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送別》誦讀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荊門送別》誦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荊門送別》誦讀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1、熟讀詩歌,了解作者、寫作背景。
2、你覺得詩中的哪些關鍵詞,關鍵句有深層含義?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了解詩歌的詩意,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把頭腦里想象的詩歌畫面描述出來。
課堂教學流程設計及學生活動要求。
教學過程:
導入:
知識儲備:小組交流:介紹作者、兩首詩的寫作背景。(個人展示或小組交流解決,5分鐘)
活動一:朗讀詩歌,理解詩意
1、朗讀兩首詩歌,小組自由朗讀課文—————小組展示朗讀—————其他同學糾正讀音———————全班齊讀課文。(5分鐘)
2、初步了解詩歌的詩意,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把頭腦里想象的詩歌畫面描述出來。(小組內交流————代表展示)(10分鐘)
活動二:賞析詩句
1、賞析詩歌《渡荊門送別》:你覺得詩中的哪些關鍵詞,關鍵句有深層含義?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小組內交流————學生個人展示————其他小組補充點評)(15分鐘)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人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是為自己對故土的依依不舍)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活動三:拓展:
收集李白其他的詩歌,體會李白所表達的思想感情。(5分鐘)
作業:背誦詩歌。
教學資料備忘:
背景資料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于開元十三年(725)辭親遠游,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荊門送別》誦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教師范讀。
三、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
四、賞析這首詩。
第一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歷來有“蜀楚咽喉”之稱。楚國,今湖北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都屬于楚國。李白這首詩是寫于青年時期,即乘船順江離川之際。此時李白才二十四歲,是第一次離開家鄉,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闖北、浪跡天涯的一生游歷來說,荊門之行實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確是他生平第一次走這么遠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顯得格外遙遠而漫長。到達荊門山下時,蜀中家鄉的山川已不復在望,所以不論是在地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覺得離家鄉已經十分遙遠了,因而這首詩的頭兩個字就是“渡遠”,他感到來到了一個與家鄉完全陌生的地方,從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荊門山當做家鄉的最后一個標志,通過這座山,就走出了家鄉,所以叫“荊門外”。第一句這五個字兩組詞的確說明了李白的做詩雖然天縱豪情,但是一旦寫起律詩來,同樣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規中矩的。
第二聯開始描寫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贝蠼鞯角G門山時,地勢已經漸趨平緩,眼界也隨之開闊起來,大荒,是遼闊無邊的原野。李白剛剛從兩岸高山夾峙的三峽中出來,隨著江船的東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經越去越遠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而長江從落差極大的三峽奔瀉而下,至此也漸次平靜下來,浩浩蕩蕩地流向這一片廣袤的新天地。這一聯是李白寫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來說,李白的名句都是抒發內心的滿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吟天姥吟留別》),都張揚著極其強烈的個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懷與風格,而無人能望其項背。不過這一聯卻純粹是寫景,而且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懷》)句式相近,用詞相似,氣勢相當,同為唐詩中最華彩的樂章,而被許多評論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論。我們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為山川景物所打動、所感染的,當他突然面對一個與自己二十多年來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時,不但在視野上大為開闊,而且內心感到一種無形的震撼,充滿了喜悅,他要迫不及待地隨著大江一起,帶著自己年輕浪漫的心和建功立業的情,撲向這一片嶄新的天地,“山隨平野盡”,預示著作者在船到荊門山時,已將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頁翻了過去,留在了記憶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遠眺,楚天遼闊,境界超遠,宣告了詩人在即將進入楚水之際,已經在憧憬一種全新的人生歷程,要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躍躍欲試、大顯身手了。這一聯實際上既是寫景,同時也是一位有著遠大抱負的曠世英才,面對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時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然是寫景,不過用的是遠近結合、虛實相間的寫法。飛天鏡,天空中飛落的鏡子。海樓,即現在所說的“海市蜃樓”。荊門山以下,江流減緩,夜幕降臨,在平靜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輪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動,明月與江水同時出現在筆下,都是李白最喜愛的入詩的景物。月亮在這個夜晚,也不安心于獨自呆在寂寞的廣寒宮了,她從天上“下凡”來到了人間,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鏡子,她隨著江面的漣漪而愈發顯得搖曳生姿,并且與江船一起結伴前行,是那樣的情意綿長,含情脈脈。寫過柔美的夜景,李白意興未盡,大筆一揮,又勾勒出絢麗的日景,“云生結海樓”,月落之后,黎明降臨,天空彩云,舒展起伏,變幻萬千,不時出現海市蜃樓般的奇觀?梢詳喽,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時肯定沒有見過真正的海市蜃樓,但是他卻大膽地運用這一在沙漠中才會出現的景物,來形容他面前那無限高遠的荊楚天地間變化莫測的景象。其中所傳達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時那種出得峽來以后,豁然開朗的心胸與躍躍欲試的豪情。“飛天鏡”也好,“結海樓”也好,在崇山峻嶺、江水湍急的三峽之中,是不可能領略的,現在不論是夜晚,還是晴日,都可以“極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鏡的月影反視江流的平緩,用層出不窮的云樓襯托江天的遼闊,這一聯,一上一下,一遠一近,白晝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峽,見到廣漠平原時的欣喜與振作一覽無遺地合盤托出,使人們既欣賞了大自然的奧妙,又體會到了詩人那充滿年輕活力的脈搏,寫景即是抒情,狀物更是言志,從頷聯和頸聯這四句詩中,你能說年輕的李太白不就已經儼然成為一個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詩的最后一聯也寫得十分精彩,“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闭斃畎滋杖怀磷碛谇G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風光而思緒萬千之時,船外那無語東流的江水卻不知怎的,引發了他思鄉的情懷。李白從小在蜀中長大,從“五歲誦六甲”開始,遍訪蜀中名山,早年讀書于江油縣的戴天山中,后來又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懷有深摯的情感,F在“辭親遠游”,乘船離開四川,如今已經遠離故土了,心中難免依依不舍,而這種對家鄉的留戀之情一時又無處宣泄,結果聊勝于無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說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卻說從家鄉來的江水一路上對自己殷勤呵護,萬里護送,這種看似無情卻有情的寫法使得全詩在結尾處顯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說這聯結句“得象外于圜中,飄然思不窮!庇媒裉斓脑拋碚f,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不過全詩直到結束也沒有一個字提及“送別”朋友的離情別恨,看來這首詩并不是什么贈別朋友,而是詩人自己在遠離故土之際向家鄉告別,所以,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這首詩題中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以這種形式來告別自己的家鄉,除了李白之外,還真找不出第二個人了。
五、問題探究
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么?
提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荊門送別》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提示: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3、這一聯中有一個字用的好,找出來談談好在何處。
提示:“隨”字將群山語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4、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提示:“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云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5、尾聯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的感情。
6、抒發作者鄉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睆木拔锓矫嬷P,表現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思。
7、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提示:“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前从蛇h到近的順序寫的。
8、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提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鼻熬湫蜗竺枋隽舜鋈龒{、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9、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六、齊讀,背誦這首詩。
七、課堂小結。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詩歷來為詩壇所注目,這不僅是因為第二聯寫得氣勢非凡,大氣包舉,更是因為全詩充滿了一種無人可及的浪漫情調。開頭寫荊門一帶的江山形勢,尤其著力描寫了長江出三峽、入平原的浩蕩之勢。全詩以“渡遠”始,以“送行”結,從開篇到結尾一氣呵成,給人以回腸蕩氣的美感享受,絲毫沒有送別詩所慣有的感傷與悲涼,是千古奇詩。
【《荊門送別》誦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渡荊門送別李白教學設計09-03
《渡荊門送別》10-26
《渡荊門送別》賞析11-05
渡荊門送別李白唐詩12-11
李白渡荊門送別閱讀答案09-08
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歌賞析11-15
《長亭送別》教學設計12-20
渡荊門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01-06
《渡荊門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2-01
李白《渡荊門送別》翻譯及賞析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