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學設計(通用8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
2、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教學重點: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初步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學難點:
1、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課時分配:2課時
第一課時:調查
第二課時:整理、交流、表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自學指導:
1、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例,什么是調查以小組為單位拿出各自方案通過對比總結,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項(特別強調安全)
2、引導學生分析人口普查表(或班主任老師分放的新生登記調查表),從而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項。
教師總結:
調查的一般方法:
1、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
2、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
3、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
布置作業:調查全班同學身高、體重算出平均值,其它班級或學校學生相比。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自學指導:
1、翻開課本P9頁,了解這份調查報告的目的、要求和步驟。
2、找到生物的歸類方法。
教師總結:
1、調查步驟:選擇調查范圍、分組、設計調查路線、調查、歸類、整理。
2、生物歸類:按形態結構特點
2、按照生活環境
3、按照用途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會做調查記錄。
2、描述部分所調查生物的特征及它們的生活環境。
3、通過本次調查活動培養同學們的分工合作、組織和語言表達等多項能力。
4、通過本次調查活動,使同學們更進一步了解身邊生物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他們熱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使學生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學會做調查記錄,同時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描述部分所調查生物的特征,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教師:實地調查學生將要調查的區域,弄清楚所調查區域生物的名稱及其環境,并根據實際情況總結出學生在調查中的注意事項及指導建議,幫助學生分組。
學生:小組初步討論調查路線(請老師給以指導)。設計并打印好調查表格(參考教材第八頁中的調查表)。準備相關文具及用具。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導入
1、探討調查校園的方案非常多,如花、草、鳥、蟲等。
(大部分搖頭)不知道
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同學們分成六組,每組推舉一名組長。下面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怎樣調查校園生物,探討調查校園生物的方案。
各組討論調查路線、注意事項等。(根據校園情況,可繪制簡易圖。)
按1-6組順序,各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的調查路線,并簡單說明理由。可以口述,也可以把本組設計路線圖向同學們做展示。每天與我們朝夕相處的生物有哪些呢?對,看來我們并不寂寞,有那么多“伙伴”在陪伴著我們。可是,你們知道它們有多少種,分別叫什么名字?可分為幾類?今天我們就來當一次“小科學家”,調查一下我們身邊的生物。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進行調查,并設計調查方案,教師給以適當提示。
讓各組匯報本組的調查路線及注意事項。對各組的匯報給以評價、鼓勵,必要時給以補充,并協調全班的調查路線,避免多組重復一條路線。
2、各組實地調查
初步匯報調查情況
如何更好地進行校園生物的調查、分類。
3、學生分組實地調查
以組為單位整理、統計。認真聽老師強調調查時的紀律、注意事項以及集合時間、地點等。
1、各小組在組長的組織下,按本組的調查路線進行調查、記錄,認真收集材料。
2、注意有關事項,如安全、不傷害動植物、不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等。
3、試著把不知名的生物的特征做簡單地描述。
4、應特別關注一些小生物。如樹皮上、草叢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飛行的生物。
各組迅速到某某地點集合,各組經簡單整理后,派一名代表匯報本組調查結果。例如,已調查了多少種生物,調查中遇到了什么問題,對本次調查有哪些好的建議。
認真聽老師的總結,盡可能提出新的方法。課后認真整理本節調查內容,以及如何更好地進行調查。
根據上節課的調查經驗,老師的提示,同學們暢所欲言說說應該怎樣更好地調查。
4、認真聽老師總結,記住集合時間和地點。
同學們在具有更豐富的調查經驗后,以組為單位,在組長的帶領下,繼續調查校園的另一部分生物。
組長組織本組同學,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統計。更好地領會及如何去認識和研究生物。從而增強同學們愛護生物的意識。強調調查時的紀律及注意事項,要求距下課前10分鐘各組到某某地點集合(較為安靜,不影響其他班上課的空地),并宣布調查活動開始。
在學生調查時,教師巡視及時解決學生在調查中出現的問題。也可以給有些組內極少數不認真的學生分派新的調查內容。如:由于校園每年都有新的變化,不知道校園目前還有多少種樹,請你們幾個幫忙調查一下,并做好記錄,調查完后向老師和同學匯報一下好嗎?(當然這種情況各校視本校實際情況而定)。
注:本節調查活動安排兩課時,第一次課結束之前,各組可按本組設計方案,調查到校園一半的生物即可。
5、全班集合,安排學生分組匯報本組調查結果。
根據學生匯報,進行簡單總結,充分肯定各組的調查情況,表揚在巡視中發現的好人好事。同時,布置作業:課后把本節調查的內容進行整理,并進一步總結調查方法及注意事項。
(第二課開始)組織學生匯報如何更好地進行本次調查及分類。
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給以必要的提示或指導,宣布第二節調查活動開始(要求在本節課結束前15分鐘在原地集合)。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調查,回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并把某組好的方法及時向其他組介紹。
組織學生迅速以組為單位全班集合。給每組設計幾個問題:1、你們組調查了多少種生物?2、你們是按什么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的?分多少類?各多少種?每類選1-2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調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問題?
6、各組匯報、交流。
師生討論、歸納調查的一般方法。
書寫調查報告各組按順序由代表向全體師生匯報(其他同學可以適當補充),小組間相互評比。
根據兩節課的調查。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組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話舉例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而且要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等。
根據老師要求,用兩節課調查的內容,完成一篇調查報告,并思考如何對社區及農田的生物進行調查。每組派一名代表匯報,各組相互交流經驗,以及小組互評。
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出調查生物的一般方法,突出調查是一項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教師要求同學們課后結合教材第十頁的第三題的要求,完成一篇校園生物的調查報告。思考如何調查你所居住的小區及你周圍某一農田的生物。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會做調查記錄,同時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學難點:
描述部分所調查生物的特征
課前準備:
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并查找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1、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說明本節調查課的目的,步驟,各小組自由選擇調查范圍(不可在教學區)然后匯報到老師處,每小組長把組員的名單交到老師處。強調調查范圍的要求是生物種類較多,環境有較多變化的路線。
2、注意事項:
如安全、不傷害動植物、不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等。
應特別關注一些小生物。如樹皮上、草叢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飛行的生物。
3、據報告冊P2~3內容進行調查,并及時記錄,布置作業是星期四交齊。
4、紀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響其他班同學。
各小組提前十分鐘回到教室,各小組要跟老師對好時間,要求本小組長組織好紀律。
5、利用下課前十分鐘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出調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類方法)并對個別小組作出表揚。總結本節課全班同學的表現。(問題:1、你們組調查了多少種生物?2、你們是按什么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的?分多少類?各多少種?每類選1-2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調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問題?)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生物學的概念。
2、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3、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2、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教學難點:
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預習本節內容。
(2)查詢報刊、網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2、教師準備:
查詢報刊、網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袁隆平與雜交水稻以及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出示袁隆平在2001年頒獎儀式上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二、探究過程:
(一) 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畫面,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袁隆平雜交水稻》,然后讓學生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袁隆平的新型雜交水稻為我們人類帶來了什么好處?
(2)我們應學習袁隆平在科學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樣研究出雜交水稻的?
教師提示:
1、閱讀短文時,同學們要領悟科學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探險究的基本步驟,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設計、方法等)、驗證---得出結論。
2、閱讀短文時,濃縮文字敘述,抓住關鍵的句子,用自己的語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學的概念。
學生閱讀,做標記,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巡回,與學生一起交流。
師生共同歸納,并由“研究水稻的生長、發育等生命現象及前后幾代水稻的生命活動規律”引出概念。
生物學概念比較抽象,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概念中關鍵的知識點:(1)生物學是科學,(2)研究的對象是生命現象、生命活動規律。在此基礎上,就學生所熟悉的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列舉出來,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這一概念。
(二)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生物:衣服的原料,食物的;住房的材料等等,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真實地體驗到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離不開生物。
(三) 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熱點問題離不開生物學。
出示一些“人口劇增,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及癌癥和艾滋病”的畫面及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來進一步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
課堂小結:通過(二)(三)部分的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總結出人類與生物學密切聯系的結論。
師生討論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展視生物學方面的新動態。(1)納米實驗室和納米照相機。(2)克隆羊。
學生仔細觀察畫面及相關資料說明,然后學生10人一組討論:
1、 納米技術有什么用途?
2、 如果克隆人真的出現,會帶來什么正在及負面的效應?
教師出示小資料:資料1:生物工程藥品。
資料2:生物治療。
同學間充分討論,領司感受生物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每組請一名代表發言,對司性高的有獨到見解的同學給予表揚鼓勵,然后師共同歸納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學必將成為21世紀的領先科學。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二、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①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
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生:①學生觀察生活環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四、教學設計
1、什么是生物?
觀察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掛圖,說出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或實地考察大自然。(適合班額小的農村學校,班額大,需要分小組進行。)
2。提出問題:
“請舉出畫面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
展示掛圖,啟發學生找出圖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無條件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學校可用此法)
教師組織好學生,讓其在大自然中認真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3、生物的特征:
實物對比,通過分析小鳥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生物與小鳥對比,說出這些生物具有的與小鳥相同的特征,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然后學生分小組,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選出代表,舉例說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了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信息,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
啟發學生用對比法比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時可向學生解釋不同生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動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掛圖,閱讀課文。提出問題:“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對于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師可提示學生,幫助分析。
五、鞏固練習:
多媒體打出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學生討論哪個是生物,并說明理由。
找觀察過珊瑚的同學,給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蟲的關系,大家討論后得出答案。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結構和功能觀認識有絲分裂的過程。
2.基于有絲分裂的事實,能夠運用歸納和概括的方法進行總結。
3.在學習有絲分裂的過程中,能夠動手畫出分裂期各個時期的圖像。
4.感受生命的奧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絲分裂四個時期的特征。
難點:區分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圖片。提問:象與鼠個體大小差距懸殊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說是細胞大小,有的說是細胞數量的多少。)
教師講解:動物個體的大小大多取決于細胞個數的多少。細胞分裂可以產生新細胞。細胞分裂有三種形式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有怎樣的特征呢?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周期
展示有絲分裂細胞周期圖和不同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表,提問:細胞周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細胞周期的概念?
(一個細胞周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個時期。)
(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為一個細胞周期。)
2.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顯微照片,提問:四幅圖片顯著的不同之處?
(有的細胞的染色質繞成一團,有的染色體已經開始分離,有的則快要形成兩個細胞。)
展示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圖解,提問:各時期特點?小組討論。
(前期:染色質變成染色體,核膜逐漸消失,核仁逐漸解體,細胞兩極出現紡錘絲構成紡錘體,染色體散亂分布在紡錘體中央。)
(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紡錘絲連接在著絲點的兩側,此時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
(后期:染色體著絲點一分為二,在紡錘絲的牽引下開始向兩極運動,使細胞中兩極中各有一套染色體,兩套染色體相同,且和親代染色體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體到達兩極,染色體變成染色質,核膜出現,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現細胞板,將細胞一分為二。)
教師總結口訣:膜仁消失現兩體,形定數晰赤道齊,點裂數增均兩極,兩消兩現重開始。
(三)鞏固提高
有絲分裂哪個時期,染色體數目開始加倍?
(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移向兩級。)
(四)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課后嘗試自己動手畫出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示。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類生物,它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它的生命活動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對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環發揮著重要作用。綠色植物分布廣泛,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十分密切。高等綠色植物中的糧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類種植栽培的主要對象,在它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適合學生觀察、探究的內容,教學中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探究活動,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概述藻類、蕨類、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環境并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內采集標本、實驗、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3、學生整理資料和調查報告,關注藻類、蕨類、種子植物與人的密切關系。
4、通過自主學習,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并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觀察、探究能力、分析比較綜合等多種能力。
5、通過比較幾種植物類群在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上的發展變化,向學生滲透生物進化的觀點。
教學重點:
1、藻類植物、蕨類、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態結構。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區別。
3、通過比較幾種植物類群在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上的發展變化,向學生滲透生物進化的觀點。
教學難點:
1、淡水藻類植物——水綿的觀察以及藻類和蕨類植物的孢子生殖。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內采集標本、實驗、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水陸環境及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的錄像、幾種藻類植物標本和圖片、蕨類植物的用途的錄像,有孢子囊的鐵線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類植物標本。
實驗材料用具:新鮮的水綿、顯微鏡、載玻片、鑷子、滴管等
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種子植物有關種子萌發和靠種子繁殖后代的錄像;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課件;動態展示桃的桃的果實(完整)縱向剖開(展示種子)的課件。
學生:
1、生物興趣小組采集一些蕨類和淡水藻類的實物,增加對這些植物的感性認識。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綠色植物有關的資料。
2、收集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
3、參與調查校園內的種子植物活動,體驗與人交流和合作。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認識本課7個生字。能聯系上下文理解朝夕與共、和睦相處、皺裙、寢食不安、孵卵育雛、雛鳥、有利可圖等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朗讀課文。
3、了解生物共棲現象及其產生的原因,能悟出大自然中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道理。從而對探求自然奧秘和學習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師準備】
生字詞卡片或小黑板、投影片,并適當搜集相關圖文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檢查字詞預習情況。其中強化共棲、朝夕與共、和睦相處、皺裙、雛鳥、孵卵育雛、剔牙等詞語的認讀,理解詞語的基本意思。
2、導人閱讀探究的談話:(指板書)今天我們學習《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這篇課文。從剛才的檢查可以看出,同學們預習得很好。同學們覺得這篇課文有趣嗎?
二、引導把握全文,交流閱讀體驗
1、什么是共棲課文說的是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那么說了哪兒種生物共棲現。象呢?同學們自己迅速地看全文,再在小組里討論一下。反饋。
(⑴ 犀牛黑色小鳥〈犀牛鳥〉;⑵ 鱔魚燕千鳥〈牙簽鳥〉;⑶ 金黃鼠百舌鳥。)
2、交流閱讀體驗。同學們把自己閱讀時最感興趣的內容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組長組織小組的同學一個一個地說(學生交流,教師巡視,搜集反饋信息,調控教學過程。
三、閱讀體驗,點拔難點,突出重點
1、請學生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共棲現象,把它讀其他學生昕,再說說它們為什么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學生自發起來讀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并簡要說說自己的感受。教師給予激勵性評價,同時相機利用課文插圖等圖片點撥、誘導,并適當板書。)
2、自主朗讀,鞏固認識。學生找一兩個自己喜歡的段落,再練習讀一讀。(教師巡視)
3、組織深入理解、探究。
⑴ 同學們,你們今天讀得很好。老師想提出一個問題讓同學們討論一下:你們在生活中還昕到過、或是看到過類似我們課文中說到的生物共棲現象嗎?先互相說說,交流一下。(教師巡視,搜集信息,以便調控下一步的教學。)
⑵ 反饋、點撥。根據學生的發言適當點撥,最后教師自己也可以簡單列舉幾種其他的生物共棲現象。
⑶ 通過今天的課,同學們想想,這些生物共棲現象說明了什么?(生物世界是有聯系的整體,它們相互依存。)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關于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的教案06-06
七年級上冊《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學設計12-26
初一上冊生物《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案03-31
初中生物《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說課稿04-19
《法律在我們身邊》教學設計09-01
我們身邊的物質教學設計08-02
我們身邊的物質教學設計06-12
《我們身邊的線》教學設計06-06
《我們身邊的垃圾》教學設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