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擺計時的鐘》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用擺計時的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材簡析
《用擺計時的鐘》是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間》中的第六課。在本單元前面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探究了日晷、蠟燭鐘、沙漏、水鐘等一些簡易的時鐘,初步形成了“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的機械運動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的科學概念,然后再來學習計時更準確的擺鐘,對學生更有吸引力,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的興趣。
本課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擺鐘的構造,初步知道擺鐘計時的原理,并通過測量,發現擺鐘的擺每分鐘擺動60次,通過重復測量,讓學生明白“同一個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接下來要求學生自己制作一個擺,并重復測量一分鐘擺動的次數,通過實驗,發現“不同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不同的”,并探究影響擺擺動次數不同的因素,最后制定出實驗研究方案。
通過鉆研教材,我發現這一節的內容比較多,再加上要準確測量制作的擺一分鐘擺動的次數,要求很高,難度很大,所以一節課很難上完教材要求的內容。因此,我對教材稍作了一個調整,把“制定影響擺擺動的因素的實驗研究方案”放到下一節的內容中去,先制定計劃,接著就進行實驗。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學生能認識擺鐘及其結構,初步知道擺鐘計時的原理。
2、學生能夠探索擺鐘擺動的規律,發現擺的等時性。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擺及實驗,分析數據發現擺的規律,同時推測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擺錘擺動的觀察、親手制作擺的實踐,以及對影響擺擺動的因素的猜想和思考等一系列體驗活動,能夠實事求是觀察、記錄和分析數據,體驗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重點:通過一系列活動探索擺擺動的規律,發現擺的等時性。
難點:學生準確測量自己制作的擺一分鐘擺動的次數,及理解擺的等時性。
學習者特征
目前,五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科學知識,具有研究科學的一些能力,他們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想法,而且這時的學生接觸的新知識也比較多,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該課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進行探究活動,來觀察現象,研究得出規律。
教學策略
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教學評價
方式策略
學生實驗及結果匯報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擺鐘、秒表、記錄總表
學生材料:鐵架臺一個、細繩一根、螺母一個、秒表、實驗記錄單
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新課
1、觀看課件,回憶學過的計時工具。
1、課件展示我們前面學過的日晷、沙漏、蠟燭鐘、水鐘的圖片,指出這些簡易的`時鐘只能讓人們知道大概的時間。
2、用課件展示一擺鐘的圖片,并指出擺鐘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鐘的精確度。
3、提出疑問:擺鐘為什么比其它的計時工具都要精確?它是怎樣計時的?(引出課題)
開門見山點出要學習的內容,并用疑問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認識擺鐘的構造并了解其工作的原理
1、學生回答。
2、學生猜測。
3、觀看視頻,思考擺鐘的工作原理。
4、了解擺鐘的內部結構。
5、說說擺鐘是怎樣計時的?
1、讓學生觀察擺鐘的圖片,說說擺鐘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從而引出擺錘、擺繩。
2、提問:鐘擺的擺動與指針的走動有關系嗎?
3、播放視頻,讓學生觀察擺鐘的內部運動情況。
4、出示擺鐘的內部結構圖,指出各部件的名稱。
5、展示擺鐘運動的flash,讓學生說說擺鐘是怎樣計時的?
通過視頻和結構圖這些直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容易明白擺鐘的工作原理。
三、探究活動(一):鐘擺擺動的規律
1、學生測量擺鐘一分鐘擺動的次數。
2、學生和老師一起測量。
3、重復測量擺鐘一分鐘擺動的次數。
4、學生回答:
A、擺鐘一分鐘都擺動60次。
B、同一個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相同。
5、學生猜測,并說出理由。
1、提問:鐘擺的擺動有什么規律嗎?
a、數一數,擺鐘的擺一分鐘擺動多少次?
b、在測量前,請問同學們,怎樣算擺動了一次?
2、老師和學生一起測量鐘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同時強調要點。
3、那同一個擺每分鐘擺動得次數相同嗎?再數一次,看看還是這個結果嗎?
4、對比兩次測量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5、提出疑問:是不是所有的擺都是一分鐘擺動60次呢?
6、同學們可不可以自己制作一個擺,來測量一下它一分鐘擺動的次數呢?
通過數數活動,讓學生明白什么叫擺動一次,并通過結果總結出擺的等時性。
四、探究活動(二):自制一個擺并探究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1、學生回答。
2、學生制作擺并認真觀察。
3、學生匯報并討論。
1、提問:我們怎樣去制作一個擺?
2、讓學生制作一個擺并擺動擺,讓學生觀察,要像鐘擺一樣的擺動,需注意一些什么問題?
3、讓學生匯報擺動擺時出現的問題并討論解決的辦法。
4、教師總結:
①擺線要拉直,不要彎曲;②擺錘要輕放,不要加力;③擺幅要適中,不要太大;④擺要和鐵架臺平行,不要碰擊鐵架臺。
通過這個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探究活動(三):探究自制的擺的擺動規律
1、學生回答。
2、學生聽老師的要求。
3、各小組利用秒表測量,重復測試并且記錄結果。
4、學生思考,總結規律:不同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不同的。
1、提問:你們想知道自己制作的擺每分鐘擺動幾次嗎?如果你想測量,打算測量幾次?為什么要重復測量?
2、老師幾點提示:
a、教師出示秒表,演示秒表的用法。(按右鍵開始和結束,按左鍵清零。表中間的鍵請不要動。)
b、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并把測量的結果填在記錄表中。
c、看哪個小組做的又快又好,做好的小組由小組長上來把結果記錄到ppt的表格中。
3、學生開始測量并記錄數據。
4、提問:看著這些數據,你們有什么發現?
5、總結出擺鐘的規律:重點是同一個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大致相同,所以擺鐘能比較準確計時。(回應導入時的問題)
通過這個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數據和總結規律的能力。
六、探究活動(四):探究影響擺每分鐘擺動次數的因素
1、學生大膽猜測并討論。
1、讓學生大膽猜測:造成不同的擺每分鐘擺動次數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老師總結:可能是擺繩長短,擺錘輕重,擺幅大小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七、小結
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獲。
1、今天,你們學到了什么?
2、由于時間關系,不同的擺在單位時間內擺動次數不同,究竟與什么有關呢?我們下節課繼續研究。
引導學生歸納本課的學習,激發他們繼續研究影響擺鐘快慢的因素。
板書:用擺計時的鐘
同一個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
不同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不同的
猜測: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擺繩長短
擺錘輕重
擺幅大小
【《用擺計時的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花鐘》教學設計【熱門】12-29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12-26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12-26
《用彩墨畫魚》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12-23
《太陽鐘》教案課件優秀教學設計04-20
《花鐘》教學設計精選15篇12-29
《花鐘》教學設計(合集15篇)12-29
畫鐘面——時針、分針教學設計02-09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設計(9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