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

時間:2024-04-19 18:22:17 志彬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0篇)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

  2、熟讀成誦,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

  3、學會賞析

  重點:揣摩詩歌語言,品味詩意

  難點:感受我國古代詩歌的獨特魅力,提高誦讀和欣賞的能力。

  教學過程:

  1、出示作者名片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詩人。襄陽(今屬湖北)人,唐代詩人,世稱“孟襄陽”。和王維齊名,并稱“王孟”。代表作有《過故人莊》《春曉》等。

  古今對譯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漲,幾乎與岸平,涵虛混太清。

  水天含混迷茫,水與天空渾然一體。

  氣蒸云夢澤,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茫茫,波撼岳陽城。

  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欲濟無舟楫,我想渡湖卻沒有船只,端居恥圣明。

  閑居在家,卻又因有負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觀垂釣者,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徒有羨魚情。

  只能白白地產生羨魚之情了。

  張丞相:指張九齡(678—740),唐玄宗時為相。

  涵虛:指水映天空。虛:天空。

  混太清:與天空渾然一體。太清:天空。

  云夢澤: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撼:撼動。濟:渡。

  端居:閑居、平常家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坐觀:坐視,旁觀。

  主旨歸納

  此詩是一首投贈之作,詩人通過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曲折地表達了希望張九齡給予援引之意,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重點賞析

  作為投贈之作,詩人卻沒有直說。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首先點明時令,時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見當年秋汛洶涌,一個“平”字,可見湖水漲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與湖岸相平的景象。一個“蒸”字,一個“撼”字,力重千鈞,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覺的意識,靜態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飛揚的動勢,足見其非凡的藝術表現力和撼人心魄的藝術效果。詩歌后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觸景興懷,就近設喻。詩人面對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滿懷壯志,卻無人知賞,不禁悲從中來。“端居恥圣明”,意謂在這個偉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卻是閑居無聊。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志,說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卻找不到門路。最后兩句,詩人借了諺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創一番事業的愿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釣魚者”暗指當政掌權的人物,其實是專指張丞相而言。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興趣,嘗試用“唱詩”的新方法進行詩歌的背誦訓練。

  2、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歌的方法,學會收集詩歌的有關資料。

  3、批判性地學習詩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薦”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的教育。

  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歌的方法;

  2、對學生進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的教育。

  教學難點: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興趣。

  2、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歌的方法。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猜猜他是誰:

  二、介紹背景,知人論世

  1、背景介紹:此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21年,當時孟浩然西游長安,張九齡任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維為忘年之交。后張九齡拜中書令,孟浩然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引薦。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他在入京應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

  2、干謁詩: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三、想象誦讀,悟詩意:

  1、學生朗讀,想象詩中之境,體會詩人的情懷。

  2、聽錄音,討論:望著滾滾的洞庭湖水,一生懷才不遇的詩人此時此刻會想些什么?

  (明確:洞庭湖波瀾起伏、動蕩廣闊,激發了詩人的信心和豪情,詩人會想:我自己空有滿腹經綸,空有滿腔抱負,而進身無路,求官無門,多么地希望張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給我一個機會,好讓我報效朝廷,報效國家!)

  四、研讀學習,明確詩意:

  1、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理解每句詩歌的意思。

  2、找出對“洞庭湖“具體描寫的詩句,并引導學生用一個詞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鏡、湖水平靜

  涵虛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氣蒸云夢澤——水氣氤氳、水氣迷漫

  波撼岳陽城——湖水洶涌、波濤洶涌

  3、詩歌內容:水天相接、濤聲轟鳴、欲濟無楫、閑觀徒羨

  4、詩歌賞析:

  縱觀全詩,寫景過半,干謁心明。浩浩湖水,垂垂而釣,氣定神閑,雍容大度,稱頌對方,極有分寸而又不失身份;波瀾動遠空,“欲渡無舟楫”,闡述心聲,不卑不亢,露壯志才情,隱寒傖卑微,委婉含蓄而又大氣磅礴,才氣縱橫而又開合有度。如此干謁,實為天地之間第一等文字!

  五、拓展運用,聯系實際:

  如何批判性地學習詩人“含蓄地自我推薦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華”的教育,討論以下問題。

  1)討論:孟浩然是不是真正的“隱者”?

  2)老師明確:古人孟浩然推薦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推薦自己更應該大膽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樣自薦,勇敢地亮出自己的優勢,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勇敢地說:我能行!

  今天,老師還兼有一個神秘的重任——要在我們班物色一位學生會的干部。選誰呢?看著你們,覺得誰都這么可愛、能干、聰明。老師實在是很為難,為了體現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我提議,現在進行口頭競選。請大家以“競選,我能行!”作為開頭,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優勢,勇敢地展示你自己的`才華,夸一夸自己,哪怕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

  3)學生活動,教師相機鼓勵。

  六、課文小結:

  同學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除了要欣賞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還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薦”的精神,在今天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社會里已不再那么合適。我們需要的是“毛遂自薦”的精神。同學們,請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隨時隨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華,你才能抓住機遇,高奏成功的凱歌。最后,真誠地祝愿同學們前程似錦,贏得每一次的成功!

  七、作業布置: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歌。

  2、繼續完成“競選,我能行!”片段練習。

  八、板書設計: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首聯:視覺——水天相接

  頷聯:聽覺——濤聲轟鳴

  頸聯:抒情——欲濟無楫

  尾聯:用典——閑觀徒羨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 3

  【教學內容】

  全國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第五冊古詩詞背誦篇目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篇目

  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六年級第一學期第八單元“山水之間”古詩詞背誦篇目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詞“徒”,理解詩歌大意,并能用恰當的詞語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復誦讀,感受律詩整齊的節奏美,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3.了解詩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薦”的精神,鼓勵學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歌大意,尤其是對“委婉地自我推薦”的四句詩句的理解把握。

  【教學設想】

  1、學生說說他們見過的湖。引出孟浩然對洞庭湖的.描寫。

  2、學生自讀三次,參照注釋理解每句詩歌的意思。

  板書:“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對“洞庭湖“具體描寫的詩句,并引導學生用一個詞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鏡、湖水平靜

  涵虛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氣蒸云夢澤——水氣氤氳、水氣迷漫

  波撼岳陽城——湖水洶涌、波濤洶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詩句,那么題目中“贈張丞相”表明什么?詩中有沒有寫到張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夠認識到“垂釣者”暗指進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張丞相,“舟楫”隱喻仕途引見的途徑。

  突破口:“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到底是“羨魚”還是“羨釣魚”

  (1) 有兩種意見,分別給自己的觀點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況下兩派意見爭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 此時教師給出“孟浩然”的作者簡介,提示學生思考方向。

  關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之一,與王維并稱,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閉門苦讀,四十歲時,前往長安,渴望出仕,但長安之行,求官失敗,除贏得詩壇盛名之外,失意而歸,游于吳越。張九齡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擠,由右丞相貶為荊州長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孟浩然寫給張九齡的。

  (3)得出結論:羨慕釣魚,此處“垂釣者”指進入仕途的官員,表達了自己想出來做官,苦于無人引薦,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幫助。

  5、反復朗讀、嘗試背誦。

  作業:批判性地學習詩人“含蓄地自我推薦的精神”,鼓勵學生敢于“自薦”。

  古人孟浩然推薦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推薦自己更應該大膽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樣自薦,勇敢地亮出自己的優勢,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勇敢地說:我能行!

  現在,我們班班委改選,看著你們,一個個都很能干、聰明,所以請大家以“我選我,我能行……”作為開頭,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優勢,說明你自己的能力何在,夸一夸自己,哪怕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 4

  教學目的:

  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詠讀五首詩歌。

  2、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推敲,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通過品味詩歌語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整體把握和感悟詩詞的方法。

  難點:

  語感的培養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言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詩詞是語言的精華。因而學習詩歌,要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人的感情,達到與詩人心靈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會更好地領悟詩歌。

  二、解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游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事,苦于無人引薦,于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于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

  “干謁”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三、作者簡介

  回顧以前學過的詩句,體會孟浩然的思想情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與王維并稱“王孟”]青年時隱居鹿門山,閉門讀書30年,先后兩次入京求仕,一次應試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薦舉不果,后入張九齡荊州幕。與李白、王維、王昌齡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隱逸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終老的詩人,但他不甘隱沒,常為得不到進仕的機會而苦惱。他的詩歌多以山水田園為主題,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

  四、初步感知這首詩

  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否只是描寫洞庭風光的詩歌?

  明確:重在:贈張丞相:[張九齡,唐玄宗時當朝宰相]

  2、這是一首干謁詩[求取,謀求,希望得以引薦或重用]

  3、補充注釋。

  涵虛:指水映天空。

  濟:渡過。

  端居:閑居不仕。

  恥:有愧于。

  坐觀:旁觀。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五、課文研討

  1、這首詩屬于五言律詩。前四句寫景,寫洞庭湖的壯闊氣魄。

  2、首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瀚]

  賞析: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水裝得滿滿的,水面與湖岸相平,[近看]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與天空相接,混而為一,是水?是天?已經分不清了。[開頭兩句,將洞庭湖描寫得極為雄渾,汪洋浩淼,那潤澤萬物,容納百川的磅礴氣勢令人驚嘆,使人視野極為開闊。

  3、頷聯: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用窄小的立體來突出湖水撼動天地的氣勢]

  賞析:這兩句是實寫洞庭湖,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云夢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澤,“氣蒸”寫出了湖的廣闊浩大,蓄積豐厚。“波撼”襯托湖的澎湃動蕩,力量巨大。這兩句寫出了洞庭湖的廣大與活力。虛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為水面蒸發出來的水氣,將整個云夢澤都籠罩了,湖水豐厚的`蘊積,使周圍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滋養哺育,才顯得郁郁蔥蔥,草木繁茂。而搖撼動蕩的湖水極富氣勢,澎湃動蕩,波濤洶涌,撼天動地,震撼著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是觀賞洞庭湖的勝地],使這座湖濱城市瑟縮在自己的腳下,是何等的豪邁!

  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無邊,煙波浩淼,云氣繚繞,而且充滿活力,濤聲震天。[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視覺與聽覺結合]

  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寫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引導學生想象聯想,調動所有感官,體會岳陽樓的浩瀚氣勢。

  5、頸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用典]

  賞析:面對洞庭湖,想要渡過去卻沒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來做事,卻苦于無人推薦。[《書.說命上》中有“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對方]在太平圣世時,閑著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對不起這個時代。[表明雖然歸隱田園,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沒有機會,無人援引,對于出仕作官自己還是心所向往的。同時也有在盛世自己才華橫溢卻懷才不遇的牢騷]

  6、尾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用典]

  表達自己空有羨魚的感情,只能坐觀“垂釣者”[當朝做官的人,這里指張丞相。]這兩句話,詩人巧妙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釣”與“湖水”照應。稱頌對方不留痕跡,有求與人,希望自己得到執政者的賞識,卻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懷,含蓄委婉,不落俗套,與寫景中表達感情,恰倒好處[明明求人引薦,卻無一句求薦的話]表達出自己的感慨與渴望。[后來得到張九齡的賞識,收為幕僚但依舊沒有作官,最終依然失意而歸]

  7、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詩意?

  明確: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寫景轉入抒情。

  “欲濟無舟楫”,是作者面對廣袤的湖水而觸發之想。其實這是對自己現狀的一個比喻:我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被錄用進入士大大之列卻沒人接引,這正如要渡過湖去卻無舟船一樣。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說自己閑居不仕是有愧于當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兩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觀別人垂釣,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魚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個垂釣者,希望張九齡能給我解決漁具,以實現獲魚的心愿。最后兩句隱喻想做官而沒有門徑。

  8、如何評價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明確:干謁詩是不大容易寫好的,它往往會寫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氣相。這首干謁詩卻寫得得體,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達充分。在寫洞庭湖的廣闊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說林訓》中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古語,翻出新意,實屬難得。

  六、課文小結

  這首詩先描寫了洞庭湖的氣勢,再借此表達自己希望得到引薦,富有政治抱負,也有身在盛事卻懷才不遇的牢騷。

  七、齊讀課文

  整體把握詩意,感悟詩詞之妙。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和默寫這首詩。

  2、向學生會寫一封自薦信,表達自己希望成為一名學生會干部的渴望,仿照本詩含而不露的藝術特色。

  3、完成下列練習題

  對詩句解說不當的一項是( )

  A、“涵虛”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寫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濟”句中的“濟”即渡,這句是說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閑居,“圣明”指當時的太平盛世。

  D、最后兩句中借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古語。

  4、對此詩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前四句寫景,扣“望洞庭湖”之題,后四句抒情,表“贈張丞相”之意。

  B、二聯是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氣蒸”顯浩闊,下句以“波撼”顯氣勢。

  C、三、四聯以欲渡無舟、欲釣不能抒發了有心出世卻無人賞識的憂憤不平。

  D、這首詩意在表達希望能得到張九齡引薦,但在語言運用上卻十分委婉、含蓄。

  [分析]

  1、B(“欲濟”不能的原因是“無舟楫”,這里作者用“渡水憑恃的工具”來隱喻張丞相的引薦)

  2、C(欲渡無舟、欲釣無器,是在申明“渴望幫助”,即張九齡的引薦)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并背誦詩歌,理解詩歌中的基本意象和表現手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引導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贊美之情,以及渴望得到援引的仕進之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表現手法,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難點:體會詩人復雜的情感,理解詩中的含蓄寓意。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

  簡要介紹詩人孟浩然及詩歌的'創作背景。

  初步感知

  學生自讀詩歌,注意字音、節奏。

  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正確朗讀。

  深入理解

  分組討論詩歌中的意象和表現手法,如“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雄偉壯觀。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贊美之情,以及渴望得到援引的仕進之心。

  品味鑒賞

  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師補充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內涵。

  拓展延伸

  比較其他描寫洞庭湖的詩詞,感受不同詩人的情感表達。

  討論詩歌對現代人的啟示,如如何欣賞自然美景、追求人生理想等。

  課堂小結

  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強調詩歌的意境美和詩人的情感表達。

  布置課后作業:背誦詩歌并嘗試寫一篇讀后感。

  四、教學反思

  課后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得失,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如何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掌握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學會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和表現手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賞析、討論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詩歌,理解詩人的情感和意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的興趣,感受詩歌的美感和力量,體會詩人對自然和社會的深刻思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詩歌的基本內容,理解詩人的情感和意圖。

  難點: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和表現手法,體會詩歌的深層含義。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洞庭湖的'風光視頻,激發學生興趣。

  提問學生是否了解孟浩然及其詩歌風格,引出本課學習內容。

  詩歌朗讀

  教師先示范朗讀,注意語音、語調、停頓等。

  學生跟讀,體會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分組朗讀比賽,增強學生對詩歌的熟悉度。

  詩歌賞析

  分析詩歌的意象,如“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等,感受詩人的描繪技巧。

  探討詩歌的表現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理解詩人的情感表達。

  深入剖析詩歌的深層含義,如詩人對仕進的渴望、對社會的關注等。

  互動討論

  引導學生就詩歌中的某個意象或表現手法展開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

  討論詩歌對現代人的啟示,如何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課堂總結

  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強調詩歌的美感和力量。

  鼓勵學生多閱讀古典詩歌,培養自己的鑒賞能力和人文素養。

  四、課后作業

  背誦并默寫《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寫一篇關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賞析文章,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學反思

  課后及時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得失,總結教學經驗,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借鑒和改進的方向。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反饋和反應,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理解并背誦《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首詩。

  讓學生了解詩人孟浩然的生平及其詩歌特點。

  讓學生掌握詩中運用的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并體會其表達效果。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賞析、討論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洞庭湖的壯美景象和詩人的豪情壯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古代詩歌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引導學生理解詩中所表達的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對理想的追求,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修辭手法。

  難點:體會詩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達手法。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圖片,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簡要介紹詩人孟浩然的'生平和詩歌風格。

  朗讀詩歌:

  教師范讀,注意語音、語調、節奏等要素。

  學生跟讀,模仿教師的朗讀技巧。

  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賞析詩歌:

  逐句講解詩歌內容,分析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洞庭湖的壯美景象和詩人的豪情壯志。

  討論詩中的意象和寓意,理解詩人的情感和志向。

  深入理解:

  分析詩人如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達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探討詩歌中蘊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總結提升:

  總結詩歌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色。

  鼓勵學生背誦詩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

  布置相關作業,如寫讀后感、創作類似的詩歌等。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朗讀、賞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了《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首詩的意境和情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但在教學過程中,還需注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讓學生了解《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基本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掌握詩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分析其在表達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學會分析詩歌的意象和情感。

  培養學生的朗讀和表達能力,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培養保護環境的意識。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社會的關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

  三、教學難點

  深入剖析詩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義,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和理想追求。

  四、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通過播放洞庭湖的美景視頻,引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簡要介紹詩人孟浩然的生平和詩歌創作背景。

  初讀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字音、節奏和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技巧,幫助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深入探究:

  分組討論詩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彼此的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

  探討詩人如何通過描繪自然景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拓展延伸:

  比較其他描寫洞庭湖的詩歌作品,分析不同詩人的創作風格和特點。

  引導學生思考現代社會中如何保護自然環境和傳承文化遺產。

  總結歸納:

  總結詩歌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色。

  強調詩歌在表達情感和思想方面的獨特作用。

  布置相關作業,如寫讀后感、創作詩歌等。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究學習,通過朗讀、討論、比較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首詩的意境和情感。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但在教學過程中,還需注意平衡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以下是兩篇關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教學設計,供您參考: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意,掌握詩中的生字新詞。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詩歌的學習,培養學生對自然美景的欣賞能力,激發他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意,把握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難點:體會作者通過洞庭湖景象所表達的政治抱負和求賢之心。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圖片,引導學生談談對洞庭湖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讀詩歌:教師范讀,學生跟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然后學生自由朗讀,嘗試理解詩意。

  詩意理解:小組合作,討論詩歌中每句的含義,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學生解決理解上的困難。之后全班交流,共同完善對詩意的理解。

  意境體會:引導學生想象詩歌中描繪的洞庭湖景象,通過繪畫或口頭描述的方式表達出來。教師點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

  情感分析:結合詩歌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作者通過洞庭湖景象所表達的政治抱負和求賢之心。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情感態度,以及這種情感是如何通過詩歌表現出來的。

  課堂小結:總結詩歌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色,強調詩歌對自然美景的描繪和對作者情感的表達。

  四、作業布置

  背誦并默寫詩歌。

  搜集并閱讀孟浩然的其他詩歌,感受其詩歌風格。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文學鑒賞:學生能夠鑒賞《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藝術特色,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表現手法。

  創作實踐:通過仿寫或創作詩歌的形式,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創作中,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鑒賞詩歌的藝術特色,掌握詩歌的意象和表現手法。

  難點:引導學生進行創作實踐,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作品。

  三、教學過程

  詩歌賞析:引導學生從詩歌的意象、語言、結構等方面入手,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重點講解詩歌中的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以及這些手法對表達詩歌主題和情感的作用。

  創作引導:通過展示一些優秀的仿寫或創作作品,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過詩歌表達出來,并給予他們一定的'創作指導和建議。

  創作實踐: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感受,選擇仿寫《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或創作一首與洞庭湖相關的詩歌。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創作過程中的問題。

  作品展示:學生完成作品后,進行全班展示和交流。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和指導,肯定他們的創作成果,同時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四、作業布置

  整理并修改自己的創作作品,使其更加完善。

  閱讀并鑒賞一首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風格相似的詩歌,寫出自己的鑒賞心得。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設計03-05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語文教學設計06-25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閱讀及答案11-24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及譯文02-06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翻譯及賞析11-24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翻譯及賞析03-07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詞賞析及答案06-26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原文及賞析02-04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及翻譯01-03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歌賞析05-2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天堂mv亚洲mv在线播放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 | 线观看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 亚洲第一区久久丁香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