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草原的歌》教學設計

時間:2021-04-04 15:23:0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六年級《來自草原的歌》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來自草原的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來自草原的歌》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用詩的語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歌曲用單二部曲式完成。歌曲的旋律遼闊、悠揚,非常深刻地表現了蒙古族牧民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及對幸福生活無比贊美的歡樂心情。《天堂》是一首演唱者自己創作和演唱的具有濃郁蒙古族音樂風格的通俗歌曲、歌曲由兩段體構成,并有前奏和尾聲,體現出蒙古族長調音樂風格,并有創新。

  【學生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普遍都進人青春期,生理、心理都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課堂表現力不如低段的學生,對真善美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渴望。該年級學生音樂素養好、演唱及表演能力強、對教材的音樂作品能有自己的見解,表現真實。為了更好地提高他們的綜合音樂素養,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情感進發與釋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側重挖掘學生的內心情感,充分地用歌聲抒發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表現自我。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孩子們熱愛自己家鄉的情緒情感

  2、通過演唱、聆聽、舞蹈等環節感受體驗蒙古族音樂進而喜歡蒙古族音樂

  3、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分類

  【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滲透教學法、情境體驗法

  二、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復習律動(筷子舞》

  設計意圖:六年級的學生已經進人青春期,從心理上分析大都羞澀于個人在肢體上的表現。教師在課的一開始設計律動表演《筷子舞》,更多的是激起學生對蒙古族音樂的喜愛,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本課的.熱情。

  (三)新課學習

  1、情境模擬,自然導人

  (1)教師講解并模擬蒙古族的祝酒場面,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互動環節,使學生對蒙古族人文風俗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產生學習的興趣。因為現場氣氛是次要的,而學生的真實感和參與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師在設計本環節時沒有采用視頻觀看,而采用的是教師的范唱和動作模擬。

  (2)教師由“祝酒場面”的表演逐步引導學生從音樂要素分析歌曲《祝酒歌》。

  師:蒙古族被大家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離不開馬,“駿馬”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第一大寶。那同學們知不知道第二大寶是什么呢?猜猜看!想一想!對,是大草原。

  (3)揭示課題《來自草原的歌》。

  2、作品欣賞,由表及里

  (1)初聽作品,感受旋律美。

  師:首先,老師請大家欣賞一首《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欣賞前請大家輕輕閉上你的眼睛,根據老師朗誦的歌詞,在腦海中想象你心中的畫面。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歌曲的歌詞和意境自制了視頻、如果讓學生一開始就接觸唯美的音畫,就極大限制了學生對大草原的想象。所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目的就是讓學生認真地聆聽歌曲,通過草原、彩蝶、駿馬、牧羊姑娘等詞語在學生腦海中勾勒自己心中的草原形象,為后期觀看視頻埋下伏筆。

  師生交流。

  (2)復聽作品,體會音畫美。

  ①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自制視頻。

  ②在學生被視頻陶醉之時,和樂哼唱,并畫出旋律線條,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體會歌曲情緒。

  預設學生回答:遼闊、悠揚、婉轉、抒情。

  師小結:旋律起伏較大,音域寬廣,節奏工整,結構長,情緒遼闊、悠揚,婉轉抒情。

  (3)再聽作品,用情抒發美。

  ①出示課件,介紹德德瑪,感受她對家鄉及歌唱事業的執著與熱愛之情。

  ②表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抒發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③老師點評學生的表現,師生交流,自然地引出歌曲《天堂》。

  3、作品欣賞,擇機釋情

  師:在內蒙古大草原上有一個人把自己的家鄉比作“天堂”。天堂是什么?天堂象征著至高無上、快樂、純潔。這個人就是對本民族音樂情有獨鐘的騰格爾。這首具有濃郁音樂風格的通俗歌曲《天堂》是他自己創作和演唱的。那么我們來聆聽感受這個“天堂”般的大草原是什么樣的。

  (1)欣賞歌曲,引出問題:

  ①捕捉表情:陶醉而投人。

  ②體會情緒:悠長并深情。

  ③對比風格:激情對粗獷、

  ④歸納主體:熱愛并贊美。

  (2)演繹歌曲,升華情感。

  設計意圖:通過對歌曲高潮部分的學唱,喚起孩子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使學生人情人境,情到深處,放飛心靈,宣泄情感,對歌曲進行演繹。

  4、拓展知識,提高素養

  (1)教師講解蒙古族民歌“長調”和“短調”的定義及特點。

  (2)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本課的兩首蒙古族歌曲在創作上哪首采用了“長調”風格,哪首采用了“短調”風格。

  (3)聆聽長調,師生交流。

  師:“長調”在蒙古族音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今天欣賞的兩首蒙古族民歌都在創作上雖然都采用了“長調”風格,但是它們不是真正大草原的“長調”。詩人席慕容曾親臨大草原現場聆聽了“長調”。她在文章中這樣寫道:“當你在大草原上聽到長調的歌聲,風能停止呼吸,云能停止移動,馬能掉下眼淚,女人能停止擠奶,男人能拉住組繩。”可見長調帶給人們的視聽震撼有多么強烈。

  (4)結合實際,拓展視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①國家正式將這種包括長調在內的“原生態唱法”列人“青年歌手大獎賽”中,說明國家對民族的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了嶄新而深刻的認識。借助媒體展示56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增進了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

  ②師生討論模仿“長調”的特點:顫音。明確:這種歌唱藝術不僅有它獨特美學本質及其風格,而且具有獨特而科學的歌唱技巧。

  5、課堂小結,給予希望

  今天不是終點,只是一個起點。老師希望從你們身上能夠看到這種寶貴文化的傳播,將來把它放揚光大。

  課例點評

  首先,本課教學設計新穎,將“熱愛民族音樂,熱愛家鄉”為主線貫穿其中,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俗話說“良好的開端預示著未來的成功”,課堂的開場環節“筷子舞”熱烈奔放,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期間充分地展示學生的表演才能和教師良好的個人專業素質,為整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本課教學中難點突破自然,學生掌握情況良好,從聽、唱、跳、演等環節上自然地將重點一一化解。本課教學所選的兩首欣賞歌曲均表達了一種雋永、深長、令人回味的深刻情感,教師在這方面把握得恰到好處。雖然六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從表現力上不如低段學生,比較矜持、害羞,故在表演環節上顯得學生配合不夠,但是音樂中那種來自心靈深處的震撼正需要一種深刻的沉靜,反而彌補了學生的不足。

  第四,課堂總結環節設計得別出心裁。該教師打破了一貫的教師進行課堂總結的慣例,用一句話對本課進行了總結,效果顯著。

  第五,授課教師教態良好,個人整體素質較高,專業能力強,調動學生能力強,語言流利、措辭嚴謹。

  第六,從國家課程教育改革來看,教師設置情境由舊知牽引新知,過渡自然、流暢,充分體現教改理念。自始至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能和學生產生共鳴,師生有一種共同的心靈感悟,感受草原的美、大自然的美,使音樂知識融人心靈深處。

【六年級《來自草原的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來自草原的故事說課稿11-13

來自草原的故事說課稿11-02

《拍手歌》教學設計02-18

長恨歌教學設計07-13

白居易《長恨歌》的教學設計12-24

《上學歌》教學設計8篇02-17

長恨歌教學設計范文07-01

語文長恨歌教學設計12-15

長恨歌教案教學設計10-29

白居易長恨歌教學設計10-2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欧美丝袜精品一区 | 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添 |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 | 日本人妖在线专区 | 中文字幕高清看片欧美灰色 | 香蕉在线制服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