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統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優質課堂教學設計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統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優質課堂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
2、結合背景,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通過聯想和想象,賞析詩歌。
3、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朗讀并背誦詩歌,要分清節奏,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2、激活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積累創造思維的體驗。
3、通過想象和聯想品味詩歌的意境和內涵,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確目標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七言絕句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于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于唐代。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很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七言絕句在詩歌各種體式中是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
今天我們學習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四首七言絕句。
【設計意圖】
本環節用從簡短介紹七言絕句導入,讓學生大略知曉七言絕句的歷史及特點,快速明確學習內容的大體定位及方式。
二、讀四首詩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币髡b詩歌,是解讀詩歌的途徑,也是理解詩歌的前提。看看誰能將這四首詩吟誦出詩的味道來!
1、讀準字音
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這四首詩歌,沒有把握讀準的字音要圈畫出來。
。ㄉ杂勺x詩后交流生字)
課件出示: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戍(shù)
夜闌(lán)
潼關(tónɡ)
2、讀出節奏
。1)自由朗讀,體會節奏。
。2)根據指導,讀出節奏。
課件出示:
七言絕句節奏:按意義可劃分為“四三”,如“一夜征人/盡望鄉”。也可以按節奏可劃分為“二二二一”,如“唯見/長江/天際/流”;或“二二一二”,如“聞道/龍標/過/五溪”等。
。3)聽讀,明確節奏。
聽名家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學生標注出朗讀節奏,并嘗試朗讀。
(4)齊讀,體會節奏。
3、學習吟誦
古人吟誦是先有曲調的,雖有曲調,但不同于唱歌,因為吟誦的曲調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說,同一首詩可以用不同的曲調來吟誦。我們應先吟準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謂的“字正”,再通過拖音,使聲腔飽滿,做到所謂的“腔圓”,字正腔圓是對吟誦的基本要求,以此來感受詩歌的韻味。
(1)標注韻腳。
課件出示:
、儆谩啊稹睒耸境鲞@四首詩的韻腳。
、趯懗雒渴自娝旱捻崱
、垌嵞_在朗讀的時候,是有拖音的。試讀出每首詩的韻腳的韻味來。
預設
課件出示:
秋詞(其一)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我言秋日/勝春。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
夜雨寄北
。厶疲堇钌屉[
君問歸期/未有,巴山夜雨/漲秋。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鬯危蓐懹
僵臥孤村/不自,尚思為國/戍輪。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
潼關
。矍澹葑T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秋風吹散/馬蹄。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
(2)指名范讀,體會吟誦方法。
(3)學生比賽吟誦,讀出韻味。
師小結:教育家葉圣陶曾對吟誦做出過以下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蔽覀兛梢酝ㄟ^反復地吟誦,不斷地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不斷地加深對整首詩的理解,逐漸感悟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還可以加深對作者創作情境的體會。
【設計意圖】這四首七言絕句格式整齊,音韻和諧,適于學習簡單的詩歌吟誦方法。本環節從韻腳切入,通過吟誦,體會韻味。適當補充相關知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在體會中學習,提高語文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賞四幅畫
1、描繪畫面
師:通過吟誦,這四首詩在同學們的腦海中展現出怎樣的畫面呢?試著用語言描述出來。
提示:可以結合詩歌下面的解讀注釋,還可以發揮聯想、想象,運用修辭手法。
(生自由描述畫面)
2、展示交流
師指導:可多角度描述,加入想象成分,但是基本內容必須來自詩歌。
預設
課件出示:
《秋詞》(其一):自古以來,文人騷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飄浮。一只仙鶴排開云層扶搖直上,便引發我的詩情飛上云霄。
《夜雨寄北》: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正在盛滿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們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窮居孤村,躺臥不起,我不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哀傷,心中還想著替國家戍守邊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聲,就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潼關》:久遠的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吹散嗒嗒的馬蹄聲。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盡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拘束似的在不斷沖擊著河岸;而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
師小結:詩歌是優美的,語言凝練,我們描摹的語言總顯得蒼白無力,難以透徹地傳達詩中的意蘊,更讓我們體會到詩歌的美妙。
【設計意圖】詩歌就是一幅畫。本環節旨在讓學生通過描述畫面,達到理解詩意、體會意境的目的。結合第六單元所學的聯想與想象,學生可以有多種描述。核心點是訓練學生結合注釋和相關資料對詩意有自己的理解。
四、明四種情
師:這四首詩歌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呢?
提示:可以抓住詩歌中典型景物即意象分析,也可以抓住表達情感的關鍵詞分析。
。ㄉ杂山涣,師點評,引導生運用適當的方法解讀詩句)
預設
課件出示:
。1)《秋詞》(其一):
①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古人悲秋和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表達了詩人樂觀的心境。
、凇芭拧弊謱懗隽孙w鶴搏擊長空的豪情壯志,抒發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豪情,這正是詩人雖遭貶,卻絕不消沉的頑強意志的生動體現。
、矍锾炜蓪懙木拔锖芏,劉禹錫在詩中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作者借飛鶴沖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運面前決不低頭,要積極奮發向上。
。2)《夜雨寄北》:
、僭姷拈_頭兩句用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緒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境做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池中所積之雨。通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當時孤獨、凄涼的氣氛。這無盡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涌難平!皾q秋池”的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
②三、四句是虛寫未來。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一個是動態“共剪”,一個是語態“卻話”!肮布粑鞔盃T”,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昵之情態。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
(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龠@首詩以“癡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谝弧⒍䞍删洌敖┡P孤村不自哀”敘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凄涼的境遇!敖弊謱懩赀~,寫肌骨衰老,“臥”字寫多病,寫長期臥床;“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字寫詩人貧困村居,過著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這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后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吧兴紴閲喤_”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前后照應,形成對比。作為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詩人仍有“為國戍輪臺”的壯志,讓人肅然起敬、感慨扼腕。
、廴⑺膬删洌娙艘颉八肌倍共荒苊,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云、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著、想著,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衛國壯志只能形諸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
。4)《潼關》:
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雖都在寫山水,卻是詩人感覺中的山水,讓人強烈感受到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師小結:古人作詩常精心選擇一些典型物象來體現主觀情感,這就是意象。詩歌中通過意象表達情感的方法需要大家在長期閱讀中仔細揣摩。通過景物描寫、借景抒情含蓄表達情感,也是詩文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上面詩歌中的“巴山夜雨”“風吹雨”就是這種手法的運用。當然,理解這樣含蓄的情感,得聯系詩人生平和他寫詩時的處境分析。
【設計意圖】本環節根據初中古詩詞教學要求,適當學習通過分析意象、借景抒情等手法理解詩歌,學習初步賞析詩歌,品味詩歌。
五、知四種人
師: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經歷或者看看他的其他文學作品,你會對詩人有更全面的認識。閱讀下面材料,結合我們學習的四首詩歌,你從中讀出了四位怎樣的詩人?
(必要時教師對材料進行解讀,以幫助學生理解材料)
課件出示:
材料一: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劉禹錫《始聞秋風》)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劉禹錫《浪淘沙》(其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劉禹錫《楊柳枝詞》(其一)]
材料二: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材料三: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陸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罷官后,閑居家鄉山陰農村。當時詩人已經68歲,雖然年邁,但愛國熱情絲毫未減,日夜惦念報效國家,可詩人收復國土的強烈愿望,在現實中已不可能實現,于是,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里,詩人觸景生情,由情生思,在夢中實現了自己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愿望。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材料四:
清朝同治四年(1865),譚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其父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光緒元年(1875),譚嗣同10歲時,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產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好。《潼關》這首詩是詩人十多歲途經潼關時所作,當時詩人隨父赴甘肅上任,途徑陜西潼關,被北方特有的壯闊背景所震撼,有感而發,寫下了此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獄中題壁》)
預設
課件出示:
材料一(解讀劉禹錫):
《始聞秋風》這首詩寫得昂揚高舉,格調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
就詩意看,《浪淘沙》(其八)和《楊柳枝詞》(其一)這兩篇作品均簡練爽利,曉暢易解,但深入品讀,便會領悟到一種傲視憂患、獨立不移的氣概和迎接苦難、超越苦難的情懷,一種奔騰流走的生命活力和棄舊圖新、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一種堅毅高潔的人格內蘊。
材料二(解讀李商隱):
李商隱的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
材料三(解讀陸游):
詩人有著復雜的思想情感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詩歌中展現了詩人一生的心愿,傾注了詩人滿腔的悲慨和無奈: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陸游的詩歌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
材料四(解讀譚嗣同):
《潼關》里詩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束”“不解平”的黃河、高山,既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又是詩人特有的沖決羅網、奮發昂揚的心態的外化。
而譚嗣同的《獄中題壁》體現了詩人的愛國情、凌云志,詩人堅信自己仍頂天立地、絕不服輸,不改少年時的志氣。
結束語:幾千年的文化積累,是我們民族的財富,我們有義務繼承和發揚下去。詩歌傳承的是語言,更是一種情懷,一種精神。愿同學們能在詩歌的滋養中茁壯成長!
【設計意圖】本環節提供作者所作的其他詩歌及背景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讀詩方法,拓展詩歌閱讀的視野,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理解分析能力。
六、背誦默寫詩歌
背誦并默寫這四首詩歌。
(師指名生背誦,全班集體背誦并默寫)
【設計意圖】本環節重點落實背誦。背誦是學習古詩文最根本的方法,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可使記憶牢固。用不同形式背誦,確保當堂成誦,并落實在筆頭上,才能產生扎實有效的記憶。
【「人教」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優質課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人教語文七年級上冊活動設計方案09-30
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3-23
七年級上冊人教語文教學計劃03-24
七年級上冊人教語文知識點整理03-03
人教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18
人教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總結10-11
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語文園地一》優質課教案(精選10篇)10-12
經典古詩詞誦讀總結11-09
小學語文優質教學設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