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鳥》教學設計

時間:2021-04-11 08:27:1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七年級語文上冊《鳥》教學設計范文(精選4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鳥》教學設計范文(精選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上冊《鳥》教學設計范文(精選4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鳥》教學設計1

  一、整體感知

  導入課文、介紹作者。

  二、通讀概括

  通讀全文,用一句話概括小說的大意。

  概括少年的生活,可用哪兩個詞形容?小說寫了哪些事件和場景來表現少年的生活的?

  提示:寧靜、美好。

  事件、場景:①在沙堤旁扯霸王草。②采寫齒莧。③在沙堤旁歇憩(扔石子,白皙少年教黝黑少年地理知識)。④劃水(劃到河堤的對岸)。⑤在河對岸抓蛇。⑥共同觀看兩只白色小鳥在水草邊美麗、安詳、自由自在。

  三、分析環境描寫

  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自然環境:

  (1)設若七月的太陽并非如此熱辣……云和風,統不知蜇到哪個角彎里去了。

  (2)然而長長沙灘上,不久即有了小小兩個黑點;又慢慢晃動慢慢放大。……盈滿了陽光,盈滿了從堤上飄逸過來的野花的芳香。

  (3)而那河水,似乎有了傷痛,就很匆速地流。粼粼閃閃。……卵石好潔凈。

  (4)并且這邊的岸,景致又不同。是泱泱的一片水草咧。……恰如了少年的夢想。

  (5)雪白雪白的兩只小鳥,在綠生生的水草邊,輕輕梳理那顯眼耀目的羽毛。美麗,安詳,而且自由自在。

  (6)四野好靜。唯河水與岸呢呢喃喃。軟泥上有硬殼的甲蟲在爬動,閃閃地亮。水草的綠與水鳥的白,叫人感動。

  (7)那鳥恩恩愛愛,在淺水里照自己的影子。……渾然的簡直如一畫圖了。

  (8)驚飛了那兩只小鳥,從那綠汪汪里,雪白地滑起來,悠悠然然地遠逝了。

  (9)天好空闊。夏日的太陽陡然一片輝煌。

  作者筆下為我們描繪了炎熱的夏日,空曠蒼涼的沙灘,雪白的水鳥和綠生生的水草,綠色的岸和談青的山,熱辣的太陽和清涼的河水……一白一黑的少年恣意任情游樂其間,一切是那么平和安靜,與白色鳥“渾然的簡直如一畫圖了。”作者極少用詩化的語言來描繪自然環境,用平實沒有具體而完整的故事來寫,為小說展現了白皙少年和黝黑少年的世界:是“晴朗”而“寂寞”的,充滿了“野花的芳香”;像河灘上的卵石一樣潔凈;像白色鳥一樣“美麗、安詳,而且自由自在。”

  四、分析明暗線索

  現實是殘酷無情的,那鑼聲、那喊聲打破了孩子美好的一切,文中暗寫了十年動亂的殘酷、荒謬,這一信息是怎樣通過文字傳達出來的?

  其中穿插了“外婆”的一段情節。

  從外婆打起包袱到鄉下和打發兩個少年去玩,“莫出事,沒斷黑不要回來”等片言只語,以及“斗爭會”的鑼聲幾處傳達出來。孩子的世界和大人們(外婆她們的)世界之間的反差如此強烈地體現出來,我們從中看到的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悲哀,看到人類的悲哀。作者將殘酷的現實掩藏于兩個孩子幸福玩樂之中,這樣處理“文革”這一重大的歷史背景,更加突出了它的悲劇性。

  五、分析象征手法

  文章在創作手法上采用了象征。那片河灘象征童年,那股野花芳香象征童年,那片“汪汪的”、“無涯的”的綠蘆葦林象征童年,那輪“陡然一片輝煌”夏日的太陽象征童年。這些象征中,最核心的一處便是以“白色鳥”來象征兩個少年,象征人的童年,象征童年的心。

  六、討論主題

  請同學們談談以“白色鳥”為題的含義。

  “白色鳥”象征了兩個少年的美好,自由自在的童年,但是現實是殘酷無情的,那鑼聲、那喊聲便是現實與成人世界的象征,它們“驚飛了那兩只水鳥”,也打破了兩個純潔少年的童年夢幻,他們的童年似乎隨那白色鳥一道“悠悠然遠逝了”,等待他們的是現實,是成年人的社會,他們在一年年地長大,一年年地遠離童年。

  七、總結、擴展

  作者用詩化含蓄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十年動亂的殘酷、荒謬,摧毀了少年一切美好的生活的社會現實。《白色鳥》是一篇散文化小說,即不以塑造人物、編織故事為重,而刻意營造氛圍,描摹意趣,講究含蓄自然。

  八、布置作業

  想象小說中的兩個少年的命運以后會怎樣?為文章寫一篇結尾

  七年級語文上冊《鳥》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正確書寫十二個生字,通過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生字詞及“寂靜”、“暗淡”、“驚詫”等詞語的意思。

  2、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兩段。

  3、情感目標

  想象老人與鳥兒們親密相處的感人情景,體會老人的誠摯愛心,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貴與美好。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想想老人與鳥兒們親密相處的感人情景,體會老人的誠摯愛心。

  教學難點:

  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貴與美好。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在森林中有這樣一位老人,他時刻關愛著森林中的鳥兒們,鳥兒們飛呀,叫哇,生活得那么自由,那么快樂,你們看:屏幕出示課本P44圖片

  師:觀察這幅圖片,你看到了什么?生說。

  師:你有沒有產生什么疑問呢?生說。

  師:這是森林里的鳥兒落在老人肩上為老人獻草莓,為什么鳥兒們要為他獻草莓?它們不怕老人捉住他們嗎?傷害它們嗎?

  教師播放錄音,學生邊聽邊思考。

  二、讀后交流,抓重點問題。

  生交流:A.老人保護了樹木,保護了它們的家,所以鳥兒們要為老人送草莓。

  B.因為老人非常愛護鳥兒,保護鳥兒。

  C.因為鳥兒非常喜歡老人,他們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

  板書:老人和鳥

  師:文中哪里表現出老人和鳥兒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呢?細心的你從這些詞句中體會到了什么呢?(屏幕出示該問題)

  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勾劃

  三、激發想象、品讀悟情。

  1、當鳥兒看到利斧在林中揮舞,翠綠的樹木就要一棵棵倒下的時候,鳥兒們心里會怎么想呢?

  體會鳥兒們的心情。

  2、“老人帶著黑狗,叫喊著去阻攔利斧的揮舞。……但是他們終于發現,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他們低下了頭。”

  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老人堅決的態度?阻攔、叫喊、激烈地爭吵。

  師:與人相處應該是以和為貴,你喜歡與人爭吵的人嗎?老人為什么要和砍樹的人爭吵呢?圍繞“激烈地爭吵”引導學生體會老人為了保護山林可以不顧一切。

  板書:護林

  樹木是鳥兒的家,砍掉了樹木就意味著鳥兒們失去家園。以護林為己任的老人面對貪婪的毀林人,面對揮舞的利斧毫不畏懼—叫喊、阻攔、爭吵、展開布告,以法服人,為了護樹愛鳥,他態度堅決,奮不顧身,像書中形容的那樣,老人是一尊——(生齊說)“真正的山神!”

  什么是山神?

  正是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以正義和法律的威嚴保衛了山林的安寧,讓人不禁對他肅然起敬。

  讓我們懷著對老人由衷的敬佩,齊讀這句話,要讀出老人的正義與威嚴。師范讀:但是他們終于發現,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

  3、老人的動作:撫摩、拾起、安放

  (指導朗讀)老人看著受傷的樹木,看著掉落在地上的鳥窩,他是多么心疼啊!

  4、“看,老人走動在濃密的樹蔭里,他那滿頭白發,多像一朵碩大的蒲公英,多像一盞明亮的神燈啊!”

  (1)最初鳥兒們是以怎樣的態度來看待老人的?

  (2)比喻的寫法。

  結合學生回答板書:驚詫、信任

  5、“鳥兒們開始拜訪老人的小屋,嘰嘰喳喳,……又是一顆……”

  (1)為什么說“膽大”?為什么說草莓是珍貴的饋贈?飯粒珍貴嗎?

  師:在這人煙稀少的山林之中,糧食是非常珍貴的,米就是老人賴以生活的源泉,老人能夠慷慨地、微笑著用自己的飯來喂給小鳥吃,這其實就是一種愛的體現。

  (2)鳥兒們帶著深情的問候來到老人的小屋,他們語言不通卻心有靈犀,小小的飯粒飽含著濃濃的愛意,一顆顆的草莓傳遞的是信任與真情,一顆又一顆,一顆又一顆,每一顆都是最珍貴的饋贈!(懂得感恩)

  板書:愛

  4、第九自然段中“寂靜”、“暗淡”的理解

  老人去了,他再也聽不到鳥兒清脆的歡鳴;老人去了,鳥兒們再也見不到他慈愛的笑容,失去了最親的親人,永別了最真的朋友,鳥兒們的心情是多么沉重的啊!如果你是林中的一只小鳥,此時此刻,你會對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說點什么呢?

  生談心里話。

  師:誰來滿懷著對老人的哀痛與思念之情,動情地朗讀一下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指名第10自然段,然后齊讀。)

  師總:在鳥兒的哀鳴中,老人長眠在了他摯愛的山林,每一片綠葉,每一片花瓣都記錄了他對鳥兒深沉的愛,他們之間的動人故事也都深深的嵌進了樹的年輪,老人永遠和樹林和鳥兒在一起,他們再也不會分開!

  四、回讀全文,連接生活。

  同學們,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嗎?生說。

  師:對,這篇文章其實有著較為濃厚的童話色彩,本文的作者通過將小鳥人格化的寫法告訴我們要愛護動植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在你的身邊發生過這樣的感人故事嗎?

  小組討論,指名回答。

  五、激發想象,拓展訓練。

  有了愛和信賴,森林中的居民日益增多,他們都想認識這位可敬的老人,如果你是林中一只小鳥,你會對新來的伙伴說些什么呢?

  生暢所欲言,師生共評。

  六、小結。

  同學們,春天來了,樹綠了,草青了,花紅了,風暖了……陽光也是別樣的明媚,我們這些大自然的孩子,又可以無拘無束地回歸到自然的懷抱,但是在我們盡情享受這滿目的花紅柳綠,傾心聆聽這清脆悅耳的鳥鳴同時,應該為這美麗的大自然做些什么呢。

  生談自己在生活中所應該做的。

  師簡總:就讓我們用心去愛身邊的每一個生靈,做保護動植物的小衛士,讓我們的世界因為有愛而更加美麗!

  七、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就是把教過的東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東西。”我想要讓每一次語文教學在孩子的心中留下軌跡甚至成為孩子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讓情感去感染情感,讓心靈去點燃心靈,讓生命去感動生命。

  “鳥兒們為什么敢站在老人肩上給老人送草莓”是學生思想的疑點。如果當時一味的忙著完成教學任務、一味的跟著教案走過場的話,學生就不可能會深入思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向這樣有價值的生發點在我們的課堂中處處存在。如何將它挖掘出來,引發思想的共振使學生有所得,我想教師應放開手腳,讓孩子暢快淋漓地、大膽地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獨特的見解。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這一問,使大家情緒高漲,課堂成為學生主動探究的天地,這也許打破了老師原來設計的教學計劃,但是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使課堂充滿了濃濃的創新氣息和多姿多彩的通信情趣。我覺得這才是珍貴的課堂資源,再者需要教師敏銳的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發課堂的交流討論,從而把學習引向深入。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和體會老人和鳥之間的和諧相處是教學的重點。在這一環節中,通過電教媒體與課堂多種閱讀相結合的方法,充分閱讀課文內容,深挖教材主旨,讓學生自主感知課文內容,感受文章語言表達,感知人與動物相處需要時間來見證,也需要過程。

  體會、感悟老人和鳥之間在長時間的相處中產生的情感,感受老人對鳥兒們的誠摯愛心,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貴與美好。以此來揭示本單元的主題:動物是人的一面鏡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把書本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再加上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去充分朗讀、體會、交流,既激發了想象,拓展了語言訓練,又教育了學生應該怎樣做人。在這樣自主感悟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入情入境,而且朗讀水平、感悟評析、想像能力也會大大地提高。

  七年級語文上冊《鳥》教學設計3

  《驚弓之鳥》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是出自《戰國策.楚策論》的一則成語故事。

  這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贏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只大雁掉下來的故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據所見所聞作出正確分析。

  這則成語故事語言生動、形象鮮明。通過人物對話推進情節發展,以更羸為主線,以魏王為輔線,并用因果倒置的敘述方式突出更羸善于觀察和分析的品質。

  學生情況:

  三年級下學期學生正處在第二學段起步一年,學生的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理解能力不是很強,但是學生對故事比較感興趣。這篇課文有利于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這篇課文采用因果倒置的敘述方式,設置了一個更羸是如何虛發落雁的懸念。但是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懸念已經不能當作秘密來講了。

  課文內容主要是更羸的分析、推理,而三年級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因此從教材和學生這兩頭著眼,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對于更羸觀察、思維的過程及準確的判斷是學生不易理解的。

  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關鍵詞句品讀朗讀感悟讀悟結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聯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驚”“孤單失群”“驚弓之鳥”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說的4句話之間的邏輯關系。

  3、了解課文內容,,能從更羸善于觀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啟發。

  4、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

  學懂更羸說的話,體會更羸的分析是正確的。

  教學難點:

  理解更羸說的一段話,聯系全文內容體會更羸分析判斷的合理與正確性為重點。根據魏王由“不信”到“吃驚”“奇怪”的態度變化,使學生明確,把觀察、思考與實踐經驗結合起來的思維方法是正確的,是值得學習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文題,范讀全文(或聽課文錄音)。

  1.導語:說一說自己知道的成語故事。同學們,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兩則寓言故事,從中受到了啟發和教育。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新課是一則成語故事——《驚弓之鳥》。這則故事的內容特別新奇有趣,會使大家領悟出更多的東西,尤其能啟發我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作出正確判斷。現在看書,聽老師朗讀課文。

  2.有表情地范讀或放配樂錄音。

  二、指導自學。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課件出示) (1)一邊讀一邊將遇到的生字、生詞圈畫出來認識。

  (2)把每個自然段用數碼標記清楚。

  2.自由朗讀。要求:(課件出示)

  (1)看清句子的標點符號,試著讀出說話人的語氣來。

  (2)把不理解的.詞抄寫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學生分段朗讀全文,結合正音。

  “魏國”的魏讀作wèi。“更羸”人名,讀作gēngéi。“嘣”象聲詞,后鼻音,讀作bēng。“悲慘”的慘,平舌音,讀cǎn。“愈合”的愈,整體音節,讀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讀作pīn。

  2.指名學生列舉不理解的詞語,并鼓勵查閱工具書的同學幫助解釋。

  3.出示幻燈或小黑板:

  (1)指導學生鞏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讀并理解詞意。

  4.指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學生能理解的盡量讓學生說,不理解的可以放到課文中理解。

  能手:具有某種技能,對某項工作、運動特別熟練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長射箭。

  本事:就是本領的意思。

  悲慘:處境和遭遇極其痛苦,令人傷心。

  愈合:傷口長好。

  拼命:不顧及性命,文中指大雁盡最大力量往高處飛。

  大吃一驚:因出乎意料而非常驚奇。

  四、思考、討論。

  1.課文中寫了幾個人物?主要寫誰?他是個什么樣的人,從哪里看出來的?(更羸、魏王兩個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張弓不搭箭就使大雁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追問:更羸是怎樣使那只大雁掉下來的?

  2.討論: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來?

  (1)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句:“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

  (2)引導學生揣摩詞語,誘發聯想,進而產生邏輯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飛翔,這里卻是“一只”,說明什么?

  ②“慢慢地飛”又說明什么?為什么用“鳴”而不用“叫”?

  ③學生自由談自己的看法。(不做統一的要求。)

  五、齊讀全文,理清敘述的順序。

  課文先寫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來;接著試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最后更羸介紹他是怎樣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來的。這樣先敘寫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

  六、作業。

  朗讀全文并抄寫課后題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驚弓之鳥》。(板書課題)

  (2)“驚弓之鳥”什么意思,同學們明白嗎?(釋題:“驚”從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誰能說說“驚弓之鳥”的意思?

  (3)了解了課題的意思,你有什么問題想提出來?(故事中的鳥是一只怎樣的鳥?它為什么害怕弓箭的聲音?它害怕到什么樣的程度?)

  教師將學生的質疑歸納,用幾個“?”在黑板上標出

  二、深入學習課文,自讀自悟。

  檢查提問:通過自己讀和聽同學讀課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樣的鳥?

  那是一只受了箭傷的大雁。你從課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

  ②“更羸笑笑說:‘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

  學生發言后,教師歸納:大雁是一種候鳥,每到秋天就從北方飛到南方去,春天又從北方飛回南方。同學們看,雁字是這樣寫的(邊寫邊板書),字理分析“雁”:“廠”是它的聲旁,古時候讀作“han”,里面的“隹”指鳥,單人旁指鳥飛時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寫成燕子的“燕”。

  2、讀了課文,你還懂得了什么?

  (1)“驚弓之鳥”其實是指害怕弓弦響的大雁。

  從哪里看出那只鳥害怕弓弦響?

  你是從課文的哪個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讀前指導:讀課文不僅要讀得正確、流利,還要讀得有感情,能讀出感情來,就不僅證明你理解了,而且說明你學得相當不錯了。怎樣讀的得有感情呢?要學會“過電影”,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

  自由讀第五自然段,說說你讀的時候,腦子里出現了什么樣的情景。

  師:你看到了什么?還聽到什么聲音?

  (3)這一段有兩個“直”,意思一樣嗎?

  出示句子:只聽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大雁邊飛邊鳴的情形為“→”“直往上飛”:↗↑;“直掉下來”:↘↓。)(讓學生理解,“直往上飛”的“直”是一個勁的意思,應這樣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應這樣表示:↓)

  (4)該怎么讀?語速要快稍快,緊張一點。自由朗讀這一自然段,體會。

  指名讀,強調兩個“直”字。生用手勢配合表演。全班同學邊讀句子邊演示。

  (5)看到這樣的情形,魏王大吃一驚,同學們自由朗讀6—8自然段。

  ①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驚”的意思。與“驚弓之鳥”的“驚”相比較,聯系第八自然段,了解“驚”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訴學生,聯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詞語的一種方法。

  ②感情朗讀課文,讀出魏王奇怪的語氣。(強調“啊!”讀“á”,抓住“啊”“大吃一驚”“更加”等詞語。)

  3、更羸為什么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而且迅速作出判斷,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來?你是從課文的哪個自然段知道的?

  學習課文第九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九自然段,思考課后思考、練習的第2題。

  實物投影儀出示:想想更羸說的話,哪些講的是他看到的聽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樣一步一步分析的?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3)檢查自學情況。

  ①哪些是更羸聽到和看到的?他觀察到什么?

  板書:觀察:飛得慢叫得慘

  學習“慘”。(從豎心旁分析字義),注意讀準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講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樣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書:分析:箭傷作痛孤單失群

  學習生字;愈(古時候愈是有個病字頭的,是指病好了。課文中的“愈合”指傷口長好了。)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孤單失群”的意思: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個詞來理解?(“離開”)“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說出它的意思?(形聲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歡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據這樣的分析,更羸斷定這是一只怎樣的鳥?(受過箭傷的孤單失群的鳥。)

  ④因為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樣的分析,要怎樣做就能使這只大雁掉下來?

  誰能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更羸分析思考的過程?(先分說,后總說。)

  ⑤更羸得出結論,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這只大雁掉下來。板書:不用箭只拉弦事實證明更羸的判斷是正確的,更羸創造了奇跡。

  ⑥教師引讀,然后讓學生朗讀、背誦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個什么人?怎么有這樣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聽到弓箭的聲音就會掉下來呢?

  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讀,評議:誰讀得好?好在哪里?(強調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對某一項技術、某一種工作特別熟練,干得特別出色的人,稱作“能手”。織布技術特別熟練的人,我們稱他為—“織布能手”,種菜特別出色的人就稱為“種菜能手”。射箭技術很高明的人就稱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說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術特別高明、射箭的經驗特別豐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們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樣?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百步穿楊、箭無虛發、百發百中)

  (2)是不是因為更羸射箭射得特別準,所以才大雁落下來的呢?是因為他有豐富的經驗,善于觀察周圍的現象,而且能對觀察到的進行認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魏王聽了更羸的話,還后會對更羸說什么?

  三、復述課文。

  1、同學們能不能看著課題和板書講這個成語故事。(同桌練說—指名說)

  2、能不能先說更羸是觀察分析的,然后再說他是怎么說、怎么做的。(要求學生變換順序說一說)

  3、這個成語中的鳥字可以換成人字嗎?大家想想比喻怎樣的人?他遇到類似的情況怎么樣?

  五、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驚弓之鳥”的事情嗎?

  2、說幾個“驚弓之鳥”的近義詞。

  七年級語文上冊《鳥》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驚弓之鳥》這篇精讀課文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叫更羸,他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天上飛的一只大雁掉了下來。原來這是只受過傷的雁,一聽到弦響就嚇得從天上掉下來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就來自這一故事,比喻有的人受過驚嚇,遇到一點情況就害怕得不得了。

  課文首先寫更羸先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來;接著試了一下,沒有用箭,只是拉了一下弓弦,大雁果然從半空里掉了下來;最后更羸介紹了他是怎么知道只要拉一下弓,那只大雁就能掉下來的原因。更羸之所以能作出正確的分析,是因為他善于觀察,善于思考,他看得認真,聽得仔細,并且能把看到的、聽到的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進行思考,這種正確的思維方法是值得學習的。

  教學設想:

  本課雖然的確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極好憑借,但它畢竟是語文教材,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學科本位任務一定不能淡化,于是研究的重點就落在了如何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結合點上。教學中,我注重的是如何巧妙的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創新;怎樣通過教學行為來詮釋自己對新課程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展開學習過程”“改變學習方式”等新課程理念的理解。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多的閱讀學習訓練,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他們對成語故事接觸的比較早,也比較感興趣,讀的主動性較強。《驚弓之鳥》這個成語故事寓意淺顯易懂,在教學中教師主要加強認識因果關系復句及朗讀的訓練,從而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教學目標。

  設計理念

  根據中年級學生學習情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注意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和課文的文化內涵,重視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過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先果后因”關系的句式。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驚弓之鳥”的本意,知道它的比喻意,通過有關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提高理解句子和句子之間關系的能力;

  2、抓重點詞句,感情朗讀,分角色讀、想象等手段,體驗感悟文章內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受到要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1、知道大雁掉下來的原因,了解為什么更羸一拉弓,大雁就掉下來了?

  2、更羸說的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讓大雁從天上掉下來的原因的一段話。

  3、從課文的學習中受到啟發,懂得只有善于觀察、善于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教學方法:運用“引導——發現”的教學策略,即通過“激疑—引導—探索—發現”的基本流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探索,發現規律。

  教具準備:小黑板、掛圖等。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第十課——《驚弓之鳥》,誰能簡單說說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二、學習課文:

  1、理解“能手”及人物關系。

  ⑴理解“能手”。這個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

  ①解釋:

  能手:是指對某一項技術、某一種工作特別熟練,干得特別出色的人。

  ②織布技術特別熟練,布織得特別好的人稱“織布能手”,種菜特別出色的人稱“種菜能手”,我們班的×××同學因為唱歌唱得很好,所以是唱歌能手。

  ③出示句式:我的××因為……所以是××能手。

  在你周圍的同學、老師、父母、親戚等中也有不少能手。請你用上“我的××因為……所以是××能手”的句式說一句話。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寫字能手,繪畫能手……)

  ④“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術很高明的人就稱“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說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術特別高明,射箭的經驗非常豐富。)

  ⑵故事的主要人物還有誰?他與更羸之間是什么關系?用兩個字概括出來。(引導學生認識更羸與魏王之間的君臣關系。學生如果不能概括,教師可用學生熟知的同桌關系、朋友關系、師生關系進行引導。)

  2、品讀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對話。

  (1)這個故事是圍繞魏王和更羸這對君臣的對話展開的,請同學們找一找更羸拉弓前他們君臣有著怎樣的對話?找出來讀一讀,并體會他們當時是怎樣想的,試著把它讀出來。

  (2)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來,同學們,你們相信嗎?

  (3)反饋:通過指讀,引讀,范讀,渲染情緒引導學生讀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懷疑(品讀1~3自然段)。

  (4)分角色朗讀這段對話。

  3、品讀更羸拉弓后他們君臣的對話。

  ⑴就在魏王滿腹懷疑的時候,只見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中掉落下來。這時他們君臣又有一段對話,從這里你又能體會到什么?自己先試著讀讀,看看應該怎樣讀?

  ⑵反饋。

  理解“大吃一驚”一詞。“大吃一驚”什么意思?會是怎樣的表情?魏王看了大吃一驚,這時他心里是怎樣想的?帶著這種表情和想法讀一讀。

  4、理解最后一段,體會前果后因式的因果關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過程。

  ⑴小黑板出示“飛得慢,是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

  ①理解“孤單失群”孤單什么意思?“失”可以用這句話中哪個詞來理解?“群”呢?

  ②這兩句話前后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③讀一讀這句話:男同學讀“果”,女同學讀“因”。

  男:飛得慢——女:是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

  男:叫得悲慘——女: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

  ④下面由老師引讀因果句式,同學接讀。

  師引讀:之所以飛得慢,是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

  師引讀: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所以——(叫得悲慘)。

  師引讀: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所以——(飛得慢)

  師引讀:叫得悲慘,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

  ⑤小結:通過朗讀,我們理解了更羸說的這句話兩組分句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⑵默讀更羸說的第三、四句話,思考填空。

  小黑板出示填空:

  它一聽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傷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學生分組交流,教師板書:

  弦響→害怕→高飛→使勁→裂開→掉下

  ⑶下面,由老師范讀這兩句話,誰能聽出老師在哪些地方讀出重音。

  (它一聽到弦響,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了下來。)

  (一……就……拼命)

  ⑷指名讀,齊讀。

  ⑸更羸是如何判斷出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呢?

  師引讀:因為更羸觀察到——(生:它飛得慢,叫的聲音很悲慘。)

  師引讀:他又分析到——(生:飛得慢,是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

  師引讀:最后更羸判斷出——(生:它一聽到弦響,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會裂開,就會掉下來。)

  ⑹從這段話中你能體會到更羸是一個怎樣的人?(善于觀察、善于思考)

  5、這篇課文以對話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現在我們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當時的心理,最好加上動作和表情。

  三、揭示寓意。

  1、學完課文,你認為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來的嗎?它是怎樣掉下來的?

  2、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它來比喻怎樣的人?

  3、《驚弓之鳥》這個成語故事流傳了2000多年可謂家喻戶曉,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啟示?

  四、拓展延伸。

  因為這個成語故事有許多積極的意義,所以才流傳了千百年,像《驚弓之鳥》這么好聽有趣又有意義的成語故事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課下搜集來讀一讀,為我們的“成語故事會”做好準備。

  五、課堂作業設計。

  (一)、填上動物名,組成成語。

  亡()羊補牢驚弓之()雙()戲珠守株待()

  畫()添足老()識途對()彈琴盲人摸()

  (二)、閱讀課文最后一段,再填空。

  1、更贏一共說了()句話。第一句是更贏看到大雁(),聽到大雁();第二句是更贏分析大雁()的原因。從這兩句話看出更贏知道()。

  2、第三,四句寫大雁()。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更贏知道只需()不需()就能()

  3、更贏不用箭把大雁射下來,是因為他善于()善于(),說明更贏的確是個射箭()。

  (三)、造句。

  能手

  因為……所以……

【七年級語文上冊《鳥》教學設計范文(精選4篇)】相關文章:

胡適《鳥》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12-06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2-24

《珍珠鳥》個人教學設計范文精選04-25

《珍珠鳥》工作教學設計范文精選03-15

七年級語文上冊木蘭詩教學設計06-28

七年級語文上冊《觀滄海》教學設計07-29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10-24

幸福鳥教學設計04-02

鳥梁實秋教學設計02-18

幸福鳥教學設計04-0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免费a级片 | 一区与二区精品在线 | 亚洲福利一区福利片三区 | 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不卡 | 在线免费播放的AV网站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