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教學設計(通用2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曹劌論戰》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熟讀課文。
能力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課文內容。
情感目標:
曹劌的民本思想和軍事才能。
教學重點: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曹劌的民本思想對戰爭的影響。
教學方式:
誦讀;理解記憶法。
教學準備:
朗讀錄音;有關《左傳》的相關資料。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內容和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贊。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么,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二、解題
①《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歷史《春秋》所編。由于《春秋》記事過簡,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敘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注釋,所以后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左傳》保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于剪裁,敘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②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后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后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借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于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③課文標題為“曹劌論戰”,曹劌是當時的奴隸主貴族,為了魯國的利益,他主動為魯莊公謀劃。又親臨戰場,協助魯莊公指揮,為戰勝齊國起了重大作用。但課文標題的中心詞是“論”字,可見課文側重要寫的是曹劌對戰爭的看法,表現曹劌的戰略思想,而不是側重記敘長勺之戰的戰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guì)又何間焉(jiàn)鄙(bǐ)弗敢專也(fú)小惠未編(biàn)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公與之乘(chéng)轍(zhé)軾(shì)旗靡(mǐ)
引導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疏通翻譯
重點詞解釋:
齊師伐我——軍隊; 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衣食所安——養;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小大之獄——案件;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戰——可以憑借;
公將鼓之——擊鼓; 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故克之——戰勝。
3、提出問題,復述課文大意。
解答疑問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曹劌見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建議魯莊公要取信于民。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劌的協助下選擇了利于打仗的地點長勺,有利于攻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有利于追擊齊軍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結果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問曹劌其中的奧妙,曹劌雄辯地論述了魯勝齊敗的原因。
4、理清線索,給課文分段。
本文有幾條線索?
學生討論后明確: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第1段
1、朗讀2、檢查重點詞3、學生串譯4、提問檢查:
①戰爭的時間、國家?
②表現戰爭性質的句子?“齊師伐我”(即對魯國來說是正義之戰)
③莊公的態度?“公將戰”
④劌請見的原因?
直接原因-“齊師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⑤這一舉動表現了曹劌的什么品質?愛國
⑥劌分析戰前準備“何以戰”是通過與莊公的幾次對話完成的?三次
⑦劌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樣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斷獄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戰前準備上,曹劌重視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這又反映了曹劌的什么戰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現莊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將戰”,“衣食所安”“犧牲玉帛”“公將馳之”
5、小結:
本段寫了兩層內容,概述戰前曹劌求見莊公,通過與莊公的對話,明確作戰的先決條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二、分析課文第2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劌與莊公二人的表現分別是什么?表現出各自的什么特點?
劌:“未可”,“可矣”,等待時機,觀察時機――善于抓住有利戰機
公:“將鼓之”,“將馳之”――盲目指揮,“鄙”
②體現劌指揮正確的句子?“齊師敗績”,“遂逐齊師”
③本段表現了劌的什么能力?決斷能力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介紹了戰爭的哪兩個過程?反攻和追擊
5、小結:
講述戰爭經過。
三、分析課文第3段
①表現莊公“鄙”的句子?“公問其故”
②一“未可”為何?“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
③齊人三鼓后為何“可矣”?“夫戰,勇氣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為何?“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⑤后為何又“可矣”?“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⑥總結有利于反攻和追擊的最佳時機是什么?
反攻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追擊時機——其“轍亂旗靡”之時
⑦從本段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么?
注重觀察敵情,注重士氣,注意抓住有利戰機。
5、小結:
本段是全文重點,寫曹劌論述戰爭取勝的原因。
四、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記敘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說明要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并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軍事才能。
第三課時
一、寫作特點:
1、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論”
2、結構上,過渡自然,前后照應。
3、語言簡練生動。
4、人物形象對比鮮明。
二、重點句式及詞語:
1、判斷句式:
①忠之屬也。②夫戰,勇氣也。③夫大國,難測也。
2、古今異義的實詞:古今間:參與隔開,不連接
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為正義事業而舍棄生命
獄:案件 監獄
可以:兩個詞,意為“可以憑借”一個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三、重點句翻譯: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何以戰?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8、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完成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2
學習目標 :
1、能順暢朗讀課文,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語,掌握一些常用實詞的詞義和重要虛詞的用法。
2、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學習古人克敵制勝的智慧。
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4、學習課文圍繞中心,突出重點,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安排:
2課時
課前預習
搜集資料了解《左傳》相關知識及時代背景,讀文至少三遍(讀熟),結合文下注釋,書面翻譯課文,摘錄重要的及不理解的詞句。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疏通文意,理清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初步了解齊魯長勺之戰的過程。
課堂活動
活動一:預習展示,讀順課文
1、口頭展示《左傳》相關知識及時代背景。(自由搶答)
2、組內互相提醒易寫錯的詞語及易讀錯的拼音,并用紅筆標注。
3、小組按照這樣的流程來讀通文章:(注意讀準字音、節奏、語氣)
第一步,個人自由朗讀
第二步,組長點名朗讀(一人一節,互相糾錯)
第三步,小組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朗讀。(為全班展示做準備)
4、 各組展示一個自然段的朗讀成果,評選出優秀小組。
活動二:互幫互助,疏通文意
1、組內交流預習筆記(翻譯),用各自的方式疏通文意,并把疑難詞句寫到小黑板上。(確保快速高效)
2、組間互相解決小黑板上的疑難詞句。(各小組任選一組幫助解決)
3、個人將小黑板上的重要詞句在書上做上記號,并當堂識記意思。
活動三:分類歸納,梳理現象
1、根據以下分類小組合作梳理文言現象(組長分配任務)。
(1)古今異義
(2)一詞多義
(3)詞類活用
(4)通假字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倒裝句
2、以小組為單位口頭展示(部分組展示,其余組補充、糾正)。
活動四:課堂反饋
1、解釋下列畫線字詞
肉食者鄙 小惠未徧 民弗從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將鼓之 既克,公問其故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2、翻譯下列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⑤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⑥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課后作業:
1、識記重要文言詞語的意思及用法。
2、背誦課文
預習作業:
1、用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大意。
2、課文的三個自然段分別對應了戰爭的哪三個階段?各自論了什么?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學習古人克敵制勝的智慧。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3、學習課文圍繞中心,突出重點,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課堂活動
活動一:預習反饋,理清結構
1、小組組內交流“預習作業”
2、展示“預習作業”1
活動二:品讀課文,感悟內涵
朗讀課文,結合具體語句思考下列問題:
1、你認為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有哪些?
2、你眼中曹劌的形象是怎樣的?
3、你又如何評價魯莊公呢?
(個人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展示)
活動三:瀏覽課文,探究特色:
1、古人記敘這場戰爭,用“齊魯長勺之戰”為題,而后人卻改用“曹劌論戰”為題,為什么要作這樣的改動?
2、本文詳略是如何安排的?為什么這樣處理?這給我們什么寫作啟示?
(個人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展示)
活動四: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戰爭要講究戰略戰術,我們的學習、工作也得講究戰略戰術。請大家想想,談談這方面的認識。(個人思考-----組內交流)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識記作家、作品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字詞,認識人物形象。
2、過程與方法:
探究對話描寫對于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讀中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曹劌“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精神,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朗讀中要注意字音的準確,節奏的合理,盡可能表現出人物的情態,并使語句流暢,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揣摩文章大意,進而要求熟讀成誦。
2、點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語言的描繪,而且寫了戰前準備,戰時經過,戰后總結三部分,事態發展清晰,文章脈絡分明,學生在朗讀之后,借助于比較完備的課下注釋,可以粗通大意。
【學法指導】
知識歸納法: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語知識,諸如常見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句式,重點文言實詞,古今異義現象,一詞多義現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哪位同學能舉出實例(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這些戰役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贊,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弱軍戰勝強軍的著名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么,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2、解題:
學生閱讀注釋(1)教師補充: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候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曹劌論戰》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王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孫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后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孫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后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借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交戰于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3、教師范讀課文,注意加點字讀音:
曹劌(guì)又何間焉(jiān)鄙(bǐ)未孚(fú)長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轍(zhé)靡(mí)軾(shì)公與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4、學生參閱注釋默讀課文。要求:
⑴讀準字音,掌握節奏。
⑵課文共三段,是按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
明確:按著戰前準備,戰斗過程、戰后總結的順序組織材料。詳寫論戰,略寫戰斗。
5、學生參閱注釋,教師點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識歸納:
⑴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⑵一詞多義。
7、揣摩探究:
⑴你認為魯莊公是一位怎樣的國君?
⑵簡析曹劌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⑶你認為魯國以弱勝強,憑借的是什么?
8、教材拓展:
結合中外古今戰爭史以少勝多的事例,談談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是什么?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
9、課后作業。
就本文寫一篇讀后感。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了解《左傳》,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
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
教學重難點
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語設計
播放古代戰爭視頻)同學們,剛才大家看到這驚心動魄的畫面,仿佛回到了金戈鐵馬的古戰場。歷史長河中發生過數不清的戰爭,而春秋時期齊魯兩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就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今天讓我們通過課文《曹劌論戰》去探尋魯國取勝的原因。
在文章中曹劌來論述戰爭,這節課我們也好比來打一場小小的戰役,同學們是士兵,大家將要攻克三座堡壘(即三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目標(投影)。大家有沒有信心攻克它們?
二、簡介作家作品及相關背景
(通過預習我們了解到本文選自《左傳》,大家對這部書了解嗎?下面請一位同學簡單介紹一下這部書的情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歷史《春秋》所編。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音頻,學生聽讀,把握字音。認讀生字(大家都知道,要學好文言文,首先要讀好。我先播放一下課文的朗讀錄音,同學們注意文中生字的讀音,以及朗讀的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時給文中生字注音。
3.多媒體顯示重點生字:提問學生認讀(課文讀完了,文中的生字你認識了嗎。老師檢查生字掌握情況,請兩位同學來讀一讀)分兩組回答。
(1)曹劌(guì) (2)又何間(jiàn)焉(3)肉食者鄙(bǐ)
(4)弗(fú)敢加也(5)小惠未遍(biàn)(6)小信未孚(fú)
(7)小大之獄(yù)(8)戰于長勺(sháo)(9)下視其轍(zhé)
(10)登軾(shì)而望(11)彼竭(jié)我盈(yíng)(12)望其旗靡(mǐ)
(13)夫(fú)戰(14)犧牲玉帛(bó)
4.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根據朗讀情況指導(從語速和語調方面)。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遍,民弗從也。(讀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讀出肯定的意味)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的語氣)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說的意味,語調應低緩)
5.學生迅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句,并標畫出重點詞語。(接下來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大致把文章翻譯一遍,了解課文的大意,同時把重點詞語標畫出來,理解它們的意思,時間是五分鐘)
6.提問并鞏固重點詞語(課文中出現了許多文言詞,有許多是需要我們牢固掌握的,大家知道他們的含義嗎)分組回答。
十年春,齊師伐我(攻打)
肉食者鄙(目光短淺)
神弗福(賜福,保佑)
再而衰(第二次)
小惠未遍(遍及)
望其旗靡(倒下)
齊人三鼓(擊鼓進軍)
何以戰(憑借)
公與之乘(指代曹劌)
夫戰,勇氣也(發語詞)
四、合作探究
(一)品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戰前),找出曹劌請見魯莊公時兩人論述戰爭決定性因素的語句。并小組討論這其中反映了曹劌什么戰略思想?
然后讓兩生分角色朗讀這段對話。教師加以點撥:魯莊公三次回答,曹劌肯定哪一次回答?魯莊公如果做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會得到誰的支持?這反映了曹劌什么戰術思想?
這樣學生會自然總結出:戰略思想——取信于民。
(二)品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戰中),說出作戰過程中魯莊公做出了什么反應(原文回答)?
曹劌又是如何指揮作戰的(原文回答)?
學生讀后會找出其中語句,加以回答。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評價兩人戰場表現。
魯莊公:魯莽草率,急躁冒進。
曹劌:沉著冷靜,胸有成竹。
(三)品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戰后),思考:
戰爭結束后,曹劌又是怎樣論述的(原文回答)
小組討論:這反映了曹劌怎樣的戰術思想?
學生找出論述的語句后,讓其齊讀。然后學生展示回答其討論的結果,曹劌的.戰術思想:抓住時機,謹慎果斷
(四)安排學生分析曹劌和魯莊公的人物形象,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最后搶答。
教師加以引導、啟發。
明確:
曹劌:1.愛國:身為一介平民,為國事擔憂,參與論戰,并報國于疆場。2.有政治遠見。懂得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認識到人民是國家之本。3.軍事才能卓越。作戰中沉著冷靜,謹慎果斷,善于抓住戰機,使魯軍大獲全勝。
魯莊公:缺點:1.政治上無能。寄希望于神靈保佑和近臣保護,不懂得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目光短淺。2.軍事上無知。戰場上急于進軍,急于求勝,魯莽草率。
優點:1.廣開言路。讓平民曹劌參與論戰,暢所欲言。2.虛懷若谷,任人唯賢。面對曹劌的批評和指責。不急不躁,仍能委以重任。3.深入實際。作為一國之君,能深入前線,與將士一起沖鋒陷陣,難能可貴。4.用人不疑。作戰中不收回成命,不干擾作戰部署。5.善于總結經驗。取勝后,向內行請教,學習如何掌握戰爭規律。
可見,魯莊公是一個政治和軍事上不太成熟的明君。
五、拓展延伸
本文是記述了一場古代戰爭,讓學生說出與戰爭有關的幾個成語。
如:千軍萬馬、單槍匹馬、百戰百勝、過五關,斬六將、全軍覆沒、沖鋒陷陣、兵荒馬亂、按兵不動、臨陣脫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刀光劍影、厲兵秣馬、師出無名、運籌帷幄、兵不厭詐、枕戈待旦、勇冠三軍、短兵相接、兵貴神速、窮兵黷武、搖旗吶喊等,
六、布置作業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整理本課的古漢語常識:字詞及句式等。
3.結合課文,談談在新的形勢下你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解.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論文。
結束語
通過對文章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左傳》的一些寫法:如它文字簡練生動,剪裁詳略得當,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后寫作中我們要學會應用其中的一些方法進行寫作。
曹劌論戰戰前準備曹劌請見——肉食者鄙何以戰——取信于民政治遠見作戰過程齊人三喜——反擊視轍望旗——遂逐軍事才能戰后總結彼竭我盈——敵疲我打轍亂旗靡——敵退我追謀略過人以弱勝強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5
學習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思和用法,積累文言詞語
2、掌握重點文言句子的翻譯,能結合注釋翻譯課文。
3、準確熟練的朗讀并背誦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鏈接材料】——1. 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鏈接材料】——2. 長勺之戰的背景: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 )又何間焉( )鄙( ) 弗敢專也( )小惠未編( ) 小信未孚( )
公與之乘( )長勺( )轍( )軾( )竭( ) 盈( ) 旗靡( )夫( )帛( )
2、解釋加橫線的詞的意思
肉食者鄙, 未能遠謀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將鼓之 既克,公問其故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齊師伐我 又何間焉 何以戰 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
必以分人 犧牲玉帛 小大之獄 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遂逐齊師 一鼓作氣 再而衰彼竭盈
3、古今異義
①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 ③犧牲玉帛
④忠之屬也 ⑤可以一戰 ⑥一鼓作氣,再而衰
⑦伐 ⑧加 ⑨安
4、重點句子翻譯
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⑤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⑧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⑨公與之乘,戰與長勺。公將鼓之 ⑩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⑾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⑿既克,公問其故
⒀夫戰,勇氣也。 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⒂彼竭我盈,故克之。 ⒃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⒄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探究展示:
1、課文可分幾部分?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 。 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 開始 到“乃入見”) 。
第二層(從“問:‘何以戰?’”到段末)
第二段, 。全段32字,以寫魯方之戰術決策為主。
第三段, 。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 開始 到“故克之”)以“夫戰,勇氣也”為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反攻的觀點,回答了為什么等待“齊人三鼓”而后“鼓”的問題。
第二層(從“夫大國”到段末)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為根據,提出作戰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后才認為可以追擊的原因。
2、文章的線索有幾條?
有兩條線索:① : 將戰——備戰——勝戰——評戰
② : 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3、“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
4、曹劌的身分怎樣?
5、“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6、“何以戰”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三個方面的準備呢?為什么第三個準備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三方面:①“ ”; ②“ ”;
③“ ”。
7、作戰地點選在哪里?
8、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9、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10、品評曹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并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曹 劌: 。
魯莊公:
11、寫作特色
板書設計一:
請見——愛國熱情
曹劌 參戰——卓越才能 遠謀
論戰——過人謀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靈——政治無能
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軍事無知
魯莊公 急于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 鄙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禮賢下士、任人唯賢
戰后問劌、勝而不喜——為求真知,不恥下問
三、練習反饋:
(一).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齊師伐我 ②犧牲玉帛 ③小大之獄 ④小惠未徧 ⑤神弗福也 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⑦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⑧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⑨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⑩公將鼓之
⑾遂逐齊師 ⑿彼竭我盈 ⒀小信未孚 ⒁既克,公問其故 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二).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
①肉食者鄙: ②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⑤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⑦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⑧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⑨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選擇題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又何間(參與)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戰則請從(跟隨) D、便要(通“邀”,邀請)還家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相當于“的”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 B、長跪而謝之曰 C、輟耕之壟上 D、小大之獄
3.下列加點詞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忠之屬也 屬予作文以記之 B.公問其故 并驅如故
C.何以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 必以信 愿陛下親之信之
4.對下列句子的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
A.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B.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D.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5、對下面文句中加點字的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
A、委而去之 (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順(用、靠)
6.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肉食者謀之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又何間焉 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
C.弗敢加也 萬鐘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屬也 屬予作文以記之
7、下列加點的詞意思完全相同一項是( )
A、又何間焉 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 B、忠之屬也 屬予作文以記之
C、何以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遂逐齊師 當余之從師也
8、下列四個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何以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戰于長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軾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D.小大之獄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也無窮也。
9.下列四個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何以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戰于長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軾而望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D.小大之獄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也無窮也。
10、下列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組是 ( )
A、何以戰 河曲智叟亡以應 B、公問其故 故雖有名馬C、肉食者謀之 陛下亦宜自謀 D、又何間焉 此為何若人
11.選出下列句中的“以”字與“可以一戰”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 ( )
A.以其境過清 B.以塞忠諫之路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四)、簡答題
1.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遠謀”?
2、曹劌認為作戰取勝的先決條件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3.一直以來,長勺之戰中的魯莊公被人認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實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請簡要地說說你的感悟。
4.文中刻畫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運用的主要寫作方法又是什么?
5.曹劌的主要戰略思想是什么?
(1)戰前:
(2)戰中:
6.曹劌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請結合全文說明理由。
7.曹劌認為魯國“可以一戰”的條件是什么?
8、文中畫線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論證的觀點是: 。文中最能表達“人和”意思的一句話是: 。
9、文意理解:
(1)、曹劌認為戰爭取得勝利的先決條件是什么?
(2)、選文寫鄉人對戰爭的冷漠態度和魯莊公的見識淺陋是為了反襯曹劌的 和 。
(3)、齊魯“長勺之戰”中,魯國獲勝的原因有哪些呢?聯系生活實際,談談給你感受最深的一點。
10.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第③段中,魯莊公的“鄙”表現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11.本文略寫了哪一部分的內容?結合你的寫作經驗,談談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
12. 下面兩題難度各異,分值不同,請任選一題作答。
①齊魯長勺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結合課外積累,你能舉出另兩個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嗎?
②魯國獲勝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么?結合實際簡要談談。
13.用原文語句回答。
①文中表現曹劌積極“參與”精神的詞語是:
②文中“忠之屬也”具體指的是:
14.請分析“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5.文章結尾一段表現了曹劌哪些方面的才能?
16.文中魯莊公認為可以對齊國作戰的三條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7.閱讀全文,請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闡述魯國獲勝的原因。(用自己的話作答)
18.曹劌為什么贊同魯莊公戰前準備的第三個條件,請簡要分析。(2分)
19.魯莊公有很多可貴的地方,請結合文章分析。(2分)
20、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是否多余?請說說你的見解。
21、試從齊、魯雙方分析長勺之戰“齊師敗績”的原因。
21.文中曹劌談到了決定戰爭勝負的最主要的條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對此作了論述。這分別是:文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2.曹劌認為作戰的先決條件是什么?
23.第二段描寫曹劌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現他的什么特點?
24.魯國獲勝后,“公問其故”,曹劌在解釋原因的時候分哪幾層意思?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6
教學設想
文章記事詳略安排得當,重點突出,具有鮮明的特色。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養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并要求學生注意積累重點字詞,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可直接從對《左傳》的介紹開始談起,引出齊魯長勺之戰,以引入新課教學。
二簡介作家作品及相關背景
1.《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后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關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劉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
三、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注意其中字詞的讀音。讀后引導學生解決字詞讀音。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劌(gùi) 間(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轍(zhé) 靡(mǐ)
四、學生自由散讀課文,然后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后,-教師注意及時指出學生朗讀的優點和不足,特別注意指出學生在句讀方面存在的問題。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學生朗讀全段。
2.學生結合注釋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標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詞句。
3.采用學生自由提問的形式,學生向老師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
教師注意提醒學生注意重點的字詞,如:
(1)曹劌請見:曹劌請求面見。
(2)肉食者鄙:當官的目光短淺。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犧牲玉帛,不敢虛報夸大,一定如實反映。
(4)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然不能詳細審察,但一定按照實際情況處理。
(6)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這是忠心盡力為人民辦事。可以憑借這點一戰。作戰時請讓我跟您同往。
4.依次思考如下:
(1)“十年春”指的是哪一年?此句中解釋為“討伐”可以嗎?
(2)此時的曹劌是一個什么身份的人?他為什么要去拜見魯莊公?
(3)曹劌認為“可以一戰”的條件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要求學生學習篩選信息,只要找準相關句子,這兩個題目很容易解答。
5.提問: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熱愛自己的祖國,深謀遠慮。
六、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二段。
2.學生結合注釋自行翻譯這一段。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段。
學生翻譯后,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注意其中的翻譯錯誤,并提醒學生注意本段的重點字詞,以加深印象。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長勺: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馳之:之,音節助詞,沒有實際意義;驅車追趕。
轍:車輪行過的痕跡。
軾:車前的橫木。
4.學生思考討論:
(1)在戰斗中,魯軍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
(2)曹劌是如何幫助魯莊公選定這個反攻時機的?
學生討論后明確:選在“彼竭我盈”之時。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5.學生記憶并背誦第二段。
七、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指名學生背誦課文第一、二段,并導入新課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三段。
2.學生結合注釋,自行疏通字詞意義。
3.以口頭考查學生的形式,強調重點詞句。
注意以下重點詞句:
既克:既,已經;打了勝仗后。
夫戰:夫,句首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
一鼓作氣: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
懼有伏焉:焉,指示代詞,意為“那里”。
4.思考:
(1)這一段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2)曹劌認為取勝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討論后歸納:這一段寫了曹劌論述了取勝的原因。
5.學生記憶并背誦第三段。
三、學生再次默讀全文。思考
1.從本文來看,你認為曹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討論后,先指名幾名學生發言,然后歸納: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持,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些人識見鄙陋,就包括考慮不到這點。二、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于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于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寫道:“春秋時候,魯與齊戰”,“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后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2.歸納中心思想。
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3.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4.歸納寫作特點。
學生討論后明確: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認識取信于民是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和指揮作戰時必須重視士氣、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善于掌握有利戰機的道理。
2.了解記敘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3.掌握文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及用法。
集 體 備 課
二次備課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簡介出處
二、朗讀課文,解決讀音和停頓問題。
1.錄音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指名學生朗讀課文。
3.解決有關字音問題。
曹劌(gùi) 又何間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犧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軾而望之(shì)
吾視其轍亂(zhé) 夫戰,勇氣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決有關句子的停頓。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5.齊讀課文。
三、疏通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標記出自己感覺理解上有困難的詞語和句子。
2.結合課文注釋,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自己初步解決部分難詞難句。
3.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解決難詞難句。
4.引導學生總結虛詞“以”在課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現的次數較多,主要是作介詞,表示“憑借” “根據”等。
四、把握課文寫作思路
1.要求學生思考如下兩個問題:
(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
(2)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2.把握課文中心內容。
首先指名學生復述課文基本內容,然后思考:這篇文章的關鍵詞語是什么?中心內容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五、布置作業
1.收集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2.整理本課的古漢語常識、字詞及句式等。
3.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指名學生背誦課文,引入新課。
二、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1、概括在戰爭的各個時期魯莊公和曹劌的表現,能用原文來回答嗎?
2、根據他們的表現談談你對這兩個人物的.認識。
曹劌 (1)忠心愛國
眼見魯國形勢危急,不理鄉人勸阻,主動求見魯莊公,并要求同赴戰場抗敵,可見他有正義和愛國心。
(2)有政治識見
曹劌了解得民心才可戰勝齊國的道理。因此當魯莊公說及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時 ,他才說可以一戰。
(3)熟悉軍事,善用戰略。
他深明軍隊士氣是作戰取勝的關鍵,因此在戰爭一開始時,他制止莊公擊鼓進攻,到齊人三鼓,士氣竭盡,而魯軍士氣仍然旺盛時,便一鼓作氣,擊敗齊軍。
(4)處事謹慎,善審敵情
當齊軍敗走時,曹劌并不急于追擊,以防敵人詐敗,暗埋伏兵。 待觀察過齊軍的車轍紊亂,旗幟東倒西歪,確定敵人是真的敗走,才讓莊公揮軍追擊,終于大獲全勝。
莊公 (1)欠缺政治識見
從第一次論戰時可知魯莊公不知道什么 才是作戰的憑借 。
(2)禮賢下士
莊公不嫌曹劌是一介平民,與他討論作戰的憑借。
(3)知人善任
允許曹劌隨軍出戰,作戰時更聽從曹劌的意見,讓他指揮軍隊的進退。
(4)處事魯莽輕率,齊軍敗績后,莊公立即想追擊,并沒有考慮對方可能是詐敗。
有人說,魯莊公是一個昏君。魯莊公懂得軍事嗎?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結合課文發表你的看法。
對于以上兩個問題,注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注意肯定學生答案中的合理點,逐步引導學生的回答趨向統一。
三、試分析長勺之戰中魯勝齊敗的原因:
長勺之戰,魯勝齊敗的原因如下:
同仇敵愾,上下一心, 把握戰機,指揮得當,齊軍犯錯,失去戰機。
四、討論主旨和寫作特色
1.詳略剪裁 詳寫論戰經過,略寫戰事過程; 詳寫人物的語言,即“論戰”,略寫人物的行動,以及戰斗的具體經過。就人物而言,詳寫了曹劌,略寫了魯莊公。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內容。戰爭的起因和經過寫得十分簡略,作者只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事;出動戰車的數目,弓矢兵刃的使用以及將士奮勇殺敵的情況全部刪去;
2.運用對話突顯人物的性格,使用對話可以使人物更活靈活現。
3.襯托手法。 以鄉人的置國事于不顧襯托曹劌的忠心愛國;以高官的眼光短淺襯托曹劌的深謀遠慮;以莊公的輕率襯托曹劌的冷靜沉著。
五、擴展:
1、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2、請展開想像,再現長勺之戰場面,200字左右。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懂得文中實詞“師、將、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虛詞“之、以”等的用法,積累文言詞語。
2、布置學生熟讀課文,對照課文注釋,弄懂課文大意;
二、能力目標
1、了解曹劌取信于民的思想和關于戰爭取勝的論述及其指揮作戰的本領。
2、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人物的方法。
3、學習本文詳略恰當的特點。
三、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敢于負責的態度和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懂得文中實詞“師、將、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虛詞“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劌取信于民的思想和關于戰爭取勝的論述。
(三)教學難點
1、曹劌取信于民的思想
2、通過對話描寫人物的方法。
(四)教學設想
1、指導學生通過預習、自學,理解生字、難詞。
2、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內容。
3、結合課文向學生進行在學習上也要有正確的學習目的(戰略)和正確的方法(戰術)等思想教育。
(四)教學時數:
三課時。
(五)輔助教具
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本文選自《左傳》,題目是編者加的。《左傳》是根據我國春秋時代魯國歷史編寫的編年史書。作者據說是春秋時期的左丘明。這部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間的許多史料。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今天我們來學習記敘此戰的《曹劌論戰》一文。
二、檢查預習作業(多媒體畫面,通過檢查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在教學中有所針對)
1、給下面黑體的字注音:
曹劌(guì)又何間焉(jiàn)肉食者鄙(bǐ)
犧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軾而望之(shì)
吾視其轍亂(zhé)夫戰,勇氣也(fū)望其旗靡(mǐ)
2、解釋下面的'詞語,并注意黑體詞的古今含義:
師伐將肉食者鄙間犧牲加信孚
屬敗績既克一鼓作氣獄
三、研習新課
1、解題。指導學生讀課文注釋。題目是個主謂短語,其中“論”字點明本文寫的是曹劌談論長勺之戰,所以談論戰爭是本文的中心。即論作戰前要取信于民,作
戰時要掌握戰機。
2、引導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復述課文大意。(借此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同時明白這場戰爭的性質:正義與非正義)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曹劌見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建議魯莊公要取信于民。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劌的協助下選擇了利于打仗的地點長勺,有利于攻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有利于追擊齊軍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結果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問曹劌其中的奧妙,曹劌雄辯地論述了魯勝齊敗的原因。
3、理清線索,給課文分段。
(1)本文有幾條線索?學生討論后明確: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本文可分幾部分?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
4、研讀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確:指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借此向學生講明“編年體史書”這種說法)。
(2)“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于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3)曹劌的身分怎樣?討論明確:從“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于一個愛國君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呀。所謂“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位卑未敢忘憂國”說的不下是這個嗎?
(4)“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在此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了他的深謀遠慮和敢于負責的態度及其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6)“乃入見”是個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確:在具體的語境中,省略了主語“曹劌”和賓語“之”(代魯莊公)。
(7)“何以戰”是個賓語前置句。這三個字引起了下文戰爭條件的分析。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施惠);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享神);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獄)。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
(8)通過對這三方面準備的評價,體現了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取信于民”的政治遠見。
(9)本段末句“戰則請從”,承上啟下,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轉入對他臨陣參戰指揮的描寫。
(10)小結:本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與莊公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敢于負責的態度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四、布置作業
1、翻譯課文第1段。
2、背誦課文第1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第1段翻譯和背誦情況。
二、研讀第二部分(第2段)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明確:由魯莊公指揮,曹劌協助。這從“公與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戰地點選在哪里?明確:長勺(“戰于長勺”是個狀語后置句)。
3、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攻敵時機的呢?明確:“彼竭我盈”之時。戰斗剛開始,莊公就急于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體現了莊公的急躁冒進心理。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體現了曹劌高明的指揮作戰本領。
4、小結:本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
略,突出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
三、研讀第三部分(第3段)
1、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的回答有哪兩層意思?明確: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一層解釋他選擇追擊時機的原因。本段中“夫戰,勇氣也”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是個省略句,“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表明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最終奪取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集中體現了曹劌的“遠謀”。
四、歸納總結全文
1、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學習文體知識: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題目為“曹劌論戰”,全文以“論”為中心。文章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通過對人物語言和行為的描寫來體現曹劌取信于民的政治遠見及指揮戰爭的高超本領,過人見解。所以這是一篇記敘文。
3、歸納寫作特點。討論后明確: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是寫戰爭,但長勺之戰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五、討論完成練習三(通過這一步,加深學生對“忠于職守”的認識,明白忠于職守的重要性。)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文章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主旨。
德育目標: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衷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齊魯長勺之戰就是其中的典型戰例。這天我們學習的《曹劌論戰》就是談談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么?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二、解題:
1、《左傳》
2、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
3、課文標題為“曹劌論戰”,曹劌是當時奴隸主貴族,為了魯國的利益,……。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多媒體顯示重點字音:
劌(guì)又何間焉(jiàn)鄙(bì)弗敢專也(fú)旗靡(mǐ)
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與之乘(chéng)轍(zhé)軾(shì)
2、學生大聲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以待討論交流時解決。
3、選幾位同學概述課文大意。
明確:依兩條線索概括: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奮戰――勝戰――評戰)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四、合作交流,研討探究。
閱讀課文,小組合作,研討探究下列問題:
1、曹劌請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魯莊公認為戰前能作那幾方面的準備呢?曹劌是如何評價的?
明確: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大小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屬也,能夠一戰。
3、為什么說“大小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能夠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魯莊公借小惠贏得近臣的擁護,揭小信贏得神靈的保護,這兩點都被曹劌否定。在曹劌的啟發下,莊公最后認識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突出表現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4、曹劌是如何幫忙莊供選取戰機的呢?
明確: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急于出戰;魯軍剛剛獲勝,莊公又急于追求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務必把握有利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變化做出正確的決定。
5、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曹劌的解釋分哪幾層意思?
明確:分兩層意思,以江供給的緣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戰機;二講追擊的緣故,表現他思考周全,行動謹慎。
五、品讀課文,鑒賞《左傳》的藝術特色
提問:請同學們談談對人物塑造,情節安排兩方面的`認識。并用“從……中能夠看出……”的句式說話。
學生自由發言:
1、關于人物塑造
①關于曹劌
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了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②關于魯莊公
課文集中體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期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成,給予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無知。
但魯莊公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與曹劌的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加大戰,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后問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綜合以上,可見魯莊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
2、關于對照映襯
作者巧妙地運用比照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以曹劌與“鄉人”的比較突出曹劌抵抗侵略保衛國家的政治熱情。從曹劌與莊公的比較中,與莊公的急躁冒進,反襯曹劌的從容謹慎,一個出身卑微而深謀遠慮的謀士形象躍然紙上。
3、關于詳略
課文剪裁詳略得當。本文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述了他在戰前、戰中、戰后的表現;對于戰爭雙方的對峙,交鋒則略寫。這樣安排,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六、課堂小結
本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為背景,論述了務必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生動刻畫了曹劌作為卓越軍事家富有遠謀的特點,語言簡練,情節詳略得當,充分代表了《左傳》的藝術成就,是《左傳》中的名篇。
七、作業
背誦課文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10
教材分析:
1、本文記錄曹劌對戰爭的論述,說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戰略上把握時機,這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詳略得當,語言簡練,充分體現了《左傳》的特點。
2、課標對初中階段的古詩文教學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能使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章內容,理解詞句的含義,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等,背誦積累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名篇。這在本單元的字詞掌握有一定難度。第二是讓學生體會中國古代優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蘊。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學生學習經驗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詩文閱卷基礎,但分類總結積累文言知識的意識還比較弱。從歷史的角度和現代觀念理解評價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文中出現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賞析文中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與用法。
2、理解曹劌對戰爭的論述。
知識目標:
1、積累文中的文言字詞,正確地翻譯課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能力目標:
1、理解課文,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2、分析認識曹劌、魯莊公鮮明的人物形象。
情感目標:
學習曹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優秀品質和卓越的軍事才華。
教法:
情境創設法示范朗讀法講解點撥法
學法:
圈點勾畫法誦讀法交流探究法
預習設計:
1、查閱讀資料,了解《左傳》;
2、粗讀課文,疏通生字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入
在歷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可謂何其的'多呀?但是決定戰爭勝敗的砝碼一定決定于軍事實力的強大嗎?你知道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嗎?
(若學生答出本文,則請說出了解的具體情況)
檢查預習,介紹《左傳》。背景。
二、初讀積累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梳理字詞讀音。
2、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停頓。
3、學生自讀課文,合作探究,根據注解翻譯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要求:把你認為重要的字詞或別人容易出錯的字詞梳理在筆記本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向同學或老師發問。
伐( )間( )鄙( )安( )偏( )專( )
加( )信( )孚( )福( )忠( )屬( )
馳( )逐( )克( )盈( )靡( )故( )
以( )之( )
犧牲( )獄( )可以( )鼓( )
4、抽生全班交流不懂的字詞。教師點撥。多媒體鞏固(或教師向學生發問)。
三、再讀感悟:
1、大敵當前,平民百姓曹劌為什么要去見魯莊公?
2、曹劌如何評價魯莊公對戰前的準備?
3、戰場上,曹劌如何幫助魯莊公擊敗齊國軍隊?
4、戰后曹劌對取勝原因的分析有幾層意思?
5、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讀史明智
“讀人省身,讀史明智”。
1、為什么作者描寫長勺之戰的筆墨很少?
2、曹劌和魯莊公你喜歡誰,為什么?
五、 小結反饋
讀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作業:
①請同學們找出并歸納總結本文的古今異義的詞、通假字、判斷句、倒裝句、省略句
②體會本文中對比的運用,找出一二組對比來。
③熟讀并背誦課文。
參考板書(隨機生成):
曹劌論戰
《左傳》
戰前——何以戰:取信于民
戰場——指揮:進攻追擊
戰后——克敵之故:把握戰機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11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對話塑造形象的方法,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2、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3、認識長勺之戰以弱勝強的原因,認識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戰機的`重要性,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敘戰爭;
2、理解曹劌、魯莊公的人物形象;
3、學習本文對比、襯托的寫法,把握巧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課前聽說訓練:生講歷史故事。
二、解讀文題,探究設疑:
讀課文標題,你讀出了哪些信息?又產生了哪些疑問?
三、曹劌論戰:
1、生自由朗讀課文,點撥:讀準字音要關注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
2、師配樂朗讀課文,生整體感知文意,概括主要內容。
3、本文運用對話的形式,扣住一個“論”字,以時間為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故事。
思考:曹劌從哪些方面對戰爭進行了論述?
(1)戰前準備。
①文中有兩處對話描寫,請找出來。
②根據自己的理解,表演朗讀,可用自己的話來說,也可適當加入神態、動作或其它詞語
③在朗讀中提示文言文學習的正確方法。
④學生分析后明確:什么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為什么?
(2)作戰時機。
①曹劌主要從哪兩個方面展開“論戰”?
②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言語簡短卻暗藏玄機。表情朗讀課文,補充曹劌此時心中所想而未講明的話。(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在下文中尋找原句)
(3)取勝原因。
①論取勝原因部分應用怎樣的語氣、語調讀?為什么要這樣讀?
②大聲齊讀論戰部分。
4、在個性朗讀中解讀文本。
四、我論曹劌:
1、俗話說“言為心聲”,我們從曹劌的“論戰”中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2、作者是怎樣塑造這一形象的?
五、我論《曹劌論戰》:
史學家記錄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記事,他們更希望后人能夠從中得到一定的教訓。讀了本文,你有哪些收獲和啟示?
六、課堂小結: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12
【教材分析】
《曹劌論戰》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篇目。它通過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掌握曹劌的戰略、戰術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理解課文的`主旨,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4、學習曹劌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掌握曹劌的戰略、戰術和民本思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課時布置】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主要任務〗
指導朗讀,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
〖教學步驟〗
一、簡介《左傳》和長勺之戰
1、關于《左傳》,在書下注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做如下補充介紹:《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2、長勺之戰背景簡介:
公元前682年,齊國國君公孫無知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爭奪君位。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但最后卻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來的齊桓公。齊桓公對魯莊公懷恨在心,即位后便兩次發兵攻魯,本文所記述的便是齊魯兩國間的第二次戰爭──長勺之戰。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掌握字音。
劌(guì)鄙(bǐ)孚(fú)間(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學齊讀課文,教師指導朗讀。
教師可依照以下幾個梯度指導朗讀:
⑴讀準字音;
⑵掌握節奏;
⑶注意語調。
節奏舉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語調舉例: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積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詞句和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關《左傳》的文學常識,了解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生練讀中,在學生合作探究中學習本文運用人物對話推動事件發展,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語言的精練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演讀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三國時眾多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役,比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戰爭中取勝呢?也許是人心所向吧?正義永遠會戰勝邪惡的。但是有這么一場戰役比這幾場還要早,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稱贊的戰爭,也許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那就是長勺之戰。魯國一個弱小的國家,為什么可以戰勝如此強大的齊國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個究竟吧!請看課文《曹劌論戰》。
2、解題:
《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后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
二、讀
1、個體自讀。
結合注釋,讀得準,讀得暢,教師根據朗讀實況正音。如“間、帛、孚、勺、轍、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虛詞停頓要鮮明;要再現故事的氛圍。
2、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3、小組競讀。
要讀得齊,讀得響,讀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組,一人一段,一人評。)
教師根據朗讀實況糾正語調。如:
⑴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應讀出“反對”的語氣。
⑵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應讀出“否定”的語氣。
⑶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應讀出“肯定”的語氣。
⑷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應讀出“議論”的語氣。
⑸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應讀出“解說”的'語氣。
4、學生齊讀課文。
三、譯
1、學生個體自譯。
(對照注釋,疏通文意,質疑問難,解難。)
對與以下的重點難點字詞句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與老師之間互動解決。
⑴加粗詞的古今義:
肉食者鄙又何間焉犧牲玉帛大小之獄
⑵判斷句式:忠之屬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戰
⑷倒裝句式:“何以戰?”戰于長勺(倒裝)
⑸重點句子:
①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②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譯。同桌互評互補,互助互進,培養伙伴關系,形成共學優勢。老師做點撥調控。
3、學生對照注釋對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課時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題目來檢查學生對課文重點詞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異義;
2、詞類活用;
3、一詞多義;
4、通假字;
5、重點虛詞;
6、重點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組合作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尋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補情節,用白話文再現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個場景人物人物活動
鄉下曹劌鄉人一次對話
宮廷曹劌魯莊公戰前對話
長勺曹劌魯莊公戰時指揮;戰后對話
2、選擇小組中三個同學上臺來創造性地展現當時情景。
三、評
自由評說臺上表演的同學,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點和當時的氣氛。
四、探
學生根據對文本與課本劇的理解與感受來探究以下三個問題。
1、曹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魯莊公是個什么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寫人與寫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長勺之戰勝利了給我們什么啟示?
五、課堂小結談收獲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14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21個。
2、能脫離課下注釋翻譯文章并背誦。
3、通過比較閱讀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性格。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通過比較閱讀把握人物對話,探究人物性格。
課前準備:
學生完成兩個預習作業,熟讀課文和結合課下注釋翻譯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春秋時期,弱小的魯國迎戰強大的齊國。結果在魯地長勺戰勝了齊軍。創造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齊魯長勺之戰。今天我們就來聽聽這場戰例的指揮者曹劌論述取勝的原因。
二、朗讀正音:
1、又何間焉
2、小惠未徧
3、小信未孚
4、夫戰,勇氣也
5、望其旗靡
三、梳理文章思路:
請同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概述課文內容。
莊公迎戰----備戰----勝戰----曹劌論戰
四、疏通文意,積累實詞
(采用質疑釋疑的方法,讓學生先提出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其它同學回答,合作探究,共同解決。)(中間適時穿插理解實詞和翻譯的方法)
理解文言實詞的方法
1、結合詞語的文言語境理解。
2、借助平時文言實詞的積累,進行推斷。
3、結合文言語法知識。
4、參照字形來理解。
翻譯的原則。
1、直譯要準確
2、句子要通順。
最后讓學生歸納總結文言知識點。(有意識地落實到數量上)
重點實詞(12個)間鄙遍加信孚福情忠鼓再靡
古今異義詞語(3個)犧牲獄可以
通假字(1個)徧
一詞多義(5個)師故請間伐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而兩狼之并軀如故。間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既克,公問其故又何間焉?余則慍袍敝衣處其間。
……(課文中一詞多義的詞還有很多,學生課下積累。)
五、試背課文
六、小試身手
子魚論戰
《左傳》
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子魚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語。
(1)楚人未既濟。
(2)公傷股,門官殲焉。
(3)不禽二毛。
(4)不鼓不成列。
2、翻譯下列句子。
1、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2、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
3、若愛重傷,則如勿傷。
七、齊背課文。
八、作業
試把本文和《子魚論戰》進行對比閱讀,分析人物形象。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15
教學目標:
1、理解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體會曹劌指揮作戰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鮮明的人物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曹劌肩挑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重點:
分析體會曹劌指揮作戰的策略思想,人物形象。
一、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共同翻譯了字、詞、句,熟練朗讀了全文,明確了文章的結構,那么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曹劌論戰》,主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課件展示目標:
1、理解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體會曹劌指揮作戰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學過程
(一)、初步理解課文
1、本文的主人公是誰?(曹劌)
2、曹劌和誰論戰?(魯莊公)
3、論的是哪一場戰役?(長勺之戰)
學生搶答。
師:長勺之戰誰勝?(魯國勝),弱國戰神強國,關鍵在誰?(統帥),那么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
(二)、再讀課文,探究文本
活動一:把握曹劌戰略戰術思想
1、把握曹劌戰略戰術思想
①魯莊公認為戰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同桌討論,指名作答,老師點撥)
②為什么“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③為什么“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④從戰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么?
抓住反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抓住追擊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
(學生活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交流,回答時小組成員共同站起,一人回答,其他組員補充。)
小結: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掌握戰機。
師:文中兩個人物是戰爭中的`兩個重要人物,人物形象各有特色,下面我們就來結合文本來品味這兩個人物。
活動二:分析人物形象
2、品評曹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你能從文中分別找出一個詞語來概括魯莊公和曹劌嗎?完成表格
(1)學生小組交流。
(2)學生發言。
(3)教師評價、總結。
曹劌:思想上愛國,國難當頭之際挺身而出為國效力;
政治上深謀遠慮,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前提條件;
軍事上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善于詳察敵情,把握有利戰機。
魯莊公:目光短淺,魯莽草率,昏庸無能,急躁冒進。
(三)、又讀課文,暢談所得
師:是的,在長勺之戰中,魯莊公確實表現無能,魯莊公作為一國之君,他真得是是一個昏君嗎?為什么?
(鼓勵大膽地思維,大膽地發言,而且能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即可)
1、放下尊嚴,虛心納諫:
2、盡職盡責,知人善用:
3、不恥下問,取長補短:
三、知識搶答:
1、說出兩個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2、請你說出關于戰爭的古今名言兩條。
3、《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4、“千里走單騎”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它出自哪一部描寫戰爭的著名小說?
四、小結全文
課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敘述了利于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于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這次戰役,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成為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長勺之戰表現了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杰出才能,說明必須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并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五、達標測評
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1、曹劌主動求見魯莊公原因是什么?
2、曹劌進見時,他的同鄉反對的理由是
3、曹劌認為“可以一戰”的條件是什么?
4、為什么“齊人三鼓”曹劌才同意擊鼓進軍?
5、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后才同意追擊的理由何在?
6、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16
【教材分析】
《曹劌論戰》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篇目。它通過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理解課文的主旨,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4、學習曹劌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和民本思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主要任務〗
指導朗讀,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
〖教學步驟〗
一、簡介《左傳》和長勺之戰
1、關于《左傳》,在書下注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做如下補充介紹:《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2、長勺之戰背景簡介:
公元前682年,齊國國君公孫無知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爭奪君位。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但最后卻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來的齊桓公。齊桓公對魯莊公懷恨在心,即位后便兩次發兵攻魯,本文所記述的便是齊魯兩國間的第二次戰爭──長勺之戰。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把握字音。
劌(guì)鄙(bǐ)孚(fú)間(jiàn)
夫(fú)靡(mǐ)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指導朗讀。
教師可按照以下幾個梯度指導朗讀:
⑴讀準字音;
⑵把握節奏;
⑶注意語調。
節奏舉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語調舉例: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讀出否定的意味)
3、學生大聲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以待討論交流時解決。
4、選幾個學生翻譯課文,其余同學評點,指出錯誤、不足。
5、教師評點,可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⑴明確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在書下注釋的基礎上,教師可做如下補充:
下視其轍(仔細察看)
登軾而望之(遠望)
雖不能察(即使)
請見(請求)
戰則請從(請允許我)
公將鼓之(湊足音節,不譯)
公將馳之(代詞,指齊軍)
⑵在準確翻譯重點詞語的基礎上,做到翻譯通順。
如:既克──打了勝仗之后。
⑶在翻譯過程中,當原句缺少某些成分的時候,應補充出來。
如:
乃入見。──(曹劌)就進宮拜見(魯莊公)。
可以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
6、小結,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鞏固重點實詞和虛詞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主要任務〗
分析文意,理清思路,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分析文意
我主要設了以下幾個問題:
1、第一段:
⑴貫穿全文線索的是哪個詞?全文按事情發展過程可分為哪幾個情節?
明確:遠謀。戰前問戰──戰中勝戰──戰后論戰
⑵魯莊公認為打勝仗的條件有哪些?曹劌是如何評價的?
明確: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⑶曹劌認為“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你是怎樣看待的?
明確:取信于民是戰爭取勝的基本條件。
⑷理清第一段的思路,可以幫助學生背誦。同時,由于第一段以人物對話描寫為主,可以采用二人對話的方式當堂練習背誦。
2、第二、三段:
⑴分別概括二、三段的內容。
明確:
第二段:寫戰中,在曹劌的指揮下,魯軍擊潰齊軍的經過。
第三段:寫戰后,曹劌論述戰爭取勝的原因。
⑵曹劌選擇了哪一有利時機進軍的?又是選擇哪一時機追擊的?
明確:
進軍──彼竭我盈。
追擊──轍亂旗靡。
⑶指揮作戰的過程,展現了曹劌的哪些優秀品質?
明確: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善于把握戰機。
⑷理清第二、三段思路,學生可根據提示練習背誦。
二、品讀課文,鑒賞《左傳》的藝術特色
1、提問: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并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這個問題既可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力,又能鍛煉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我們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交流感受。)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的.形象,通過師生共同的分析討論,最后歸納:
曹劌形象:愛國、有深謀遠慮的政治遠見、有非凡的戰略思想和卓越的軍事見解。
魯莊公形象:雖然目光短淺,但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忠于職守。
3、分析文章的詳略安排:
討論明確:文章詳寫曹劌對于戰爭的論斷,略寫長勺之戰的經過,緊緊圍繞“論戰”選材,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三、課堂小結
本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為背景,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生動刻畫了曹劌作為卓越軍事家富有遠謀的特點,語言簡練,情節詳略得當,充分代表了《左傳》的藝術成就,是《左傳》中的名篇。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17
教學目標
1、 理解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2、 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3、 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對戰爭有更深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學生齊讀課文,回顧舊知,并引出下文。
教師提三個問題:
1、曹劌和誰論戰?
2、曹劌論的是哪一次戰爭?
3、課文的三個自然正好可以對應戰爭的哪三個階段?
明確:魯莊公;長勺之戰;戰前、戰中、戰后。(板書:戰前、戰中、戰后)
二、研讀課文
1、 學習戰前的部分。
⑴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第一段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明確:戰爭的時間、戰爭的起因、曹劌請見的原因,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
⑵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曹劌與莊公對話部分的內容。
① 曹劌與魯莊公是圍繞著什么來展開話題的?
明確:“何以戰”,即作戰的條件。(板書:作戰條件)
② 學生自讀對話部分的文字,想一想:魯莊公提出了哪三條作戰的條件? 曹劌認為哪一條是最重要的?為什么?
明確:“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情”;“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信”。曹劌認為第三條最重要,因為做到了第三條之后就可以取信于民,而老百姓是作戰取勝的關鍵因素。(板書:取信于民)
補充:春秋時代大多沒有常備軍,有戰事時,國君親任統帥,貴族任各級軍官,而士兵則臨時從奴隸中征集。曹劌說的“民弗從也”,就是針對這種征集工作來說。(幻燈片呈現)
2、 學習戰中的部分。
⑴學生齊讀第二自然段,然后用一句話概括本段的意思。
明確:敘述了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
補充:春秋時代的作戰方式是車戰:一車四馬,上乘三個甲士(一人駕車,左右各一),車后還有72步卒。擊鼓是進攻的信號。進攻時戰車沖鋒在前,步卒緊跟其后。所以,本文有“公與之乘”“登軾而望之”“視其轍亂”等語。
⑵請學生思考:假如自己去寫一次戰爭,可能會寫上哪些內容?
明確:比如戰爭的雙方的人數,戰爭的激烈場面、戰爭的戰略戰術等。
教師追問:對照本段,哪些有哪些沒有?請你說說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明確:本段主要寫了曹劌指揮作戰的`情形,也就是他所采用的一些戰略戰術。(板書:戰略戰術)這樣安排是為了表現曹劌高超的軍事才能,善于捕捉戰機。(板書:捕捉戰機)
⑶曹劌善于抓住進攻和追擊的時機,文章有兩個“未可”和“可以”,分別應該用什么語氣讀?
明確:兩個“未可”要讀出曹劌臨陣從容鎮定,而兩個“可以”要讀出曹劌的自信、胸有成竹。
⑷請學生齊讀本段,加深理解。
3、 學習戰后的部分。
⑴學生自讀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話概括本段大意。
明確:曹劌解釋戰爭取勝的原因。(板書:取勝原因)
⑵曹劌的解釋可以分成幾層意思?
明確:兩層。一層解釋進攻的原因,一層解釋追擊的原因。(板書:進攻追擊)
⑶你覺得曹劌解釋的取勝原因完整嗎?(這個提問意在引發討論,完成對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
明確:不完整。曹劌主要是從戰略戰術的層面來講的,確實戰爭取勝離不開他卓越的軍事才能。還可以從百姓的角度,那就是要取信于民,這是軍隊取勝的政治基礎;從魯莊公的角度,那就是魯莊公是一個比較開明的君主,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
三、 教師小結
本文僅用二百多個字就寫出了齊魯長勺之戰的全過程,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和作者的剪裁有很大關系。本文詳寫曹劌論戰的部分而略寫其余,這樣更有利于表現曹劌這一人物形象,突出他的“遠謀”。(板書:遠謀)
補充:“一鼓作氣、彼竭我盈、轍亂旗靡”三個成語(幻燈片呈現)
板書:
戰前 作戰條件 取信于民
戰中 戰略戰術 捕捉戰機 遠謀
戰后 取勝原因 進攻追擊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18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和《左傳》。
2、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3、疏通文意,整體感知;理解并背誦第一段。(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們知道,在戰爭中,人心所向、正確的戰略是取勝的兩個必要條件。毛澤東“敵疲我打”的防御戰術就是受到春秋時期“長勺之戰”的啟發。今天就讓我們回到公元前684年,和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史官左丘明一起來見證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左丘明世代為史官,并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
2、相關背景
《左傳》也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是我國較早的一本史學著作和重要的文學著作。相傳為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記載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3、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鄙(bǐ)。
弗敢專也(fú)小惠未遍(biàn)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公與之乘(chéng)轍(zhé)。
4、詞語的特殊含義
(1)詞類活用
神弗福也 (名詞用作動詞,“賜福,保佑”)。
公將鼓之(名詞用作動詞,“擊鼓”)。
(2)一詞多義
故:公問其故 (原因,緣故)。
故逐之(所以)。
以:何以戰(憑借)。
可以一戰(憑借)。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之:肉食者謀之(代詞,代這件事)
公與之乘(代詞,代指曹劌)
故克之(代詞,代指齊軍)
小大之獄(結構助詞,的)
公將鼓之(助詞,無實義)
(3)古今異義詞
又何間焉 (古義:參與;今義:隔開,不連接)
肉食者鄙(古義:目光短淺;今義: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輕視,看不起)
犧牲玉帛(古義:祭祀用的牛、羊、豬等;今義:為了正義事業而獻身或放棄一方的利益)
必以情(古義:實情;今義:感情)
再而衰(古義:第二次;今義:又,又一次)
5、重點句子翻譯
(1)十年春,齊師伐我。
明確: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來攻打我們魯國。
(2)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明確:有居高位享厚祿的人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
(3)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明確: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明確: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本文有幾條線索?分別是什么?
明確:兩條。(1)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2)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讀完本文,你能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嗎?
明確:本文通過齊魯長勺之戰的記敘,重點記錄了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生動地說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表現了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穩重果斷的指揮才能。
(二)分析課文第1自然段
1、曹劌的身份怎樣?
明確:從“其鄉人曰”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份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憂國”。
2、“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3、“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4、“何以戰”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做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5、對于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回答的?為什么第三個準備“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小結:第1自然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四、板書設計
戰前見之原因:肉食者鄙
問其準備:取信于民政治遠見
五、課外拓展
莊公是“肉食者”,他“鄙”嗎?談談你的看法
示例:我認為莊公不鄙。莊公能接賢納諫,有明君風范。從“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他也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并背誦第2、3自然段。(重點)
2、結合課文,分析曹劌和魯莊公的形象。(重點)
3、學習本文巧用對比、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曹劌論戰》中,曹劌這一人物算是很神秘的了。他雖非肉食者,卻能見到魯莊公,而且能和魯莊公同乘一輛戰車指揮作戰,莊公對他言聽計從。歷史上對他的記載各有不同,曹劌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是值得研究的。在這場戰役中,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是顯而易見的。那么,長勺之戰的勝利僅僅是因為曹劌完美的戰術嗎?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呢?魯莊公在這場戰役中又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呢?讓我們在今天的學習中一起來探究答案吧。
二、自主預習
1、翻譯下面句子。
(1)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
明確:魯莊公和曹劌共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
(2)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明確:作戰,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進軍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耗盡了。對方的士氣耗盡了,而我方的士氣正旺盛,所以能戰勝齊軍。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課文第2自然段
曹劌把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他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明確:在“彼竭我盈”之時。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二)分析課文第3自然段
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有兩層意思:
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
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三)分析人物形象
1、“遠謀”奠定了全文的基調,文中的戰前、戰中、戰后都是圍繞“遠謀”進行的,你能說說曹劌的“遠謀”表現在哪些地方嗎?
明確:(1)注重戰前的準備,強調取信于民,充分表現了他的政治遠見和戰略思想;(2)戰中采用了“彼竭我盈”和“敵退我追”的戰術,兩個“未可”和兩個“可矣”表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3)戰后通過他的論述,既交代了他指揮若定、判斷正確的原因,又進一步表現了他的“遠謀”。
2、文章是怎樣塑造魯莊公的形象的?
明確:課文集中表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但他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備戰見曹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意見;魯莊公作戰用曹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了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魯莊公戰后問曹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了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四)寫作方法探究
1、巧妙運用對比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分析下面句子。
(1)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明確: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的政治熱忱。
(2)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明確:曹劌和魯莊公的對比,反映了曹劌的深謀遠慮。
2、剪裁得當,詳略突出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你能結合文章說說哪些地方寫得詳,哪些地方寫得略嗎?
明確:作者把曹劌在戰前啟發莊公認識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戰中準確地掌握戰機和詳察敵情以及在戰后論述戰爭取勝的原因,都寫得比較詳細。其余的事如戰爭的規模、戰斗的情景等一概不提;而對請見、從戰、克敵等,則一筆帶過,這樣寫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外拓展
劉揚所在的班級舉行“我眼中的________”活動,他打算寫一段《我眼中的曹劌》,你能幫他想想怎么寫嗎?
示例:曹劌,作為一介平民,在國難當頭,你能憂國憂民,不顧個人榮譽與生命安危,挺身而出,毛遂自薦,向魯莊公闡明政治上要取信于民的主張,你是好樣的!你主動請纓,親臨沙場指揮作戰,實施了軍事上后發制人的措施,最終幫魯莊公戰勝了強敵,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我真佩服你!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19
【設計思路】
本文是一篇論述戰爭得失的記事文,屬精讀課文。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注意文中兩個人物不同的氣質、表現;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文言詞語,在辨析中掌握詞義并發現背誦的技巧,提高背誦的效率。
【學習目標】
引導學生學會辨析詞義,并歸納整理;引導學生發現背誦的規律和技巧,避免死記硬背,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評價人物,培養學生形成觀點、表述觀點、捍衛觀點的能力。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⑴從簡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導入。
⑵從簡介長勺之戰的背景導入。
2、切入點:
⑴指導背誦課文,讓學生尋找背誦的技巧。
(可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前后銜接和相互照應的句子,然后總結這些語句之間的規律,提高背誦效率。)
⑵上圖書館或利用網絡查找資料,了解《左傳》及長勺之戰的背景。討論:從全文看,你認為曹劌、魯莊公是什么樣的人?試從文中找出依據。
3、重點難點的突破方法
⑴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動手梳理、整理文言字詞,在辨析中理解詞義,形成知識板塊。
找出文中具有一詞多義特點的詞語、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詞語,以及能印證這些詞語的成語。
(如:望其旗靡的'“靡”意思是“倒下”,能印證此義的成語有“所向披靡”。參考:彼竭我盈──惡貫滿盈、小信未孚──深孚眾望、懼有伏焉──危機四伏、視其轍──南轅北轍、故逐之──逐鹿中原、未能遠謀──深謀遠慮。)
⑵探究課文,師生共同探討下列問題:曹劌的戰略思想、曹劌遠謀的具體表現、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
4、拓展延伸
⑴談談你對曹劌戰略思想的看法。
⑵展開想象,再現長勺之戰的場面,200字左右。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20
教學重點
1.了解曹劌指揮作戰的軍事才智。
2.總結實詞、虛詞。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作業。
二、講解課文。
第二段
1.全班同學齊讀第二段。
讀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寫什么?”讀畢提問一二名同學。
2.詞語、句子。
“公與①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②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③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齊師。”“公與之乘”: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①“之”,代曹劌。“于”:在。“將”:欲,打算。“鼓”:擊鼓,古代作戰擊鼓以發起進攻。②“之”:助詞。“可”:能,可以。“三鼓”:三次擊鼓,即三次進攻未能奏效。“矣”:語氣詞,表示肯定。“敗績”:軍隊潰敗。“馳”:驅車進擊。③④“之”:代齊師。“其”:代齊師。“轍”:車輪的行跡。“軾”:車箱前扶手橫木,這里意為扶軾。“遂”:于是。“逐”:追擊。
3.內容
提問:第二段寫什么?(要求用一兩句話概括作答)
講解:第二段寫長勺之戰的戰斗經過,寫曹劌是如何指揮魯軍打敗齊軍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這段主要寫什么?”
2.詞語、句子。
“既克,公問其①故。對曰: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③故逐之。”“既克”:在戰勝齊軍之后;“既”,已經;“克”,戰勝。“其”:代戰勝齊軍。①“故”:原因,緣故。“夫戰,勇氣也”:作戰,要靠勇氣;①②“夫”(fǘ),語氣詞,置于句首,表示要發議論。“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使士氣振作起來;“作”,興起,這里是使動用法。“再而衰”: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減下來;“再”,第二次。“竭”:盡,沒有了。“彼竭我盈”:齊軍的士氣沒有了,我軍的士氣正旺盛;“彼”,代齊軍;“盈”,充滿。②③“故”:因此。“測”:猜測。“伏”:伏兵。“靡”:倒下。
3.內容。
提問:這段主要寫什么?(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這段主要寫曹劌談這次戰勝齊軍的原因何在。
全文內容提問:這篇文章寫出曹劌的什么特點?(提問兩三名同學)
講解: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持,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些人識見鄙陋,就包括考慮不到這點。二、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于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于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寫道:“春秋時候,魯與齊戰”,“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后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實詞總結(從略)
虛詞總結
以①拿:依靠。“何以戰?”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憑借。“可以一戰。”
之①代詞。“肉食者謀之”(代事);“公與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齊軍)。②的。“小大之獄。”③助詞,無義。“公將鼓之。”
省略句式:“(曹劌)乃入(朝)見(莊公)”(省略主語、賓語);“民弗從(之)也”(省略賓語);“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戰”(省略介賓結構的賓語);“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省略謂語、主語)
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
[譯文]
魯莊公十年春季,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曹劌請求拜見莊公。和他同鄉的人對他說道:“有權位的'人自會謀劃這事,你又何必去參與呢?”曹劌回答道:“有權位的識見鄙陋,不能深謀遠慮。”曹劌于是入朝拜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您靠什么去和齊打仗呢?”莊公說:“衣食這類使人安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這些東西分給臣下。”曹劌應答道:“這些微小的恩惠沒有遍施于眾,庶民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犧牲玉帛,我不敢虛報,一定如實告神。”曹劌應答道:“這些小信用不能讓神深受感動,神不會降福于您。”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一一細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處理。”曹劌應答道:“這是盡心盡意處理政事的表現,憑借這點可以和齊軍打一仗。如果迎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道去御敵。”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交戰。一開始,魯莊公想要擊鼓發起攻擊。曹劌說:“不行。”齊軍三次擊鼓進攻未能奏效。這時曹劌說:“可以擊鼓了。”齊軍大敗潰退。魯莊公想要驅車追擊齊軍。曹劌說:“不行。”他走下戰車,察看了齊軍的車轍,登上戰車,憑軾遙望潰敗的齊軍,然后說道:“可以追擊了。”于是揮師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以后,魯莊公問曹劌戰勝齊軍的原因何在。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振作旺盛;第二次擊鼓進攻,士氣便衰減低落;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全都沒有了。齊軍已經完全沒有了士氣,我軍的士氣正旺盛高漲,因此我軍打敗了齊軍。大國的情況難于揣測,怕他們設有伏兵。我看到齊軍的車轍紛亂,又望見齊軍的戰旗倒下。(確認齊軍是潰敗)因此才去追擊齊軍。”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06-15
曹劌論戰的教學設計08-25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04-17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07-28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1-04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0-22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06-09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203-23
曹劌論戰的優秀教學設計08-21
《曹劌論戰》優秀教學設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