寫的生字。
。3)學生說這組詞語的規律。(這些是描寫文中動物動作的重點)
(4)請學生用上這些詞語,再來講故事。(教師評價)
。5)揭示學法。(抓住描寫文中人物的重點詞語進行復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
四、感悟故事道理
1、聽了故事,你有沒有發現文中四個人物之間有一種特別的關系?
2、用上“只知道……卻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間的關系。
小結:是啊它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3、固執的吳王聽了這個故事就改變了決定,這個故事與吳國攻楚有什么聯系呢?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吳國像故事中的螳螂,楚國像故事中的蟬,它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2、朗讀指導,讀中體現吳王的恍然大悟(再次出示: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認識少年,學習智勸
過渡:面對固執的吳王,大臣以死相勸,卻毫無用處;少年講述了一個故事,就拯救了千萬生命,少年真是了不起。
1、同樣勸說吳王,結果卻迥然不同,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2、從文中描寫少年的語句中尋找少年的特別做法?(在花園轉了三個早晨;將勸說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里……)
3、少年的這些做法與他取得的成功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從中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面對固執的人,要懂得智勸。
4、學生交流生活中的智勸故事。(教師點評故事中人物的機靈之處,突出智勸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結:(結合板書)今天我們學習了螳螂捕蟬的故事,認識了一位聰明、愛國的少年,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知道在勸阻別人時,如果直接勸不行,就換個方式,去智勸。
六、課外作業
古今文對照,試著理解。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精選3篇)】相關文章:
蘇教版六下《螳螂捕蟬》說課設計12-16
精選《觀潮》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1-15
螳螂捕蟬閱讀答案08-25
《i u ü》 教學設計【精選】03-25
課文《李時珍》教學設計【精選】03-24
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精選5篇)05-13
《雨巷》精選教學設計11-12
離騷的精選教學設計12-19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精選25篇)05-12
《掌聲》教學設計精選1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