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無處不在》教學設計

時間:2021-03-29 17:40:0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恐龍無處不在》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恐龍無處不在》教學設計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恐龍無處不在》教學設計范文

  《恐龍無處不在》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熟練掌握本課生字詞及成語的意思;

  2、了解作者、文體相關常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熟讀課文,把握本文所闡述的事理;

  2、篩選信息,厘清文章內容和說明順序;

  3、通過品析語句與字詞,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科學家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敢于質疑的精

  神,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握本文所闡述的事理

  難點:厘清文章結構和說明順序

  【教學方法】

  閱讀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謎團。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現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入第6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預習提示導入)

  二、預習檢測

  過渡語:首先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

  1、生字詞

  (1)指生讀(學生間互相訂正)

  老師強調易錯字和重點字詞

  臀、褶皺、兩棲、追溯

  (2)學生解釋成語意思

  (3)齊讀生字詞

  2、作者簡介

  過渡語:解決了生字詞之后,我們一起來走進本文的作者——阿西莫夫。

  明確: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3、文體

  明確:事理說明文

  三、整體感知

  過渡語:解決了生字詞,了解了作者后,讓我們一起走進文課的第一篇《恐龍無處不有》。通過預習我們知道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1、本文闡述了什么事理(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預設:恐龍無處不有(提示學生思考:恐龍為何無處不有)

  【明確】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

  過渡語:大家已經知道了文章的事理,那本文是如何一步步闡明這個事理的呢?

  2、請同學們默讀文章,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解決以下問題。

  (1)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恐龍無處不有?

  (2)恐龍是如何跨大洋到達南極的?

  (3)什么是“泛大陸”?請簡述“泛大陸”最后一次的分裂過程。(注意時間詞)

  (4)作者由南極發現恐龍化石一步步展開推理,最終得出了什么結論?

  【明確】

  (1)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

  (2)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

  (3)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

  分裂過程:大約2、25億年前,泛大陸是完整的——在數百萬年以后,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大約在5000萬年前,印度向北移動,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南極和澳大利亞也已相互分離。

  (4)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

  過渡語:通過閱讀課文篩選信息,我們梳理了課文內容,那本文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呢?

  3、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明確】邏輯順序(發現問題——產生質疑——找到答案——得出結論,從現象到本質)

  小結:通過本文我們了解到一個生物學上的發現對推動地質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也證明了不同學科之間是緊密相連的,例如物理學上顯微鏡的發明,促進了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考古學的新發現一次次推動了歷史學的發展等等。

  四、研讀文本

  過渡語:本文作為一篇科技類的說明文處處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科學、嚴謹的特點。

  4、找出文中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特點的詞語,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

  (1)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

  (2)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3)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學法總結】

  說明文中分析某個詞語如何體現語言準確、嚴謹性特點的方法:

  解釋詞語的意思+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該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過渡語:本文吸引人除了它語言的準確性外,還因為它具有生動性這一特點,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使說明文語言生動有趣的。

  5、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試舉出一例,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

  【提示】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馱”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大陸漂移的樣子,使抽象的理論變得有趣、生動、形象。)

  五、拓展延伸

  過渡語:我們除了了解到本文語言科學嚴謹外,也了解到了科學家們思考、處理問題時方法。

  6、以小組為單位,說說本文對你日后思考問題有何啟示。

  (1)要善于聯想、想象。

  (2)發現問題后,根據已有的理論進行大膽的設想。

  (3)多角度思考問題。

  總結語: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去找尋自己的發現。

  六、板書設計

  《恐龍無處不在》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明確文章的說明內容,理清說明的順序,學習本文準確、周密、簡明的語言特色。

  2、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與創新思維。

  (一)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學習本文準確、周密、簡明的語言特色)

  (二)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與創新思維。

  二、教學設計

  (一)導入

  1、恐龍的相關畫面,并解說: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最重的可達90噸(目前的大象只有6噸),曾以900~1200屬類之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稱霸一時。可在6500萬年前,恐龍卻滅絕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種各樣恐龍的化石,那么這些化石會告訴我們一些什么秘密呢?請看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板書課題及作者)

  2、課文標題是《恐龍無處不在》,請你談談讀過題目后有什么樣的結論?

  預設:生:是說恐龍遍布世界各地

  師:南極也有?

  生:南極發現了恐龍化石

  師:在什么時候發現的,具體說說。讀第二自然段。

  師:如果有人告訴我們在南極發現了恐龍化石,你的第一個想法是怎樣的?真實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龍,會飛,飛到南極。

  生4:大陸發生了災難。恐龍遷移而去。比如火山。

  師:為何每塊大陸都有?結合我們學過的科學知識。

  生:是大陸在漂移。把恐龍帶走的。

  師:你們有很多說法,你們覺得哪個理由更有說服力?

  師:看來還是大陸漂移猜想更有說服力。

  (二)初讀課文明確說明內容

  多媒體依次顯示下列問題:

  1、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

  2、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討論:并用簡潔的語言完整回答這兩個問題

  (三)研讀課文理清說明的順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樣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得出結論的。

  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根據各小組學生發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提出問題: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并不適應南極的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

  尋找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不同地區舒適的生活——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

  2、根據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結論?

  結論: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強有力的證據。

  3、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說明的?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推理論證——得出結論

  作者在這里采用的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解剖,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形成板書)

  (四)再讀課文品味周密準確簡明的語言

  過渡:作者之所以能將抽象的科學知識介紹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除用恰當的說明順序,還得益于他周密準確的說明語言。

  (備:如果說優美抒情的散文是華麗的晚禮服,那么平實嚴謹的說明文就是一件樸實的襯衫,如果說優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畫卷,那么平實嚴謹的說明文就是一張嚴密精確的圖紙。)

  1、可老師讀這篇文章,發現阿西莫夫一點都不自信。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

  ⑵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

  ⑶大約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為冰天雪地。

  “也許、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給人不自信之感。你贊同我的意見嗎?

  討論,得出說明用語的準確。

  2、老師發現阿西莫夫有時又太自信了。“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你認為呢?

  討論,得出說明用語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換成“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氣候條件發生較大的變化的時候,恐龍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畢竟有限,而恐龍的胃口實在驚人,更重要的是它們的機體沒有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可以嗎?

  討論,得出說明用語的簡明。

  4、你能從文章中舉出體現說明語言周密、準確、簡明的例子嗎?(指導方法——刪除法、替換法等)

  (五)拓展延伸

  討論:恐龍化石的發現是屬于生物學,而板塊構造屬于地理學,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有新的發現,由科學家這種研究問題的方式,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提示: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大家聯系自己的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來談。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閱讀積累談談感悟或體會。

  備:

  生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謝皮羅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渦總呈逆時針方向,他大膽地推斷這一定與地球自轉有關,并且推斷北半球呈逆時針,赤道不會有漩渦,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他就此發表的論文震驚科壇。

  生2:倫琴發現x射線,對醫學很大的影響,還可做探測機器,測出土層厚度,鋼板厚度,做夜視儀。瞄準器。居里夫人的發現,核電站,軍事上的用途。

  生3:有人把人類社會的發展概括為“兩個蘋果”理論。一個蘋果是砸向牛頓的那一個,它促使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帶來了科學的飛速發展。另一個蘋果是亞當夏娃偷吃的那一個,它帶來了人類社會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類的良師益友,大自然中許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啟發科學家的靈感。飛機、潛水艇、蒸汽機的發明眾所周知。現在科學家模仿蒼蠅的構造發明了微型飛行器,模仿蟑螂的構造

  (六)師總結:

  大家說得很好,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獲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善于聯系,在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事物中尋找內在聯系,這是思維創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發現的必要前提。在我們平時的學習中、生活中,只要我們留心,也常常會領悟到這一道理;如果具備了這樣的思維品質,我們也會在別人不經意的地方有獨到的發現。

  (七)作業布置:

  收集資料,請用《我所知道的恐龍》為題,寫一篇小短文,介紹給大家。

【《恐龍無處不在》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恐龍》課件設計05-06

《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15篇)12-18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15篇)02-17

恐龍世界美術教學反思范文12-26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12-01

教學設計范文03-03

《恐龍的滅絕》教學反思15篇12-19

《離騷》教學設計范文12-25

離騷教學設計范文10-29

觀潮教學設計范文11-1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成AV人影片在线观看 |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天天 | 午夜福利网站你懂得 | 三个少妇的按摩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