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從容說課
山岳是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影響的最具體而生動的體現。本節主要講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內力作用而形成的三類山岳。從巖層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態和巖層新老關系三個方面來說明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褶曲的兩種基本形態是背斜和向斜。利用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判斷一個褶曲究竟是背斜還是向斜,為什么最根本的依據是巖層的新老關系?從巖體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態三個方面講解斷層,教學中要運用實例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斷層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火山部分的難度不大,可以通過播放火山噴發的錄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以此了解不同的火山噴發形式會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同時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提交他們自己對火山的認識,明白事物是辯證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災害,也會給人們帶來豐富的地熱、溫泉、肥沃的土壤等。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可以用山地圖片投影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并結合“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圖表資料、地理數據分析、解決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用實際的案例及表4。1和4。2說明影響山區公路修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養學生運用數據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岳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點
1、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像、網上搜集的圖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岳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師:通過上節課活動的討論,我們知道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其實,山脈不僅在我國是地形的骨架,對于整個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態來說,山脈也是陸地的骨架。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看到的喜馬拉雅山和維蘇威火山的景觀嗎?它們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記得。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維蘇威火山都是內力作用的結果,但前者是由于地殼的運動形成的,后者是巖漿噴發形成的。
師:對,說明大家對已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喜馬拉雅山就屬于褶皺山脈。
(板書)褶皺山
[教師精講]
(播放動畫“褶皺的形成”,投影圖片“褶曲示意圖”)
師:褶皺是怎樣形成的?褶皺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生:巖層由于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而發生變形,產生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就是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
師:對。看圖說明,褶曲有哪兩種基本的形態?如何區別它們?
生: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背斜,一種是向斜。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
師(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質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剛才的方法作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依據,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轅北轍”啊。
生:(看圖4.9“褶曲示意”,認真觀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
師:在真正的野外地質工作中,一座山嶺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個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這是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據呢?
生(看書):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師:很正確,請看動畫。
(播放動畫“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導學生對背斜、向斜中巖層的受力進行分析,理解成因)
師:為什么背斜反而會成為谷地,向斜反而會變為山嶺呢?
生:背斜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石破碎,容易被侵蝕,所以變成了谷地;向斜的軸部受到的是擠壓力,巖石堅硬,侵蝕的速度很慢,反而成為了山嶺。
師:很好。我們把背斜或向斜發育成的山嶺或谷地,統稱為褶皺山。有的規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找出這兩大山系)有的規模很小,只有幾十米。
(閱讀材料:板塊運動與褶皺山系。用圖片投影出巖石圈六大板塊的構成,使學生借助于直觀形成對六大板塊的認識,理解板塊運動與地貌成因之間的關系)
(活動探究)
(p80活動。活動1是對學生是否能學以致用最好的檢驗,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活動2需要結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
師:活動1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山嶺,一個谷地,究竟哪一個是背斜,哪一個是向斜呢?請大家展開討論,根據剛才掌握的判斷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軸部受壓力,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所以最后成了山嶺。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層破碎,容易被侵蝕,反而成了谷地。
師:很好!說明大家真正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斷依據。請看活動第2題,思考后回答。
(本題有難度,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到位,教師評價總結: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構造,安全穩定。而向斜是一種儲水構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開挖部位受到的是張力,易破碎塌方)
師:地殼的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褶皺山脈是其形成的一類,另外一種常見的由地殼運動而形成的山岳是——斷塊山。
(板書)(二)斷塊山
(出示動畫“斷層的形成”)
師:根據動畫,請說一說斷層是怎么樣形成的?“斷層”和“斷裂”一樣嗎?
生:地殼的運動產生了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力時,巖石就會斷裂破碎,這只是斷裂。如果斷裂面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這才是斷層。
師:非常好!那么斷層會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嶺和谷地,統稱為斷塊山地(斷塊山)。
師:對!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布廣泛的地貌形態,有的規模很大,如華山。
(出示圖片“華山、渭河谷地、泰山”)
師:華山、泰山都是中國著名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們各自以什么特點著稱嗎?
生:華山——“險”,泰山——“雄”。
師:很好,說明大家知識面很寬。正因為華山和泰山是由于斷層而形成的斷塊山,聳立在谷地和平原的邊緣,才顯得那樣高大雄險,廬山也是著名的斷塊山。
(活動探究)
(p81活動,地質構造是學生此前沒有接觸過的概念,需教師作以說明)
(地質構造:由地殼的運動而引起巖層的變形或變位)
(出示圖片“褶皺山——喜馬拉雅山、斷塊山——華山”)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斷塊山由于受斷層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斷塊狀,較少有綿長的山脈,山地與平原的分界線較明顯,往往比較陡峻、挺拔。而褶皺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嶺和谷地相間分布在較寬的河谷地帶往往形成山區主要的居民點和農耕區。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褶皺山和斷塊山,它們都是山岳的重要類型,都是由內力作用中的地殼運動形成的。這節課我們要再認識一種成因不同的山岳——火山。
(播放錄像“維蘇威火山的噴發”,出示圖片“長白山主峰白頭山”)
[教師精講]
師:哥倫比亞高原和長白山主峰都是由巖漿噴發而形成的,為什么在地貌景觀上大不相同呢?
生:噴出口不一樣。前者是巖漿沿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形成的,而后者是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而成的。
師:對。請看圖片,說出火山的結構。
(出示圖片“火山示意圖”)
生: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構成。火山口是巖漿在地表的噴出口,火山錐是火山碎屑物質和噴出的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錐形體。
師:不錯。火山的規模大小不等。
(材料)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山。海拔6959米,位于阿根廷境內,被公認為西半球的最高峰。山峰座落在安第斯山脈北部,峰頂在阿根廷西北部門多薩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圣地亞哥以北海岸低地。
世界最小的火山:菲律賓八打雁省達加泰鎮有一座塔爾湖,湖中央有一座小火山島,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也稱“湖中火山”。
(出示資料“火山的利弊”)
烈焰熊熊、煙塵滾滾的火山爆發,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毀壞村莊城鎮,給人類帶來過巨大的災難。在過去的`5xx年里,約有幾百萬人死于火山之災。
但誰知這大自然之兇神惡煞,也能提供給人類有益的禮品。火山活動攪動了地下熾熱的巖漿,沖出地面形成火山巖。這些火山巖漿里飽含著各種礦液,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作用后,凝結富集成多種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像南京的梅山鐵礦、安徽馬鞍山鐵礦、安徽廬樅鐵礦和安徽、浙江的明礬石,很多地方的硫鐵礦、膨潤土礦,中國的四大圖章石(福建壽山、浙江昌化、浙江清田、內蒙巴林)……都是火山活動鑄造成的,也可說是火山在“地下工廠”中加工的“產品”。
火山是天然的化肥廠。有的活火山地區的居民,盡管那里火山頻頻爆發,他們仍然冒著生命危險在火山虎口底下居住。問他們為何留戀在此,他們則說舍不得離開這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因為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是極好的天然肥料,它含有多種農作物所需的養分。蜚聲中外的意大利維蘇威火山下,意大利人已在火山附近開了幾家大型化工廠,利用火山噴發的氣體制造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利用火山的巨大熱能發電是順理成章的。世界上已有幾十座熱能發電站。常年被冰雪籠罩的冰島,已有1/5的家庭通過送來的火山蒸汽取暖供熱。冰島不冰,四季如春,原來也是火山的功勞。
誘人的火山風光,更是當今的旅游資源和療養勝地的熱點。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島的火山群、美國的黃石公園、法國的維希公園,都以其火山景觀名噪于世。我國黑龍江省五大連池是在1719年才噴發形成的。那里的火山地貌景觀多姿多彩,或孤山獨聳,或雙峰對峙,或如臥虎,或形如蟒蛇,奇異如此。還有5個明珠般的火山湖。云南騰沖火山群,以各種溫泉、泉華等火山地貌聞名于世。
1973年,在日本西之島毗鄰,因海底火山從水下冒出一塊陸地,與島連在一起,日本人馬上正式命名為西之新島,以此增加了0。24平方千米的領土,也是值得高興的。夏威夷群島附近的洛伊希火山頂峰,現在還位于海平面以下980米處,但它一直不斷地上升,這座活火山一旦露出地面,也將增加一個新島。
師:我們了解了山岳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的主要骨架,它的分布格局影響和制約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它對我們人類的直接影響就表現在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板書)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師:請同學們思考,山區與平原相比,在對交通運輸的哪些方面影響不同?
生:山岳相對高度大,地勢崎嶇,交通方式比較單調,交通線路的分布和走向也受較大的制約。
師:很好。請結合活動題的第1題,理解為什么在山岳地區優先發展公路而不是鐵路?
(生回答,師總結):從表4。1分析,鐵路的最大限制坡度遠遠小于公路,說明其對地形的要求較高。從表4。2分析,山岳地區修鐵路的工程量和造價均比平原、丘陵地區高。綜合分析來看,在山區修鐵路比較困難,而發展公路相對容易些。
(p82活動第2題,該題難度屬中等,要求學生有較高的地理素養和人文素養,可讓學生展開討論)
(引導學生討論)
圖中有哪些自然因素會對公路選線產生影響?(主要是地貌和水文)
公路選線時是如何處理與這些自然因素的關系的?
(讓學生仔細觀察:在山區,公路線是如何伸展的?河流對公路的造價有著怎樣的影響?)
人口的分布是社會經濟因素,對公路線的分布有著怎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公路選線時考慮了地形、河流、沼澤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時,呈“之”形彎曲,減少陡坡的影響,同時道路盡量避開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時需要修建橋梁;公路避開沼澤地。
(2)山區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公路在選線時要盡可能多地聯系居民點,方便人們出行,這說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選線時要考慮的。
●板書設計
1、運輸方式的選擇
2、交通線的分布
3、交通線的走向
●活動與探究
把南昆鐵路和京九鐵路相比較,課后可以從網上或圖書館查閱資料,比較這兩條鐵路在單位距離上的造價和各自經過的地形區的差別。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風的形成教學設計
4.出租山地合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