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仁者愛人》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仁者愛人》教學設計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仁者愛人》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掌握病、伐、趨、微、其、經在文中的意思,重點掌握立、達、盍、諸的意義和用法。
2、名句背誦:背誦1.6、5.26兩章。
3、感受鑒賞:,鑒賞“愛人”的具體表現,感受孔子“仁者”的溫度。
4、思考領悟:領會“仁”的具體思想內涵,正確認識孔子的仁愛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領會“仁”的豐富內涵,感受“仁者”的溫度。
2、正確認識孔子的仁愛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易中天問于丹:你們美女也喜歡孔子嗎?在你們心中,孔子是什么樣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康德曾說過: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這話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于丹的觀點,即孔子的理論是適合男女大眾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沒有色彩。那么孔子的溫度體現在哪里?在今天這個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們一起來學習《仁者愛人》,來感受孔子身上散發出的人性的溫度。(板書“仁者愛人”)
二、說文解字,切入課題。
1、解字:仁字在《論語》中共出現109次,有58個章節都涉及仁字。所以,儒家學說甚至被稱為“仁學”。仁字從象形字演化而來,《說文》解釋為“仁,親也,從人,從二。”《禮記》鄭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PPT)
仁字人旁加個二字,為什么不加一呢?一說明一個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兩個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還要管好另外一個人。那就產生了相互關系,發生了怎樣相處、怎樣相助、怎樣相愛的問題。仁就是用以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使關系變得和諧的方法。你自己處好了,對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PPT)——南懷瑾《論語別裁》
2、仁,就是愛別人,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儒家思想最精髓的東西,亦即講“仁”。俗話說:“智者可贊,而仁者則可敬也!”
智者,是頭腦聰明,善于了解別人的人。與智者相比,仁者的內心是溫柔的,他不僅愛自己,更愛別人。仁者就像一位寬容慈祥的長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個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亦即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會想到讓別人有所樹立。自己想要實現理想,馬上也會想到幫助別人實現理想。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實現仁義最好的辦法。(PPT)——于丹《論語心得》
3、小結:由此可見,仁的本質就是愛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關心人,愛護人,體貼人,以人為本。
三、整體感知,理解“仁”的具體表現,感受仁者的溫度。
1、公元前460多年的某一天,孔子在和弟子講學的時候,談到了人的志向,于是就有了一段著名的對話。請大家朗讀5.26章。(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5.26章)思考:品讀三人的對話,想一想他們分別有怎樣的人格特征?嘗試以因聲求氣之法感受不同的人物情態。并思考師生三人各言其志,有什么不同?
明確:師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別。
子路是俠士,豪俠義氣,義膽忠腸,喜善好施,樂以助人,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強調在物質上的共享,以此體現出“愛人”之心,表現出對“仁”的追求。
顏淵是仁人,仁者之風,不自我夸耀,不施勞于人。像孔子所說:“其心三月不違仁。”是心中有仁而不違仁。
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正是理想的大同社會,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屬,社會才會和諧穩定。由此看來,孔子的胸懷博大,境界更高。
所以朱熹引用程頤的話:“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這是三人不同點。共同點則是均無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清劉寶捕《論語正義》說:
竊謂子路重倫輕利,義者之事也。
顏子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
夫子仁覆天下,教誠愛深,圣者之事也。(PPT)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少者代表年齡上的大眾,朋友則代表人際關系上的大眾,這三者不就是蕓蕓眾生的代表,以仁道來關懷信任他們,不正是體現了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體貼、關愛、和同情之心嗎!這種情懷在以下哪些章節中同樣體現出來?(引導學生自主品讀10.17、7.9、15.42、9.10四章)
3、齊讀10。17章,你感受到怎樣的為人之道?(問人)
第六章中的“不問馬”的解讀:在《論語》里,馬不是普通的動物或牲畜,而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古代文獻中提及的“六牲”,鄭玄注為:馬、牛、羊、豬、狗、雞。可見馬不是普通的動物或牲畜,而是位居上古祭祀“六牲”之首,因此先秦文獻中經常車、馬連言,說到馬就意味著有車,說到車也就包括著馬。例如《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乘肥馬,即乘肥壯之馬所拉的車。”
“馬是國之大用”,就在于它是春秋時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價值有逾于今日之轎車,而且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夠享受的。《禮記曲禮下》:“問士之富,以車數對。問庶人之富,數畜以對。”可見,車馬數量,還是衡量士財富的一個標準。許倬云《周人的生活》一書中認為:“車馬在西周,除了實用意義外,還有禮儀的意義。一個貴族能使用的車馬數量及其裝飾,都按等級而增減。一國一家能動員的兵車數字,反映的不僅是兵力強弱,也說明其掌握資源的大小。”因此,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國家來說,馬都不是普通的動物,而是財富甚至是地位的象征。
再看《論語》中的車馬。《公冶長》第19則“崔子弒齊君,陳文字有馬十乗,棄而違之。”不滿崔子的弒君行為,對于十乗車馬這樣的巨額財產,陳文子棄之如敝履,毅然離開齊國。孔夫子對于他的行為贊為“清矣”。子路的“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理想也是子路重義輕財、豪爽個性的.鮮明體現。至此,則不難理解程樹德《論語集釋》對此的注解:“不問者,世人多重財產,圣人獨否。”
(有這樣一個文化背景的介紹,學生對孔子的思想精神的理解才有一個中介,一個基礎,學生認為這個文本中揭示出了孔子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文本本原的基礎上,來源于學生自己真切的認識。)
明確:馬廄失火,如果馬燒死或燒傷,孔子勢必只能徒行,有違禮制。而在馬廄失火的情況下,孔子僅僅只關心人,不理會貴重的馬。并且,孔子所問的人,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家里的奴仆——馬廄里的馬夫和下人。孔子只問地位低下的奴隸,而不問時人所重的尊貴的馬,恰恰是更徹底更鮮明地體現了孔子輕財、博愛的偉大品格。
一個人的修養如何,體現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負責照管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當時情況下,一匹馬的價值非常高。馬棚失火,如果主人聽到之后,首先開口就問馬的情況,那是把財物放在第一位;首先開口就問是否傷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當然,人與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類,所以,在不能同時兼顧的情況下,理所當然應該先關心人的生命安全。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推己及人”的體現。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以人為本。
4、為什么孔子“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這體現了他怎樣的人文情懷?(禮喪)
明確:喪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飽食,此所謂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
不吃飽飯肯定不是禮的規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將心比心”,因為體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飽。
當然,我們今天沒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樣,去參加人家的喪禮就連飯都不吃飽。但是,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人有沒有在人家的喪事中大吃大喝,猜拳行令,置人家的哀傷于不顧呢?
5、全體女生齊讀15.42章,思考:為什么孔子對師冕說的話是不厭其煩,詳盡至極?(導盲)
明確:作為一個盲人,初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中,一定步履艱難。由階到席,一路走來,孔子親歷親為,逐一介紹,這是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做善事,而是換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礎上的反思,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所以相師之道就是孔子仁愛之心的具體表現。
6、有人評論孔子對待盲人樂師的敘述“說得極平實極淺易”,“活畫出一個相師儀節來了”(牛運震《論語隨筆》)。說說這一章是運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動可感的。如果這一章換成“孔子對盲人充滿同情心,走路時提醒他注意腳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紹在座的人”之類說法,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PPT)
明確:這一段主要用客觀敘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觀敘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體諒、關心人、特別是關愛弱者的“仁愛”精神。不加評論而用樸實的行動將孔子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含褒貶于客觀敘述之中的“春秋筆法”。如果改用其他,難以達到如此感人效果。
7、男生齊讀9.10章,思考:面對這三類人,孔子為什么要“必作、必趨”?(尊禮)
明確:孔子看到有喪服的人,他要“作”、“趨”,是因為他的心情有了變化。就像7.9章說的那樣,有了惻隱之心,悲戚之心,所以要如此做。
看到盲人,他會特別嚴肅起來,是為了表達自己的關愛之心同情之意。
至于看到穿著禮服的人,也是因為別人在進行莊重的祭祀活動中,孔子應該也一樣要努力去感受一份莊重的氛圍。所以,將心比心也要表達他的嚴肅莊重的態度。
8、聆聽了佛家的故事,讓我們再來感受孔子的仁愛之心。孔子對人是以禮行之,那么對動物又是如何呢?請看7.27章。思考:孔子為什么不用“綱”取魚?不射棲息中的鳥?(愛物)
明確:這一章是記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對的是“焚林而獵、竭澤而漁”。
蔡元培先生寫過一副對聯是:異竹不鋤當路筍,伐薪教護戴巢枝。
民諺: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我們感受到的孔子,是一個親近自然萬物的圣人,一個心地善良的哲人,我們能充分感受到他對萬物生靈的仁愛之心。對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現代人對動物的兇殘捕殺,對自然界的肆意破壞,是值得正視和反省的。
想吃海鮮用釣竿去釣,別一網打盡;想吃野味,射飛鳥,別射殺入巢的歸鳥。在華夏文化中,即使天子或諸侯在狩獵的時候,也只能“三驅”,也就是三面包抄,給動物留一條生路,并且遇到的第一個動物不能殺。
論語《仁者愛人》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1、背誦l。6、5。26兩章。
2、掌握“病”、“伐”、“趨”、“微”、“其”、“經”在文中的意思,并重點掌握“立”、“達”、“盍”、“諸”的意義和用法。
3、理解并默寫下列語句、就近取譬;被發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朗讀并標注本課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確“忠恕”內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的核心部分是“仁”。《論語》共21,469個字,其中“仁”字出現,有人統計有109次,這也就是說,《論語》中,平均十幾個字中就出現一個“仁”。密度之大、頻率之高,實屬罕見。這位孔圣人是事事講“仁”、處處講“仁”,為政講仁政,做人講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們昭示、仁愛同情是人間正道,做人的基本準則是、仁者愛人。
二、分析前四則
讀四則,思考、
A重點字。
B“仁”的思想內容包括哪一些?
重點字
1、入則孝。
2、出則弟。
3、吾道一以貫之。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何事于仁。
6、堯舜其猶病諸。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8、能近取譬。
從這幾節看,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內容是什么?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積極為人)
但有了忠就是不是仁了呢?看下面這一則內容、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可見,有了忠不是就是仁,那么還需要什么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三、小結、作業布置。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二、分析后七則
前幾則我們分析了“仁“的概念,那么對于“仁”要怎樣實踐呢?
(一)讀后七則,注意重點字。
1、盍各言爾志。
2、敝之以無憾。
3、愿無伐善。
4、無施勞。
5、老者安之。
6、固相師之道也。
7、過之,必趨。
8、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
9、霸諸侯。
10、一匡天下。
11、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12、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13、子見齊衰者、免衣裳者與瞽者。
(二)重點句式、
1、子食于有喪者之側。
2、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3、師冕見,及階……
4、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三)這幾則講仁的實踐,我們一起看從幾個方面來加以說明的。
1、言志
讀“言志”這一則,體會三人的不同點。
引用朱熹的話、夫子安人,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
2、問人、重人不重財。
3、導盲、無微不至的關心。
分析其語言的平實與淺易,理解運用具體細微的記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對盲人的關心。
4、與有喪者側、尊崇禮。
三、探討
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基本點是兩個字、愛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具體內容體現為忠”“恕”,即一方面要竭力為人,一方面要推已及人。具體的表現即“愛人”。
分析最后一節。思考、為什么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卻肯定其為仁者?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孔子“仁”的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講求小諒小信。關心民生疾苦,始終是孔子的仁愛觀。
四、總結、
《論語》中關于“仁”的闡述有很多,比如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我們要好好去閱讀鑒賞,才能體會孔子思想的深遂。
第三課時
一、導入
在滄海橫流的亂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實踐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他身上,隨時隨地自然流露的仁愛之心,體現著社會的良心和天地間的正氣。
他并刻意不鼓勵學生去尋找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去做,而是諄諄教導學生做人的基準——“仁者愛人”,有此仁愛之心,便能成就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分角色朗讀
1、教師讀“子曰”內容。
2、男聲讀敘述語言。
3、女生讀其他對話語言。
三、解題、初步感知
“仁者愛人”,為主謂短語。何為“仁者”?何為“愛人”?
四、研習
那么什么樣的人能稱為仁者?“愛人”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現在就請同學們在原文中找一找,讀一讀。
(一)探究、在文中“仁者”的內涵是什么?
1、仁之本
(1)對內,孝。
(2)對外,悌。
2、仁的主要內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積極為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二)探究、在文中“愛人”有哪些具體表現?
仁的實踐、愛人
1、“言志”,體會三人的不同點。
引用朱熹的話、夫子安人,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
2、問人、重人不重財細節描寫拓展。
3、導盲、無微不至的關心。
分析其語言的平實與淺易,理解運用具體細微的記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對盲人的關心。
4、與有喪者側、尊崇禮。
5、大仁、孔子“仁”的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講求小諒小信。關心民生疾苦,始終是孔子的仁愛觀。
小結、仁者必愛人,愛人是仁者的活動,愛人者必能達到仁。
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孔子。
(三)“仁者”如何“愛人”。
孔子以“仁”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價值體系。
“仁”延伸到父母是“孝”。
“仁”延伸到兄弟是“悌”。
“仁”延伸到子女是“慈”。
“仁”延伸到夫妻是“義”。
“仁”延伸到朋友是“信”。
“仁”延伸到國家是“忠”。
“仁”延伸到人類是“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是“愛物”。
五、拓展
(一)“仁”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響及意義。
古、微子、比干——“仁人”。獻身國家,取義成仁。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愛國就是為大多數人而死。
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譚嗣同的代表作《仁學》,就是追奉了孔子的“殺身成仁”。
今、李大釗、抗洪(畫面)。“仁人志士”“仁義之師”“仁愛之心”
意義、“仁”是愛人類,愛一切的“人道主義”境界。“四海之內皆兄弟”——世界意識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壓迫、被奴役的行動都是“仁”——人道主義。
由于人類的破壞,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劣,我們生存的地球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這就越來越需要“仁”的思想。這也是為什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會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意義、“仁”是愛人類,愛一切的“人道主義”境界。“四海之內皆兄弟”——世界意識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壓迫、被奴役的行動都是“仁”——人道主義。
由于人類的破壞,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劣,我們生存的地球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這就越來越需要“仁”的思想。這也是為什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會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二)仁人志士之志。
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孔子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繼光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六、布置作業
寫作、寫一篇關于當代仁人志士的人物短評。
字數、150字左右。
(可參照“感動中國”頒獎詞寫法)
第四課時
一、導入
二、知識總結
重點提領,歸類突破。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來。
句子通假字本字解釋
⑴與師言之道與?
⑵管仲非仁者與?
⑶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⑷吾其被發左衽矣。
重點提領,歸類突破。
二、寫出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填代碼)并寫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動。B、名作狀。C、名作使動。D、名作意動。
E、形作名。F、形作動。G、形作使動。H、形作意動。
I、動詞作名詞J.動詞作使動。
句子類。
型活用后。
意思句子類。
型活用后。
意思
⑴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⑸堯舜其猶病諸。
⑵己欲立而立人。⑹己欲達而達人。
⑶敝之而無憾。⑺老者安之。
⑷少者懷之。⑻愿無伐善。
三、寫出下列各句的句式類型,并作口頭翻譯
句子類型句子類型。
⑴吾道一以貫之賓前⑷門人問曰、“何謂也?”疑賓前。
⑵行有余力,則以(之)學文省略⑸固相師之道也判斷。
⑶子食于有喪者之側狀后⑹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否賓前。
四、補充閱讀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畢生夢想消除饑餓的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大山深處孤身支教的徐本禹。
如果眼淚是一種財富,徐本禹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一年里,他讓我們淚流滿面。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于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的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著。徐本禹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獲獎者“叢飛”。
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用舞臺構筑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許不如往昔嘹亮,卻贏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獲獎者“李春燕”。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腳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里行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她是遷徙的侯鳥,她是照亮苗鄉的月亮。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人民的好軍醫“華益慰”。
不拿一分錢,不出一個錯,這種極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達到。他是醫術高超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合。他用盡心血,不負生命的囑托。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霍英東(聚財有道,散財亦有道)。
生于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于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后名。他有這樣的財富觀、民族大義高于金錢,赤子之心勝于財富。他有這樣的境界、達則兼濟天下。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林秀貞(30年來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
用30載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這等事是圣賢,官員做這等事是本分,農民做這等事是偉人。這位農婦讓九州動容。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微塵”。
〖主要事跡〗“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再后來,擴展成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以“微塵”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成為青島一個體現愛心的公益品牌。
青島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在翻閱了捐款記錄后驚訝地發現,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經使用“微塵”的名字多次大額捐款、非典時期捐款2萬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萬元,為白血病兒童捐款1萬元,湖南災區捐款5萬元……當人們正在努力尋找“微塵”時,一個又一個“微塵”出現了。截至目前,青島市紅十字會收到的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每一雙充滿善意的援手,每一張不同模樣的面孔,都記錄下一個共同的名字——“微塵”。
〖頒獎詞〗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沈老師寄言。
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
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愛無邊!
愿我們都能成為一個人敬人愛的仁者!
五、作業。
論語《仁者愛人》教學設計 篇3
一、導入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在《論語》一書中出現了100多次,(幻燈.顯示幾則仁的語句)仁的內涵也極廣泛,但是無論如何去理解,假如要歸原,或許可以用“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來解說。(引入本標題)
“一”為道,“二”為天與地。
“仁”為人與天地、人與人的親密和美關系。
二、過程
1、先給予學生一定時間結合翻譯大體把握幾則片段的大意,幻燈顯示重點字詞,落實局部字詞的讀音、含義等(其余具體字詞的落實穿插在片段的具體分析中)
2、研讀第一個片段,分析,想要成為仁者,他首先需要做到什么?然后還需要做什么?
孝悌為儒家仁愛之根本,先愛家人,才能泛愛眾(引入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儒家認為孝悌為根本的相關資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如何愛人?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忠 恕 中心之為忠,盡己之心為忠。推己之為恕,如心之為恕,如同自己的心,也就是將心比心。
比如,作為老師,我竭盡全力地教書,你作為學生,竭盡全力地讀書,這就是忠。
4“求仁”的三個層次
第三層次是孔夫子本人的仁,即“安仁”。他要使全社會,包括老人、朋友、兒童、少年各得其仁。就是使社會各種人等都能得到仁之光輝的普照,仁之雨露的滋潤。這是一種最博大的胸懷,博施仁義于天下,就是把整個的天下裝到自己的心里。
因為它揭示了整個人類社會賴以存在、運行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軟平臺”,或者說是最基本的價值理念設施。
第一種境界是“子路”之“求仁”的境界,即“捐助自物以求仁”,把自己的.錢財捐助出來供別人使用,即使用壞了,也不會抱怨。這是基礎的一個檔次的“仁”。這是把個人的物質財富貢獻出來以利于別人的一種仁義。
再高一點的第二層次就是顏淵的“不違仁”。顏淵又進了一步,他不但能捐助己物,進而達到“求仁”的境界,并且“我做了好事(包括把自己的錢財捐出去),不夸耀自己”,不表白自我。
5這些“愛人”的小故事里,哪一件最讓你感到光明溫暖?為什么?
倉卒之間,以人為急,偶未遑馬耳,非真賤畜,置馬于度外,以為不足恤而不問也。
——朱熹
6除了愛別人、朋友、弱者,孔子認為還要愛哪些?
方式:讓學生自由閱讀,提出自己喜歡的片段進行分析,字詞的落實也穿插其中)
參考:言志一則讓我們看的到孔子的追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所表現的仁愛行為,體現了他對具體人(仆人、殘疾人、身處悲傷中的人)的愛,。再由人及物,最后升華為大愛——愛護天下百姓,這種仁愛不拘泥于小恩小惠,小節小義,所以一方面他否定管仲“知禮”,但又看到了他對天下百姓做的大貢獻
(1)⒌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
所及也。”
——愛自己
(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禮記 禮運》
——愛民眾
(3)愛自然。孔子有“樂山樂水”的生態倫理情懷,因而他對山中的鳥、水中的魚都能持一種節用態度,反對亂捕亂殺。
孔子的節用觀是跟儒家“愛人”、“惠民”的政治倫理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儒家主張統治者以德治國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念。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7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維持天下一統方面的貢獻,肯定其為“仁者”。由此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仁愛觀?
附: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么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么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么還有誰不知禮呢?”
三、總結:仁者無敵
敬人者,人恒敬之。
愛人者,人恒愛之。
論語《仁者愛人》教學設計 篇4
設計思路,正如夫子所言,觀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發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先從孔子關于仁的細節行動入手,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對文言文的本能的排斥,可以讓學生先直觀的感受仁,意識到仁是很生活化,很普通化。很溫度化。而后深入研讀仁的有關理論,易于整體把握。
師:在黑板上出示大大的仁字(無非是想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便捷無華的單刀直入)
師:我們先來技術難度較低的,(停頓)給“仁“組詞,多多益善。
(學生的答案,仁慈、仁愛、仁者,核仁、仁義,為富不仁。)
師:何謂仁,從字面來看,就是兩個人。說通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包括人與物的關系,就像同學們剛才的組詞,兩者的關系就是要愛,要慈,要講義,仁字為何要在人旁加個二字,為什么不加一呢?(停頓)一說明一個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兩個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還要管好另外一個人。那就產生了相互關系,發生了怎樣相處、怎樣相助、怎樣相愛的問題。仁就是用以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使關系變得和諧的方法。你自己處好了,對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就是一句廣告詞,大家好
生:才是真的好。
師:關于仁,老師想起了一位名人和螞蟻的故事,有這樣一位名人,交待后事時,他囑咐:“當我呼吸停止時,要待熱度散盡,再送去火化,身上就穿這破舊的短衣,因為我福氣不夠。身體停龕時,要用四只小碗填龕四腳,再盛滿水,以免螞蟻爬上來,這樣也可在焚化時免得損傷螞蟻”。這位名人叫李叔同,知道這個人嗎?
生:不知道
師:就是唱長亭外,古道邊。
生:荒草碧連天
師:后來出家了,當了和尚,世間就少了李叔同,佛門中多了個弘一法師。
師:同學們聽后有什么想法(停頓)這便是“弘一法師與螞蟻”的故事。當然,和尚一生慈悲為懷,臨終之際想到的是螞蟻,勿讓它們無端成為“冤死生靈”。這便是佛心、神性嗎?我想說,這是人性。或以孔子所說的“仁”來表述,或以西方的“人道主義”來表述,這片仁慈,不愿傷害無辜的赤子之心,于今何其值得珍視!
我們今天要學的就是被于丹教授稱為既有風度,又有溫度的孔子,當然,孔子是我們教師的開山鼻祖,我們先走進孔子的課堂,感受有風度的老先生。
(學生朗讀第五則,孔子和學生在一起的時候,是很喜歡問學生的理想,或者要報考什么專業,每時每刻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是天生的教師大師。)
師:這里出現了孔子的兩位很喜歡的學生?
生:顏回和子路
師:就是顏淵和季路,我們可以認為他們是當時的文科生和理科生的代表,說說誰是文科?誰是理科?
生:子路是理科,顏淵是文科。
師:我們一般認為理科是技術性人才,而文科是管理性人才。我們看看兩千年前他們的志愿,我們想象當時兩位學生回答的表情。當然孔子的問題是
生:盍各言爾志?
師:盍是
生:為何不的意思。
生:子路的回答很直接,很坦率,很沖,不假思索。
生:愿意拿出自己的衣服車馬與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在意
師:哪個詞語表示用破
生:敝
師:確切說是使動用法,使……破。
師:品論一下,子路怎么樣?
生:講義氣,夠哥們。
生:義膽忠腸,喜善好施,對朋友看重,
師:在古代,車馬不普通的東西,他是貴族官員才有資格享用的,裘不是一般衣服,是名牌的奢侈品,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用的起,可見子路
生:對物質很輕視,很有愛心,注重友誼。
生:很大方,有行動。
師:看來子路很高調,捐錢物是赤裸裸的,就是所謂的裸捐,這里我不得不想起有爭議的陳光標裸捐引發的爭論,這些同學們知道吧。被人稱為暴力慈善陳光標表態“人在做,天在看”,稱會將慈善進行到底。對于陳關標,等會兒,我們在后文中還有涉及到。
師:顏淵怎么回答?
生:愿無伐善,無施勞
師:文科生就低調多了,伐是
生:夸耀的意思。
師:誰在夸耀?
生:子路
師:當然,如果不夸耀就不是子路了,這就是人物的個性,當然和涵養有關,我們也要容忍。
顏淵是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兩千前的活雷鋒。
師:至于他們是好人嗎,大家一定回答
生:是
師:要做仁,首先要做個好人,善人,所謂積善成德。孔子作為他們人生導師,對心中的好人究竟是怎樣的?這就是有名的十二字,(集體朗讀,背誦)
師:相當精辟,孔子畢竟是孔子,境界就是高,高在哪里?
生:對年紀的大和小的都很關心,子路只關心朋友。
師:你理解得很仔細。
生:孔子很全面。老者,少者代表年齡上的大眾,朋友則代表人際關系上的大眾,這三者就是社會上的所有人,
師:所以圣人以仁道來關懷信任他們,不正是體現了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體貼、關愛、和同情之心嗎!朱熹引用程頤的話這樣評介:“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這是三人不同點。共同點則是均無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師:就是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師:根據這則活潑的課堂,我們初步接觸了仁,這種仁情懷在以下哪些細節中體現出來?(確定6、7、8、9、10章節)
師:朗讀第六節。可能當時的消防設施比較簡陋,發生了火災,
在哪里發生火災?
生:馬棚,
師:誰的馬棚
生:孔子家的馬棚。
師:老師剛才講過,馬是地位財富的象征,是當時官員們上班的交通工具。
孔子怎么表現出仁?
生:馬廄失火,如果馬燒死或燒傷,孔子勢必只能徒行,而在馬廄失火的情況下,孔子只關心的是人,不理會貴重的馬。
師:這里的人是
生:就是馬夫。傭人,奴仆。
師:就這么一個細節,一個人的.修養如何,體現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現實中很有教育意義。我們看到新聞,前幾個月,李雙江兒子開寶馬打人高喊誰敢報警”的消息在網上引起強烈反響。糾紛本無特別,但是因為李雙江與寶馬的身份,因此有了更高的關注度。同學們怎么看。(學生發表不同觀點,其中不乏偏激的)
師:仁慈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經流失,殘忍暴力統治了他的頭腦,由于仁善的缺少,社會空氣日益干燥,一點就爆,特別是不少底層人的內心,涌動著難以遏制的憤和怨,他們痛恨不公平、不平等,最痛恨特權,最痛恨欺凌,如果某些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繼續耀武揚威,只會加劇社會對立,破壞和諧,玩火自焚。我們要相信仁者壽,多行不義必自斃。仁還有許多細節。(學生自由評論,第7則,第8則一筆帶過,從禮的角度來考慮,人而不仁,如禮何)
師:有一節大家讀的時候會覺得很另類,孔子有些婆婆媽媽,嘮嘮叨叨,我們課后有個練習,有人評論孔子對待盲人樂師的敘述“說得極平實極淺易”,“活畫出一個相師儀節來了”(牛運震《論語隨筆》)。說說這一章是運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動可感的。如果這一章換成“孔子對盲人充滿同情心,走路時提醒他注意腳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紹在座的人”之類說法,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師:先解釋字面意思。
生:這是孔子和盲人樂師交談的寫照。
師:好多的樂師是眼睛瞎的,但耳朵特別靈敏,這也可能是上帝的特意的眷顧吧。孔子怎樣對這位音樂師,我們現在作為殘奧會的優秀的志愿者,我們不妨模仿一下,(學生上臺模擬,盡量要嚴肅、到位。)
師:可能連子張都覺得有些過分了,有疑問
生:與師言之道與?
師:孔子的回答非常干脆。
生:然,固相師之道也。
師:固、相是什么意思
生:本來、幫助。
師:這種樸素的客觀敘述,突出孔子尊重、體諒、關心人、特別是關愛弱者的“仁愛”精神。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用原汁原味、不加評論而用樸實的行動將孔子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圣人“仁”的情懷的最原始的闡述。
師:《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家的看家狗死了,用車篷包裹起來埋葬,可以看出對每個生靈的關愛。第10則也體現了這一點。(背誦)
師:這節講的是孔子的業余愛好。
生:釣魚和射鳥。
師:關于這一點,有位叫錢穆的學者就對此批評說“一魚之與多魚,飛鳥之與宿鳥,若所不忍,又何辨焉”。同學們怎么看?
生:孔子是一位環保學者了,對資源取之有度。不趕盡殺絕。
生:難道用一個魚鉤的魚桿釣魚和箭射空中飛鳥就不算殺生了嗎?
生:因為在孔子看來,“綱”似乎比“釣”要殘忍得多,射殺在巢中的鳥也不符合人道主義,所以孔圣人不忍為之。那是因為孔子的“仁心”呀!
師: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不是假仁假義的不忍心,而是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一釣可供飯需,就無須用綱捕大量的魚。而巢中的鳥,多為乳鳥。漁獵時,不能斬盡殺絕,不能“竭澤而漁,焚林而獵”。克制人對自然無窮無盡的欲望,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保持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這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體現吧。
師:這些充盈著仁字的小篇章,讓我們覺得孔子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他是一位渾身散發著的溫度能感動生靈的老人。作業背誦第5則,預習前四則。
【論語《仁者愛人》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論語》仁者愛人08-27
《仁者愛人》復習教案10-24
仁者愛人的作文(精選5篇)08-08
論語教學設計06-08
論語教學設計07-01
論語教學設計09-08
論語教學設計04-21
《論語》 教學設計07-08
《論語》教學設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