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來變去的鹽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變來變去的鹽教學設計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變來變去的鹽教學設計1
一、教學內容分析及學情分析
《“變”來“變”去的鹽》是湘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物質的變化” 的第一課,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研究過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研究過水的三態變化,對物質的可逆變化過程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認識。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度基礎上,本課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究物質的變化,幫助學生建立物質的變化分為可逆的變化與不可逆的變化的概念,重點認識物質的可逆變化過程。
二、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以“鹽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鹽”為例,通過對鹽的變化過程進行分析,建立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
2、以“把蘋果切開”為例,通過與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進行比較,建立不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
3、嘗試將物質的變化過程進行系統分類,能對物質的變化過程是否可逆初步進行判斷,能模仿青銅器的生產方法制作蠟星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活動中愿意合作與交流,初步意識到物質的變化有利也有弊。
科學知識
1、知道什么樣的變化過程是可逆的變化過程;什么樣的變化過程是不可逆的變化過程。
2、知道“煮海為鹽”、“青銅器的生產”是人們對可逆的變化過程的運用。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將鹽“變”來“變”去的實驗引申建立起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判斷某些變化過程是否可逆。
四、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準備:蒸發皿、三腳架、酒精燈、燒杯、食鹽溶液、火柴、蠟(碎蠟)、坩堝鉗、制作星星模板的硬紙條
教師演示材料:蘋果、水果刀、海水曬鹽和青銅器生產等有關資料(課件)
五、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活動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鹽”活動2“可逆的變化過程”
(一)教學導入
教師談話:
1、同學們看,老師這里有一杯清水,有鹽,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鹽能(溶解)在水里,現在誰來做一做溶解的實驗。(請一名學生做溶解實驗,其余學生觀看。)
2、(舉起食鹽溶液)同學們看,現在這杯水就變成了一杯(鹽水),現在還看得見鹽粒嗎?(看不見),溶解在水里的鹽是不是“沒有了”,(引導學生說出鹽“藏”在了水里。)那么,我們能否找回藏在水里的鹽呢?(引導學生說出方法,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可利用指南車卡通人的提示:“還記得我們學過的水的汽化現象嗎?”來引導學生進入活動1的實驗設計,讓學生想到用蒸發水的辦法來分離出溶解在水中的食鹽)。
(二)活動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鹽
1、提問:怎樣才能把水都蒸發掉呢?引導學生閱讀“指南車信箱”提供的“煮海為鹽”的資料,以打開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進行試驗設計。
2、教師講清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
實驗要求:實驗時,認真觀察鹽水的變化,直到蒸發皿中的水分全部蒸發掉,變成白色的晶體時方可結束實驗。
注意事項:
(1)要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實驗,(實驗前,教師講清實驗步驟:A、把蒸發皿放在三腳架上B、在蒸發皿里倒入配制好的高濃度鹽水C、點燃酒精燈,加熱)
(2)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安全(回憶點燃酒精燈和熄滅酒精燈的方法)
3、實驗之后的分析。
(1)待蒸發皿冷卻后,讓學生嘗一嘗蒸發皿中的晶體是什么?(鹽)
師提問:這個鹽是從哪里來的?(把鹽水的水分蒸發掉留下的)也就是說,這就是在實驗前我們溶解在水里的鹽。這么說來,我們用什么方法找回了溶解在水里的鹽,(將水蒸發)
(2)教師邊敘述邊板書:鹽(加水溶解)變成了鹽水,我們將鹽水里的水蒸發掉,又得到了鹽,這個“加水和減水”的過程可以(反復進行),我們就說這個變化的過程是可逆的。
板書:
活動2:可逆的變化過程
同學們,生活中,很多的變化過程都是可逆的,但也有的變化過程是不可逆的,判斷一下,下面這個變化的過程是可逆的嗎?
1、教師演示“把蘋果切開”實例,如果學生說到這個過程不可逆時,教師應追加問“為什么”?(蘋果切開后就再也回不到原來的樣子了,這個過程是不能反復進行的,所以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2、教師發給各小組一張記錄表,學生討論完成記錄。
3、匯報、交流。(交流時,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說說這些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如:正因為水的三態變化是可逆的,才形成了我們這
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因為鐵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所以鐵路工程師修鐵路時一定要做精確計算,以防止鐵軌在冬天由于冷縮而斷裂,夏天由于熱脹而擠壓變形。)
(三)總結、布置課外作業。
看來呀!這些變化過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還真不小,下來后,請同學們搜集更多的可逆變化過程,思考一下,這些變化過程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呢?并記錄下來。
(備注:為了縮短實驗時間,教師可以課前帶領每個小組長都配制一小份高濃度的食鹽溶液,配制食鹽溶液所用的水必須是純凈水,目的是為學生辨別后來分離出來的鹽做準備。)
附板書設計:
“變”來“變”去的鹽
變來變去的鹽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以“鹽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鹽”為例,通過對鹽的變化過程進行分析,建立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以“把蘋果切開”為例,通過與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進行比較,建立不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能對物質的變化過程是否可逆初步進行判斷。
2、在活動中愿意合作與交流,初步意識到物質的變化有利也有弊。
3、知道什么樣的'變化過程是可逆的變化過程;什么樣的變化過程是不可逆的變化過程;知道“煮海為鹽”是人們對可逆的變化過程的運用。
教學重點:通過將鹽“變”來“變”去的實驗現象引申建立起可逆變化過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判斷某些變化過程是否可逆。
教學準備:純凈水、已消毒的筷子、食鹽、燒杯、蒸發皿、三腳架、酒精燈、火柴、蘋果、水果刀、長把手鋁匙、試管夾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每組一小杯純凈水,引導學生認識純凈水是幾乎不含任何雜質的、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透明的液體。
2、談話:上課前,老師還在每組抽屜里面,放了一小包東西,請大家小心地把它拿出來,打開看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過細致觀察、聯系生活,判斷放抽屜里的那一小包東西就是食鹽,為“找回溶解在水里的鹽”這個活動中得到的白色粉末是什么提供判斷依據。)
3、談話:大家能不能利用桌上簡簡單單的材料,做個變化的實驗,把那一小包鹽全給變得看不到,該怎么辦,自己試試看吧。
4、學生活動:將鹽放純凈水中溶解。
5、匯報交流:用什么辦法把鹽變得看不到的?
(設計意圖:學生在三年級時認識了“溶解”現象,在這里通過讓學生做個變化的實驗:把鹽全給變得看不到,調動學生以往的知識經驗,也為接下來“找回溶解在水里的鹽”創設情境化的背景。)
學習新課
一、找回溶解在水里的鹽
(按照“提出問題并作出假設——根據材料設計實驗并進行探究——分析變化過程感受可逆變化”的順序進行教學。)
1、討論:通過大家剛才的努力,確實看不到鹽了。可是不是真的把鹽變沒了?
2、學生思考、交流討論。
3、討論:鹽看不見了,是藏水里面了。但你們能不能把水里的看不見的鹽再變出來、再讓我們看見它呢?有什么方法?
小組討論,匯報交流。
(設計意圖:想辦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鹽再變出來,學生會聯想到平時吃的鹽就是把海水曬干后經過處理得到的,進而想到也可以把燒杯里的鹽水放太陽下曬、以及其他的一些讓鹽水中的水份蒸發的辦法。)
4、談話:大家想的辦法真多,讓水“跑”掉,就只剩下鹽了,是不是這樣,如果想盡快地讓水“跑”到空氣體中,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出示實驗材料:酒精燈、火柴、蒸發皿、三角架、試管夾、長把手鋁匙。)這些材料大家可能用得著。
5、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法。
(設計意圖: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探究材料,讓其產生自主活動的沖動,想辦法盡快地讓水“跑”到空氣中。)
6、交流活動方案。
7、出示注意事項:
1不要觸摸正在加熱和加熱后沒有冷卻的器材;
2正確使用酒精燈,水快干時,移開酒精燈,熄滅火焰。
(設計意圖: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為學生創設嚴謹的探究氛圍。)
8、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9、匯報交流。
10、討論:給鹽水不斷加熱,就可以去掉其中的水分,得到白色粉末。可白色粉末就是鹽嗎?怎么確認它就是鹽?
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作答,
11、教師指導學生用消了毒的筷子蘸一丁點白色粉末嘗嘗。
(設計意圖:水“跑”到空氣中去以后,留下的白色粉末是不是鹽,先讓學生根據據之前的觀察和平時的生活經驗回答,再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消了毒的筷子蘸一丁點嘗嘗,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科學求真的本質;之前使用純凈水,也是為了可以讓學生嘗作準備。)
12、講解:鹽剛才溶解于水,現在又變回來了,所以今天的課題就是《變來變去的鹽》。可變來變去,到水里也好、出來也好,還是原來的鹽。所以這兩個變字還得給它加上“”。
二、可逆的變化過程
(按照“舉例初識概念——提供案例挑起矛盾——對比之中完善概念——根據概念進行判斷”的順序進行教學。)
1、學生舉例:像鹽這樣變過去又變回來的例子。
2、教師演示:(出示彈簧)用力壓,彈簧變扁了,松開手,怎么樣?
3、講解:像鹽、彈簧剛才這樣的變化,既能變過去又能變回來的,我們把它叫做可逆的變化過程。
4、認識不可逆的變化過程。演示:將一蘋果切開,又合上,可逆嗎?
(設計意圖:因為可逆和不可逆就是在對比中建立起來的概念,離開了其中的一個空談另一個是不完整的,所以提供這樣一個案例,“把蘋果切開”,讓學生試著進行判斷——這個變化過程可逆嗎?)
5、講解:生活中既有可逆的變化過程,又有不可逆的變化過程。
6、學生判斷生活中的一些變化過程是可逆的還是不可逆的,并說出理由:熱脹冷縮、水的三態變化、捏橡皮泥、種子發芽、森林大火、蠟燭熔化。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概念進行判斷,進而完善概念。)
三、拓展延伸
1、閱讀科技史:“煮海為鹽”,明白可逆的變化過程在生活中的應用。
2、談話:利用可逆的變化過程我們還可以進行小制作。課后請大家閱讀P52頁的內容,想想制作一個“蠟星星”的方法和所需的材料。下節課我們將進行這一小制作。
(設計意圖:為下節課“制作蠟星星”作準備。)
【變來變去的鹽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設計(精選6篇)04-28
《鹽到哪里去了》教案課件教學設計反思04-02
鹽的密度10-12
教學設計范文03-03
《離騷》的教學設計范文12-25
觀潮的教學設計范文11-04
《離騷》教學設計范文12-25
離騷教學設計范文10-29
觀潮教學設計范文11-13
《觀潮》教學設計范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