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范進中舉》教學設計(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1
【設計思路】
1、長課文教學講究適當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講。本文的教學,應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應重點分析范進這一人物形象,并與孔乙己進行比較。
2、方法上以默讀體會、比較鑒賞為主。
【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點,理解范進中舉的悲劇及其社會根源。
2、體會作品的諷刺性和戲劇性效果,學習鮮明的對比手法和高超的諷刺藝術。
3、提高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感知、欣賞藝術形象的能力,為學生閱讀文學名著打下基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控訴了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惡,反映了當時的世態炎涼。今天,我們將認識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范進,他20歲開始應試,前后考過二十多次,直到54歲才中舉。幾十年的癡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興得發了瘋,命運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現在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范進中舉》。
二、教學重點突破
1、從品味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切入:
抓住范進中舉發瘋時集中體現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話,作為全篇教學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分析范進中舉前后地位的變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認識全文主題。
師:范進中舉后發瘋時說:“噫!好了!我中了!”這句話中,哪一個字道出了他發瘋的根本原因?談談范進中舉發瘋時大叫“好”的內涵是什么。
2、從品味對聯切入:
“回憶去歲饑荒,五六七月間,柴米盡焦枯,貧無一寸鐵,賒不得,欠不得,雖有近戚遠親,誰肯雪中送炭?僥幸今朝科舉,一二三場內,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經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張三李四,都來錦上添花。”這副對聯生動地概括了全文內容,體現了文章主旨。從中我們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不僅僅是讀書人,還包括像胡屠戶、眾鄰居這些目不識丁的平頭百姓。
3、從人物形象比較切入:
比較《孔乙己》《范進中舉》中的主人公的異同。(小組討論,作多角度探究比較。)
三、教學難點突破
教學難點──理解對比手法,鑒賞諷刺藝術。用引導點撥法和討論法來突破難點。
師:如何在小說中運用諷刺藝術?
學生討論后明確:通過對比、夸張的手法達到諷刺效果。
對比形式:
1、通過人物的種種丑態和高貴身份的對比,收到強烈的諷刺效果。
2、通過同一人物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態度,揭示矛盾,形成對比。
四、拓展延伸
1、英國作家愛德華·福斯特寫過一本小冊子《小說面面觀》。他把文學中的人物分為扁平的和圓形的兩種,稱那些類型化的、容易辨認的人物為扁平的,而稱那些有多側面的、性格復雜的人物為圓形的。
2、閱讀《儒林外史》全書或與范進有關的章節。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探討小說中的諷刺藝術;
2、學生對信息的搜集處理能力,協作交流能力;
3、寫作模仿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
探究小說中的諷刺藝術。
【教學難點】
如何在小說中運用諷刺藝術(通過對比、夸張的手法達到諷刺效果)。
【素質目標】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集體責任感、交流創新能力。
【教學環境】
計算機網絡機房(校園網寬帶接入國際互聯網)。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封建科舉制度簡介,作者吳敬梓簡介。
二、明確任務
1、探求小說諷刺藝術的表現手法。
2、根據學習過程的提問,討論問題并做出結論。
3、模仿諷刺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寫一段諷刺小作品。
三、協作學習
1、思考問題,形成小組觀點,并用 BBS 交流。
2、形成各自結論作品。
為了完成任務,同學們需要經歷哪些過程?請仔細看下面的步驟,并按要求一步步進行。
⑴ 分好三人小組(課前已經完成)。
⑵ 小組成員閱讀《范進中舉》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說的諷刺藝術表現手法是什么?(討論,把小組的結論寫下來。)
示例:我們小組認為,……
⑶ 故事欣賞(《范進中舉》的圖片故事)。
⑷ 范進中舉前后有什么變化?胡屠戶又有怎樣的變化?作者用什么寫作手法來體現這種變化的?(閱讀課文,并作出總結,寫下來。)
⑸ 在“自由閱讀”資料中任意選擇一篇諷刺小說閱讀,思考:小說中運用了什么方法來體現諷刺效果?(學習建議:選擇一篇小說,仔細閱讀,分析其中運用了什么手法達到了諷刺的'效果,小組成員討論,并寫下你們的結論。)
教師在網絡課件中列出如下資料:
《國王說再來一次》──馬克·吐溫(美國)(短篇)
《官場現形記》節選──李寶嘉(清朝)(中篇)
《報 應》 ──佚名(現代諷刺小說)(短篇)
示例:我們小組認為,小說的諷刺藝術表現手法主要是……
⑹ 小說的諷刺藝術表現手法究竟是什么?請做出總結。
⑺ 創作并討論。模仿并運用小說諷刺手法,小組創作一段諷刺小作品。最后到討論區發布小組結論和作品,和同學們交流。
四、探討交流,給出評價
小組成員在 BBS 上根據各個小組的發言,評價各個小組的作品。
教師在課堂上給出總結性評價。
課后,根據小組的課堂表現、發言記錄、課件中“評價標準”給優秀小組鼓勵。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了解封建社會庸俗腐`敗的人情世態,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2、學習通過對話、對比的細節等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3、欣賞本文的諷刺藝術。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學習通過對話描寫、動作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⑵學習對比寫法。
2、難點:
欣賞本文的諷刺藝術。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復習小說的常識,后以“彩票”引入,它可以一夜暴富。聯系到古代的“中舉”。
二、檢查預習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樣的小說?《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是中國古典文學中諷刺藝術的'最高峰,給后世的譴責小說以直接影響。它以整個封建社會為批判對象,以不同類型的封建知識分子為中心,通過對他們生活和心靈的描繪與剖析,勾畫了一群“儒林”的丑惡形象。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三、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寫范進進學回家到中舉前的情況。
第二部分(3~結束):寫范進中舉后情景。
2、再讀課文,劃出描寫范進的有關內容。
請同學繪聲繪色地復述范進中舉后發瘋的丑態。
四、討論
1、范進為什么會發瘋?
2、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
⑴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于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
⑵虛偽。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3、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五、小結
本文著力刻畫了范進這個熱衷科舉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窮秀才范進中舉前后的生活經歷,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諷束了封建科舉制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及其對讀書人的腐蝕和毒害。
六、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一、二。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比較閱讀,從比較中欣賞文學作品,感知藝術形象。
2、了解運用夸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的藝術。
能力目標:
1、以培養自讀能力為主,訓練學生運用比較法進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讓學生變換思維角度,培養他們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思想及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有進一步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進中舉》是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這是一個小說教學單元。本文承接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對讀書人殘害的名著。節選自《儒林外史》,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欣賞、感知藝術形象。為提高學生閱讀和鑒賞文學名著的能力打下較好的基礎。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習運用比較法閱讀分析范進中舉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進和胡屠戶的人物形象。
2、難點:理解范進發瘋的原因及對科舉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處理:
這篇文章內容生動、語言形象,在一課時教完,學生容易被其情節和語言所吸引,而不容易著眼于對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不斷發展興趣,領會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長課文尤其要注意精講,講求適當的取舍。本文的關鍵在中字上,要抓住這一關節點生發開來,以收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重點分析范進和胡屠戶兩個人物,并注意處理好與《孔乙己》一文的比較閱讀。
三、教學模式程序:
(一)模式:
學生主動參與型
(二)程序:
1、通過與《孔乙己》的比較引入對《范進中舉》的學習,利用電腦課件簡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吳敬梓。(5分鐘)
2、利用電腦課件展示比較閱讀圖表,重點分析范進中舉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戶對他的不同態度,了解夸張、對比手法在本文中具體運用所達到的強烈的諷刺效果,并運用電腦課件對人物形象進行歸納總結。(20分鐘)
3、采用引伸法,讓學生假想孔乙己中舉后將會出現的情景,既訓練了口頭表述能力,又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10分鐘)
4、利用電腦課件對全文的寫作特色及中心進行歸納總結。(5分鐘)
5、布置作業,進行鞏固訓練。(5分鐘)
四、教學方法及手段:
采用學生主動手參與型教學模式,訓練運用比較法進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師適當的引導、點拔下,讓學生多讀多思多討論來共同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并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效果反饋及學生素質培養情況預想
1、以學生主動參與型教學方式授課,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主主動性,并較好地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解答問題的能力。
2、練習口頭改寫,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有利于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樹立聯系,全面看問題的辯證觀點。
六、板書設計:
范進 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
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
胡屠戶 欺貧愛富,趨炎附勢
《范進中舉》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范進中舉》是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從單元教學內容看,第六單元選擇了中國明清白話小說中的經典章節,意在引發學生閱讀此類小說的興趣,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魅力并學會運用歷史眼光分析理解小說的人物形象,了解它們的思想和藝術成就。范進是小說中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的典型,深入分析理解其形象就能讓學生對《儒林外史》這部小說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有一定的認識與理解。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一、初二兩年通過對《西游記》和《三國演義》兩部名著的閱讀,對明清白話小說的語言風格已經比較熟悉,又因為第四單元已經學習了閱讀小說的方法——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和典型環境,所以在閱讀《范進中舉》時,不會在理解基本內容上感覺到難度。但是,學生面對本文這樣偏長的閱讀篇幅,容易讀得比較粗略,并且缺乏對整部作品的背景認識,對人物的分析理解就會比較表面化,甚至誤讀范進的形象。
三、教學目標
(一)了解小說中的夸張、對比手法形成的諷刺效果
(二)通過分析小說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在中舉前后的變化,感知和評價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
(三)感悟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四、教學重點
分析范進中舉前后的不同境遇和中舉后喜極而瘋的丑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探究人物的典型意義。
五、教學難點
從受科舉制度毒害這一背景出發,正確認識范進這一人物形象。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環節一—梳理情節
教師引導:
1.找出小說三要素,理清課文故事情節。
2.說說下面幾幅圖分別表現的是文中的哪個情節?
3.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復述這篇小說的情節。
學生活動:按照要求從多個角度完成情節的梳理,從整體上抓住本篇小說的核心——范進中舉前后的變化和周圍人對他的不同態度并從不同層次上理清情節的發展過程:范進中了秀才,胡屠戶賀喜;范進借盤費,遭到拒絕和辱罵。范進中舉發瘋,胡屠戶治瘋;范進清醒后,張鄉紳拜會,胡屠戶受贈。
(二)環節二——深入探究
1.教師引導:將課后研討第一題的討論內容稍作調整——有人說范進中舉是一部喜劇,有人說范進中舉是一部悲劇,你覺得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學生活動:各抒己見,達成共識,明確小說的兩個學習重點,即從范進中舉后境遇的改善來看,故事是一個喜劇,但是從范進對考取功名付出的代價來看,故事是一個悲劇。
2.教師引導:我們這節課先來體會一下小說的喜劇性,文章著力刻畫那一人物中范進中舉前后的巨大變化?仔細閱讀相關段落,說一說他都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
學生活動:仔細閱讀小說對于胡屠戶的刻畫,能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在中舉前后的鮮明對比,分析胡屠戶“前倨后恭”的變化,在夸張可笑的喜劇效果中理解胡屠戶的主要形象特點——嗜錢如命、嫌貧愛富、庸俗自私。
3.教師引導:除去胡屠戶,范進中舉后,還有哪些人對待他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結合相關內容,具體說說他們又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活動:仔細研讀小說對眾鄉鄰和張鄉紳的刻畫,通過對比手法的分析,體會范進中舉后眾鄉鄰對他的巴結和張鄉紳對他的拉攏。
(三)環節三——小結
教師引導:胡屠戶、眾鄉鄰和張鄉紳代表范進生活的整個社會環境,從他們在范進中舉前后對待他的態度的鮮明對比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借這樣一個看似喜劇性的變化,諷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學生活動:對主題有進一步認識。
第二課時
(一)環節一—復習導入
教師引導:我們在第一節課研討了《范進中舉》的喜劇性,從社會風氣中認識了本文主題的一個層面——諷刺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這節課,我們就來從悲劇角度看一看范進一生的命運。
(二)環節二——分析范進的形象
1.教師引導:范進得知中舉的表現是“喜極而瘋”,這個反應令人意外卻不讓人覺得突兀。你認為這個反應設計的合理性有哪些?結合文章對范進的描寫,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活動:抓住范進面對胡屠戶羞辱的反應,面對困頓生活的無助等內容體會范進在幾十年的'科舉考試中因想要改變命運的心理壓力和屢次受挫的打擊之重的悲劇性。
2.教師引導:面對這種境遇的范進,作者是否給予了憐憫同情?你從哪些描寫最能體會到作者的態度?
學生活動:重點品讀范進發瘋的一段細節描寫,抓住反復出現的“拍手”“大叫”,狼狽的樣貌,體會其神魂顛倒、亦癡亦狂的丑態。
3.教師引導:補充吳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關資料,討論范進不被同情的原因。
學生活動:結合整部小說的主題進一步閱讀范進中舉后對待周圍人的態度,理解作者對其醉心功名、虛偽世故的揭露。
(三)環節三——總結
教師引導:提供清閑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中的相關評論,進一步總結《儒林外史》的主題。
“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
學生活動:閱讀評論,深入理解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戕害。
七、板書設計
范進中舉
科舉制度
社會:世態炎涼
個人:醉心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