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搭石》的課程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搭石》的課程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組元第21課搭石。
【教材分析】
每一個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寫作風格,課堂教學時應該把握好作者的風格,才能事半功倍地引領學生領略文本,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正因為《搭石》一文的作者劉章是當代著名的詩人,所以他才能用那樣質樸的語言為我們營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么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強烈地感染著讀者的心,激發讀者善良的人性美。那一方方小小的搭石,就那樣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一幅幅畫面,質樸生動,讓人感動。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二篇課文,本組的閱讀主題是人間真情,前面已經學習了《古詩二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對于人間的離愁別緒有了初步感觸,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學習《搭石》,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同時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
【教學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應盡可能引導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脫鞋綰褲、協調有序、輕波漾漾、人影綽綽、理所當然的意思,能正確、美觀地書寫惰。
2、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創設情境、聯系生活體驗等方法,理解課文,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
3、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方法,并能進行簡單的仿寫。
【教學重點】
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創設情境、聯系生活體驗等方法,理解課文,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方法,并能進行簡單的仿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談話,并課件出示:
( ),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師:同學們,我們的家鄉溫州,有著數不勝數的風景名勝,你認為什么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2、師生交流。
3、在作家劉章的家鄉──河北承德,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教師板書課題:
搭石
4、學生質疑:
看了這個課題,你聯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劉章?
(預設歸納學生的話題: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為什么劉章認為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設計意圖:出示課文的中心句,導入新課,并且看課題質疑,在搭石和風景之間劃上聯系的同時,也打上了問號,使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隨文解詞,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明確目標:用自己喜歡方式,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默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劃出生字新詞和難讀的詞語,并思考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設計意圖:我們的語文課堂要書聲朗朗,也要靜思默想。讓學生朗讀課文,可以有效解決生字的讀音問題,而讓學生再朗讀的基礎默讀課文,則能讓學生更好的思考。)
3、檢查反饋:
⑴ 課件出示:
譴責 懶惰 協調有序 輕波漾漾 人影綽綽 理所當然
師:看得同學們讀得入情入境的樣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這些詞語,誰能讀正確。
⑵ 理解脫鞋綰褲:
師:還有一個詞,雖然不是生字詞,但是它比較難讀,請大家看老師寫這個詞。
師板書:
脫鞋綰褲
把綰字突出
指名讀,了解綰的意思,再創設情景理解脫鞋綰褲的意思。
讀著這個詞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看到劉章所描述的情景:沒有搭石時,人們出工、收工需要──(生:脫鞋綰褲),趕集、訪友需要──(生:脫鞋綰褲),來來去去,需要──(生:脫鞋綰褲);有了搭石后,人們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脫鞋綰褲),趕集訪友、來來去去,都不需要──(生:脫鞋綰褲)。
師:也許正因為如此,(手指課件,引讀)搭石──構成了家鄉一道風景。
⑶ 學法遷移,理解其它重點詞語:
師: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屏幕上的這些詞語,還有哪些詞語讓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鄉的風景。
結合理解運用:協調有序、輕波漾漾、人影綽綽。
把這些詞帶入中心句( ),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朗讀。
⑷ 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相機評價。
(設計意圖:詞語教學應該是有層次,有質量的,脫鞋綰褲的教學先從讀準字音開始,讓學生理解字意,做動作理解詞義,再結合課文語境理解,然后把脫鞋綰褲帶入課文中心句朗讀,再把這種學習方式遷移到協調有序、輕波漾漾、人影綽綽的'教學中,力圖把詞語教學高效、豐滿、立體。)
三、初品搭石,小結本課,引發深思
1、思考:
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學生自由閱讀第一個自然段,劃出相應的記號。
2、出示句子:
進入秋天,天氣轉涼,家鄉的人們這就是搭石。
⑴ 指名朗讀。相機評價。
⑵ 自由朗讀,質疑:
你讀懂了什么?
(解決學生之前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感悟:正是因為有了人們的搭,兩岸普通的石頭才能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搭石,它們構成一條路,架起了一座橋,聯結了兩岸的小村莊,也聯結了鄉親們的生活。)
⑶ 小結本課,引出下節課要討論的話題:
師:這節課,我們不僅讀通了課文,還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為什么作者劉章深情地說──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那又是一道怎樣的風景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設計意圖:第一課時的結尾,教師出示下節課需要研究的話題,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既是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延伸,又能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向課外,他們會在課后思考下節課將要研究的問題,學習動機被喚醒,真正做到主動學習。)
四、學習寫惰,規范書寫
1、課件演示惰的寫法,介紹與惰字相關的文化,觀察字形,并得出要點。
2、學生書寫。
3、點評。
(設計意圖:寫字是中年級的一個重要訓練項目,可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忽視這個訓練要求。中年級的寫字教學應該有重點進行指導,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選擇惰進行書寫指導,除了要求寫正確之外,還要求寫美觀,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構建閱讀背景
1、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隨作家劉章一起認識了搭石,我們反復詠嘆了這句話──出示:
(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指名朗讀)。
2、課文哪幾自然段寫出了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道風景?
(2~4自然段。)
3、自由朗讀課文2~4自然段,思考、出示:
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 )的風景?你是從哪句子讀出來的,把這些句子畫下來。
(設計意圖:構建閱讀話題,能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進行思維訓練、語言積累。本課時圍繞中心句展開學習,達到提領一頓,百毛皆順的目的。)
二、精讀課文,體會意境,想象拓展
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靈活進行三個板塊的學習。
預設1:出示上了點年歲的人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1、指名朗讀,質疑:讀著讀著,哪些詞語最讓你感動?
相機板書:
善良
2、理解踏:
師:你現在就是這位大叔,您今年高壽啊?您這么急著趕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剛才已經從搭石上過去了,怎么又回來了呢?我還發現您在這塊搭石上踏了幾個來回,您這是──
師(質疑):你們覺得這是怎樣的踏?
師(朗讀指導):是啊!正是這個小心的踏,踏了幾個來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這位老人的善良,你還能把這種形象讀出來嗎?
3、體會淳樸鄉風,豐滿人物形象:
師(引述):看見上了年歲的老人還如此善良,你覺得中年人會怎樣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們這樣大的孩子呢?(更換主語,引讀句子,例:一身風霜的中年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這真是──淳樸鄉風,代代相傳啊!
師:所以作者深情地寫道──(生: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是一道寫滿善良的風景。
預設2:出示每當上工、下工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讀。
2、理解協調有序:
板書:
協調有序
師(質疑):這幾句話描述了一個怎樣的情景?
(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師(引述):作者寫得如此生動,使我們如同身臨其境,現在讓我們走到那一行人當中去吧。
師:前面的──(生:抬起腳來),后面的──(生:緊跟上去);我──(生:抬起腳來),你呢──(生:緊跟上去);你──(生:抬起腳來),他──(生:緊跟上去);我們──(生:抬起腳來),你們──(生:緊跟上去)這就是──(生:協調有序)
3、想象畫面,體會意境:
師:這樣協調有序的畫面,真是讓我們久久沉醉,請大家閉上眼睛(播放音樂,范讀),你似乎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相機體會兩個比喻:像輕快的音樂、畫一般的美感。)
4、美讀佳句,背誦積累:
師:所以作者深情地寫道──(生: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是一道布滿和諧的風景。
預設3:出示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1、指名朗讀。
2、師(質疑):你從這段話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書:
謙讓、尊老、理所當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讓我們情不自禁地要表達自己的贊美,如果你當時正站在岸邊,你準備用怎樣美好的語言來贊美他們呢?
(生交流)。看樣子,你還真不是劉章的老鄉啊,他們是不會這樣說的,從這段話中找出一個詞來證明。
4、理解理所當然:
師(質疑):說說你對這個詞語的理解。(生交流)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
5、先扶后放,寫話訓練:
師:是的,家鄉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謙讓看成理所當然的事,他們不把許許多多美好的行為與看成理所當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課文中的句子,寫幾句話。
課件出示:
假如遇到孩子來走搭石,大人總要 ,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如果遇到 , 總要 ,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生寫話,稍后交流。
師:所以作者深情地寫道──(生: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是一道畫滿謙讓、尊老的風景。
(設計意圖:三個畫面,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教學,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并且通過三次吟誦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體會和感悟,層層深入,步步遞進,一詠三嘆,不露痕跡的理解文本人文內涵。)
三、總結全文,升華課文人文內涵
1、師(小結):
今天,我們走進了作者劉章的家鄉,和他一起欣賞了搭石構成的美麗風景。同學們,現在你們覺得這搭石還是普通的石頭嗎?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學們說的那樣,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樸的鄉親,就讓我們飽含著贊美之情,齊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3、羅丹說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作者從不起眼的搭石發現了美,我想,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平凡的事物,你發現了哪些蘊含著美的事物?
4、總結全文:
同學們,一塊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調優美;一塊搭石,就是一段諧調的舞,姿態婀娜;一塊搭石,就是一首謙讓的詩,娓娓動聽;一塊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畫,賞心悅目。然而,這些美好的行為,在鄉親們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當然),而在我們眼里,卻構成了最美的風景,這就是──(生齊:搭石)。
【板書設計】
(圓圈可以畫成搭石的樣子,文字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調整。)
【設計評析】
1、抓住中心,反復詠誦:
整個教學設計圍繞著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個中心句進行:導入新課時,出示的是( ),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研讀課文時,出示的是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 )的風景;在詞語學習是,讓學生把那些優美的詞語,帶到句子( ),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中去讀一讀,既檢查了字音、理解了詞義,還對文章的內容有了一個基礎的認識;研讀課文時,吟誦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每次都有不同體會,每次都有新的感悟。經過這樣一詠三嘆,學生對這道風景的理解應該能深刻且有深度的。
2、讀悟結合,增進實效:
美文應該美讀,但不是機械重復讀,那樣只能造成學生的疲憊。通過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再把這些人間真情發自肺腑的朗讀出來,才能與文本質樸的語言、秀美的意境協調有序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關鍵句子的理解上,設計出了不同的學習方式:預設1用了采訪引讀,預設2用了想象畫面,預設3用了寫作遷移。三種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學生對句子的理解,從而進行朗讀指導,讓朗讀教學的增量盡可能的放大。
3、寫法指導。
(是不是應該還可以寫一些練筆上的設計,但不知道從什么角度去說。)
【關于《搭石》的課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人教版《搭石》教學設計03-29
搭石教學設計 15篇04-11
搭石教學設計 15篇04-11
搭石教學反思03-31
搭石優秀教學課件09-25
搭石教學反思(15篇)03-31
搭石教學反思15篇03-31
《搭石》教學反思15篇03-08
搭石教學反思(集合15篇)03-31
搭石教學反思集合15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