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語文教學設計

時間:2021-04-07 18:11:2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致大海》語文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致大海》語文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大海》語文教學設計

  《致大海》語文教學設計1

  設計思想 采用比較教學的方法教學本課

  教學重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理清詩歌的抒情思路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

  教學手段 討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要求:

  1.教師可把學生分為5-7人為一組的若干小組,協調分工:朗誦討論,記錄(有專人)

  2.每個同學要有自己的體會,并能表達出來(1-2分鐘)

  3.從主題、內容、寫法、情感等角度進行比較

  4.教師巡查、指導,注意傾聽學生們發言,給予適當啟發誘導,充分肯定

  5.討論情況記入平時成績

  二、明確討論題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發詩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意象雖不多樣,但卻負載著作者沉重熱烈的情感,應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充分討論理解詩歌中能突出表現大海特點的語句,并體會其中寄托著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詩人的抒情思路,語文教案-外國詩四首,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外國詩四首》。

  舒婷的《致大海》是詩人把大海作為一面鏡子來表現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

  兩首詩在題材上有相同之處,都是詩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來表情達意的作品。這就成為了比較教學的基礎。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

  三、學生討論

  四、討論發言

  明確: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達詩人的思想,傳達詩人的心意,此課比較閱讀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結構:

  普希金詩

  舒婷的詩:

  聯想—人們對大海的一席感觸

  回憶—兒時的生活

  思考—引入對現實之思考

  抒情—積極向上,熱情洋溢。

  《致大海》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要點:

  海的象征意義及詩人由止抒發的思想感情

  形象生動的語言,透過生動形象的語言領略異國情趣

  理解作者行文思路,如何圍繞中心行文。

  學法指導

  利用學生熟悉的有關分別的場面引導學生對詩歌結構的把握通過指導誦讀,品味詩中透出的思想

  教學步驟:

  1、介紹背景知識:明確:普希金(1799-1837)19世紀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和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稱他為“俄國文學之祖”、“大的俄國人民詩人。”

  12歲入皇村學校學習,就從事抒情詩歌創作。在《自由頌》中就顯示了他對專 制的仇恨和對自由的追求:你專制獨裁的暴君/我憎恨你,憎恨你的寶座/我以我嚴峻和歡樂的眼光/看待你的覆滅,你兒孫的滅亡。由此,被沙皇政府流放南俄即南高加索。在這里度過了四年的放逐生活。1824年又第二次放逐,過上了幽禁的.生活。這期間寫下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透露出詩人在困境中仍舊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情趣。這一詩歌成了許多青年人的座右銘,激勵了幾代人。在沙俄政府的對詩人懷柔與高壓兩手統治下,于是1837年2月10日逝世。他戰斗的一生可用他逝世前一年作的《紀念碑》作一個很好的總結:

  我之所以能永遠為人民敬愛/是因為我曾用詩歌/喚醒人民善良的感情/在這殘酷的世紀/我歌頌過自由/并且,還為那些倒下去的人們/祈求過同情我為自己建造了一個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紀念碑。。。。。。/我的名聲將傳遍整個俄羅斯大地/它現存的一切語言,都會說我的名字。

  《葉甫蓋尼。奧涅金》是詩人的代全作,塑造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個多余人形象。

  《致大海》寫于詩人第二次流放前夕,詩人登上高加索海邊的巖石上,面對表達式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經歷,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懷古傷今,思緒萬千,他的心像大海一樣深沉、激蕩。情不自禁寫下這首詩篇。

  2、題目解說:

  致大海:明確:致為給予,向對方表示自己的情意。還有致別的之意,是對大海表達自己的情意,也是作別大海。大海成了詩人意象中的朋友。

  關于告別的詩歌學了不少,可用學生熟悉的告別詩作導課。

  3、內容講解:自古以來關于告別的詩歌很多。與友人分別的.場面一般分三個步驟,或叫做分別三步曲,長亭送別——觸景生情,渲染離愁別緒——銘記友人。下面就詩歌的內容照應分別三步曲:(這樣學生很容易掌握詩歌的結構,進而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容。)

  1)、投示多媒體,展示“長亭送別”畫面或“勸君更盡一杯酒”或“楊柳岸曉風殘月”等畫面。這是分別時友人“執手相看淚眼的情境,學生可以入情入理地去感受或說出這種畫面,然后回到教材中去,要求學生看課文,找出課文中,詩人對大海老朋友的分別的第一步。至此學生很容易找到詩中第1、2兩節為分別前奏: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2)、中間詩節較多,采用跳過去的方式,進行詩歌最后一部分的把握。即要求學生思考:最后時間不等人,真的要分別了,那種依依不舍的、難舍難分的情誼最后化何種形式?學生答案會集中到這一點:銘記老朋友。如此要求學生從詩歌最后一節往上看:學生很容易確定最后兩面三刀節為詩歌分別的第三步:哦,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明確:銘記大海的誓言(實質為不管身處何境,都要為自由而戰心中裝有自由的火焰)

  3)、中間部分,就是詩歌中分別朋友的第二步:觸景生情引發許多對往事的回憶和聯想,加重了離愁別緒,也細膩地展示了詩人的思想感情。這部分有明顯的行文結構特征。

  引導:我們與友人分別時也會觸景生情,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人和事。詩人面朝大海老朋友作別,也情不自禁地想了很多:

  展示大海的美(3—7):是對大海自然景物的集中描寫,這種明滅變幻、開闔起伏的動勢,表現出能夠吞噬一切的威力,可看作是一幅贊美俄羅斯人民的力量的圖畫。抒發詩人對大大海的贊美和眷戀的情感,再一次示大海自由奔放的特征。

  想到與大海相關的人物(8—13):自然想到具有大海精神的、為自由而戰的、作者崇敬的歷史人物,即對人文景觀的描寫:他們為自由而戰,為自由而獻身。其實,這就是詩人普希金畢生的追求。

  4)、結構框架,整體把握: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噎咽→觸景生情的 回憶與聯想 (自然景觀 人文景觀)→決心(心中有大海)

  致大海:詩人告別大海大海引發詩人的回憶與 聯想銘記大海,以此激勵自已自由奮斗不息

  作者要告別大海到最后心中裝著大海,告別的是有形的大海,帶走的是無形的大海(即帶走大海的精神內涵:自由奔放。意味著不管身處何境,不管如何絕望,追求自由的心不會變)。實質上作者也是要學歷史上為自由而戰的人,即是對為自由而戰人物景仰和吊唁,也是繼續他們未竟事業的宣言。在專制黑暗社會有如此進步的表年,這是民族的大幸。

  四、練習訓練

  說說本詩的主題,想想中外詩歌的異同點,議議大海的形象意義。

【《致大海》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致大海詩歌09-07

致大海的詩歌11-08

致大海_800字11-08

語文練習教學設計03-29

語文練習教學設計03-29

語文觀潮教學設計11-11

普希金《致大海》閱讀答案【精選】03-25

語文教學《鄉愁》教學設計11-14

小學語文板書教學設計02-23

小學語文的教學設計02-1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伊人狠色丁香婷婷综合尤物 | 亚洲精品国产五月综合网 | 亚洲国产初高中生女AV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男人的天堂 |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