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優秀教學設計范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優秀教學設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是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散文之部”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單元閱讀提示就強調了散文學習要注意其“散而不亂,氣貫中脈”的特點,文章既回憶了文與可的繪畫理論,又回憶了和文與可交往的諸多趣事,還敘寫了見到文與可贈畫時自己的失態之狀,以及聯想到孟德與橋公的故事,內容繁雜,似乎信手拈來,娓娓而敘,但散文“形散神聚”“氣貫中脈”的特點卻十分鮮明。因而,可以從散文常見的行文思路入手,設計文本的教學流程,這樣就可起到化繁為簡的效果,使問題簡明又富有層次性,重點突出又富有縱深性,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蘇軾悼友傷己的思想與情懷。
目標定位:
1.理解文章的結構和內容,領會“散而不亂,氣脈中貫”藝術特征。
2.梳理概括文與可的形象特征。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形象導入
上課之前,提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知道農歷7月7日是什么日子嗎?除“七夕節”“乞巧節”,唐代還是“曬書節”“曬衣節物”呢。公元939年的7月7日,文藝全才、年已過四十的蘇軾蘇大學士和家人們將一摞摞書畫擺到院中的幾案上晾曬,突然,他的手頓住了,他緊緊地盯著案上正徐徐攤開的一幅畫卷,喃喃道:“這……這不是與可的墨竹畫嗎?”他興奮地舉起來,仔細地端詳著,旋即,他頹然地放下畫,掩面失聲痛哭了起來。
這文與可是誰呢?他跟蘇軾有什么關系呢?
2.預習檢測、解讀題目
(1)大家知道快速讀懂文章的方法有哪些嗎?
明確:看題目、讀作者、看文體(回顧與梳理學生閱讀文本的方法)。
(2)解讀題目,獲取信息。
題目斷句、關鍵詞語的理解、“記”的文體特征(題目往往有“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特點,培養學生從題目獲取信息的能力)。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①并篩選信息。
文與可:畫家,善畫山水,尤善畫竹,開后世“湖州竹派”,與蘇軾為中表兄弟。
筼筜(yúndāng)谷:盛產筼筜(生長在水邊的大竹子)得名。
偃竹:仰斜的竹子。
教師補充:文與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畫竹為主的畫家,對后代的鄭板橋影響很大,他是“詩文書畫”的全能文豪,比蘇軾大18歲,31歲考中進士。他為官30年,為民解困,為君分憂,剛真不阿,直言敢諫,深受百姓愛戴,被稱為廉吏,清貧太守(補充內容既是文與可的真實情況,更為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提供必要的資料支持)。
記:古代一種散文體裁,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
引導學生壓縮題目:文與可畫竹。
行文線索為:竹(師板書)。
(3)梳理行文思路。
提示:散文一般思路:緣起—敘事(寫景)—聯想—感悟。
明確:此文的寫作思路:敘事(學竹—戲竹—贈竹)—(緣起)憶竹—(聯想)孟德憶橋公—(感悟)二人親厚無間。
總結:本文信筆揮灑,姿態橫生,文筆似閑散,意脈卻流暢完整,都是在表達對文與可的懷念與哀悼,體現了散文“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此環節既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又可引導學生借助文體特點快速梳理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內容,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寫作此文的目的)。
3.合作學習,把握形象
(1)在蘇子對文與可的深情追憶中,你認為文與可是個怎樣的人呢?
明確:畫技高超、(美而不自知)清高有節、淡泊名利、憨厚可愛率真、坦率淳厚、廉潔自守、志趣高雅、愛竹成癖、品行高潔(率性而為)、清新脫俗、襟懷開闊(以學生能夠總結出的詞語做板書內容)。
此環節的設計既是抓住寫人散文的核心人物形象,又是在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過渡:斯人已逝,獨留畫卷,對他的懷念是正常的,正如歸有光看到亭亭如蓋的枇杷樹,就想到了妻子;史鐵生每到地壇,就會想起他自己的母親一樣,睹物思人,悲從中來,但是蘇子對文與可是“廢卷而哭失聲”啊,因為他們的感情是“親厚無間”的。
(2)你認為蘇子與文與可的“親厚無間”體現在哪里?
學生可能會聚焦在第二段關于萬尺竹的`爭辯一節:看出兩人情趣高雅、性情相投、親密無間、相知相契,是感情深厚的摯友。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蘇軾調侃自己兄長、老師、朋友的語句“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蘇軾在這里用“二百五十”極言多,但是古人常常用“三”“六”“九”言數量之多,如“覆壓三百余里”“會須一飲三百杯”“大戰三百回合”,通過比較,讓學生明晰蘇軾是用“二百五十”調侃文與可的憨厚、純真與率性,二人至深感情、莫逆情誼已躍然紙上了。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聚焦第一段:
“學竹”一段除寫出二人的師生關系外,從此段后四句反復出現了相同的句式、相同的詞語,“豈獨竹乎?”“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看出,文與可的“胸有成竹”“心手相應”抓住規律的“道”對蘇子不僅是在畫竹上,而且在生活上、學習上、事業上都有極大的幫助與引導,文與可可以說是蘇子學習上、生活上甚至人生道路上的導師,這段也是蘇軾與文與可“親厚無間”的體現。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聚焦“贈畫”的描寫,可以追問“為什么偏偏贈送‘偃竹與我,而不送劍拔十尋之竹呢?”
(出示ppt)偃:僵也。“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說文》)”。文與可在蘇軾仕途不順時送偃竹畫是希望蘇軾像偃竹一樣“天地得正氣,四時無易心”“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啊!由此可見,文與可不僅是蘇軾的老師,親戚,更是與蘇軾情趣相投、精神共通的知己,人生道路上互相扶持、鼓勵與不屈的同道者(對貌似平淡語言的細細涵泳,觸摸潛入其中豐富的情愫恰是在落實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3)你認為蘇子文與可的關系同孟德橋公的關系一樣嗎?
典故“曹孟德祭橋公”的作用。
明確:結合課下注釋可知,孟德橋公僅是知遇之恩、忘年之交,但是蘇軾與文與可不僅是親戚、忘年交、知音,還是志同道合、情志節操相投者,他們身上都有竹所賦予的君子之氣。宋朝徐庭筠在《詠竹》中有言“未出土時先有節,縱凌云處亦虛心”,同時代的王珪在《竹》中也說“天地得正氣,四時無易心”。受文與可墨竹影響較大的清朝竹畫家鄭板橋在《題竹石》中說“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蘇軾自己也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可見君子的虛心有節、正直堅貞、昂揚不屈、清高脫俗都與竹有相似之處。
4.小結
蘇子與文與可,不僅是知己、摯友,還是志同道合者,他們身上都有著共同特點:凌然有節、志趣高雅、淡泊名利,他們都是仕途坎坷,剛正奮發、視天下為己任、仁政愛民,他們就是挺立天地間的修竹,即使飽受打擊,也將自己站成了偃竹,郁郁青青、昂然向上,站成歷史上一幅幅絕美的風景,可以說:
孟德祭橋公,知遇交友情。蘇子憶文可,豈獨親厚意?惺惺相惜處,颯颯偃竹生。浩然天地氣,由來君子風。
文學亦是人學,引導學生領悟經典作品背后鮮活而靈動的人文關照,既讓學生獲得了豐富的審美體驗,也收獲了一定的精神養料。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優秀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練習題及答案05-28
《竹影》教學設計04-02
竹石教學設計01-29
竹石教學設計01-29
可樓記文言文翻譯08-29
《畫》課件教學設計03-01
《畫》教學設計課件02-28
可樓記文言文原文和翻譯04-06
小學語文畫教學設計02-15
蘇珊的畫教學設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