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樹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合歡樹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合歡樹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把握母親的形象,理解合歡樹的深刻內涵,理解以小見大和象征的寫作手法。
2、情感目標:感受母愛,理解母愛,珍惜母愛。
教學重點:
1、母親的形象。
2、合歡樹的涵義。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課之前,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這個人是誰?(PPT1)——史鐵生。他的職業是什么?——作家,不對,(PPT1)他的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為什么這么說?1972年,就在他21歲生日那天,一場大病讓他住進了醫院,從此再也沒有站起來,此后又患有腎病,發展成尿毒癥,靠常年透析維持生命。接踵而來的疾病逼他走上創作的道路,在創作中他深入研究存在與命運,殘缺與愛情,生命與苦難,愛與被愛等精神食糧來擺脫生命的苦難。他用殘缺的生命軀體釋放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用生命的苦難點亮思想的光芒。用燦爛的笑容面對人生的不幸,他笑容背后的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今天我們走進他的散文名作《合歡樹》,或許能得到啟發。
二:曲徑通幽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___________的散文。
課文描寫合歡樹的段落主要是?
合歡樹是___________種的?
三:入境感受摯熱的母愛
史鐵生筆下的母親是怎樣的形象?讓我們沉浸到課文的第一部分,感受摯熱的母愛,同學們先聽一段朗誦,聽的同時用筆勾畫出最打動你的細節,從這些細節歸納母親形象的關鍵詞。
母親偉大。
有趣聰明美麗。
堅強執著樂觀。
艱辛無私慈愛。
(作者為什么要寫母親愛美?每個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權利,每個女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更何況像母親這樣聰慧美麗的女子,她本來可以享受幸福,但是幸福隨著兒子的癱瘓而劃上句點,她開始有白發,她因心力交瘁而過早地離開人世,作為一個母親,她放棄了作為人,作為女人應有的幸福,活潑、有趣、美麗的缺失成就了母愛的偉大。)
問:面對這樣母親的愛,作者的情感有沒有變化?
作者的對母親情感經歷從10、20歲的不理解漠視,到母親去世后的愧疚,再到對母愛的理解。
四:出關探討寫作手法
文章到此,母親的事跡寫了,我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也寫了,這已經是一個完整的篇章,可是作者為什么還要寫第二部分,還要寫合歡樹,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文章的第二部分7—12段,再綜觀全文,是作分析。
以小見大:親情是個很大的主題,母愛是種很深的情感,文章以合歡樹為線記敘的那些瑣碎的小事統一了母親的深愛和兒子的真情,愛與被愛的真情借細小的片段和樸素的文字緩緩流淌,這就是以小見大,這也是散文中常用的創作手法。
象征:同學思考對比一下文中:我的成長經歷和合歡樹的成長歷程;母親培育合歡樹的經過與母親支持我的過程;我對母親的情感與我對合歡樹的情感。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其實合歡樹就是我,合歡樹就是母親,合歡樹就是母子間愛與被愛達成理解后的深情,同學們思考,這叫什么手法?象征(溫固知新,我們以前學的哪些文章用過象征,《白楊樹》《行道樹》《雨巷》,什么叫象征?
五:回顧悟出愛的哲理
史鐵生把深沉的母愛和對母愛的贊頌幻化為一顆合歡樹,茂盛地長在小院,所以行文到最后的時候,作者又說到了小孩和樹影,請同學把這段齊讀一遍,思考:如何理解最后一段孩子的“會”與“不會”?
母愛是普遍的,可以延綿。
母愛是獨特的,不可復制。
結束語:同學們說得都很有道理,不管母愛是以何種方式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都應該珍惜,感謝史鐵生,他提醒了我們要用心去感受愛,用理解去培養一棵愛與被愛的合歡樹;他也讓我們明白,歲月永逝,無可挽回,但母愛永存,生命不息。愛,其實你們一直都在獲得,為了不要失去后才感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感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所以,愛你們也需要懂得,最后送一首歌給大家《懂你》,希望大家做一個懂得愛別人,也懂得回報別人愛的“達人”。
合歡樹的教學設計2
《合歡樹》是史鐵生的散文名篇,史鐵生通過對往事的追憶,再現了母親的苦難與堅韌和她對兒子“毫不張揚”的愛。作者在獨自咀嚼命運多年之后,借“合歡樹”這一由實入虛的形象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激與愧疚,更在歲月流轉中獲得了對母親、母愛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徹悟。
本文的教學設計試圖抓住史鐵生散文的情理哲思兼具的特點,借助王安憶對史鐵生作品的認識:史鐵生的散文在敘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情感經過歷煉趨向理性,理性最終孕育著哲學的果實三個方面對文章進行解讀。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文章的思路,讀懂母愛。
2.探討文章中情于理的表現。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探究文章的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作者對母親的感激與愧疚,對母親、母愛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徹悟。
[教學重點、難點]
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主題,破解“一人一樹”內涵。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直接導入
二、整體感知
抓住文章贊頌的主題——母愛
三、品味鑒賞
(一)讀懂母愛
1、既然是表現母愛,那自然要從母親寫起,請同學一起朗讀散文第一自然段,并思考本段作者寫了哪些內容?在作者筆下心中,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明確:文本的第一自然,作者選取了自己和母親的一個生活片段進行描寫。在作者筆下,母親活潑、開朗、要強、愛美,那時候的母親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是幸福的。
2、“二十歲,我的兩條腿殘廢了”,巨大的打擊改變的不僅是我,母親也發生了變化,是什么,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對此你有體會嗎?
明確:第二個自然段,“二十歲,我的兩條腿殘廢了”,母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迅速的變老了,她頭上開始有了白頭發。在此之外,作者還突出刻畫了母親變老的細節,那就是母親總是不斷地重復一句話,“怎么會燙了呢?我還直留神呀!”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嫌棄自己的母親啰嗦、嘮叨,不要嫌棄她動作慢了,反映慢了,也不要嫌棄她落伍了,那是因為你慢慢長大,而她正在慢慢變老。
雙腿的殘疾不僅改變的不僅是史鐵生的生活,這也徹底改變了母親的命運甚至性格,母親“變”了,而隱含在這“變”字后面的恰恰是的母親深沉的愛。
3、在“母親發現我在寫小說”之后,母親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母親說她曾經喜歡寫作,并且回憶我小時候作文得過第一,她頂風冒雪推我去看電影,到處去給我借書。
4、同樣是談到寫作這件事,為什么母親兩次的反映完全不同?
明確:散文的第一自然段,我年幼且健康,我有我的生活,母親也有著母親的追求和美麗,看起來我和母親的生命將要各自綻放精彩。可是我的兩條腿殘廢了,雙腿的殘疾不僅是我的悲劇,更是母親的災難。從那天氣,母親的生活完全被我所占據。
作者筆下,母親的命運是苦難的,但她卻有著堅忍的意志,她對“我”始終默默付出毫不張揚的愛。文章一開始看起來很平淡,但在敘述中流露出來的母親對我深深的愛的情感卻是非常的真摯,王安憶對史鐵生作品評價就曾經這樣概括——在敘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作者用最質樸的語言表現了母愛之深。
板書:在敘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
5、閑筆不閑——老太太們:寫母親是為了主題的需要,作者為什么要用很多筆墨來描寫一群老太太?作者都寫了他們什么?
明確:老太太們始終關心著“我”,她們還把“我”當孫兒看,尤其想到“我”又沒了母親,但她們從來不提及我的母親。不提是因為怕“我”傷心,可是她們終于還是提了,因為她們擔心“我”忘了母親。也正是老太太們的這次“終于”引出了母親的合歡樹。
同時,老太太們對“我”的關心,他們那么歡迎“我”,又表現了家庭的母愛向社會的延伸。作者對母愛的表現,從一個人過渡到一類人,深刻的表現出母愛之厚,同時也完成了情感經過歷練趨向理性的步驟。
板書:情感經過歷練趨向理性。
(二)那棵合歡樹
1、母親為什么會在路邊挖一棵剛出土的樹回家?
明確:母親挖的其實不是合歡樹,是含羞草。母親從來都喜歡這些東西,只是因為我占據了她生活的全部空間,才沒有了它們的位置空間。母親喜歡含羞草,母親不就像含羞草嗎,她溫柔而不張揚,美麗而不耀眼。
2、品讀語言
(1)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2)我搖著車在街上慢慢走,不著急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悲傷也成享受。
明確:什么是故鄉,有土地有母親才是故鄉。什么是家,有母親才是家。沒有了母親,也便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家,沒有了母親的倚門而望,歸家何為?老舍先生曾經說過:人,即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更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又香,卻失了根。有母親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用最質樸的語言訴說自己失去母親的痛苦——母親已經離開我整整七年了。
痛苦漩渦中的作者不愿進小院看一看當年母親種下的如今已經開花的合歡樹,可等他走出這痛苦時,他對自己兩年前的行為表示后悔,雖然他依舊沒有回到小院,但兩次的根本原因已經完全不同了,上次是因為不愿也不敢面對,這次更多的遺憾是不能自己親自搖車進去。作者經過時間的洗刷漸漸從悲傷中走出時,用生命品味到了人生的種種希望與失望、沉淪與拯救,不但不再痛苦,反而成了享受。——理性最終孕育著哲學的果實。
板書:理性最終孕育著哲學的果實
3、樹影和孩子
明確:合歡樹之于孩子完全沒有了她之于作者的深刻的情感,也許那是他童年的玩伴,也許樹影中點滴漏下的日光在他眼中五彩繽紛,我的痛苦也可成為可供玩索的回味與對象。而這也正契合了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
四、小結
母愛使我們感悟生命,生命使我們讀懂了母愛。母愛因生命更顯真摯,生命因母愛越發溫煦。——感悟生命,讀懂母愛。
合歡樹的教學設計3
《合歡樹》是史鐵生懷念母愛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語調,按時間順序分別敘述了作者十歲那年由自己作文獲獎引發的一件事情、二十歲母親為他治病和鼓勵他寫小說的事情以及三十歲以后對母親的那種壓抑在心里、讓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這篇文章被選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系列《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材中。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體事件,體會各種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具體深入理解文章。合作探究“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涵和象征意義。
3、體驗并感悟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母子深情,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母愛,進而學會愛,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體事件,體會各種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2、品讀淡然的敘述背后的情感張力,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3、理解“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涵和象征意義。其中第三點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3-5分鐘)
1、展示“合歡樹”圖片,播放閻維文歌曲《母親》。
2、引導學生對照歌曲內容,聯系自己與母親之間的生活細節。
3、引入課題,介紹作者。
4、利用圖片設置懸念:樹與母愛(或母子深情)有何關系。要求:1、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母子深情。
2、聯想母親對自己的深愛。
3、思考:思想情感的間接表達方式
(1)、引起共鳴,激發學習興趣。
(2)、明確本課學習目的及重難點。
二、合作探究(20-25分鐘)思考如下問題:
1、理清課文主要內容。
2、理解象征手法。
3、領會課文借“合歡樹”抒發情感的方法。
4、感悟文中通過樸實的語言所傳達的母子深情。
三、交流反饋。
1、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次快速閱讀課文,并劃出自己認為關鍵的詞語。
2、分組討論,確定小組發言人,回答問題。
3、選擇一個母子間對話情景,分角色表演。
四、拓展深化。(5-10分鐘)
1、聯系生活實際舉例。
2、自由發言。
要求:1、學會運用象征手法表達情感。
2、領會母愛,基于回報。
五、實訓提升(5分鐘)
布置作業:
小作文訓練(200-300字)
敘述一件事來表達母愛,當母親節來臨之際,我打算送母親一件禮物來回報母親。
學生寫作
1、從細微處去發現母愛。
2、運用象征手法。
板書設計
合歡樹
史鐵生
母愛子愛樹:給“我”看病為“我”借書推“我”看電影鼓勵“我”寫作
子思母思樹:悲傷也成享受不愿看合歡樹,后來又想看兒子=合歡樹=母親
亦母亦子合歡樹,一枝一葉總關情。
教學反思
建構“共享式”的課堂教學新境界。“共享”就是“對話交流”。師生雙方互相傾聽,共同參與,達到教學相長。因此,在課堂上我給學生足夠的自由討論的時間,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學生的發言精彩紛呈。重點內容,教師重錘敲打。
感悟品讀環節,倡導主體性的閱讀氛圍,以讀帶講,讀出個性,讀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反復的讀和體驗,使教學內容成為開放的、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
本課教學通過歌曲及活動的設計使學生再度體驗母愛,很多學生淚眼婆娑,紛紛表示好好學學習,感恩父母。收到了極好的教育效果。總之,語言是活的,課文是生動的,學習是愉悅的'。語文學習充滿了生活和生命的氣息。
合歡樹的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體驗并感悟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母子深情,引導學生學會愛、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2.引導學生對作品樸實的文風、精美的構思,以及巧妙的象征手法等進行有選擇的主體性研讀和品味。
[教學重點]
理解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涵和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以朗讀帶動理解;師生共同研究、探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查閱《現代漢語詞典》、《百科知識全書》和上網等途徑,了解合歡樹。
2.課外閱讀史鐵生《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等相關文章,走近作者的心靈世界,鋪設感悟品味課文的情感基礎。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我們欣賞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柳的風韻,我們瞻仰過“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們也遙望過“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梅的倩影。樹,是大自然中一道美麗的風景,更是人類心靈的一道美麗的風景。合歡樹在史鐵生的心中揮不去、抹不掉,永遠烙在他的心中。
二、散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導語”,明確:這是一篇懷念母親,頌揚母愛的文章。
2.散讀課文,初步感受:史鐵生傳遞給我們的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母愛?
三、品味母親的形象美
1.推薦一名學生朗讀直接描寫母親的段落(1-3節)。
2.圈點,思考:哪一處細節最讓你感動?
3.自由發言,交流要點。
母愛是偉大的,也是無私的,她沉浸于萬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間。她就像一場春雨,一首清歌,潤物無聲,綿長悠遠。讓我們深情地道一聲“母親,您好!”“媽媽,我愛您!”
四、賞析文章的構思美
思考:為什么不用《我的母親》為題,而用《合歡樹》為題?
1.引導學生找出關于“合歡樹”的筆墨。(讀一讀,劃一劃,議一議)
共有四處:
(1)通過鄰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歡樹;
(2)寫合歡樹的由來,似乎是當初誤以為的“含羞草”,歷經變遷,長成一棵樹影婆娑的參天大樹;
(3)通過剛來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寫合歡樹的影子;
(4)文末,再次通過那個孩子長大后憶起童年往事時會跑去看那棵合歡樹,卻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怎么種的。
2.深入理解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涵和象征意義。
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相機點撥。
(1)母親為什么要栽這棵合歡樹呢?
(2)大家看看合歡樹的成長經歷和作者的成長經歷,比較一下是否有相似之處。如果有,有哪些相似之處。
(3)為什么我后來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歡樹?
(4)如何理解“悲傷也成享受”這句話的含義?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注意從課文中找依據)
要點:
(1)合歡樹是作者個人命運的寫照,也是母愛的具體的體現物。母親把對兒女的疼愛融入在對合歡樹的精心呵護和培育中。合歡樹從弱小到長大長強長壯與史鐵生由殘疾到對生命有所感悟,堅定地活下來有相似之處。
(2)合歡樹是觸動作者思念母親的物,它是母親活在人世的見證。作者的綿綿情思,將與之永遠“合歡”與共存。
(3)合歡樹融入了作者對母親無以回報的愧疚之情。母親為他付出太多太多,犧牲了一個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業、生活和愛情。如果自己不殘疾的話,母親的生活會是另外一種樣子。
(4)母親的去世讓人悲傷,合歡樹里有作者對自己命運的一種感傷,傳遞出人事代謝的無奈之感。但深摯的母愛卻始終溫暖鼓舞著作者,感傷過后對生活充滿更堅定的信念。
五、歸納寫法,積累閱讀經驗
我們來回憶一下,這篇文章寫了什么內容,主題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由此概括這一類散文的寫法。
以物來命名的散文,有以下幾個特點:
1.物融入了一段故事,而且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2.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在里面,是內心情感的物化。
3.作為一種象征,借物來表現高尚的品格。如冰心的《小桔燈》,茅盾的《白楊禮贊》。
六、布置作業:
1.查找有關“母愛意義”、“生命意義”的精彩語錄,摘抄在閱讀筆記上,誦讀品味。
2.閱讀史鐵生其他作品,寫一篇隨筆。參考話題:(1)與史鐵生對話(2)由史鐵生想到的
板書:
感悟生命
一亦
枝子
一亦
葉母
總合
關歡
情樹
教學說明
千百年來,古今中外許多圣賢先哲思考過生命豐富的內涵,許多文人學士寫過闡釋生命多重意義的文章,啟迪人們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在新的世紀里,善良的人們更加珍視自己的生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生命這一人類的重大主題。然而,一些人也因為種種原因常常誤解生命、輕視生命、虛度人生。《合歡樹》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闡述了作者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人的殘疾最可怕的不是肉體的殘疾,而是精神的殘疾。母親用她人性的光輝支撐著、激勵著兒子由精神的殘疾走向精神的健全,邁入人生的新境界。這是怎樣一種讓人刻骨銘心的母愛?作者選取合歡樹作為情感象征的意象,含蓄蘊藉,因而也正是本文教學重點所在。
建構“共享式”的課堂教學新境界。“共享”就是“對話”,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對話,同時也互相傾聽,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分享,達到教學相長。因此,在課堂上我給與學生足夠的自由討論的時間,給予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體現教師適時點撥和對學生肯定鼓勵的積極作用。
李政濤在《傾聽著的教育》第一段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張揚讀者個性,強調學生閱讀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斷”“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問”。教師用一成不變的標準答案去約束學生的不同見解,甚至用“請君入甕”法強迫學生接受預設的唯一結論,那是扼殺“讀者個性”的。
二期課改倡導主體性的閱讀氛圍,讀出個性,讀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理解,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是尊重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內涵,我注入體驗性學習的機制和方式,使教學內容成為開放的、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重點突破,重錘敲打,在主客體的交融體驗學習中,使學生嘗試到每一次學習體驗都是生命意義的升華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學生的發言精彩紛呈。熱烈的交流帶給學生的是心靈的撞擊、道德的陶冶和生命價值的思考。
語言是活的,課文是生動的,學習是愉悅的。語文學習充滿了生活和生命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