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學設計

時間:2021-03-30 18:36:0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浮力教學設計(通用3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浮力教學設計(通用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浮力教學設計(通用3篇)

  浮力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對物體的沉浮提出假設和猜想,并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致觀察能力、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用實驗證明在水中浮著的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學難點:

  實驗: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課前準備:

  盆、泡沫、木塊、石塊、小皮球、橡皮、鉤碼、彈簧秤、視頻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體出示:皮球掉進樹洞里(圖)

  師:一天,幾個小朋友在大樹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進一個樹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們的手臂根本夠不到皮球。怎么辦呢?同學們,你們有辦法嗎?

  2、學生匯報交流。

  (生可能會說出往樹洞里倒水,皮球會浮起來)

  3、設疑:皮球為什么會浮起來呢?它和什么有關?

  4、揭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5、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會問: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體都會受到水的浮力,學習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們不可能解決同學們提出的所有的問題,那么今天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實驗活動

  (一)實驗1:

  1、要求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大膽猜想,哪些物體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結果記錄在實驗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動手實驗!

  實驗一記錄單學生匯報。

  2、學生猜想并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

  3、實驗驗證學生的猜想。

  剛才同學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來證明?

  (學生可能會說出,做個實驗:把它們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學生實驗并填寫,老師巡視,學生匯報,師相應板書。

  (二)實驗2:

  1、質疑:為什么這些物體都會浮在水面上呢?

  (學生可能會說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師: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知一下。

  2、出示實驗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體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細體會手的感覺,并進行小組內交流,填寫實驗記錄單。

  實驗二記錄單

  把泡沫等上浮物體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會感覺到,這個力的方向是。這說明這些物體在水中受到了。

  3、學生實驗,并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匯報。

  5、教師小結并板書:上浮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科學上稱這力叫浮力。

  (三)實驗3:

  1、質疑:上浮的物體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來證明你們的猜想?

  2、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3、提出用實驗來證明你們的猜想。明確實驗步驟,提出實驗注意要求。

  物體要完全浸入水中;

  物體和彈簧秤不能接觸盆壁;

  正確使用彈簧秤,并正確讀寫刻度;

  把測量結果正確記錄下來,完成實驗三記錄單。

  用實驗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6、教師小結: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一個向上的力。也就說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所以我們就能歸納:在水中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實踐應用:

  1、說說學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2、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應用。

  3、讓學生觀看:浮力應用視頻(鹽水選種)。

  四、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浮力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驗證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方法】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學用具】

  乒乓球、燒杯、彈簧測力計、細線、溢水杯、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小木塊、水、酒精、食鹽水、砂石適量、飲料瓶、水桶。

  【教學流程】

  一、引入新課:從生活走向物理

  教師提出問題:在你們的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物體漂在水面上如:鴨子、輪船……同學們想過這里面蘊含著什么物理知識嗎?為什么不會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會淹死了,你們想過嗎?

  今天我們一塊兒來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學生活動一:研究浮力的產生及其方向各組同學分別把實驗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燒杯中的水中,觀察現象。

  思考:乒乓球、木塊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據我們學過的二力平衡的知識對其進行受力分析。請同學們自由回答,找學生代表上講臺畫出受力分析。

  教師總結:對答對的同學給予肯定表揚,不對的同學給予鼓勵指正。從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師提出問題:在剛才的實驗中,石塊、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體受浮力嗎?請你們利用手中的器材驗證一下。

  學生活動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各組同學分別做實驗,教師巡回指導,對不知如何的學生給予點播。實驗做完后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并引導學生歸納出測浮力的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物理學中把這種測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轉換法。

  得到一個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練習鞏固:(完成后面本節練習題1、2。)

  學生活動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造船比賽”: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貨物,看一看,誰做的船載的貨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動手實驗并交流

  2.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3.同學們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請你們實驗其中的原理。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在做以上的實驗時學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液體的密度等因素有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把猜想合并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提醒學生實驗時用“控制變量法”)

  學生分組探究:

  (1)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系;

  (2)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系;

  (3)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系;

  (4)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

  (5)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系。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組織各小組先討論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與結論。

  教師總結: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重力、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動手實驗,不斷的思維,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并進行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并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練習鞏固:(完成后面本節練習題3.)

  學生活動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學生先看課本自學,不懂的與同學交流、或問老師,然后動手試著做實驗進行探究。實驗做完后互相交流實驗結論。

  教師總結:首先對實驗中的誤差進行分析然后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導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強調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的關系)然后說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各種氣體。

  [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于對知識的理解。由于此實驗較難做教師注意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練習鞏固:(完成后面本節練習題4.5.)

  三、本節小結

  最后,由學生交流本節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獲、哪些遺憾.通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

  浮力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通過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3)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浮力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浮力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學情分析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學方法

  作為自然科學的規律課,教材的編寫思路一般是無論從方法論的角度還是對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獲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課的教法主要是“開放情境、引導探究”,而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在探究中學習”。這節課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并輔以電教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已列為《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學物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初中物理教學目的之一,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學中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浮力教學設計(通用3篇)】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浮力教學反思03-15

浮力說課稿11-08

初中物理浮力教學反思三篇03-15

水的浮力說課稿11-12

浮力的奧秘作文05-12

長城教學設計通用15篇04-04

《陽光》教學設計(通用15篇)04-04

《家》教學設計(通用15篇)04-01

貓教學設計通用15篇03-30

《雷雨》教學設計(通用30篇)04-2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 久久精品少妇一级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欧美黑人猛男在线 |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 亚洲a人一区二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