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

時間:2023-12-17 11:55:03 春鵬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 1

  【課標】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地區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活動建議】調查本地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所產生的危害,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保護治理措施。

  【學習目標】

  1、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2、了解我國水土流失的狀況,學會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了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了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重點與難點】

  重點:

  1、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難點:

  1、認識水土流失的治理與黃土高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理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第1課時)

  復習:區域及區域差異、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區域發展)的關系

  導入: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既要滿足當代人的發展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與實施途徑(轉變觀念,調整行為,加強國際合作)區域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一定的時空尺度區域內,人類通過能動地控制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在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又不超越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條件下,既滿足當代人和本區域發展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和其他區域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施是相當復雜的,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對策不盡相同。(課題2)

  新授:第一節中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知識背景介紹)

  一、中國水土流失的概況

  據水利部遙感中心1990年調查統計: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38.2%,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79萬平方千米;風力侵蝕面積188萬平方千米。40年來,我國因水土流失減少耕地4000萬畝,造成經濟損失4000億元(每年平均造成經濟損失100億元)。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地區、長江中上游地區、東北黑土地區、北方土石山區、南方紅壤丘陵地區等地區,都有水土流失發生。而黃土高原是我國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從國家林業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獲悉,雖經多年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仍有45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1%,依然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另:據三北防護林建設局提供的資料,“三北”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55.4萬平方公里。其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之大、范圍之廣、強度之劇烈,居全國首位。)

  (過渡)導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復雜的,主要表現在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面。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氣候、土壤(地面組成物質)、植被等。人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壞和移動的不合理的生產建設活動,以及其他人為活動,如戰亂等。黃土高原嚴重的水土流失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出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黃土的特性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地質構造的不穩定

  4、植被稀疏(覆蓋率低,不足5%)

  (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

  開墾陡坡、毀壞樹木、過度放牧和樵采、濫用土地(挖窯洞、采礦等)

  (學生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為主要的原因)

  [小結過渡]在水土流失這兩個方面的因素中,人類社會以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進入人類社會以后,隨著生產活動的發展,人為因素成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例如,陜西省的安塞縣是一個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據科學工作者的研究發現,本區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僅占總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只要人類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理的。

  (第2課時)

  水土流失對區域發展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又該如何治理水土流失?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出主要的危害)

  1、侵蝕的危害

  2、淤積危害

  3、引發山區的泥石流

  4、造成生態惡化

  5、加劇洪澇災情

  6、影響水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和有效利用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嚴重制約了區域可持續發展,如何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呢?

  四、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a)治理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b)治理經驗:小流域的綜合治理

  c)可采取哪些有效的舉措來改善環境與發展經濟呢?(學生思考,提出建議)

  例如:

  ①建立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提高土地的生產力。(不僅可以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而且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調動他們進行水土保持的積極性,從而主動去進行水土保持工作)

  ②擴大林、草的種植面積。(黃土高原地區氣候干燥,擴大林草的種植面積,不僅可以減少水土流失,而且還可以改變局部地區的氣候,從而改善本區的生態環境)

  ③水土保持工作應治理與開發相結合。(光治理,不開發,農業得不到發展,農民收入得不到提高,他們就沒有進行水土保持的積極性,甚至為了增加收入,毀林、毀草開荒,反而會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因此,要邊治理,邊開發。

  ④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板書設計】

  第一節中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水土流失概況

  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為原因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四、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主要措施——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

  2、治理經驗——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集中治理,連續治理。

  3、具體舉措——植樹造林和種草,修建梯田,淤地壩,引洪淤灌。

  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 2

  一、說教材

  (一)教學的指導思想:

  地理課程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廣闊的外延,它應該關注并能夠影響學生的生命歷程,促進每個孩子的終身學習與未來發展,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

  (二)教材簡析

  黃土高原是中國地理認識區域部分,繼東北三省后教材選擇的第二個地理區域,屬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之一的北方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前一節東三省是一個一行政區域為基礎劃分的綜合地理區域,有事教材講訴的第一個區域,因而要求學生比較全面系統地認識區域的地理特征,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而本節介紹的黃土高原則是一個以黃土景觀為特色的特殊地形區,在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中許多基本內容都已學過,為了避免教學中的重復,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與興趣,重點應突出其有別于其他區域的特殊性和差異性。這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認識區域的重要方法。也是以后繼續學習區域必不可少的能力。

  本節教材分四個標題,即:文明的搖籃(包括黃土文明和黃土風情)、風吹來的黃土(包括黃土景觀和黃土地貌)、嚴重的水土流失(包括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后果)和水土保持。本節教學我主要選取前三個主題從黃土高原地區的概況、成因、生態環境問題三方面進行了講解與探究。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2.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4.了解黃土高原嚴重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分析,課堂活動歸納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正確的人地觀念,認識到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

  2.黃土高原黃土的成因。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難點:

  黃土高原黃土的成因。

  三、說學生學法

  學生通過對八年級上學期和北方地區的范圍學習,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知識,如:知道了黃土高原大致的位置并能在地形圖上找到。同時通過對區域地理的學習已經掌握了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備了閱讀使用地圖、整合資料、分析歸納等能力。通過黃河的學習認識了黃土高原部分地區存在的問題是水土流失,但不清楚為什么會發生水土流失。因此,本節課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黃土高原的位置及概況、感受黃土風情;小組論證黃土成因;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觀看泥塑和《黃土高坡》的視頻提問:創作于哪個地區?

  使學生對黃土高原有個先入為主的印象,感知黃土風情,容易抓住學生思維,進入學習狀態。

  (二)新課探究

  我設計了六個環節,即:定位黃土高原、感受黃土風情、探尋黃土成因、領略黃土風貌、探因水土流失、究果水土流失。

  環節一、定位黃土高原

  (一)自主學習教材22—23頁內容完成以下任務?

  1.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包括哪些省級行政區)?

  2.為什么說黃土高原是“文明的搖籃”?

  3.你知道黃土高原有哪些富有特色的“黃土風情”?

  (教師板畫黃土高原輪廓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出示“黃土高原的地形圖”

  學生指圖話高原:鼓勵學生到板前講解黃土高原位置、范圍,教師板畫、板書落實知識。

  學生根據自學情況到講臺前指圖講解或在地形圖上動手描一描(如有困難還可在地形圖上圈畫主要地理事物)。

  環節二、感受黃土風情

  學生集體交流:

  1.為什么說黃土高原是“文明的搖籃”?

  2.說一說你知道的黃土高原上的名勝古跡和文化遺存?

  3.你了解黃土高原哪些富有特色的“黃土風情”?

  環節三、探究黃土成因

  (一)出示黃土成因的幾種假說

  (二)小組論證“黃土成因”。

  (三)觀看“黃土高原形成”視頻。

  環節四、認識黃土地貌

  課件展示:幾種黃土高原地貌景觀。

  通過讀圖,解釋塬、梁、峁、川等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討論:幾種黃土地貌形成的過程?

  環節五、探因水土流失

  出示:“黃土高原衛星影像圖”,觀察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說明黃土高原存在的嚴重問題是什么?

  實驗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學生交流: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

  環節六:究果水土流失

  學生思考:一旦水土流失發展到一定程度,對當地的環境、社會、經濟會造成什么后果?

  再通過觀察圖片,教師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啟發明確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后果。

  (三)小結

  1.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

  2.總結延伸:怎樣才能改善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讓這里的社會、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讓我們期待下節課去共同治理黃土高原吧!為下節課做了鋪墊。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板書我采用板畫與板書結合。板畫黃土高原的輪廓圖,填寫位置、范圍及自然特征等豐富板書。一目了然,重點突出。

  六、說教學反思

  本課設計較好的地方主要在于合理利用多媒體形式,沒有過多的羅列使用,而是有選擇性的使用必須的圖片、視頻等等,這樣一來,即在上課時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另外,本節我重在體現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以形象直觀的地圖演示,動手畫圖、描圖,培養學生的地圖分析與操作能力,也是今后學習地理必要的技能。

  當然,本節也有許多不足。主要有兩個失誤,一是:大屏幕不太清晰、后面幾排的學生看得不太清晰,影響教學效果;二是:本節是展示課,是重復課,學生的思維不能完全集中,有時提問的問題學生不能及時思考,影響了課堂的氛圍。

  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的評價

  2、讀圖熟悉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黃土高原的成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通過分析,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并認識相應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辦法與經驗。

  教學重點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

  學習難點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教具、儀器、課件

  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掛圖

  教學流程

  個案補充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我們生活的地方,處在我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上。今天我們共同來認識生養我們的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1、引導學生讀圖8.1“黃土高原的位置”或掛圖,

  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簡單地介紹把黃土高原。

  總結:在我國北方的大地上,有一片被深厚黃土覆蓋的地區——黃土高原,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

  2、講述: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并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黃土地形景觀——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等。

  引導學生讀圖8.2“黃土高原景觀”認識“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仔細比較“塬、梁、峁”的景觀特征。

  提問:我們所處的地方是哪一種黃土地貌景觀?

  學生回答:黃土塬。

  3、提問:這么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別的地方沒有?

  引導學生完成課本第6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教師巡回指導。

  (1)讀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說說戈壁、沙漠、黃土的分布規律。

  (2)下面是支持黃土高原黃土“風成說”的幾方面證據,討論每一條證據說明了什么問題。

  黃土就像冬季地面積雪那樣,以差不多的厚度覆蓋在起伏不同的各種地形上——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水沖來的。

  黃土高原自西北到東南,黃土的顆粒越來越細——黃土流動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小結:關于黃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說:有“風成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等。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

  過渡:我們已經知道,黃土高原表現出“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特點,“塬、梁、峁”等地貌類型多樣,這些特征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下面我們就來了解。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1、讓學生讀圖8.4“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水、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松、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干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郁閉度的林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郁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而黃土高原恰恰是一個植被極度缺乏的地區。

  引導學生完成活動1:“閱讀圖8.6,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

  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讓學生閱讀圖8.7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

  引導學生歸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人為原因:

  2)人為原因主要有: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3、引導學生完成活動3: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

  讀圖8.8,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并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從地形、地勢著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布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在哪個范圍內。

  最后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4、提問:黃土高原嚴重的水土流失會產生什么后果?

  引導學生讀圖8.5和第二自然段課文回答: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使農作物產量下降;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從而導致耕地面積減少;還向黃河下游輸送大量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難。

  【小結本節主要內容】

  達標檢測

  1.填空

  (1)黃土高原東起、西至、南連、北抵。跨越、等省區。

  (2)黃土高原黃土物質是由作用形成的。

  2.選擇題

  (1)關于黃土高原敘述正確的是( )

  A.黃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廣泛的地區

  B.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泛的地區

  C.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D.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許多山間小盆地

  (2)黃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黃土坡B.黃土塬C.黃土峁D.黃土梁

  3.簡述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作業布置

  一、單項選擇

  1.黃土高原與南方地區的重要界線是:( )

  A.淮河B.秦嶺C.太行山D.大興安嶺

  2.關于黃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廣泛支持的說法是:( )

  A.冰川B.地震C.風成說D.火山灰堆積

  3.黃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

  A.注入的支流眾多B.降水量大,位于濕潤區C.水流速度快D.流經黃土高原區

  4.黃土高原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是:( )

  A.旱澇災害B.臺風C.寒潮D.地震

  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會產生怎樣的后果?

  板書設計

  第八章認識跨省區域

  第一節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1.位置和范圍: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陜、寧、甘等四省區。

  2.黃土高原的地貌景觀——塬、梁、峁

  3.黃土高原的成因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2.人為因素

  ①毀林、毀草開荒破壞了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二)水土流失產生的后果

  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二)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三、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四、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2、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布圖。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下面我們看一段電視片斷(播放黃土高原的電視片)看一看這是什么地形區,主要地貌有哪些?(黃土高原地貌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引出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一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然后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板書:

  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么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5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于黃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說:有“風成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教師可給學生作簡要介紹,詳見備課資料)。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板書: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風成說”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電視片和課本插圖&2“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教師可把三種地貌給學生簡要介紹)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板書: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書)

  首先讓學生讀圖8.4“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松、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干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郁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郁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閱讀圖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

  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

  ②燒杯內水量多少;

  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讓學生閱讀圖8.7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段對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男孩的意思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卻認為“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實際上這兩個孩子的話都有道理,只是所處的時間平面不同,女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則是針對目前狀況來講的,同時這也說明了黃土高原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這也同時說明人類在這個循環當中始終起到了“引發”和“加劇”作用。具體有哪些讓學生回答,教師幫助他們總結。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為什么會這樣呢?請同學們閱讀圖8.8,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并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讓學生從地形、地勢著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布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布情況。

  最后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課堂小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泛支持。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浸潤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形成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

  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教學方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啟發引導法

  【教學準備】

  教師:

  1.關于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圖片和資料等.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演示實驗器材.

  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信息.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內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頻,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現四段描述,都是關于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隨時搶答)

  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

  2、從出發地看目的地并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梁子才到. 3、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

  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

  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幫助同學復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

  活動一: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學生:一一說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表現好的給以表揚鼓勵.)

  教師講解: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

  學生:根據講解和圖片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

  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 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犸,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

  學生:根據課件內容簡單說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的特點.

  (增強印象,培養學生的數據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首先贊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度).有人曾經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墻,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

  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圖

  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布范圍?(培養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

  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

  2、包括:陜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落實到政區圖上)

  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

  教師: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說”是得到廣泛支持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說進行分析.

  學生:從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土的形成與我國的戈壁、沙漠、黃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黃土高原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學生:從教材P27找出哪些“風成說”的證據,并思考說明的問題.

  (學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并了解學情.培養學生依據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個人或小組發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發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教師:介紹獲得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件:投放關于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師:既然“風成說”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在的黃土高原地區,為什么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

  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學生:據圖6.32歸納

  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

  教師引導:思考并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

  (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質疏松易溶于水.(對比黃土和巖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數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29活動題1的實驗)

  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生

  很大的影響,并且使區域的特點發生變化.

  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 關系如下所示:

  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圖

  教師總結: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具備的條件:

  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

  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性差異大

  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課后作業】完成學習探究P90—91

  【教學反思】

  授課詳略得當,注重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這一難點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在觀察中、討論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顯示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掌握扎實,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總覺得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知識.

  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2.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教學難點: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讀圖

  1.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1)在圖中找出:

  內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

  (2)在圖中找出:

  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著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于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象

  課本P27頁活動:

  1.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2.關于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歸納: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說”。該學說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吹來的

  知識點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xx的地區之一。這里的遭到破壞,疏松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黃土土質 ,多 ,許多物質易溶于水;

  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

  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為原因:

  ①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3)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

  2.得出結論是:

  ①土質:(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3)閱讀教材29頁圖文資料,完成“活動3”

  知識點四:水土保持

  1、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過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筑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舉措:

  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②退耕結合 ,發展林、牧等多種經營,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仕務。

  (三)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1)疑點、難點、分歧點探究思考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

  (四)鞏固訓練,拓展提高探究

  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 7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對中國區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學習,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跨省區域并能夠舉例說明某區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學生認識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

  【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后果

  4、黃土高原生態建設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導入】

  一、導入(以黃土高原的圖片來導入本節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目標及重難點

  師出示,生代表朗讀,生明確目標。

  【教學過程】

  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過渡語句:學習一個地方我們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師出示圖片,生讀圖找到黃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區,小組派代表回答,師出示答案)

  1、位置: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

  2、主要跨越的省區:跨越了晉、陜、寧、甘等四省

  3、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

  (過渡語句:這么多的黃土是怎么形成的?)

  (師布置學生關于黃土高原形成的說法)

  4、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多種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高原的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師出示出示圖片,生思考“刮得風的方向”師提問,生代表回答)

  (過渡語句:專家們到底找到了什么證據證明“風成說”說呢?)

  (師布置學生從課本上找到證據,并理解這些證據的所證明的'東西)

  5、證據

  第一條證據“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第二條證據“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流質(風或流水)的運動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第三條證據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第四條證據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過渡語句: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形成,現在我們來學習為什么它呈現給我們的是溝壑縱橫的模樣)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師布置學生看課本,總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師提問,生回答,師出示)

  1、原因

  (1)自然原因:植被、土壤、降水、地形

  (2)人為原因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是出示“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圖”,讓學生發現其不同,得出自己的結論,生代表發表自己的結論,師最后總結)

  (師布置學生記憶“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生互相檢查,師巡視抽查)

  (過渡語句:水土流失會帶來什么樣的問題呢?)

  2、后果

  (過渡語句:最直觀的后果就是使得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但是整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所以呈現的景觀也不同的)

  (師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認識黃土高原不同的景觀;讓學生思考人口和村莊主要分布在哪種區域;生代表回答)

  黃土塬(人類和村莊主要分布的區域)、黃土梁、黃土峁

  (過渡語句:除了這最直觀的后果,還有哪些呢?)

  (1)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農作物產量下降;

  (2)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從而導致耕地面積減少;

  (3)還向黃河下游輸送了大量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難

  (師生一塊分析水土流失帶來的后果)

  (過渡語句:地形和氣候條件確實是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的一個主要因素,其實,這兩個因素還會產生其他不利影響)

  三、脆弱的生態環境

  1、氣候

  (師布置生完成P83活動題,做完后小組內討論;組內派代表回答,師總結,

  口述答案)

  (過渡語句:通過剛才分析黃土高原的氣候,我們了解黃土高原會產生旱、

  澇災害,黃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會有什么后果?)

  2、常見災害:干旱、洪澇、滑坡、泥石流、塌陷

  (師通過引導使學生意識到黃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得出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脆弱,也了解了其脆弱的自然原因)

  (過渡語句:人類活動又對黃土高原造成了什么影響呢?)

  3、人類活動——人為原因

  (師出示黃土高原人地關系惡性循環示意圖,師引導學生理解該圖)

  (過渡語句: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已嚴重制約著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四、生態建設

  1、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

  五、小結

  (生代表總結本節知識,不足之處由另一名學生補充)

  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地圖分析,初步認識黃土高原地區的特點和意義;

  2.結合資料認識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并能舉例與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的關系;

  3.掌握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釋黃土的成因及黃土高原的形成;

  4.學會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危害,進一步了解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閱讀、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

  2.利用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3.根據資料,分析黃土高原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并認識應對措施;

  4.通過課堂活動、課堂練習。增強學習興趣、落實知識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落實學生對黃土高原地理環境的認識,培養學生地理差異觀;通過了解黃土風情,增強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情懷;通過區域環境問題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分析,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小組合作學習,激活課堂氣氛,增強學習的熱情,并鍛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與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信天游》視頻,讓學生感受黃土風情,通過視頻簡單了解黃土高原的地貌狀況。

  講述:歌詞以及視頻畫面有簡單介紹了當地的一些景觀,今天我們就一齊走進黃土高原地區,了解該地的位置范圍、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地貌特征、環境問題以及措施等,學習任務比較多,希望我們能通過圖片結合自己擁有的地理知識,分析學習地理現象。

  [講授新課]

  板書:文明的搖籃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書本23-25頁的內容,文本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么呢?請共同歸納主要的知識點。

  學生:閱讀、討論,教師巡堂并檢查學生討論情況,適當給予指導。

  教師:請小組在黑板上把小組的探討結果板書出來。剩下的同學完成25頁活動題。

  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評價小組板書,糾正、歸納、整理,引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

  板書:

  一、文明的搖籃

  1.位置范圍:

  2.地形:高原

  3.河流:黃河(黃河流域)

  4.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5.對歷史文明、風俗的影響: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小組學習,對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歷史文明、民俗風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這里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下面我們通過25頁的活動題,認識黃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風民俗,看看這些“黃土風情”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展示:展示圖片并請學生舉例分析。

  學生:根據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氣候、地形、土壤、河流情況等解釋圖片現象或舉例分析黃土高原民風民俗的來源。

  教師小結:通過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們對黃土高原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大家都清楚知道黃土高原地表有著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大家知道黃土高原表層的黃土怎么來的嗎?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同學們都有個人的看法,希望通過更多的學習,我們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對于黃土的來歷,我們來認識前人的推測“風成說”

  板書:

  二、風吹來的黃土

  1.風成說

  學生:閱讀教材26頁“閱讀材料”,認識“風成說”.

  課堂活動:通過閱讀,請同學們繼續來完成27頁活動題第1題。

  學生:閱讀活動題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說明的情況。

  1.黃土就像冬季地面積雪那樣,以差不多的厚度覆蓋在起伏不同的各種地形上。

  2.黃土高原自西北到東南,黃土的顆粒越來越細。

  3.黃土的礦物成分與其下面的基巖成分不一樣。

  教師:好,通過閱讀理解,“風成說”對黃土高原中黃土的來歷這樣一種解釋,大家認同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關注下去。

  過渡:我們知道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黃土土質疏松、極易遭受流水的侵蝕,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溝壑縱橫的地貌特征,下面我們來閱讀圖6.29,認識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板書: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溝壑縱橫

  3.形成過程:

  展示:展示圖6.29,為學生解釋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課堂練習:完成多媒體展示的練習題,鞏固知識。

  課堂小結:通過我們一起學習,黃土高原的歷史文明以及環境特征都基本了解了,重點把握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以及“風成說”的看法,和黃土高原地區的民風民俗。希望同學們能夠通過知識框架把握重難點,下一節課我們會繼續學習黃土高原的環境問題,希望同學們預習。

  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 9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屬區域篇中的內容,區域地理的學習是建立在祖國篇學習的基礎上,由于在祖國篇中許多基本內容都已學過,為了避免教學中的重復,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與興趣,區域篇主要是對地理知識的綜合學習與運用。黃土高原地區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單獨作為一節課列入課程中,而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因此,作為一個專題來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時,又可以黃土高原地區為例,來引導認識我國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本節教材主要從黃土高原地區的概況、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分析。

  二、說學生

  由于本校的學生底子普遍較好,思維比較敏捷,知識面比較寬,所以在教學時,設計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讓學生多一些思考、討論的空間。

  三、設計思路

  這節課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引為主軸"的思路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通過問題探究的方法理解黃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學習治理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加強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

  1、教法設計

  本節課中主要采用提問的方法為主,輔以讀圖法、直觀教學法、討論法。

  2、學法設計

  在教學中我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多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探究問題;進行師生互動,多一些討論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教學目標:

  (一)認知與技能

  1、在地圖上認識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知道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4、分析黃土高原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成因,理解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關措施。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及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五、教學重點:

  因為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就落實在黃土高原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這點上。

  教學難點:黃土高原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

  六、教學設計

  在導入新課時,用了《黃土高坡》的flash,在感受黃土地粗獷的音樂的同時瀏覽黃土高原地區的景觀及風俗習慣。這樣的情景導入既能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當地的自然、人文狀況,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多媒體在這里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又例如黃土高原成因的介紹是通過一段動畫來進行的,通過看動畫的方式解答問題,比老師直接的講述來的更直觀,更有趣。

  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并概括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活動和讀圖分析,鍛煉和提高讀圖分析和歸納整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學習,養成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二、教學重難點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向學生展示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造成黃土高原支離破碎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水土流失原因分析

  教師呈現資料“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以黃河為例,每年輸入下游的泥沙多達16億噸,如果把這些泥沙堆成一米寬、一米高的堤壩,它的長度是地球到月球距離的三倍。為什么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為什么這么嚴重呢?”

  播放錄像,學生觀看,結合教材P28圖6、32,學生思考,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引導學生從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角度去思考,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氣候、植被、土壤,人為因素包括毀林開荒、采礦、開墾放牧等方面)。

  【問題】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學生回答】

  (1)自然原因

  ①地形方面:黃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地面破碎。

  ②土質方面:黃土結構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

  ③降水方面:黃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④植被方面:植被被嚴重破壞,大多數地區地表裸露。

  (2)人為原因

  人類的過度開發(過度放牧、開礦、毀林開荒)

  ①毀壞植被,陡坡耕種。

  ②過度放牧,減少植被覆蓋率。

  ③各項工程建設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2、原因探究

  【過渡】為什么降水、植被、土質等會引發水土流失呢?結合教材P29活動,學生小組討論探究:

  a、水土流失和地表植被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b、討論不同土質、不同坡度、不同降水強度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學生回答】

  a、植被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破壞——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b、沙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陡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大,水土流失越嚴重。

  【教師點撥】正是黃土高原地區支離破碎的地表形態,結構疏松、易溶于水的土質,加之人類毀林放牧、不合理利用土地等,造成黃土高原地表植被被大量破壞,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就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所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3、水土流失的危害

  結合教材,引導學生思考水土流失的危害。

  【問題】

  ①結合圖6、3說說水土流失對聚落與耕地的影響?

  ②水土流失的危害還有哪些?結合教材活動,閱讀圖文資料,就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回答】

  ①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壞了農田和村莊,使得耕地沒有了,村莊也不知道該搬到哪里。

  ②破壞生態環境;水土流失使養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而沖刷下來的泥土淤積在下游河道抬升河道,使得河流更易發生決堤和洪澇災害,沙塵暴、氣候異常。

  環節三:鞏固提高

  【過渡】除了黃土高原,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還有哪些?為什么?

  教師展示《中國水土流失分布圖》,學生讀圖,明確在四川盆地、云貴高原等降水集中、坡度較大的地區,水土流失也較嚴重。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引導學生先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知識梳理。

  作業:課后收集資料,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地理黃土高原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地理教學設計01-06

地理教學設計01-06

地理教學設計04-19

初中地理黃土高原課件(精選10篇)08-17

人教版地理教學設計03-23

地理《農業》教學設計05-29

關于地理的教學設計01-31

地理《農業》教學設計05-15

地理教學設計教案10-1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人成视频午夜福利 | 亚洲制服丝袜自拍中文字幕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守人婷 | 色偷偷精品免费视频 | 日韩亚洲欧美大陆 | 天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