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方案

時間:2021-07-27 12:03:3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5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會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及互動性。我們應該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5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課程的地位和任務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最基本,最普遍的運動形式及其相互轉化規律的科學。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具有極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論滲透在自然科學的一切領域中,應用于生產技術的各個部門,它是自然科學的許多領域和工程技術的基礎。因此,我院將"大學物理"列為各專業的一門必修的統設公共基礎課。 課程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是:

  1。使學生對物理學的基本內容有較全面,較系統的認識。即學生通過學習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實驗課教學,了解自然界比較完整的物理圖象,對物理學 所研究的各種運動形式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有較全面,較系統的認識,對物理學的當代發展和成就以及物理學在工程技術中的應用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學生在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訓練;使學生掌握基本物理實驗技能;使學生對科學實驗在物理學研究和發展中的作用有正確的認識。

  3。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幫助學生增強愛國主義觀念并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4。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工程技術以及今后知識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學基礎。

  二、課程的特點和教學要求

  本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課。根據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培養應用型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目標,并參照近年來國際上物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趨勢,本課程應具有以下的特點:

  1。保持物理學的核心內容系統,完整;在講授經典物理學的有關概念,規律時盡早介紹相應的近代物理學的觀點;注意增強對當代發展較活躍的物理學領域的成果和進展的介紹。

  2。以中學物理為起點,注意知識銜接,避免簡單重復。

  3。本課程應安排在高等數學講授完微商和不定積分的有關內容之后開始。應注意訓練學生使用已掌握的高等數學知識來表達物理規律,分析和處理物理問題。對學生計算能力的要求應適當。

  對本課程教學內容的基本要求分為以下三級:

  1。深入理解,熟練掌握(屬較高要求):

  規定為深入理解或熟練掌握的內容,要求學生在學習后能準確,完整地理解有關物理概念,規律的表達及其依據的現象,實驗,能運用這些概念和規律,熟練地分析和解決一些問題,包括某些帶有綜合性的問題。

  2。理解,掌握(屬一般要求):

  規定為理解或掌握的內容,要求學生在學習后能依據這些概念和規律進行簡單的分析,判斷,能應用所學的公式進行計算。能正確地調整和操作有關的常用物理實驗儀器,能應用處理實驗數據的有關方法。

  3。了解(屬較低要求):

  規定為了解的內容,要求學生學習后知道其所涉及的物理現象,概念和規律,能識別其主要特征,方法和結論。對當代物理前沿專題部分標明的有關概念的定義能夠識記。

  三、學時與作業

  本課程共需64學時

  學時分配如下:

  第八章靜電場 26學時

  第九章磁場 20學時

  第十章電磁感應與電磁場 10學時

  總復習 8學時

  四、大學物理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及基本要求

  1、理論核心部分

  教學內容

  教學的基本要求

  緒論物理學與我們周圍的世界

  周圍世界中形形色色,絢麗多彩的物理現象物理學的研究對象物理學對提高科學素養和學習專業知識以及對現代化建設的作用

  第八章靜電場

  8。1電場 庫侖定律 電荷守恒定率

  8。2電場強度及電場強度的計算

  8。3E的通量

  8。4高斯定理及應用

  8。5靜電場力做的功電勢能

  8。6電勢與電勢差

  8。7電勢的疊加原理及電勢的計算

  8。8電勢梯度

  8。9靜電場中的導體

  8。10電容 電容器

  1。深入理解靜電場,電場強度的概念和電場強度疊加原理。

  2。理解電場力的功。理解電勢能的概念。深入理解靜電場中兩點間的電勢差及靜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的概念。掌握簡單情況下根據電場強度分布,用線積分計算電勢差和電勢分布的方法。

  3。理解真空中靜電場的高斯定理。掌握電荷分布具有對稱性時應用高斯定理求解電場強度的基本方法。

  4。理解靜電場的環路定理。

  5。理解電容的概念。掌握電容器的儲能公式。理解真空中的電場能量密度公式。

  第九章磁場

  9。1磁感應強度 磁通量 磁場中的高斯定理

  9。2畢奧―薩伐爾—拉普拉斯定律

  9。3安培環路定理

  9。4安培環路定理的應用

  9。5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及其應用

  9。6安培定律

  9。7載流平面線圈在磁場中所受的力矩

  9。8磁力的功

  1。了解磁現象的電本質。

  2。理解磁場和磁感應強度的概念。

  3。掌握畢奧―薩伐爾定律,能應用該定律求解通電長直導線周圍和通電圓線圈軸線上的磁感應強度分布。

  4。理解磁場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環路定理。

  5。理解洛倫茲公式。掌握帶電粒子垂直射入均勻磁場時作圓周運動的特點。了解霍耳效應的原理。掌握安培公式及計算磁場對通電直導線的作用力和對通電線圈的作用力矩的方法。

  第十章電磁感應與電磁場

  10。1電磁感應定律

  10。2感應電動勢

  10。3自感和互感

  10。4磁場能量

  10。5位移電流

  10。6麥克斯韋方程組的積分形式

  1。理解感應電動勢的概念。深入理解楞次定律和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熟練掌握其應用。

  2。理解電動勢,動生電動勢和感生電動勢的概念。

  3。了解互感,自感和渦電流的概念。

  4。了解磁能密度公式。

  5。了解麥克斯韋位移電流假設。

  6。了解電磁場的概念。

  7。了解真空中麥克斯韋方程組的積分形式。

  2。大學物理專題講座

  大學物理專題講座以物理學核心內容為基礎。通過學習,要求學生對在當代獲得重大發展的物理學的主要領域有所了解,對其中的重大成就的理論意義和應用有所了解。

  大學物理專題講座以定性介紹的內容為主,不強調教學推導。講授中應將相應的研究,應用和發展和各種科技文獻以及物理學史的有關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大學物理專題講座包含的內容非常生動和豐富。因此,各教學班應認真組織學生收看電視課。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古詩。

  2、感受祖國山河壯麗,體會作者樂觀豪邁情懷。

  教學難點:體會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收集有關長江、李白的資料。

  教學過程設計:

  一、讀詩導入,了解長江。

  1、課件出示一組有關長江詩詞,學生讀。

  2、你對長江了解有多少?(匯報有關長江資料)

  二、朗讀古詩,初悟詩意。

  1、(課件出示古詩)請同學們自由出聲讀。

  2、師范讀。

  3、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全班讀。

  三、品讀理解,感悟詩情。

  1、理解詩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歡的方法自學古詩。

  2、匯報詩題。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門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詩題的意思補充完整。

  3、匯報第一句。

  (1)指名解釋第一句(一、二名學生匯報)。

  (2)啟發提示。

  理解古詩中的“斷”、“開”和“回”。

  (3)第一句詩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匯報第二句。

  (1)指名釋意古詩(一、二名學生匯報)。

  (2)看最后一句古詩,你認為李白現在在哪兒?現在能更完整地說出詩題的意思嗎?

  (3)這“一片孤帆”從哪里來?作者正往哪行駛呢?

  (4)點撥難點。

  A:“出”字是一個表示什么的詞?;

  B:用動詞寫天門山你有什么疑問嗎?;

  C:此句詩改成“兩岸青山相對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絕妙之處?;

  E:學生討論匯報,并提出匯報交流要求。

  聽別人的發言,請你認真思考,看對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幫助。

  5、解釋整首詩的意思。

  6、通過整首詩看出李白在贊美什么?表達了一種什么情感嗎?

  四、拓展知識,豐富積累。

  1、匯報交流有關李白資料。

  2、能背出李白寫的其它古詩嗎?

  五、結語升華,提出希望。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詩歌只是這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待我們去欣賞、去誦讀。

  課后同學們多積累古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宣布下課)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通過學習,了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2.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閱讀積累,就作者所闡發的觀點作廣泛深入的研討,以提高探究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像作者一樣,站在人類文化的高度來審視數學文化,激發熱愛科學的精神。

  四、美育滲透目標

  啟發學生具有宏觀的文化視野,以科學精神勵志,以人文精神向學,開辟出一個語文學習的新境界。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通過學習,了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難點:

  1.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2.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閱讀積累,就作者所闡發的觀點作廣泛深入的研討,以提高探究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通過學習,了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3.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屈指可數彈指一揮見,手指在生活中的計數功能,直接催生了數學這門科學,丹齊克的《指印》為我們揭開了這二者的關系(板書課題)。

  2.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丹齊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大學求學。1910年去美國,入美國國籍,先后在哥倫比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馬里蘭大學講授數學。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數學作為科學的語言,在當代科技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饒有興味地給我們講述了數學的起源人類計數的歷史。原來,讓現代人望而生畏的數學在它的起步階段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測,我們現在普遍采用的十進位制,只不過是原始人類以手指計數的遺跡。曾幾何時,我們的祖先無法把握數量的多少,面對生活的難題,他們困惑不已。然而人類的理性終于從紛繁的事物中抽象出數的概念,發展了數學思想,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

  數字的起源,如同文字的起源一樣,是對人類心靈最具誘惑力的問題之一。作者在正文前面摘引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詩句,表現出古人在這方面的好奇和迷惘。

  課文節選部分共6節。第1節,談人和動物的數覺。數覺是一種對數的原始直覺,是人和動物(如某些鳥類和昆蟲)都具有的一種本領,是對小數目東西數量的判斷能力。作者列舉了鳥類、蜂類的例子,說明這種本領不獨為人類所有。還講了莊園主驅趕烏鴉的故事,說明這種依靠本能對數的辨識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有時會因此丟掉性命。

  第2節,作者進一步對上述例子加以分析,舉出了兩種意見。一種是正確的,即具有這種數覺的動物只限于極少的幾類,可能只限于幾種昆蟲、幾種鳥類和整個人類;一種是片面的,即認為動物數覺的范圍實在太小,簡直可以略而不論。作者在第2節中主要是針對這種意見進行了辯駁,指出人類的數覺范圍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人類單憑這種直接的數的直覺,在計算的技術上,就不會比鳥類有什么進步。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首先界定了數覺的概念,指出人類借助圖形、心算、計數等輔助手段來識數不能算是數覺;另外,還從原始民族、原始語言和歐洲語言中找例證,如南非布須曼族表示數字的字只有一、二和多,英文、拉丁文、法文三倍(或三)都有表示多的意義。

  第3節,繼續舉語言上的例子,指出很多原始語言表示數字的字都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數,就連英語集合(Collection)、集(Aggregate)兩個表示數的抽象詞都是外來語。由此證明具體的東西總在抽象的東西之先,由具體的、駁雜的對數的表示法,到統一的抽象的數概念,是數學發展的前提。作者援引羅素的精彩論述,說明了人類抽象能力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歷史,讀之令人感喟。

  第4節,進而談集合的對應和匹配原理。在現實生活場景中,會堂的座位與出席的人,可以通過比對看出多少來。但是這種比對的方法太笨了,既不能事先預知,也不能脫離現場來完成,于是產生了各種模范集合。模范集合起到了計量標準的作用,如同貨幣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一樣。這樣,人們要表示數字二時,就想到了鳥的翼;要表示數字三時,就想到了苜蓿葉;要表示數字四時,就想到了獸足;要表示數字五時,就想到了自己的手指。后來,這些模范集合的具體所指逐漸被淡化,人們只是習得了記住了它們的語音形式,拋棄了它們生動的模范的內容,于是較為抽象的數字產生了。

  第5節,承接前面的話題,提出了基數與序數的概念。脫胎于模范集合、從對應原則產生出來的數,再抽象也是基數。單憑基數本身,是不能創造出計數術來的。一定要在對應中增加序列的概念,即完成由基數到序數的轉化,才能擺脫古老的煩瑣的一一匹配辦法,創造出一種計算方法,實現識數的質的飛躍。

  第6節,繼續探討基數與序數的微妙區別,并從屈指計數方便靈活上,推斷在用手指的時候,人類借助于這個工具,就不自覺地從基數轉進到序數。作者的這種推斷,在許多語言中找到了遺跡,因為在許多語言中,五這個數,就用手表示;而十則用雙手。作者至此點明本章(本文是其前半部分)主題,指出人類在計算方面之所以成功,應當歸功于十指分明。

  閱讀本文,不但能增進我們對數字、計數起源的認識,也會在作者親切、信實的敘述中,領略到其語言的魅力,為作者探究數學文化的執著精神所感動。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作者在論述中列舉了一些原始語言現象,是為了說明什么問題?

  【明確】語言與數學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它們是兩種語言體系,而且在早期還具有同源關系。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深切體會到作者以大量原始語言現象說明數學起源問題的良苦用心。作者在論述中列舉了一些原始語言現象,是為了說明原始人類的數覺或表現數的方式,來闡述人類數學能力的發展歷程。如對南非的布須曼人只有一、二和多三個數字,間接說明了原始人類對數的感覺極為有限;對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辛姆珊族語言的分析,論證了原始時代的數字經過了由多元具體系統到一元抽象系統的轉變過程。

  (2)作者為什么說數覺和計數不能混為一談?它們有怎樣的區別?

  【明確】區分數覺和計數是作者在文中反復申明的,它是人與動物的數學能力的本質區別。要通讀全文,才能充分理解作者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這是作者自始至終強調的一個觀點,也是本篇立論的關鍵所在。數覺是人與動物都有的一種對于數的直覺,而且就這種能力來說,人也不比某些鳥類或昆蟲高明多少。但是計數是人類所獨有的,它借助于人類的十指分明得以起飛,演變為計數,成為全部數學發展的基礎。

  (3)作為一篇談論數學文化的文章,本文具有怎樣的論述風格?

  【明確】《數:科學的語言》一書主要是介紹數的概念及其發展歷史的,然而作者卻很少用艱深的數學語言來描述,盡量用日常語言娓娓道來,其目的是為了能讓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這本書,以激發大眾對數學文化的關注和熱愛。本書原版有一個副標題,為為有文化而非專攻數學的'人寫的評論性概述。所以,脈絡清晰,條理分明,語言親切、通俗是本書的主要特色,這在課文節選的部分也有突出的體現。另外,作者并沒有就數學論數學,而是站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高度,來描述數學發展的軌跡。所以旁征博引,亦莊亦諧,妙趣橫生,可讀性極強。這些來自作者對數學文化深厚的理解和熱愛,來自他駕馭語言的能力,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四季》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一冊的一篇兒歌,它富有童趣的簡介了四季的特點。要求認識11個生字,學會4個生字。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知識能力目標)并初步認識四季,激發喜愛四季,喜愛大自然的情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習自主合作學習,在讀中知文、質疑、感悟、積累。(過程方法目標)兒歌中的鞠著躬、頑皮地等詞語比較難懂。

  學生分析:

  學生剛剛學完拼音不久,朗讀課文和認知的水平都比較低下,讀通、讀懂課文難度較大。

  設計理念:

  在教學中,應以表演朗讀為主,讓生讀中知文、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積累,并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說話,培養語感;通過欣賞、擴展練習等增加有關四季的信息量,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產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準備:

  自制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觀圖說話,導入新課

  1、看圖說話。(通過課件以動畫形式出現書中四幅插圖,最后定格畫面。)

  請生仔細觀圖,看看他們分別畫的是什么季節,教師逐幅圖引問,課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個字。然后引導學生說說每個季節的顏色特點,教師進行小結板書。如春天,草兒發芽了,樹木長葉了,到處一片綠色,我用綠粉筆寫春天(板書春);夏天紅紅的太陽赤烤著大地,用什么表示好呢?秋天、冬天呢?(生回答,師板書)

  2、揭示課題。

  請學生把一年中的這四個季節合起來起個名字。(課件出示課題四季。)

  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利用生動形象的畫面和悅耳動聽的音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玩中對學生進行了觀察、口頭表達和概括能力的培養,既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又為知識的進一步建構打下基礎。

  二、表演朗讀,學習課文

  ㈠讀中知文(準確、流利地讀課文)

  1、引讀課文。(課件展示配樂的課文畫面)

  ⑴教師帶表情和動作范讀,讓學生當小評委;

  ⑵請學生自由地大聲地讀課文,要求讀準確、流利(強調:如果遇到讀不準的字就拼拼音多讀幾遍,或者同桌之間互幫互學)。

  2、檢查認讀生字詞情況。(課件展示生字詞)

  抽生認讀;打亂順序認讀;齊讀。

  (要求其余學生認真聽,如果同學沒讀準,馬上幫他指出來。生能讀幾個就幾個,讀的好請他當小老師帶大家讀;生讀不準的,請其再拼讀后教師或其他小朋友幫助糾音。);

  3、學生個性化朗讀。(課件展示課文片段)

  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點擊課件展示相應的課文片段或句子朗讀,可以個別讀,也可以喜歡讀同一個句子的都站起來讀,要求學生互評。

  學生在教師的范讀中獲得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并通過自己的認真聆聽和思考來獲得讀書的技巧;學生積極參與評價,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進行學習,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個性化學習。

  ㈡讀中感悟(帶表情、動作讀課文)

  1、教師指導學習一個句子。(課件展示課文中描寫學生喜歡的一個季節的句子)

  ⑴激發學生表現欲:剛才,大家評價老師讀書的時候,都說帶著表情和動作讀才動聽,才美。那我們就一起來讀讀第一句,看看能不能讀得美美的。

  ⑵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自由創作動作。

  ⑶抽生上臺表演讀,其余小朋友認真看,當小評委。

  ⑷全班同學站起來一起表演讀。

  ⑸小結學習此季節的學法。

  2、學生自由表演讀。(課件展示描寫其余三個季節的句子)。

  ⑴交代要求:下面,請聰明能干的你們自由地練讀其他三句話,也可以和同桌一塊討論著讀,讀完了就馬上舉手告訴我。我要看誰讀得又快又好,就請他上臺戴上美麗的頭飾表演,開始。

  ⑵生自由表演讀。

  ⑶檢查情況。全班同學都站起來表演讀后三句。

  ⑷抽生上臺表演。請6位學生上臺扮角色表演讀,其余學生當評委,評出最佳小演員、最佳小評委。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一個句子就是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過程,即授之以漁,而讓學生自主學習其他三個句子則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即授之以余,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和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學生通過帶感情、自創動作的表演讀,讓多感官投入獲取知識的過程,符合小學低年級兒童好動、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征,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也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課間休息,增加信息

  1、交代要求。(課件展示四季景象視頻)

  談話:孩子們,現在我們輕松輕松,聽聽音樂,看看還可以從什么景象認出四個季節來。你可以隨音樂隨意的律動起來。

  2、生欣賞美麗的畫面、動聽的音樂。

  3、問:孩子們,四季美不美?你們喜歡四季嗎?

  讓學生在欣賞中、律動中輕松地接受大量有關四季的信息,可以豐富學生的認識,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四、擴展練習,學以致用

  1、述:四個季節仙子看到你們這么喜歡他們,可高興啦!你瞧,他們來啦(課件展示四季景象圖片),請你們這些聰明能干的小詩人們為他們帶來的景象配上一兩句詩呢。看到美麗的畫面,你想到什么就說什么。

  2、師由春到冬點擊課件圖畫引導學生觀圖說話,師生互評。

  教師提供豐富的素材讓學生看圖說話、觀景配詩,可以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擴展創新。

  五、自由活動,拓展延伸

  做一做,用你喜歡的方式將你喜歡的季節表現出來。比如:畫一畫、說一說、寫一寫、唱一唱、跳一跳等(課件出示題目)。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擅長的方式將喜歡的季節表現出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倡導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并對課堂進行延伸,從課內走向課外。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活動目標:

  1、欣賞米羅的繪畫作品《托兒所的裝飾畫》,引導幼兒發現美并體驗這種感受。

  2、運用自己領會的美術形式大膽表現。

  活動準備:

  1、課件《托兒所的裝飾畫》

  2、各色水粉顏料、水粉筆

  活動流程:

  導入活動,出示作品,——>通過賞析,引發感受和體驗——>引發幼兒表達表現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出示作品

  有一個國家叫西班牙,哪兒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大畫家名字叫米羅(出示米羅像),全世界的人都非常喜歡他的作品,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畫的一幅畫。(點擊畫)

  2、通過賞析,引發感受和體驗

  (1)你覺得這幅畫怎樣,象什么?

  (2)你看到了什么?

  (3)你覺得顏色怎么樣?

  (4)請你給這幅畫取個名字好嗎?

  大家起的名字真不錯,都是按照你的感覺來起的,你們想知道米羅自己給這幅畫取名叫《托兒所的裝飾畫》

  3、引發幼兒表達表現

  (1)仔細猜猜看,米羅是怎么畫畫的?

  (2)好,現在請你們也來畫畫看,試試什么顏色在一起是很漂亮的。

  4、評價

  剛才,老師看到小朋友很高興,覺得你們比大畫家米羅還能干呢,very-good ,請你們說說你覺得那幅畫有意思?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5篇】相關文章: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6篇01-30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4篇01-21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7篇01-04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六篇01-25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四篇01-23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8篇01-08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七篇01-10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8篇01-24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六篇01-19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總5篇02-0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HD天堂字幕乱码五月 |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亚洲欧美卡通vr一区 | 亚洲国产无色码在线播放 | 亚洲丁香七月色婷婷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