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出塞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極力營造詩意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品悟字詞,聯系所學詩歌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戍邊將士的同情、以及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詩歌大意,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課前預熱:以詩會友《靜夜思》。李白在什么情況下會思念家鄉?你有過想家的經歷嗎?
1.知詩人: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三首》。說到唐詩,你們會想到哪些唐代詩人?你對詩人了解多少?我們今天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
2.讀詩題《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釋?
(是古代軍歌的一種題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邊塞看看嗎?
欣賞圖片。邊塞給你什么樣的感覺?(教師板書:《出塞》)
了解詩人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導書寫:
“塞”的中間第三橫長;“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寬。
三、再讀詩文,探究詩意
1.師: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
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說說哪個字容易讀錯。
(2)大家跟讀,學習“秦”字。
(3)提問“但使,飛將,不教,胡馬”等詞的意思。
2.朗讀古詩:根據平仄規律和七言絕句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
師:到底詩人吟了什么詩,我們來聽聽看。
(指名讀,齊讀,師范讀。)
讀得字正腔圓是學詩的第一步,我們還要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感情,這就是要理解詩的意思。我們來說說學習古詩有什么好的方法?
3.自由朗讀詩,通過圖文結合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詩中的字、詞,不懂的字用“△”標出。
(生自由朗讀學習古詩)
4.交流學習一、二兩句。
在這兩行詩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詞可提出來。
小組合作理解詩意:根據我們說的學習方法再讀古詩,把理解的詞放入詩中,用我們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5.反饋交流:在邊塞看到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邊關,萬里出征的將士們仍未歸還。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匈奴的軍隊越過陰山。
6.同桌互說詩意,再讀古詩。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7.指導朗讀朗讀整首詩。
朗讀古詩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有感情,還應有節奏。
三、悟詩情
體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一)感悟畫面之悲。
1.師范讀詩句。
你眼前出現一幅什么畫面?
(板書:明月關人未還)這樣的畫面給了你什么樣的感覺?
2.指導讀出感覺。
小結: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和邊關。“明月”“邊關”已經成了戍守邊關將士們生活的兩個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從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書:同情征人)(唐代鎮守邊塞的士兵統稱征人)
(1)想一想: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和一輪明月,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駐守邊關的征人們,會想什么呢?(家親人)
(2)補詩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師:不知何處傳來悠揚的蘆笛聲,引得征人直往家鄉的方向望。他們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邊關。)他們什么心情?體會失望、悲傷。
讀出語氣。
(3)激情引讀:回家是千百萬征人縈繞心頭上的夢啊!卻只能化為一句——(引讀)
2.從親人的角度感悟
(1)過渡:征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下他們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說話:白發蒼老的雙親,拄著拐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說__________。勤勞善良的妻子,干完農活,站在村口,對遠方的丈夫說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_________。
(3)師:多么動情的呼喚,多么強烈的期盼,但他們等來的盼來的卻依然是“人未還”引讀。此時月圓人卻不圓他們會是什么樣的心情?(板書:悲壯)
(4)指導讀出感情。
(三)感悟歷史之悲
師:這樣的思念,這樣的等待,是不是一年,兩年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翻開歷史的長卷,朝代變遷:我們發現從秦代到唐代中間隔著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這是悠悠千年的歷史啊。(課件出示12)
師:至秦至漢至唐,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多少征人盡望鄉啊,依然是——(引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悠悠千年,月圓家不能圓,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依然是(引讀)
體會詩人情感: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嘗盡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寫下這兩行詩句,詩人王昌齡留下了眼看淚。這是什么樣的眼淚?反饋并讀出語氣。
師:這是傷心的眼淚更是同情的眼淚。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傷,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親人的悲痛。讓我們帶著感受來齊讀這兩行詩。
3.征人們為什么不回家?我們來看一段資料。另外還有許多邊塞詩,也反應了邊塞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課件出示“據《資治通鑒—唐》記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體會“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看到征人悲慘的生活,看這千百萬妻離子散的家庭,你們想對這無休止的戰爭說什么?所以詩人這樣寫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為什么要寫西漢飛將李廣呢?
(補充:《塞下曲》能騎善射,力大無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讀出豪邁、勇敢、一往無前。
從這兩行詩中感受到詩人什么樣的希望?(板書:渴求良將,渴望和平。)
2.激情引讀
(1)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殷切的希望,我們來表達下詩人的希望好嗎?(引讀)
(2)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是呀,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這也是千百年來征人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引讀)
3.體會壯的感情
出示《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體會戰士們的豪情壯志。齊聲朗讀。
四、總結
“人未還”雖說是悲痛的,但也見證了戰士們保家為國的壯烈。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再讀這首詩。從詩中你感受到王昌齡是一個什么樣的詩人?(板書:憂國憂民)這首詩的體裁是“七言絕句。”這首詩氣勢雄壯,既寫了征人的哀嘆,又寫出了渴求良將的愿望和報效國家的志向。真不愧為“七絕詩”的壓卷之作。
五、布置作業
將你今天在課堂上的收獲加上你的想象,將《出塞》這首詩改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個故事。
【出塞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出塞》教學設計04-30
出塞王昌齡教學設計12-25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12-02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范文08-08
王昌齡《出塞》最新教學設計11-20
王昌齡《出塞》教學設計(通用3篇)12-16
王昌齡《出塞》的教學設計(精選3篇)08-08
王昌齡《出塞》教學記錄03-28
出塞 教案04-30
《出塞》王之渙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