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問題》教學設計

時間:2021-03-27 09:29:2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相遇問題》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課本應用題例7及練一練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引導學生認識“相遇問題(求其中的一個速度)”的特征,理解數量關系,并能解答求其中的一個速度問題的應用題。

  2、通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3、結合生活實例,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求其中的一個速度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求其中的一個速度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復習舊知

  今天小紅打的去離家3600米的少年宮學習舞蹈,6分鐘就到了少年宮,汽車每分鐘行多少米?

  學生口答列式:3600/6=600(米)。

  復習“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的數量關系。

  (板書:速度=路程/時間)

  一輛客車和一輛貨車一小時共行115千米,其中一輛客車每小時行55千米,一輛貨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二、揭示特征,化解難點

  讀讀 議議

  出示:兩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紅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經過5分鐘相遇。小明每分鐘走60米,小紅每分鐘走多少米?

  提問:你知道相遇的時候,小明行了多少米?小紅行了多少米?

  如果只知道:兩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紅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經過5分鐘相遇。你能求出什么?

  460/5=92(米)

  三、解答例題,理清思路

  1、嘗試例7(稍做改動)。弄清數量關系,理清解題思路,掌握兩種解法。

  ①將上題中“經過5分鐘相遇。”改成“經過4分鐘相遇。”,其余條件不變,仍然小紅每分鐘走多少米?”學生讀題后嘗試練習。

  ②評講板演,理清解題思路,概括兩種方法。

  解法一:

  分步計算:兩人每分共行多少米?

  460/4=115(米)

  小紅每分種走了多少米?

  115-60=55米

  綜合算式:460/4-60

  =115-60

  =55(米)

  解法二:

  分步計算:相遇時小明行多少米?

  60*4=240米

  相遇時小紅行多少米?

  460-240=220米

  小紅每分行多少米?

  220/4=55米

  綜合算式:(460-40*4)/4

  =220/4

  =55米

  2、質疑小結,揭示課題。

  ①想一想,這兩種解法有什么聯系?

  ②概括“求其中的一個速度”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③揭示課題。

  四、深化理解,應用拓展

  1、基本練習。

  用兩種方法完成練一練 第1題

  比一比 哪一種方法簡單一些?

  2、變式練習

  甲乙兩臺機床同時加工580個零件,經過10小時正好完成。甲機床每小時加工28個,乙機床每小時多少個?

  五、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課堂作業

  練一練 第2、3、4、5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課本應用題例6及練一練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引導學生認識“相遇問題(求相遇時間)”的特征,理解數量關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時間問題應用題。

  2、通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3、結合生活實例,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求相遇時間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求相遇時間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復習舊知

  1、小明家離學校1500米,小明每分鐘行100米。從家到學校要用多少分鐘 ?

  2、口頭列式 1500/100=15分鐘

  3、復習“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的數量關系。

  (板書:時間= 路程/速度)

  二、學習新課

  1、例6教學

  出示:兩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紅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小明每分鐘走60米,小紅每分鐘走55米。經過幾分鐘兩人相遇?

  讀題分析

  思考:這里的460米是幾個人走的?

  兩人是怎 樣走的?

  一份鐘兩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問時:用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學生嘗試練習

  評講板演,理清解題思路,概括解題方法

  教師板書:60+55=115米

  460/115=4分鐘

  綜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鐘

  質凝:求相遇的時間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嗎?相遇時他們各行了多少 米?

  揭示課題:求相遇時間

  2、試試

  甲乙兩臺機床同時加工580個零件,甲機床每小時加工28個,乙機床每小時加工30個,加工完這批零件需要多少小時?完成時各加工了多少個零件?

  三、變式深化

  1、對比練習

  ⑴兩人同時從相距2400的兩地相對而行。一個人騎摩托車每分鐘行600米,另一個人騎自行車每分鐘行200米,經過幾分鐘兩人相遇?

  ⑵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一個人騎摩托車每分鐘行600米,另一個人騎自行車每分鐘行200米,經過3鐘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少米?

  比一比你能找到兩題之間的聯系嗎?

  2、變式應用

  自行車商店要裝配2500輛自行車,一個組每天裝配52輛,另一個組每天裝配48輛。兩個組同時裝配,完成任務要多少天?

  四、小結

  今天這節課主要學習了什么內容?你獲得什么本領?

  五、課堂作業

  練一練的第2——5題

  板書設計 :

  求相遇時間

  兩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紅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小明每分鐘走60米,小紅每分鐘走55米。經過幾分鐘兩人相遇?

  60+55=115米

  460/115=4分鐘

  綜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鐘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3

  第2課時相遇問題

  年月日編號:

  教學目標:

  1、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相遇問題的結構特點,能根據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系解決求相遇時間的問題。

  2、理解相向運動中求相遇時間問題的解決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說一說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

  2、應用。

  (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40千米,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40千米,200千米要行幾小時?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課題。

  師:數學與交通密切相聯。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相遇問題。

  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2、創設“結伴出游”的情境。

  淘氣和笑笑相約出去游玩。

  3、引導學生找出有關的數學信息,解決第一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時讓學生根據信息進行估計,兩人在何處相遇?因為淘氣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計相遇地點在郵局附近。

  4、畫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第二、第三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主要是要用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關鍵是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系。

  三、試一試

  先讓學生獨立分析數量關系,并嘗試用方程解決問題,再組織學生交流。說說怎樣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并列出方程。

  四、練一練

  1、第1題,先觀察圖上的信息,讓學生估計在何處相遇,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2、第2題,先獨立完成,然后選幾題讓學生說一說解方程的方法,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五、知識回顧,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課本練習七(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相遇問題”的特征,理解數量關系,并能解答稍復雜的相遇問題應用題。

  2、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求相遇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教學用具:幻燈、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頭列式

  工人們修一條長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

  一輛汽車5小時各地區320千米,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火車每小時行85千米,行425千米要多少小時?

  要求學生說出基本的數量關系式

  2、指名板演 其余同練習

  ⑴甲乙兩架飛機分別從兩城去同一個城市,甲機每分鐘飛行9千米,乙機每分鐘飛行12千米,40分鐘后,同時降落在同一個機場。兩架機一共飛行了多少千米?

  ⑵兩個水管同時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每小時放水16噸,小管每小時放水12噸。放滿224噸水要多少小時?

  要求學生說清解題的思路

  二、變式練習 加深理解

  ⑴改變上1的條件:

  甲乙兩架飛機分別從兩城去同一個城市,每分鐘飛行9千米,乙機每分鐘比甲機多飛行3千米,40分鐘后,同時降落在同一個機場。兩架機一共飛行了多少千米?

  讓學生分析:與1 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計算:9+3=12千米

  (9+12)*40=840千米

  ⑵改變上2的'條件:

  兩個水管同時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3小時放水48噸,小管每小時放水12噸。放滿224噸水要多少小時?

  讓學生分析:與2 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計算:48/3=16噸

  224/(16+12)=8小時

  ⑶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190千米的甲乙兩地相對開出,每小時行4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0千米。兩車開出幾小時后,還相距95千米?

  你能表演一下這種情況嗎? 其實是什么以生了變化?

  學生嘗試練習

  列式計算:(190-95)/(45+50)

  ⑷甲乙兩地相400千米。一輛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68千米,在客車行了28千米以后,一輛貨車從乙地出發開往甲地,每小時行56千米。貨車開出后幾小時兩車相遇?

  提問:現在的情況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哪一段路程是兩車同時行的?請你在圖上表示出來?

  學生嘗試練習

  列式計算:(400-28)/(68+56)

  討論:剛才3、4兩題我們都可以通過轉化變成相遇問題,然后進行計算。

  三、課堂作業

  練習七(二)第9——14題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相遇問題”的特征,理解數量關系,并能正確熟練地解答相遇問題應用題。

  2、溝通“相遇問題”三種類型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生的分析和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溝通“相遇問題”三種類型的內在聯系

  教學用具:

  幻燈、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組題練習溝通聯系

  1、練練

  ⑴兩列火車分別從甲乙兩站同時相對開出,一列火車每小時行75千米,另一列火車每小時行83千米,3小時后相遇。甲乙兩站相距多少千米?

  ⑵兩列火車分別從474千米的甲乙兩站同時相對開出,一列火車每小時行75千米,另一列火車每小時行83千米。幾小時后相遇?

  ⑶兩列火車分別從474千米的甲乙兩站同時相對開出,3小時后相遇。一列火車每小時行75千米,另一列火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說說

  教師板書:

  ⑴(75+83)*3=474千米

  提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⑵474/(83+75)=3小時

  提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⑶474/3—75=83千米

  提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比一比

  這3題的條件和問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師要求學生填表:

  條件

  算式

  一共行的路程

  相遇的時間

  速度

  第一題

  第二題

  第三題

  歸納小結:不管是哪一類總是先求速度和。

  二、變式練習加深理解

  1、小青和小剛分別從甲乙兩地相對而行。小青每分鐘行60米,小剛跑步每分鐘行的路程是小青的2倍,兩人20分鐘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

  提問:應先求什么?為什么?

  學生練習(60+60*2)*20

  還有別的方法嗎?

  2、小青和小剛分別從甲乙兩地相對而行。小青每分鐘行60米,小剛跑步每分鐘行120米,兩人20分鐘后還相距400米。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

  學生練習:400+(60+120)*20

  你能說說“兩人20分鐘后還相距400米”這句話的意思嗎?

  三、課堂練習

  課本練習八(一)第2——7題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了解相遇問題的特點,并學會解答求路程的相遇問題。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提高學生靈活解答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及趣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兩地的距離,相遇時間為兩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時間。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儀、多媒體CAI、小黑板

  教學過程( ):

  一、復習

  1、列式計算

  (1)李誠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70米,4分鐘到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2)張華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60米,4分鐘到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2、板出關系式: 速度×時間=路程

  二、引入

  過去,我們研究的是一個物體運動時速度 、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個物體運動時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

  三、新授

  1、教學準備題

  (1) 點擊課件中準備題 出示題目

  (2) 學生理解題意。

  (3) 找出出發時間、地點、運動方向。

  (4)點擊熱鍵 和 強調出發時間和運動方向。

  (5) 用課件演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向對方走去,引導學生思考會出什么情況。利用課件繼續演示會出現的三種情況(相距、相遇、交叉而過)。

  (6) 利用課件出示準備題的表格,指導學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課件演示填空內容。

  (7) 請一學生上來利用交換性課間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寫。

  (8)引導學生討論:出發三分鐘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這時,張華走了幾分鐘?李誠呢?他們倆人共走了幾分鐘?兩人所走路程的和與兩家有什么關系?

  (9)小結:出發一段時間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零,這時兩人就相遇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相遇問題。

  2、教學例5。

  (1)點擊新課出示例5。

  (2)理解題意。

  (3)四人小組討論:

  a、 兩人是怎樣走向學校的?

  b、 4分鐘后兩人怎樣?

  c、 兩人所行的路程與全路程有什么關系?

  (4) 學生試做。

  (5) 用電腦課件演示解題思路并講評。

  (6) 學生看書、質疑。

  (7) 小結:我們解例5時用了哪兩種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學生做課本第59頁的第1題和第2題。

  2、利用課件出示選擇題:

  兩人同時從兩地走來,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鐘,兩地相距多少米?

  (1)20xx米 (2)1000米 (3)無法確定。

  四、全課總結

  1、今天學了什么內容?

  2、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用了哪幾種方法?

  3、質疑。

  五、聰明題

  小華和小明相向而行,小華以每分鐘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鐘后,小明才開始出發,他每分鐘走25米,5分鐘后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少米?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7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之后進行的教學。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學好此內容,也為后繼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 知識目標: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理解基本數量關系;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

  2、 能力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創新、合作學習的意識。

  3、 情感目標:通過本內容和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優選教法,注重學法

  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課上我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及促進者。除此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學,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 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是:創設情境、實踐探究、鞏固深化、課后小節。

  (一) 創設情境

  1. 引發思考:每天早晨背著書包來上學,馬路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學生們會很快地說出:車多、人多)

  2. 播放錄像:注意觀察馬路上的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哪些情況?(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發現了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以下情況:相對、相反、同向)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用真實的情境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完成對新經驗意義的建構以及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基于此,課始創設了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情境,使學生能主動地在與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學習。]

  (二)實踐探究

  1、理解意義

  (1)揭示課題相遇問題

  (2)制定目標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研究哪些內容?

  (教師依學生所說歸納出學習目標并板書:意義、規律、應用)

  (3) 聯系生活提問: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于相遇問題?

  (4) 歸納小結要想出現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

  (板書:兩個物體、同時、兩地、相對、相遇)

  (5) 教師指出本節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同時行進的規律。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相遇問題的實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這一良好狀態下去發現數學知識。]

  2、 實踐操作(小組合作)

  (1)利用相遇卡,兩位同學同時從兩端行進,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進2厘米。

  (2)每行進一次把數據填入表中。

  行的次數 紅色線段長 蘭色線段長 兩色線段長度和 兩色線段距離

  1 3 2 5 10

  2 6 4 10 5

  3 9 6 15 0

  (3)觀察表中的數據,研討發現了什么?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兩物體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的運動規律:

  ①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直至為0,即相遇了;

  ②相遇時,兩者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總路程;

  ③因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時,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學生在活動中把直接經驗內化為知識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問題的解題規律。]

  3、 應用規律

  例:(媒體出示)90頁,例3

  (1) 自己選擇學習方式

  A 獨立完成(鼓勵用多種解法)

  B 借助教材(依據小標題列式解答)

  C 請教同學

  (2) 指名板演,講解思路

  [在例題的教學中,突出讓學生借助實踐經驗解決問題。屏棄了過去的整齊劃一的教法,對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好的學生,讓他們獨立完成;對善于與人交往的學生,讓他們向同學請教;對樂于借助教材的學生,讓他們看書,依提示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三) 鞏固深化

  1、 口答:

  先說說解答思路,再列式計算目的是鞏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時從自己家出發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經過4.5分鐘兩人在學校相遇(學校在兩家位置之間)兩家相距多少米?(用兩種方法解答)

  2、 自選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選擇練習題。

  (1)練習十八 1、2

  (2)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平均 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3、 編題:

  小紅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設計運動情況并編題。

  [設計開放性的練習,使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 課后小結

  談一談本節課有什么收獲?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8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會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掌握相遇問題求路程的解題方法。

  過程與方法:模擬相遇問題中兩個物體的運動過程,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學習重點】

  掌握相遇問題求路程的解題方法。

  【學習難點】

  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理解不同的方法解答。

  【學習過程】

  一、知識鋪墊

  小萍每分鐘走65米,從家出發 6分鐘可以到棧橋。小萍家到棧橋有多少米?

  思考:用什么方法計算?根據什么 ?

  導:今天,我們將在這個知識的基礎上研究一種新的數學問題。(揭題:相遇問題)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理解題意

  小萍和小明同時從家去棧橋,小萍每分鐘走65米,小明每分鐘走75米,經過6分鐘兩人在棧橋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思考:(1)從題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2)兩道題有什么不同?

  2、學生表演,加深理解

  同時、相遇、相距(學生上臺表演)

  思考:小萍走了( )分鐘?小明走了( )分鐘?他們同時走了( )分鐘?也就是從開始到相遇,經過了( )分鐘?

  (生匯報師補充完成線段圖)

  列式計算:

  方法一: 方法二:

  —————————— ——————————

  —————————— ——————————

  —————————— ——————————

  答: ——————————。 答:——————————。

  3、小組交流,探索方法

  要求:①說說你是怎樣列式的;

  ②說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③記住用手指指著你列的式子說。

  4、集體交流

  師小結兩種方法。

  5、看書質疑,提高認識

  師:這樣的題目,我們稱為相遇問題,看書本P63,想一想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質疑:(65+75)×6中沒有小括號,行嗎?

  三、鞏固練習

  1、小方和小麗同時從家出發,經過8分鐘兩人在少年宮相遇,小方每分鐘走70米,小麗每分鐘走60米。她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2、兩列火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對開出,5小時后相遇。甲車每小時行11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100千米。甲乙兩地間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拓展練習

  甲、乙兩車同時從同一車站向相反方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7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5千米,開出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堂檢測

  1、兩列火車分別從兩站同時相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駛6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駛70千米,經過5小時在途中相遇,兩站相距多少千米?

  2、張麗和李云同時從學校向相反方向回家,張麗每分鐘走80米,李云每分鐘走60米,經過10分鐘,她們同時到家,她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3、甲、乙兩艘輪船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開出,甲船每小時行駛25千米,乙船每小時行駛15千米,經過10小時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4、小青和小紅同時從自己家走向學校,小青每分鐘走60米,小紅每分鐘走65米,兩人走了2分鐘時還相距125米,她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9

  設計思路: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四單元的基礎上設計的,旨在將學生的解題思路與方法繁華、條理化。掌握等量關系,形成思維模式和優化和解題模式。

  在本冊四單元中,根據數量關系而得到的兩積之和(其中一個因數相同),從而引出ab+ac=(a+b)c的形式,這一類習題均與學生熟知的相遇問題有聯系。正基于此,期望通過熟練掌握相遇問題的解題思路,利用遷移規律,力求能運用這一思路解決與之特征相似的問題。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他們更喜歡“動態”的課程,他們更易于接受與生活緊密聯系、觸手可及的問題,同時,一旦知識深深烙入他們的腦海,只要適時點撥與梳理,更易于掌握與之相近、相臨的問題。因此,本課設計,通過學生愛動、愛玩、愛表現的特點,通過一系列走、演、操作與交流等到形式,力求“走近”、“走進”生活,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數學,積極主動吸收知識,實現知識的理解、掌握與升華。達成輕松學習、快樂學習、靈活高效的目的。

  教學內容:

  相遇問題及運用相遇問題解題思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建立并理解相遇問題的基本數量關系,并能結合實際問題描述數量關系。

  2、運用遷移規律,將相遇問題解題思路運用于與之相似的問題之中,能將具有相遇問題特征的一系列問題轉化成相遇問題去分析、去思考、去高效解決。

  3、隨著問題的解決,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他們熱愛數學,享受問題解決時的成就感。

  教學重、難點:

  運用相遇問題的解題思路解決具有其特征的數學問題。

  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相遇問題演示器、玩具車、實物卡片

  學生準備:玩具車、實物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提問: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應該臬表示,你能用語言描述嗎?(為相遇問題的兩種基本選題關系的概括奠定基礎)

  2、請最后一排的一名同學走向講臺,同時老師沿直線迎上去,當與該生相遇時提問:

  我倆現在已經怎樣——(相遇)(用生活中的場景理解、感 知什么是相遇)

  請思考后回答:我倆在剛才這一過程中,什么相同,什么不同,能建立一個怎樣的等量關系。(建立“甲行路程+乙行路程=兩人行的總路程”)

  二、建立模型:

  1、建立相遇問題等量關系

  (1)如果剛才我走了5秒,每秒行0.6米,后排的同學每秒行0.8米,出發時我們相距多少米?(感興趣的問題更利于學生思考,他們會積極主動去解決問題

  根擾剛才建立的等量關系,結合這里的條件,你能把它變得具體一點?

  (2)通過引導得出:

  老師速度 明間+學生速度=距離

  (老師速度+學生速度) 時間=距離

  速度和 時間=距離

  (3)同桌交流:這樣列的依據是什么,怎樣描述這些等量關系。(將生活語言轉化成數學語言)

  (4)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2、類題強化

  請兩名學生表演(其他學生用玩具車演示)

  小明和小東從相距560米的兩地出發,相對而行,經過6分鐘相遇,如果小明每分鐘行75米,小東每分鐘行多少米?

  (1)臺上臺下學一演示后,請學生建立等量關系并提問:

  你能建立幾種。建立后引導學生間交流(學生觀察表演,自已動手操作,能更深刻掌握知識)

  (2)嘗試解決問題,老師引導提問:你有什么發現:剛才是路程不知道,現在是速度不知道,怎么辦呢?(可以設小東每分鐘 米)

  (3)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3、建立模型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行走中產生的這一類問題吧。

  甲行速度 時間+乙行速度 時間=距離

  (甲行速度+乙行速度) 明間=距離

  速度和 時間=距離

  4、描述模型

  同桌相互描述理解這幾個等量關系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課本應用題例5及練一練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引導學生認識“相遇問題(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數量關系,并能解答相遇問題應用題。

  2、通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3、結合生活實例,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相遇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相遇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復習舊知

  1、根據已知條件解答問題。

  電腦演示一位學生邊走邊唱上學的情景。

  “我是小小讀書郎,蹦蹦跳跳上學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學堂。”

  學生提出問題:“你知道我家到學校有多遠嗎?”

  2、學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復習“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的數量關系。

  (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難點

  1、想想,說說

  電腦演示兩個學生同時上學在校門口相遇的情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相遇問題”的特征。

  ①兩個學生是怎么上學的?

  (板書:同時相對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嗎?請兩個學生上臺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議議

  ①介紹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時間。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們約好,從家里同時出發,對而行,3分鐘后恰好在校門口相遇。

  ②分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個組填得又對又快?

  走的時間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兩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2分

  3分

  ③分組匯報表中所填數據。

  走的時間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兩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70

  60

  130

  2分

  140

  120

  260

  3分

  210

  180

  390

  ④采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學生提問,學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數據,加深對“相遇問題”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問題數量間的關系,滲透兩種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書: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來的?”——滲透兩種方法即:140+120,130×2。同時說“2分”是“相遇時間”。(板書:相遇時間)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強調兩種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時間(130×3)。

  “390米表示什么?”——兩人3分鐘所走路程的和,實際上就是兩家之間的離。

  三、解答例題,理清思路

  1、嘗試例5(稍做改動)。弄清數量關系,理清解題思路,掌握兩種解法。

  ①將上題中“同時行3分鐘”改成“同時行4分鐘”,其余條件不變,仍然求兩家相距多遠?”學生讀題后嘗試練習。

  ②評講板演,理清解題思路,概括兩種方法。

  先求兩人4分鐘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

  60×4=240(米)

  280+240=520(米)

  ⑵綜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兩人1分鐘一共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

  130×4=520(米)

  ⑵綜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質疑小結,揭示課題。

  ①想一想,這兩種解法有什么聯系?

  ②概括“相遇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③揭示課題。

  這兩種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數量關系式。不過,第一種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時間,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種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時間。象這樣兩人分別從兩家同時出發,相對而行,結果遇的問題,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主要內容——“相遇問題”(板書:相遇問題),決這樣的問題可以用兩種方法。

  四、深化理解,應用拓展

  1、基本練習。

  用兩種方法完成課本第37頁上的練一練,并說一說,是怎樣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變式練習。

  電腦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學的情景。

  ①認識“相背而行”(板書: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鐘后兩人相距多遠?2分呢?4分呢?結果怎樣?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對而行”求總路程時的解題思路是一樣的。

  3、拓展練習。

  結合生活實例,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電腦演示:張教授、李經理分別從湖州、上海去杭州參加經貿會,臨行前一段對話情景。

  對話實錄如下:

  張教授:喂,李經理嗎?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經理:知道了,張教授,你車子的速度怎樣啊?

  張教授:大概每小時行70千米吧!

  李經理:這樣吧!我把車速控制在每小時行100千米,過2小時,我們就可在杭州見面啦!

  張教授:杭州見!一路平安!

  李經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見!

  分組合作,進行探究。

  ①請同學們認真聽,仔細看,從對話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據剛才捕捉的信息,能解決哪些問題?比一比,看哪個組提出的問題多?

  ③匯報提出的問題,交流解決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問題,是不是一定都是這樣?有沒有別的情況?

  4、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主要學習了什么內容?你獲得什么本領?

  同學們,只要你們留心觀察,善于思考,就會發現許多數學問題,剛才大家出的問題,都有一定價值。有些問題現在我們可以解決了,有些問題還需要續學習,深入研究,將來去解決。

  五、課堂作業

  練一練第1——5題

  板書設計:

  相遇問題

  同時相對(背)相遇

  速度時間路程

  (和)(相同)(和)

  ⑴70×=280(米)⑶70+60=130(米)

  60×4=240(米)130×4=520(米)

  280+240=520(米)

  ⑵70×4+60×4⑷(70+60)×4

  =280+240=130×4

  =520(米)=520(米)

  答:兩家相距520米。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相遇問題復習資料08-30

植樹問題的教學設計(精選5篇)12-27

《湖心亭看雪》主問題設計教學反思10-27

相遇的句子02-14

相遇閱讀答案07-29

相遇魯迅作文09-08

相遇張愛玲作文11-08

相遇閱讀附答案11-12

相遇與離別隨筆02-15

相遇只因文字隨筆02-1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2020天天堂在线观看 |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 日韩精品中文在线一区二区有码动漫 | 在线网址亚洲精品你懂的 | 亚洲中文字幕久爱亚洲伊人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