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時間:2025-01-16 15:49:53 文圣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典誦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1

  設計理念:

  讓孩子走近《三字經》,初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并以此為起點,開始對傳統經典的追尋,進而了解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并憑借此課,體現校本經典特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文背文。

  2、掌握有關誦讀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3、學會簡單地運用三字經。

  過程與方法:訓練為主,做到參與面廣;加強誦讀,說勤學成才的故事。

  情感與態度:

  初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熱愛,明白勤學好問、有所作為,人生才有意義的道理。

  行為與習慣:

  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多讀經典,多加積累。學習經典中的積極之處,好好做人做事。

  學情分析:

  《三字經》一課,將厚重的中華文化溶入兒童的閱讀理解過程之中,給兒童以浸潤,給兒童以重染。這課不僅是學生對具體文字的感受,更是對中華文明的感知,對中華民族氣節的'啟蒙教育。雖然這些字詞理解起來有難度,但只要讀熟了,記住了,就能為今后更好的理解、領悟、印證打下了基礎。

  教學準備:

  《三字經》為人處事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出《三字經》:

  李老師知道我們四(1)班的同學都很聰明,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知識競賽來比一比誰的知識多,好不好?

  出示課件:

  1、哪些書伴隨古代孩子成長?

  2、“玉不琢”的下半句是什么?

  3、我國歷史上,誰教子有方,五個兒子個個金榜題名,做官清廉能干,美名傳揚,被當時人稱“燕山竇氏五龍”?

  4、“懸梁”、“刺股”、“囊螢”、“映雪”分別指的是我國歷史上哪位勤學之士發奮讀書的情景?

  你知道在哪本書上可以找到這些答案嗎?對了,答案就是《三字經》。

  二、簡介《三字經》。

  幻燈出示,師配樂讀。

  既然《三字經》那么好,我們趕快去學學吧。

  三、學習《三字經》。

  (一)讀文:

  1、請你自由地讀讀紙上的三字經,要特別注意那些多音字。

  2、誰愿意試試看,當眾讀一讀?個別讀,正音。

  3、老師也想來讀,請你當聽眾,可要聽仔細了!

  4、誰也讀讀看?充分的準備是成功的前提,老師再給你們一個機會,趕快再練練。學生讀完后再指名讀。

  (二)找特點:

  1、讀了《三字經》,你發現它有什么特點嗎?

  交流特點(1):是啊,三字經三字一句,四句一組,朗朗上口,還押韻呢,如唱兒歌,那就讓我們一起邊拍手邊念吧!

  2、還發現它有什么特點嗎?

  交流特點(2):《三字經》中還有許多既有趣,又對我們很有幫助的歷史典故。

  看看,你在經文中找到了哪個故事?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看,這么小,就懂得尊敬兄長,讓我們一起來夸夸他。

  看圖夸孔融。

  誰能來背一下?

  我們一起來背!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2

  一、教學內容: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兩句話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這兩句話。

  2.看故事、聽故事,學會與人相處之道。

  三、教學難點:

  學會與人相處之道。

  四、教學流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弟子規》,誰來背背上節課的內容。

  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弟子規》。

  (二)看一看,說一說,體會情感。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弟子規》中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自由讀,指名讀。

  2、出示:兄道友,弟道恭

  (1).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動畫片,想不想看?

  播放《孔融讓梨》的故事。

  (2).誰來說說哥哥為什么要讓孔融先拿?

  (3).那孔融為什么要拿最小的呢?他為什么要把大的讓給哥哥,從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個什么樣的孩子?表現出孔融對哥哥怎樣?

  (4).那爸爸說弟弟比他小的時候,他說了什么?從這可以看出孔融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表現出孔融對弟弟怎樣?

  (5).孔融作為哥哥很友善,作為弟弟很尊重哥哥,這就是——(引說)

  3、學習“兄弟睦,孝在中”

  (1).小朋友看這些是什么?老師帶來了一根筷子,像不像一支箭,我請一個小朋友來折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它折斷,如果是一把呢?我們下面就來看一個關于折箭的`故事。

  (2).讀《兄弟折箭》的故事。

  (3).從故事中你知道了母親為什么吃不下飯呢?經過折箭這件事,后來這些兄弟有沒有團結和睦呢?看著和睦相處的幾個弟兄,這時如果你是母親你心情怎樣?會覺得這幾個兒子怎樣?

  (4).是呀兄弟之間和睦就是孝順的一種表現呀。這就是——

  4、學習“財物輕,怨何生”

  (1).我們再看《兄弟折箭》這個故事,幾個兄弟因為什么差點打起來呀?得到那只鹿有什么好處呢?如果他們不去爭那只鹿還會打起來嗎?

  (2).把財物看輕,不去爭,不去搶,就不會打起來,就不會產生怨恨。

  5、學習“言語忍,忿自泯”

  (1).學了這么久同學們也累了,老師讓同學們放松一下,再看一個動畫片好不好?

  看《將相和好》。

  (2).廉頗得知藺相如的官位比自己大的時候很不服氣,開始說的什么?如果是你聽了這話你會有什么樣的反應?你會怎么做?藺相如聽了怎么做的?藺相如是怕了廉頗嗎?他說了什么?從這兒可以看出藺相如懂得怎樣?你能不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他?結果廉頗還生氣嗎?

  (3).小結,是呀在言語方面如果我們懂得忍讓就會減少很多言語所造成不必要的誤會,還有爭吵。

  (三)誦讀

  1.下面我們把學的內容連起來讀一讀。

  2.小朋友能不能把今天學的內容記在你的腦海呢?

  (四)談一談,升華感情。

  1.同學們學習生活在一起,我們就像一家人,大家親如兄弟姐妹,通過今天的學習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你準備怎么做呢?

  2.不光《弟子規》教育我們這樣做,古人還有好多關于我們今天學的內容的成語、名言警句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以和為貴;禮之用,和為貴;得饒人處且饒人;和睦相處;一團和氣;化干戈為玉帛;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3.最后老師有一首歌送給大家。我們來一起唱一唱結束今天的課程。

  唱《相親相愛一家人》。

  (五)作業:背誦今天所學的內容。

  教學反思:

  哲學家菩德曼說過:“播下一個信念,你將收獲一種行動;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個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教育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多方位的滲透、熏陶、感染往往比直白的說教效果更好。因此本節課,我沒有直白的說教,而是通過《孔融讓梨》、《兄弟折箭》、《將相和好》的故事,最后唱《相親相愛一家人》,讓學生一步步加深理解和體會,使孝敬父母的美德逐漸深入學生心靈。

  古人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這兩句話都強調了積累的作用。離開了積累,一切語文活動都好像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那么語文素養的提高就成了“空中樓閣”了。該如何幫助學生進行積累呢?我通過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自讀、齊讀、誦讀,讀出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悟理。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達到熟讀成誦。學生不僅積累了語言,更積累了品質。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3

  活動目標

  1、能理解圖片的內容,學會念古詩:靜夜詩。

  2、體驗詩中離開家鄉的人的思鄉之情。

  3、鼓勵幼兒大膽地念古詩,培養他們專心學習的習慣。

  活動準備

  課件:《靜夜思》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圖片小朋友看一看,圖片中的.詩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幫助幼兒初步體驗古詩的意境。教師:這是一個離開家鄉的人,當天黑下來的時候,他就特別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親人。

  二、展開

  1、教師朗誦古詩,講解古詩含義。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從窗戶外照進來。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銀白,以為是一層白白的霜。舉頭望明月:抬頭仰望天空,一輪又圓又亮的明月高高懸掛著。低頭思故鄉: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了心中懷念的故鄉!

  2、理解字詞。疑:懷疑,誤認為的意思。舉頭:抬起頭,舉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兒學習古詩,教師指導。

  4、利用多種形式反復練習誦讀。

  5、為古詩創編動作,幫助幼兒進一步的掌握。教師:誰能給古詩編上動作呢?我們加上動作來念古詩。

  三、結束“我是小詩人”誦讀比賽,鼓勵幼兒積極上臺表現。教師講評,為幼兒頒發獎品。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這個活動我主要還是讓幼兒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讀書古詩、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這個活動不僅增強了幼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兒的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思念家鄉的情感態度得到了升華。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詩經》的基本知識。

  2、積累文言字詞,理解詩歌的含義并能熟練背誦。

  3、理解詩歌主旨,初步鑒賞詩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詩的節奏和押韻,理解《靜女》重章復唱的藝術手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誦讀課文,掌握詩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了解古人真摯的愛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背誦課文。

  2、理解詩歌主旨,初步鑒賞詩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主旨,初步鑒賞詩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處在十六七歲的花季年齡,對于愛情已有朦朧的感知,學習時會有相應的感受,并且他們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審美力。由于《詩經》年代久遠,閱讀上會有一定困難,但詩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釋應能掃除字詞障礙。根據本詩的特點,主要采用講授法、誦讀法、啟發法和討論法。講授是為了開啟學生思維,讓學生對詩中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提問和討論使師生互動,激發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另外為了與高考內容接軌,在教學中特意設計了與課文學習相關的高考考點鏈接,以及高考古詩文考題題型練習,讓學生既能掌握本課學習內容,又對高考知識點考察內容及題型有所了解。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幻燈片出示)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同學們知道以上詩句分別出自哪首詩嗎?

  愛情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關雎》寫的是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采葛》寫出了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以上三首詩都出自《詩經》。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詩經》里的一首民歌。(板書課題《靜女》)

  二、介紹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反映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近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詩歌創作多用現實主義手法。所以《詩經》也是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歌作品。里面作品共305篇,又稱“詩三百”。《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十五“國風”占160篇,多是各個諸侯國的抒情性的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是一種正統音樂;“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主要有三種表現手法(引號內容為朱熹《詩集傳》語)。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即鋪陳敘事(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靜女》主要運用的正是“賦”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風、雅、頌、賦、比、興,文學史上合稱“六義”。

  三、檢查預習情況:

  1、讀音:

  姝(shū)俟(sì)見(xiàn)蜘躕(chí chú)孌(luán)貽(yí)

  彤(tóng)管煒(wěi)懌(yì)歸(kuì)荑(tí)洵(xún)

  2、積累詞匯:

  其:副詞,多么。姝:美麗。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躕:猶豫徘徊。孌:美好。

  貽:贈送。彤,紅色。煒:鮮亮的光彩。懌:喜愛。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贈白茅表示愛戀,婚姻的習俗。

  洵:誠然,確實。異:特殊。

  3、通假字:

  愛:同“薆”,隱藏。

  見:同“現”,出現。

  說:通“悅”,喜愛。

  女:同“汝”,指彤管。

  歸:通“饋”,贈。

  匪:同“非”,不是。

  女:通“汝”,指荑。

  4、放《靜女》錄音,并范讀、介紹誦讀方法。

  四言古詩一句有兩個節拍,范讀時注意誦讀節奏,節拍處應注意停頓。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5、學生朗讀。(齊讀、個別讀、分組讀)

  6、請學生對照注解理清文意,進行翻譯。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靜的地方。但她卻隱藏了起來不出現,弄得我抓撓頭發猶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經)贈送給我一支紅色的管簫。這支紅色的簫顏色亮麗,我喜歡這美麗的紅簫。

  你贈送給我從郊外采來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確實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麗,而是因為它是美人贈送給我的。

  四、請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并找出詩歌所描寫的情節。

  明確:詩的內容是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全詩以男子的口吻寫出,生動地描繪了他約會的過程,先寫男子去赴約,后寫女子向男子贈送物品來表達愛情。整篇詩充滿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詩歌前一章重在寫場景,后兩章重在寫心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探討男主角的形象。學生討論交流。

  (參考:“搔首踟躕”,心急難耐,又無計可施,是個憨厚淳樸的小伙子。

  “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是個癡情、真誠的小伙子。)

  2、探討女主角的形象。

  (1)討論:為什么女主角“愛而不見”?這使你覺得這是位怎樣的女子?

  (參考:或者是因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來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為調皮,制造一點情趣;或者是因為善于體貼人心,先到了卻故意后出現,免得男子有“遲到”的內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還是調皮活潑?讓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讓讀者琢磨不透,如霧里看花,朦朧綽約,越發引人暇想。

  (2)討論: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樣的女子?還有哪些詩句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路呢?(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以物傳情,未聽其語已暗傳情,含蓄溫婉,聰慧可人。)

  (3)詩中的“靜女”是一個極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卻并沒有具體地寫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膚如何,只是說了“靜女其姝” “靜女其孌”。只是這樣籠統地寫入,照理說應該是寫作的大忌,可是,這首詩中的人物形象卻又是那樣的可愛,那樣的鮮明,那樣的真切,為什么

  (明確:側面描寫)

  六、歸納《靜女》的藝術特點:

  1、重章疊句

  2、賦的表現手法

  3、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

  七、拓展延伸:高考考點鏈接

  鑒賞詩歌形象,考查賞析詩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詩歌刻畫的藝術形象的特征和蘊含的意義,分析它們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意義。詩歌中的形象,是指詩人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詩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體生活環境都是形象。對于敘事詩而言,詩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對于寫景、狀物詩而言,詩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對于抒情詩而言,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例:《詩經·靜女》中刻畫了一對青年戀人的形象,男青年熱烈癡情、淳樸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潑、伶俐俏皮;表現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

  八、板書設計:

  靜女

  一、期望約會↘

  二、戀人贈物→愛情的美好

  三、贊美戀人↗

  形象分析:靜女:美麗、活潑、熱情

  男子:憨厚、純樸、真誠

  九、課堂練習鞏固:

  1、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被儒家列為五部經典著作之首。

  B、《詩經》中的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共有15國風,160篇。大都是勞動人民創作的民間歌謠:“雅”分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為周代宮廷樂曲歌辭:“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多為周天子及諸侯們祭禮時的樂歌,共40篇。

  C、《詩經》反映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社會生活,共305篇,古時也稱為“詩三百”。其創作方法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

  D、《詩經》中都是四言詩,普遍采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2、對這首詩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題目“靜女”,是指文靜美麗的姑娘。

  B.“愛而不見”的意思是說故意藏起來不出現,逗小伙子著急。

  C.“說懌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麗的彤管映襯得你更美。

  D“自牧歸荑,洵美且異”這兩句稱贊姑娘送給他的荑草實在美得出奇。

  3、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基調歡快而富有情趣,敘寫了一對青年男女約會的過程。

  B.“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這個細節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小伙子當時那種焦灼不安的情態。

  C.無論是贈彤管,還是贈荑草,都發生在同一天,可見這對青年男女的戀情已到極致。

  D.這首詩除了細節描寫外,還運用了雙關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4、選出對《靜女》一詩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靜女》是一首賦體詩,它運用“直陳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連唱的形式來敘寫故事,感情回環往復,內容富于變化,充分體現了民族的特色。

  B.本詩以生動的語言,風趣的細節,表現了一對男女青年熱戀中的情趣,人物神形畢現,呼之欲出。

  C.“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這兩句借物抒情,意涉雙關,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贊美姑娘饋贈給他的信物,實則表達了他對姑娘摯愛之情。

  D.“自牧歸荑,洵美且異”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點,象征愛情的真誠和純美。

  5、選出對“彤管有煒,說懌女美”二句翻譯正確的一項()

  A.紅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樂器讓我喜愛。

  B.彤笛鮮艷又光亮,漂亮的樂器真讓我喜愛。

  C.彤笛鮮艷又光亮,美麗的姑娘更讓我喜愛。

  D.彤笛鮮艷又光亮,靜女叮囑我要喜愛它。

  6、下面對此詩賞析錯誤的二項是()

  A.此詩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寫第一次戀人的約會的情景。

  B.全詩三章,二章重在寫場景,一章重在寫心理。

  C.第一章寫青年之約,第二章寫青年之戀,第三章寫青年之誠。

  D.作者由靜女而彤管,由荑而靜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來,表現了男女青年熱烈的純樸的戀情。

  E.詩歌重章復唱,不注重細節描繪,從大處著筆,風格樸實,增添了藝術魅力。

  答案解析:

  1、D

  2、C

  3、C

  4、D(比喻手法),

  5、B

  6、(B一章重寫場景,二章重寫心理;E注重細節描寫)

  十、布置作業:

  1、查找關于《詩經》其他方面的資料(如藝術特色);

  2、背誦《靜女》全詩。

  十一、教學后記:

  古詩重在讀,特別是對于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這是他們接觸到的第一篇古詩文,開好了頭下面的教學就會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所以設計上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掌握字詞,然后通過聽錄音、范讀等讓學生知道古詩的朗讀節奏,在多讀的基礎上再去悟情,學生真正悟情了才會讀出詩中的情感,再通過分析人物形象進一步加深對詩歌表達內容的理解。遺憾的是因一節課時間有限,對鑒賞人物形象這一高考考點學習未能深入,只能留待以后學習繼續加深鞏固。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本詩。

  2、理解詩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體會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3、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復習背誦宋朝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歌曲欣賞:(課件播放)

  春天是美好的,讓我們共同來欣賞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不好?同學們,聽了這樣動聽的歌曲,欣賞著春天生機勃勃、五彩斑斕的景色,你們的心中是否有一種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尋訪春天的蹤跡?當然,春天不僅是春游的好時節,也是走親訪友的好季節。看,南宋詩人葉紹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誘惑,合上了詩書,去拜訪他的老朋友了,他如愿了嗎?讓我們一起看看他為此寫下的詩吧。(出示課件)(師板書題目——游園不值)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初讀詩歌,解讀詩題。

  從詩題上你知道些什么?讀懂了什么?(解釋“園”“不值”;詩人前去游園,園主人不在,沒能進到園子里。)

  2、介紹作者。(出示課件)

  葉紹翁,字嗣(sì)宗,號靖逸,南宋詩人。其詩以七言絕句最佳,寫景抒情,用語新警,長于白描。有的寫江南水鄉景色,頗有風味;有的寫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詞淡意遠,耐人尋味。詩作以《游園不值》《夜書所見》最為著名。

  3、指導朗讀,讀出詩的韻味來。

  師讀,生仿讀:自讀,指讀,齊讀。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4、生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思考:葉紹翁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游園訪友,可是卻“不值”,哪句詩讓我們知道不值呢?(小扣柴扉久不開。)

  2、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主要描述了詩人春日游園的所見所感。)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學習前兩句。

  (1)重點理解“扣”的意思。(敲)

  把“敲”代進去讀,做動作演示,體會“敲”與“扣”的不同之處。(“扣”的力量比較輕,顯得禮貌。)

  (2)詩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長時間?(久)久久不開,詩人認為是什么原因呢?用詩句回答。(應憐屐齒印蒼苔。)

  (3)詩人的哪個動作證明了他愛惜蒼苔?(憐)為什么用“印”不用“踩”?(進一步理解詩人對蒼苔的愛惜。)

  (4)體會詩人此時心情:懷抱著無限的期待去友人的花園中觀賞春色,主人卻沒有在家,不能得償心愿,詩人內心充滿了怎樣的情感呢?(失落、失望)

  2、學習后兩句。

  專程來拜訪好友,然而卻“小扣柴扉久不開”,詩人心情難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卻讓他眼前一亮。

  (1)(生讀后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是啊,一枝鮮艷的紅杏已經伸出墻外,與“出”相對的是哪個字?(關)

  想想詩人為什么用“關”?(討論,交流)(“關”說明關得緊,紅杏能出來更顯其生命力之旺盛。)

  滿園春色關在里面,但一枝紅杏卻偏偏出來了,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2)指導朗讀“一枝紅杏出墻來”。(讀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紅杏,肯定長得非常(美麗)。

  你喜歡這枝紅杏嗎?(喜歡)訓練朗讀。(讀出喜歡之情)

  五、誦讀和背誦詩歌。

  六、拓展延伸。

  師:作者看花雖然進不了門,但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過學習和體會詩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氣息和美好的春景。課下請同學們積累幾首描寫春天的古詩詞。

  板書設計

  游園不值

  掃興→喜悅

  想 滿園春色

  看 一枝紅杏

  教學反思

  要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一點在本課教學中做的還不到位。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6

  誦讀欣賞:

  學習目標:

  1、體會詩詞的意境,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2、領會詩詞中精美句子的妙處。

  3、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與熱愛我國古詩文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體會詩詞的意境,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學習難點:

  經典詩句的賞析

  課時安排:

  一教時。

  課堂學習:

  一、導入新課: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在燦爛的中華文化寶庫中,古典詩詞無疑是一串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同學們,能背幾首古詩詞給大家聽聽嗎?

  二、整體感知:

  1、齊讀這四首詩

  2、熟讀這四首詩,向同學們描述一下你所領會到的.意境。

  三、品味語言:

  1、剛才同學們已經領會了詩的意境,再讀古詩,說一說在這四首詩中你最欣賞的詩句并說明你欣賞的理由,

  2、學生用心讀詩,然后各抒己見。

  3、教師小結。

  四、看誰“背”得快:

  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這四首詩,看誰能全部背出來。

  五、布置作業:

  背誦這四首詩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7

  一、教材分析

  本課《課外古詩詞誦讀》位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最后一課,屬于課外自讀古詩詞。

  二、學情

  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初步具備了讀古詩詞的一些經驗,可以自己簡單的讀一讀古詩詞,但是可能還在沒有掌握一些閱讀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誦讀古詩詞。

  2、能自己對古詩做簡單賞析,并積累閱讀古詩詞的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能自己對古詩做簡單賞析,并積累閱讀古詩詞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昨天晚上我備課的時候,感覺這節課要讀的這四首古詩,內容豐富、情感真摯、寫作的方法多樣,可讀的角度較多,我就有點糾結,要從哪些角度帶領你們讀呢?不好選擇,只好來尋求你們的幫助,你們來和我說說,你們平日里是從哪些角度來讀古詩詞的?

  (二)自由批注

  師:我們上學期在現代文閱讀中涉及到了批注閱讀的方法,本單元在名著閱讀中也提出了批注的方法,接下來就請同學們結合以往閱讀古詩詞的經驗,從四首古詩中自選一首,自選角度做一個批注。

  生:批注

  (三)發言交流

  1、學生交流自己所做的.批注。

  2、教師歸納總結并板書;交流過程中指導朗讀。

  (四)呈現老師批注

  1、怎樣理解“詩中有畫”?

  2、第二首詩中詩人的思鄉之情怎么傳達出來的?

  3、“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五)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讀古詩

  (六)我們一起來有情感的朗讀四首古詩詞

  (七)學生任選一首詩一個角度,動筆寫一寫賞析

  1、學生交流自己寫的賞析;

  2、教師進行相關語言表述的指導。

  (八)作業:積累背誦四首古詩詞,并繼續完成其它三首詩的賞析。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2、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準備

  圖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名字叫《登幽州臺歌》。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自由讀詩,學習生字詞。

  二、自學古詩自由讀讀古詩,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都讀準了。

  三、整體感知,理解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借助注釋理解古詩

  2、指名讀詩,及時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畫面,理解詩意,感情朗讀。

  1、(實物投影儀:插圖)請學生觀察,師講解詩意,并進行范讀。

  2、學生自由練習感情朗讀。

  3、指名誦讀,指導朗讀。

  4、全班齊讀。

  五、指導背誦。

  累了品質。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通過比較閱讀賞析古詩。

  2.在反復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3.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能積累一定的愛國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最近我們課外誦讀的都是有關表達詩人愛國情感古詩詞,愛國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詩詞中,詩人或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或表現詩人對民族前途命運的熱烈關切,或抒發自己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洋溢著濃郁的愛國主義激情。下面就請各小組,選這一類別的詩背一兩首。

  (二)復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

  1.過渡:本學期,我們學過的`詩中就有表達詩人愛國之情的(出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

  2.請你走進詩人的內心,感受他們的悲喜,自由誦讀。

  (三)研讀《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臨安邸》

  1.過渡: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兩首愛國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臨安邸》

  2.小組內可以選擇一首研讀,你們準備怎么研讀呢?3.小組討論。

  4.小組匯報,其他小組補充。

  5.指導朗讀:金兵橫行,遺民淚盡,國破家亡,生靈涂炭,這是何等凄涼,何等悲慘的生活呀!當你感受到這一切時,你的心情怎樣?把你的感受讀進古詩里。

  6.過渡:那些令人心涼的南宋權貴干什么去了?研讀第二首詩的同學們一起告訴大家。

  7.小組匯報,其他小組補充。

  8.指導朗讀:看到他們這樣爛醉如泥,我們怎能不擔憂啊!讀

  看到他們這樣紙醉金迷,我們怎能不焦急啊!讀看到他們這樣醉生夢死,我們怎能不憤慨啊!讀

  四、對比誦讀

  1、當兩首詩同時出現在我們面前,當你看到南宋權貴的醉,再看到北宋遺民的淚,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讀哪首詩?(指名讀)失地的百姓們度日如年、望眼欲穿啊!齊讀:《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杭州的權貴們正歌舞升平、醉生夢死呢!齊讀:《題臨安邸》 總結:今天學完了兩首古詩,你有什么收獲嗎?

  六、拓展

  1.像這樣憂國憂民的詩人還有很多,他們留下了很多千古絕唱?張老師課前給你們準備了四首,請自己選擇一首研讀。

  2.全班交流。

  今天我們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小組合作研讀古詩,再自我研讀,有所收獲這就是研究性學習。

  七、作業

  課后請一個小組選擇一個主題,然后收集一些古詩詞研讀,把你收集到的古詩詞和研究收獲記錄下來。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2、結合注釋大致了解詩意,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運用讀、寫、唱、畫、演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古詩,展示自己對詩的理解,感受誦讀經典的樂趣,并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古詩,大致了解詩意,感受誦讀經典的樂趣,并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書寫、繪畫材料;

  教師準備:課件、古詩閱讀材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與朋友、親人分別是一件痛苦的是事。尤其路途遙遠、分別后不知何日能再相見時,更讓人依依不舍、痛苦萬分。小朋友們,你們經歷過嗎?誰來說一說?

  2、古代的詩人們是如何表達這種難分難舍的情感的呢?這節課我們來誦讀幾首千古傳唱的送別詩。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打開誦讀材料自由讀,教師巡回指導。

  2、指名讀,教師糾正讀錯的字音。

  3、集體讀。

  三、結合注釋,大致了解詩意,體會詩歌情感。

  1、結合注釋,大致了解詩意。

  2、小組內交流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3、集體交流。

  4、指導感情誦讀。

  四、誦讀古詩,感悟升華

  1、選擇其中一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寫、唱、畫、演),誦讀古詩。

  2、小組內交流、展示。

  3、集體交流。

  五、課堂小結:

  誦讀經典詩篇,我們感受到詩歌;暢游在詩海中,我們收獲頗豐。讓我們大聲地誦讀這幾首古詩吧!

  板書設計:

  唐詩選讀送別詩(讀、寫、唱、畫、演)

  誦讀材料

  1、青門柳

  作者: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2、別董大

  作者: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3、易水送別

  作者: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4、送杜十四之江南

  作者: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5、送朱大入秦

  作者: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1.多角度理解短文的內涵

  2.誦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學習積累文言文詞語

  3.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4.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文詞語

  2.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口語表達能力

  3.理解短文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課文內容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夸父敢于與太陽競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1、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逐日:追趕太陽。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逐走:競跑,賽跑。

  欲得飲:想要。飲于河:黃河。大澤:大湖。鄧林:桃林。

  2、通假字。

  孰為汝多知乎?知,通智。

  3、古今異義。

  去古:距離。(名詞)湯古:熱水。

  今:走(動詞)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二、探究品味文章內容。

  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與日逐走”?

  (1)表現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氣魄(從神話故事的特點的角度理解其積極意義);

  (2)自不量力(消極方面)。

  2、對《夸父逐日》的結尾“棄其杖,化為鄧林”應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們想象中的一個英雄,他神奇、力大無比,喝干黃河、渭水兩條大河仍不解渴。他遺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不僅表現他本領大,更豐富了這個英雄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3、你如何理解這則神話的主題?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4、“夸父逐日”是一個成語,現在多比喻決心大或自不量力。

  三、《夸父逐日》譯文

  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12

  一、教學目標:

  1、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2、誦讀文言經典,感悟人生哲理;

  3、賞析美文,提高鑒賞能力;

  4、增強對人類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

  1、在誦讀中悟人生哲理,增強審美能力。

  2、開放式教學:有詞朗誦、配樂美文欣賞、唱詩詞。

  三、教學準備:

  1、學生背誦印發的小冊子中的內容。

  2、學生背誦《滿江紅》《少年中國說》

  3、學生學唱《水調歌頭》。

  4、各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詞或美文,并精心準備,把握節奏、感情、聲音大小、人員安排多種多樣。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課: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創造了經典文化。誦讀經典我們會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學,體味各家的語言特色。

  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在經典誦讀比賽中感受經典文化的藝術魅力。

  (二)措施與要求

  “誦讀”即為“出聲的讀”,達到“熟讀自然成誦”的理想境界。鑒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證誦讀時間。每周一、三、五早讀時間及每周的晚自習時間為誦讀時間,天天堅持。開展課前一吟,熟讀成誦的教學。為減輕學生背誦古詩的負擔,教師要提倡見縫插針,積少成多的誦讀方法,要把以往課前一支歌換為一首詩,開展“課前一吟”教學,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

  (2)教師要根據誦讀內容與誦讀量,劃分每天的誦讀量,制定計劃,根據計劃誦讀并且要與學生一起誦讀。看誰讀得好,記得牢,鼓勵學生多誦多背。班級內定期開展古詩文誦讀或背誦比賽,激發學生誦讀的激情。

  (3)布置作業時,可以加入誦讀內容。語文教師要天天抽查學生,動員學生互動檢查;表揚先進,鼓勵后進;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詩文誦讀交流匯報,我們嘗試開展各種教學,培養學生的個性才能。如唱演詩文,陶冶審美情趣。為古詩文配曲譜,讓學生進行演唱或演奏;如詩配畫,彰顯創新才能。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通過書法、繪畫來表現自己腦海中詩中描寫的畫面,謀求一種與眾不同的'理解;如創用詩文,提高思辨能力。即引導學生把詩或文改編成一個個課本劇,展開豐富的聯想,再現古詩文的意境,理解詩意,充實內容;如改創詩文,培養創好。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改創詩文。學生把對經典詩文的喜愛傾注在各種教學之中,表達于他們精心設計的手抄報以及精心撰寫的讀后感上。豐富的教學調動了學生們誦讀的熱情,校園內到處可以聽到朗朗的誦讀聲

  五、教學總結

  通過誦讀經典詩文教學,引導師生養成了愛經典誦詩文的習慣,培養了學生誦讀的興趣,增加了小學生對中華經典詩文的了解,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在開啟學生心智、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學生的素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我還要把這項教學深入開展下去,并力爭取得更好的效果。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1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演講時儀態動作的重要性。

  2. 掌握演講時身姿風度、上下臺步伐、站 立姿勢等基本要領。

  3. 通過觀看視頻和親身實踐對這一節內容有更深入的領會。

  二、 活動準備

  1. 教學主題

  細節決定成敗,一個好的演講者不僅要注意演講的內容與說話的語態,同時也要重視我們的姿態風度,因為它是我們禮儀和素質的外在體現。本次課程通過經典演講視頻、教師現場演示、學生親身實踐“我們演雙簧”對此有深入的了解

  2. 準備道具、材料

  教學演示視頻、表達喜怒哀樂各種感情的演講稿若干篇

  三、 教學流程

  1. 播放教學視頻

  2. 讓學生自己討論分析視頻中的動作與第一天自己上臺演講的不同

  3. 講解演講姿態步伐等的`要領

  A. 上下臺步伐

  演講者的上下臺步伐,要能顯現沉著,充滿自信,穩健有力,大方自然,上身要挺拔向上,雙臂自然地前后擺動,幅度不要過大,也不要過小,頭不要昂的過高,也不要過低,目光平視正前方

  B.站立姿勢

  站立一般宜取丁字步,兩腿不要緊貼在一起,前后交叉距離要適中。要注意把全身重量始終放在一只腳上,另一只腳虛設,能保持身體平衡即可。兩手不做動作時自然下垂,微微彎曲。

  C.手勢動作

  常見的手勢動作有上舉(抬)、下壓和平移、斜劈(揮)等幾類,每類中又可分為單手和 雙手兩種,每種均可有拳頭式、掌式。

  4、將準備好的稿件《我的祖國啊》發給學生,播放配音,讓學生上講臺實際操練并且點評。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14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誦讀《江南》,感受古詩所描寫的意境,欣賞兩首詩的異同。

  2、結合水墨畫《草原》,通過說、看等多種感官感知北朝民歌豪放的風格。

  3、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準備:

  詩文圖、教材、古典樂曲。

  教學過程:

  一、 學習《江南春》

  1、導入新課:

  2、閱讀教材,聽錄音欣賞《江南》,跟讀、模仿讀詩文。

  3、看詩文畫面欣賞理解詩文內容:《江南》是怎么寫蓮花和水中的櫓的? 蓮葉何田田,魚戲蓮塘的東、南、西、北、中,用方位角度的變化生動傳神地描摹出,魚戲蓮戲水的動態。

  4、教師帶領學生在音樂伴奏下,誦讀、背誦古詩。

  二、學習《敕勒歌》

  1、 欣賞蒙古曲-------馬頭琴演奏《草原》,幼兒大膽想象,講述自己對蒙古族游牧人民的生活以及草原的認識。

  2、欣賞水墨畫,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講述畫面中所表現的內容。

  3、在音樂背景的襯托下,學生感受蒙古草原的遼闊,理解穹廬的意思。

  4、完整欣賞老師朗誦。

  5、觀看影碟《蒙古舞表演》。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 15

  教學目標;

  1、知道鵝的美麗和可愛,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2、能帶表情有節拍地朗讀,背誦全詩。

  教學過程:

  一、 學習《詠鵝》

  1、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師;孩子們喜歡猜謎語嗎?現在老師說一則謎語:“頭戴一頂紅帽子,身披一件白袍子,腳穿一雙紅鞋子,唱起歌兒伸脖子。”生猜。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古詩《詠鵝》。這首詩是唐代文學家駱賓王的作品,駱賓王十分聰明,7歲就能作詩,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

  2、講讀詩句

  A、讀古詩,說說這句詩有幾行幾句。

  B、講讀每一句。

  c、鵝的羽毛什么顏色?它浮在什么樣的水面上?

  D、鵝的.腳掌什么顏色?它用紅掌在干什么?(對照圖來理解)

  3、再讀課文,演一演

  師:大白鵝看著藍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怎樣?作者駱賓王看到這幅有白有綠,有紅有清,有動有靜的畫面,會在怎樣的感情中吟出這首小詩?全班朗誦

  師;誰愿意當大白鵝,表演給大家看?誰愿意做駱賓王,一邊觀賞一邊吟誦小詩?

  二、學習《風》

  1、引出課題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位新朋友,大家高興嗎?(高興)可是,我剛進教室時,它卻一溜煙兒跑不見了。我們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 看錄像:

  師述:瞧,它正和旗桿上的紅旗玩得起勁呢!聽,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風車玩起轉圈圈的游戲。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誰嗎?(風)你喜歡這個新朋友嗎?為什么?(引導學生感受風的頑皮、可愛)

  古代有一個叫李嶠的詩人,寫了一首風的詩,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2、看課件欣賞古詩第一遍。

  《風》唐 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出示四幅圖片引導學生觀察

  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風娃娃了?教室用形象的語言幫助幼兒理解詩意。

  教師小結:秋風吹落了樹葉,春風吹開了百花。江風卷起千尺浪濤,狂風刮得萬竿翠竹歪歪

  3、欣賞第二遍

  風兒要和大家做一個游戲,名字叫:我來出你來做 聽音樂引導學生通過表演理解4句古詩

  4、學說古詩

  (1)多可愛的風娃娃,讓我們美美讀讀這節,留住它。(齊讀,再分組讀,評價。)

  (2)孩子們,你們和風娃娃玩得開心嗎?那讓我們開開心心來說一說

  5、聽錄音表演古詩:還要和風娃娃玩一次嗎?我們站起來,邊做動作,邊來說一遍。

  6、用風可以-------說一句話 風除了可以吹落黃葉、吹開百花,掀起巨浪,吹斜大樹、還可以干什么呢? 用風可以-------說一句話 教師小結:風可以-------,風可以-------,風可以-------,風可以------,風兒真可愛。

  你看我們小朋友也會作詩了。

  7、延伸活動:玩風車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蒹葭》誦讀教學設計07-17

古詩誦讀《題畫蘭》教學設計05-29

《經典誦讀》教學設計(通用15篇)10-13

《村居》誦讀教學設計(通用10篇)08-16

短歌行誦讀課教學設計11-17

《誦讀欣賞泰戈爾詩三首》的教學設計07-11

《誦讀欣賞泰戈爾詩三首》的教學設計07-23

《弟子規》經典誦讀教學設計(精選11篇)10-09

經典誦讀教學反思04-0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AV免费在线 | 尤物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综合偷拍欧美一区 | 婷婷开心色四房播播 | 天天狠天天天天透在线2020 | 日韩AV一在线不卡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