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

時間:2022-06-18 14:43:5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背誦本詩。

  2、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3、通過學習了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并進一步探究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同風格。

  4、學會通過反復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補充聯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

  重點:

  通過學習本詩了解鑒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難點:

  “坼”“浮”字妙處的理解。

  課時計劃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復習導入

  讓學生齊背《登高》,問:這首詩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意象: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歸鳥、落木、長江

  意境:沉郁悲涼(蕭瑟凄涼),雄渾開闊。

  情感:長年漂泊,老病孤愁,時世艱難,憂國傷時。

  今天我們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誦讀、整體感知(學生個人朗讀,集體齊讀,試背)

  朗讀的節奏及重音處理: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三、賞析指導

  (一)知人論世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

  (二)初知意象

  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

  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宏大

  孤舟——孤單漂泊

  (三)置身詩境

  過渡:有的詩歌意象常見,且通篇基調一致,這樣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相對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陽樓》,用到的是比較少見的意象,而且這些意象之間,具有較大的跳躍性,尤其是從開闊博大的“吳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狹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借助聯想和想象,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審美享受。這就是置身詩境的方法。

  讓我們借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

  參考: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布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欄桿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四、布置作業:

  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并背誦默寫杜甫的《閣夜》《旅夜書懷》。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詩歌賞析的能力,把握本詩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2、領會《登岳陽樓》通過描繪雄偉壯闊的藝術境界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詩人感受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2、學情分析

  所教學生是農村學生,理解詩歌和欣賞詩歌的能力相對弱于城市學生,但借助多媒體的力量,相信學生會有大的提高。

  3、重點難點

  把握詩中的經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問撩情,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回顧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人有“詩圣”之譽,其詩有“詩史”之稱。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三、知人論世,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巳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誦讀并默寫這首詩

  這首詩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深沉緩慢。

  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包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

  頸聯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

  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五、賞析詩歌

  1、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①翻譯

  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俯仰江山。

  ②“昔聞”“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早聞洞庭盛名,早有渴望盡興一游的夙愿,然而無奈戰亂頻繁,身世漂蕩,到了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③首聯側重寫洞庭湖水面廣闊,汪洋萬頃。

  2、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譯

  大湖廣闊浩瀚把吳楚兩地東南隔開,天地象在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蕩漾。

  ②“坼”“浮”兩個字煉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蕩漾。廣袤數千里的吳、楚兩地就因為有了這個湖,一下子斷裂為二,這氣勢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飄浮在這湖水上面,緩緩行進,這景象又何等宏麗。

  這兩個字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宏偉奇麗的景色,給讀者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面。

  曹操詠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海》) 體現了一種“雄渾闊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聯 “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宋代劉辰翁語)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

  ③頷聯側重寫洞庭湖氣勢宏大,吞吐乾坤。

  3、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譯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頸聯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聯系尾聯,試分析這種表達技巧的作用。

  從頷聯到頸聯,詩的意境從寬闊轉到狹窄,但這兩聯是相輔相成的。清代史學家浦起龍說:“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到尾聯,意境又轉到寬闊,詩的前后相互襯托,全詩意境構成一個整體。

  ③試分析頸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人面對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飄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詩人抒發了一種憂己傷世無限悲苦之情。

  4、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①翻譯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涂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②尾聯在抒發個人悲苦的感情上發生了什么變化?體現了詩人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尾聯中,詩人在凄苦萬狀的情況下登樓觀景,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不禁涕淚縱橫,難以抑止。這種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詩的意境從狹窄轉到寬闊,由個人的悲苦轉而想到國家的衰頹。由此可見,詩人總是不會停留在個人痛苦上,他總是以國事為念,體現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關心國家命運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總結全詩

  1、主旨意境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時所見所感。詩人通過對洞庭湖浩翰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繪,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意境宏大,情調悲壯,是登岳陽樓的千古名篇。

  2、藝術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遠,風格沉雄悲壯

  ②全詩對比強烈,對仗工整

  ③用詞精當,含意深刻。

  七、課后練習

  熟讀、背誦這首詩,在朗讀中進一步理解全詩的意境和感情。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一、課程導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李白的送別詩,現在我們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陽樓(其一)》,這是陳與義的一首七言律詩。(轉身板書)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題目的意思,登岳陽樓就是登上岳陽樓游玩的意思,這里的其一是指詩人一共寫了兩首,這是第一首。下面我們再看看作者陳與義的相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

  請大家看到課本的注釋部分,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在北宋時做過官,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后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曾寫過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賞,并由此受到器重。這首詩還是比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學們跟我把這首詩讀一遍。

  三、整體感知

  老師帶讀詩文。

  四、詩文賞析

  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這兩句交待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樓所見之景。“簾旌不動夕陽遲”由近及遠,近處岳陽樓上的“簾旌”沒有風而靜止不動,遠處的夕陽在緩慢下沉。初臨此地,面對這樣的景色,詩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國家政治,北宋就像這即將落下的夕陽,再沒有辦法挽回,這是對時局的一種感慨,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上句“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下句寫了在傍晚時徘徊在岳陽樓這個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樓有感,不禁想起了關于岳陽這個地方的故事來,想當年三國時期的吳與蜀正是在此地因爭奪荊州而兵戈相見。在這樣有山有水的岳陽樓畔,詩人沒有盡情享受山水之樂,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現了詩人的舉動,在傍晚時,詩人只在岳陽樓畔徘徊。再聯系一下當時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那是北宋滅亡三年后,想到這大好河山已經易主,那種愛國之心使得詩人在這里徘徊,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時局,感慨萬千,“徙倚”二字將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詩人不遠萬里來到岳陽游玩,靖康之變三年來,自己如今站在樓上還眺望著遠方。此處“萬里”和“三年”一虛一實,交待了詩人來到此處登樓的路途及具體的時間。其中,“還望遠”不僅僅只是詩人登樓的望遠,也是詩人聯想當時國家政治危亡,對將來的一種迷茫之感。這兩句詩人聯系時局,表達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心緒。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北宋已經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滄波”既寫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同樣也是詩人對當時國家政治局勢的一種暗示。國破家亡,悲從心來。

  中心思想:這首詩寫了詩人登樓的所見所感,雖是抒寫到岳陽樓游玩,但心系國家政事,憂國憂民,借登樓來譜寫了一首愛國詩篇。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 篇4

  一、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二、朗讀古詩

  讀準字音及節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確大意。

  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涂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孤舟——孤單漂泊)

  3.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

  四、緣景明情

  1.首聯體現出作者怎樣的感情呢?

  (詩人身臨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現了今日得上岳陽樓一償夙愿的喜悅。)

  2.頷聯具體描寫了什么景象?表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體描寫臨樓縱目洞庭湖的壯闊景象。 表現出詩人壯闊的情懷和氣吞山河的氣魄。)

  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4.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嘆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生動地表現出詩人關心人民、關心國家的思想感情。)

  5.學完這首詩后,你最喜歡哪一聯?為什么?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 篇5

  一.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設計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指導思想,根據新課標及新教材的要求,運用任務型教學途徑,設計自主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學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詩歌方法,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語文課上得生動活潑,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真正實現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既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維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責任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重在于教會學生“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詩歌的方法,讓學生關注寫作背景,把握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過學習積累一些詩歌中常出現的意象,走進詩境,感悟作者情感,從而達到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價值的教育。

  三.學情分析:

  知識準備:布置給學生關于所要學習篇目的作者,讓學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關作品和思想,通過搜集達到學生提前了解的過程,也能很好的為營造輕松、自主的課堂效果做準備。

  能力準備:通過了解作家相關作品和思想,讓學生在預習所要上的篇目時能夠主動思考,做到觸類旁通,在教師教授期間,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難點的能力,達到課堂的實效性。

  情感準備:愛國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讓學生感悟不同詩人所表現的愛國情懷,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結。

  四.學法指導:

  1、了解作家作品、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復吟誦,掌握詩歌節奏,把握詩歌的景與情,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3、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采用感悟、討論和講析相結合的方法。

  4、教師點撥法。對于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體味詩歌內容。

  2、體會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旨。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欣賞詩歌,就必須有一定的方法。因為詩歌作為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它有“文學之母”、“語言的鉆石”之美稱。要想體味詩歌的魅力,就必須能準確把握詩歌內涵。今天,我們運用學過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之法來欣賞杜甫的這首《登岳陽樓》。

  二、知人論世,背景介紹

  1、學生出示自己查閱的作家作品簡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檔案。

  2、教師做相關補充。

  三、學生整體感知,教師進行方法指導

  1、誦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抓關鍵字,感知字面意思,口頭表述;

  3、聯意象——學生發揮想像,想像詩歌描述的畫面;

  4、觸摸詩人 , 知人論世, 置身詩境 ;

  四、具體鑒賞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鑒賞)

  1、首聯表面意境簡單,其實寓含深意。運用“知人論世”之法,試作分析?

  方法:學生感悟,交流討論(師提示性引導,可聯系第三聯來結合體會)

  【明確】:

  ①重點抓住“昔”“今”

  ②聯系背景及詩人

  詩人用了“昔聞”告訴我們過去聽說過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但由于戰亂頻繁,身世漂蕩,這個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實現。通過“今上”寫出了自己初登岳陽樓的喜悅之情,其實意在抒發自己早年抱負難以實現的苦悶!杜甫一生坎坷,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至今卻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還有喜悅?可謂百感交集!

  2、第二聯是千古流傳名句。請把本聯與孟浩然的詠洞庭之名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之名句作一對比,看哪首詩的意境寫得更好?

  (師可提示孟詩與杜詩的描繪洞庭景物的范圍、胸懷)。

  【明確】:孟浩然的詩句寫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氣勢和蓄勢,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杜甫這一句詩的氣象則更為闊大,其氣度胸襟可說是“雄跨古今”。吳越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為東南兩地,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蕩著大地長天,一“坼”一“浮”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由自然之景寫出自己心憂天下的博大胸懷!所以杜甫的更好!

  3、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詩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試分析作者此聯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師提示何謂寬闊到狹窄的意境)。

  (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法體會)

  【明確】:

  ①由洞庭的廣闊壯麗之景到個人的遭遇與境況。

  詩人寫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為家,遠離親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②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傷其凄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

  4、第三聯中詩人把自己的身世經歷融入里面,表達自己黯然凄涼的心境,詩人僅僅是因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涼嗎?聯系尾聯作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法體會)

  【明確】:

  ①通過個人而想到國家,(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

  ②個人顛沛流離,老病孤舟,無人賞識,國家戰事頻繁,生靈涂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狹窄轉為開闊!

  5、教師引導學生綜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詩主旨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明確】:通過登岳陽樓的所見所感和對洞庭湖浩瀚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寫,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五、課堂小結:

  杜甫以其沉郁頓挫的風格,通過情景相襯的方式寫出了自己的苦悶心情和對國家百姓的擔憂之情,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相交融,悲傷卻不消沉,沉郁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高尚的愛國詩人形象,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六、作業:

  1、將本詩改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

  2、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杜甫的《閣夜》

  七、教學反思

  1、在一些重點字的理解上師生應多交流,如詞中“坼”和“浮”作者通過這兩個字到底是為了描繪一幅怎樣的圖景,教師應該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感悟,促進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2、在意境和方法的把握上教師的點撥要到位,采用怎樣的方式要提醒學生,這樣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自我感悟和提升!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 篇6

  知識目標

  1、背誦本詩。

  2、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3、通過學習了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并進一步探究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同風格。

  能力目標

  學會通過反復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補充聯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詩歌賞析的能力

  教學重點

  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教學難點

  詩人的愛國情懷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藥維持生命。

  二、詩歌賞析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三、總結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4、激發學生靈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積累。

  5、背誦并默寫。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象,再現詩歌畫面。

  教學方法:

  誦讀法,聯想法,點拔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 指導學生自讀詩文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有《簡齋集》《無住詞》。

  《岳陽樓(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變”發生,宋代詩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變動。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天涯淪落。詩人在他逃難三年之際,登上了名勝岳陽樓。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指導學生注意把握節奏、韻律及感情基調。

  3.學生自讀詩歌,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4.指名1-2名學生朗讀詩文。其他學生評介。

  二、小組合作討論,再讀詩文,回答問題。

  多媒體顯示

  1. 首聯與頷聯是景物描寫,對下面詩句的情感表達有什么作用?

  2.頸聯明顯是學杜甫《登高》句“萬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但陳與義并不生吞活剝,詩中以“萬里”對“三年”,表達出哪些信息?

  三、 課堂小結

  陳與義與杜甫相同的人生現遭際,同時都有機會登臨名勝——岳陽樓,都為人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這是歷史的巧合。

  四、 布置作業

  xxx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登岳陽樓》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詩人時年57歲,身患重病,離去世僅二年。詩人歷經滄桑,年老多病,獨登此樓,感慨萬千。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渺渺,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寫景氣勢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學習古詩藝術手法的典范,是培養古詩鑒賞能力的好教材。

  (二)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幫助學生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學習情景交融的手法,體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3、培養對詩歌的意境、煉字的分析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體會煉字的妙處。

  二、說教學設計

  我的整節課進行了階梯性問題設置,先通過情感誦讀法讓學生整體感悟詩人思想感情。

  其次通過自研自探整體解讀整個畫面及特點,再通過合作探究進行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的突破,整個設計富有層次性,符合學生學習活動的思維規律。

  三、說教法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課既然是技能課,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而新課程理念同樣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于此,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2)誦讀法——反復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3)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4)質疑設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5)追問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誦讀法是古詩鑒賞的基礎,通過誦讀可以體會格律詩的韻律美,可以初步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作品風格,因此,誦讀的方法要靈活多樣,有教師范讀,學生范讀,全班齊讀,小組齊讀。有誦讀全篇,又有品讀名句。討論法點撥法和引導學生分析鑒賞古詩的基本方法。討論法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的這次課討論的方式較多,有小組討論、大組討論、師生對談等。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四、說教學程序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這一點。

  這節課主要采用新課改所倡導的“五步三查式”進行教學,獨學是學生自主預習思考的過程;對學是學生間檢查預習效果的過程;群學是學生之間討論課文重難點的過程;展示是全課的中心環節,是學生們消化理解本詩的最重要的環節;質疑、點評時學生之間答疑解惑、補充疏漏、思維碰撞的環節,也是學生詩歌鑒賞能力提升的一個環節;整理學案是學生總結歸納本節課知識要點的環節。

  因此,這節課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生才是整個學習活動的主導者、推動者。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置身詩境,借助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

  2、品味詩句,領略詩中所寫景物特點,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達到緣景明情

  3、學習本詩從而了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不同的風格。

  教學重點

  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學難點: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如何品味“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

  教學方法:

  1、誦讀、質疑、探究法。(因為是選修課,教法上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

  2、比較閱讀。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詩的意境和創作風格,把李白的詩歌創作特色進行比較無疑是切合實際的作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讓一座樓名傳天下。曾經,孟浩然一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讓人們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將再次把我們的思緒帶到那廣袤無邊壯闊無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讓我們放飛我們的思緒,張開我們想象的翅膀,走進詩歌《登岳陽樓》,走進詩人廣闊的胸襟。

  二、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讓一名學生主動朗讀詩歌(從語音、語速、語調、情感等方面進行簡單評價、指導)后,老師范讀(或放錄音)

  2、齊讀詩歌,初步熟悉內容。

  3、學生邊自由朗讀,邊自主質疑字詞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預設字詞質疑:

  坼:分裂,引申為劃分。乾坤:天地。戎馬:軍馬,借指從軍、作戰。

  軒:窗戶。涕泗:涕,眼淚;泗,鼻涕。)

  (過渡語)通過字詞理解,我們能基本弄懂詩歌內容。其實我們欣賞詩歌還要學會抓景物、悟情感,現在我們就來“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三、探究學習

  (一)、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

  1、小組合作探究:

  從詩歌中,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提示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繪、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并說說詩歌畫面中傳達出的情感。

  (學生充分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匯報成果)

  (學生回答的要點:

  描繪詩歌畫面:詩人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陽樓,只見波濤萬頃、巨浪千層,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晝夜漂浮在湖上,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好一個雄偉壯闊、氣勢磅礴的洞庭湖!廣闊無垠的天地下,詩人獨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陽樓上,越發顯得孤單渺小,詩人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國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淚縱橫。

  體悟到的情感:對親戚朋友的眷念之情,對年老孤獨的悲傷之情,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之情,對無以報國的自責之情。)

  (在學生體悟詩中的情感時,教師相應地提供寫作背景:

  大歷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獨自登上了這座樓,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寫下這首千古名詩《登岳陽樓》。)

  2、明確要點:(板書)

  自然景物岳陽樓

  洞庭水壯闊廣大

  人物景況涕泗流凄涼落寞

  無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親友離散,漂泊無依;年老體弱,窮困潦倒)

  戎馬關山家國之憂(國家危難,百姓涂炭)

  3、背誦全詩(在理解的基礎上記誦)。

  (二)、自主探究:

  1、賞析名句:通過學習,你肯定對一些詩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寫景的詩句來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品味“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處。)

  (提示:可從煉字、景、情方面思考)。

  煉字:“坼”字,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景:寫出洞庭湖廣闊無垠,煙波浩淼,意境壯闊,氣勢極大。

  情:詩人有不滅的濟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這兩句詩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2、讀了本詩,你對詩中所寫的景和所抒的情還有什么疑問?或者說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說說你的看法……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提出的疑問有:

  1)作者第二聯所描繪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渾壯闊,是否與第三聯所抒悲涼情感不相協調呢?這怎么理解?

  (學生討論、回答,要點有):協調。空闊的境界,往往能激發人們的飄零之感。洞庭湖壯闊之景讓詩人杜甫感覺到個人的渺小孤獨,這是一種以壯闊之景寓悲涼之懷的抒情境界。

  (詩人觸景傷懷,用了壯景襯哀情的手法。)

  2)、詩的開頭好像是高興的,但后來卻如此悲傷,開頭是否與后來的情感不協調?簡要說明理由。

  (學生討論、回答,要點有)協調。首聯今昔對照,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悅之情。

  四、課堂小結:

  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里,故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郁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充分地表現出杜甫沉郁的風格。

  五、布置作業

  1、默寫《登岳陽樓》

  2、拓展學習: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并背誦默寫杜甫的《旅夜書懷》。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本詩

  教學重點

  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我們曾經學習過杜甫的《登高》一詩,大家還能背下來嗎?(學生齊背)對,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學能不能說說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抒發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讀背誦

  1、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聽讀。

  2、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下面兩聯說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3、學生朗讀背誦。

  先教師范背,再學生個人朗讀,集體齊讀,試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結合下面的注釋理解本詩。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

  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

  孤舟——孤單漂泊

  五、置身詩境

  現在就讓我們借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畫面描述出來?

  教師預設: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布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六、課堂小結

  《登岳陽樓》寫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于如愿了。可這次卻不是專為游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過,詩人已經不是年輕小伙子了,而是拖著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里,我們就能體會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語的巧妙。洞庭湖愈壯闊明朗,詩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涼,因為登樓遠眺的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北方的戰事,已經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使得他老淚縱橫,久久低回。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他那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著我們。

  多媒體顯示:

  “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別林斯基)

  七、布置作業

  背誦本詩。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11-10

《登岳陽樓》課文優秀教學設計11-22

登岳陽樓的教學設計11-28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01-14

《登岳陽樓》的教學設計07-08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08-24

《登岳陽樓》 教學設計07-29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11-10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范文11-2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香蕉本道久久精品 | 最新免费Av网址在线播放 | 色yeye网址在线观看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专区 |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