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時間:2023-07-01 08:14:45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伶官傳序》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關于文言文閱讀,《大綱》的要求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本文是一篇史論性文章。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文中涉及五代歷史。閱讀時必須首先弄清史實,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關系。文章平易流暢,論證條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論證過程和結論,然后讓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提高對史論的鑒賞水平,并就某一史實提出自己的見解,學會寫評論文章。同時適應本單元教學要求,本課內容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文言文詞類活用現象。

  二、設計理念

  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高中階段要能達到初步鑒定文藝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受到感染和啟迪。要想實現這一要求,在教學方式上必須采用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如次:

  (新的課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三位一體"的理念,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確定本課的具體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歐陽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點,理解積累這些詞的用法:原、賜、抑、遺、負、系6個實詞和與、其的義項和用法。

  B、學習掌握詞類活用的文言語法現象(名詞活用為動詞),體會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

  A、采用由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逐漸深入,點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合作學習,以學生為本,注重師與生的親和力

  B、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二階段正是夯實基礎的關鍵時期,在教學中,應以抓基礎為本。

  教學重點:

  1.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放聲朗讀,分段背誦。

  2.識記11個詞語,掌握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特征。

  3.學習正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本文是"傳序",所以眾多的史實都是正文的主要內容,這里可簡約都盡可能地簡約,因而也給閱讀本文帶來一定的困難,成為學習的難點,只要對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四、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所以,我嘗試使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

  1、情景教學法;

  2、誦讀法;

  3、導讀法;

  4、學生自主學習法;

  5、討論法;等等。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兼一個早讀)

  時間安排:

  1、利用早讀通讀熟讀課文,重點解決字音、字型、斷句、輕重音等問題,最好能播放錄音,或教師范讀。

  2、第一課時注重基礎知識。

  3、第二課時注重能力提高。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有一幅很有英雄氣的對聯,里邊閃爍著項羽的過人的膽識和越王勾踐那超拔意志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其中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爭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實夫差打敗勾踐的故事,也有一斷背景:夫差的父親闔廬在與勾踐的爭戰中被勾踐所傷,臨死囑咐太子不忘殺父之仇,之后兩年,夫差"習戰射,常以報越為志"。終于困越王于會稽山,使勾踐卑躬屈膝臣服腳下,吳國也因此而強大,伐齊魯號諸侯,聲震天下,其勢可謂壯哉!等到吳王夫差寵信佞臣伯喜,誅殺諍臣伍子胥,沉湎一西施美色中,吳國也就走上了滅亡之路,最終被勾踐圍困于姑蘇山,落得伏劍而死的可悲下場,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莊宗與吳王夫差的命運是多么相像啊,由此引出課題。

  (二)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找朗讀并糾正發生或可能發生的錯誤。

  2、播放課文錄音,帶入課文情景。

  3、齊讀課文,請一學生講后唐莊宗的故事,并找出文中相應的內容。

  4、歸納總結重點字詞句的用法。利用幻燈片展示下列內容:

  A、多音多義詞①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錦囊)

  ②系:xì(捆綁);jì(打結)

  B、詞類活用①原: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hán):名詞活用為動詞,裝在木匣子里。

  ③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④夜、東:名詞作狀語。

  ⑤興、亡:使動用法。

  C、虛詞其:副詞

  ①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祈使語氣一定,應當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揣測語氣大概,差不多

  ③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反詰語氣同"豈"

  ④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婉商語氣還是

  ⑤何其衰也

  (三)、深入探討

  1、作者通過后唐莊宗由盛到衰的史實來證明觀點:盛衰成敗由于人事。不僅如此,文章最后還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其實,孟子早就說類似的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比較這兩句話有何不同?

  明確:孟子主要是在政治道德、人生哲理上給人以啟示,而本文重在警戒,當今的統治者可要當心啊,借古諷今,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微,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繁榮的現象。

  2、說說"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常"、"多"字的意思。

  明確:說明有例外的情況,這就需要有恒久的奮發圖強的意志與抵制誘惑的毅力。舉現實生活中事例兩則。

  (四)拓展

  1、以下判斷,你是否贊同?分小組討論,后暢所欲言。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說得有理。

  A毀樹容易種樹難B創業難守業更難

  C種樹難養護樹更難D賺錢難失錢易

  E得天下難失天下易

  2、本文"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這個問題,作者的回答是怎樣的?

  明確:扣莊宗史實,歐陽修針對當時社會多停留"天命"的認識上的情況,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突出了本文的觀點"盛衰成敗由于人事",也表現歐陽修重視人的因素的樸素唯物觀點。

  (五)作業針對文中提出的"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說說你的理解或啟示,寫一篇議論文。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5、問:這些態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廟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氣之盛 ,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亂者四應 ,倉皇東出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君臣相顧 ,不知所歸 ,至于誓天斷發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范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的意思,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后教師示范,最后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第一句是表現盛的',男生應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后調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教師講解:莊宗的故事足以證明這兩個道理,所以這一段綜合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都是為了證明這樣一個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的莊宗后來居然被幾十個伶人圍困,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這就再次提醒人們,要注意到“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重點:第一個于解釋為在、從,第二個于解釋為被,注意“智勇”的詞性,可提示學生,根據文言文對偶句詞性一致,前面的“禍患”是名詞,所以“智勇”也是名詞。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教師提示、引導:這句話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的批評朝政,提醒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時間,則加強背誦第三、第四段。

  板書: 晉王: 語重心長,遺恨未消,

  憂勞 盛

  莊宗: 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莊

  人事

  還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寵信伶人, 身死國滅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知識目標: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能力目標: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學會美文賞讀。

  二、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理解課文,掌握文中的詞類活用和古今異義現象以及特殊句式。

  三、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議論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四、教學方法:

  點撥法探究學習法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引出文章論題

  由杜牧《題烏江亭》引入

  二、解題

  三、了解背景,體會諷諫意味

  四、聽課文朗讀,注意字音和斷句。

  五、疏通文意,課文探究學習

  (一)第一、二段課文學習

  1、強調重點字詞

  2、探究:

  (1)、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是什么關系?

  (二)第三、四段課文學習

  1、強調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3)第四段以問句結尾有何作用?

  七、課堂鞏固練習

  1、古今異義2、詞類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積累

  八、美文賞讀

  1、結構美——探究對比論證手法和全文論證結構

  2、文理美——探究主旨與教訓

  3、抑揚美——探究抑揚手法

  4、文筆美——探究敘事簡約、語言精警的特點、文句的對稱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業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后唐莊宗的成敗闡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學習正反對比的說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本文充分運用對比手法說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啟迪人性。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同學們,標題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樣的人呢?(學生:伶官,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做伶官。)古時戲子大多地位低下,卻能入朝為官,歐陽修為什么要為伶官作傳呢?讓我們走進文本,尋找答案。(板書:課題,作者)

  二、因聲求氣讀通文意

  1.請學生復述莊宗的故事。

  2.誦讀感知莊宗的悲劇命運。

  活動一:一生讀晉王遺言,其他學生評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皆為兄弟,而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點撥:讀出晉王深深的遺憾,對敵人仇恨、對莊宗期盼的語氣和情感。)

  活動二:讀莊宗的奮斗史和失敗史,其他學生評價。

  奮斗史:“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可謂壯哉!”莊宗凱旋時的豪壯語氣,筆勢激越,情調激揚。

  失敗史:“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何其衰也!”莊宗敗亡時的衰頹語氣,倉皇失措,筆勢迂回,情調低沉凄愴。

  (點撥:語言和情感一揚一抑、大起大落、蕩氣回腸、對比鮮明。)

  3.教師小結:莊宗的興盛和衰敗用了鮮明的對比,其奮斗史164個字,得天下完成父親遺命,耗時十五年;其失敗史63個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奮斗過程如此艱難,衰敗卻如此迅速,一潰千里,發人警醒。

  三、提要鉤玄領會主旨

  (點撥:學生誦讀第一段,第三段“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至文末。)

  1.一個嘆詞:嗚呼

  參考:歐陽修之子歐陽發《先君事跡》“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貶善惡,為精密。發論必以‘嗚呼’,曰‘此亂世之書也’。”這一聲“嗚呼”,以感嘆發端,起筆不凡,突兀驚人。奠定全文沉痛的感情基調。

  2.兩個警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點撥1:這兩句用了什么修辭,目的是什么?)

  參考:對偶與對比,這是本文寫作上的藝術特色,使行文說理更加透徹。

  (點撥2:當我們讀完經典作品,掩卷沉思,心里還留下什么?同學們將這兩句警句放聲讀三遍。請同學當堂背誦。)

  教育是什么?愛因斯坦說“在你離開學校后,忘記了學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三組反問句: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品讀反問句,歐陽修想突出強調什么觀點?

  (點撥:教師范讀,學生討論探究主旨)

  參考:對比鮮明、前后呼應、層層遞進,強調共同的觀點:盛衰在于人事。

  (小結:“豈獨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獨伶人,萬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卻能夠使莊宗迅速滅亡。歐陽修借伶官之禍來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勵精圖治,“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種教訓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對于我們所有人都有永恒的價值。)

  四、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讓你產生什么聯想?

  (點撥:學生分組討論,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開元君王唐玄宗,開創盛世,卻因專寵貴妃,導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齊桓公,稱霸諸侯,卻因親近小人,導致禍起蕭墻;吳國國君夫差,雄霸南方,卻因貪戀美色,導致國破家亡。先秦老子“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你所寵溺的一個不起眼的事物,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同學們,想要實現理想,不僅要注重細節,更要學會節制取舍。

  五、讀史明理

  課外閱讀歐陽修《新五代史·宦者傳》,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伶官傳序

  歐陽修

  莊宗之得失

  諷諫政治省察人性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 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1.檢查學生預習。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考查閱讀課文的熟練程度,從而了解預讀情況。

  2有關的國王與國名: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請根據注釋簡述他們的情況(不要照讀注解)。

  3.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課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錦囊)函(hán)

  (2)補充注釋:

  原—一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錦囊—一“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盛,裝著,動詞。

  函—一動詞,裝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閱讀提示:

  這篇史論觀點明確,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前段敘事,后段議論。通篇圍繞“盛衰”二字下筆。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雖曰……豈非……”是反請語氣的轉折復句,意在強調后者。

  在論述過程中文章緊扣莊宗“得與失”“盛與衰”,說明立論的歷史根據。全文的論據,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后來由勝而敗、由盛而衰的史實。在敘事中融入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發人深思的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本文在“寫史”方面,文字精當。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個倉皇出逃、土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也證明了“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句末的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飽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可謂壯哉”在贊嘆中含有輕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蘊含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著又用“豈……歟?”“抑……歟?”反誥語氣的選擇復句強調后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為了加強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后一段中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6.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寫作訓練:

  選擇某一史實發表見解,自擬題目寫一篇評論文章。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學習本文布局謀篇的特點。

  3、理解文中闡發的“盛”“衰”;“得”“失”;“成”“敗”;

  “損”“益”;“興”“亡”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文中關鍵字、詞、句。

  2、如何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

  1、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的啟示。

  第一節

  一、導入:

  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前曾用這么一句話來總結自己慘敗的原因----“天亡我也”。其實,不只是項羽,很多帝王將相都將自己滅亡的原因歸結于天命,許多平民百姓也將人生的苦難、命運的坎坷歸咎于天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一篇史論《伶官傳序》,來探討一下,事情的成敗究竟是在天命,還是在人為呢?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文學革新運動的倡導人,他提倡古文,批評北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他積極培養、提拔、獎掖后進,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詣為最高。

  三、解題:

  伶: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

  伶官: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伶官。

  傳:傳記。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寫的叫“自序”,[內容多說明它的內容,寫作緣由,經過,旨趣和特點];別人寫的序叫“代序”,[內容多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于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體。]還有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還有一種稱為宴集序。

  四、寫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國君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致使伶人重權在握。后來后唐發生兵變,而擁有兵權的伶人拒不發兵平叛,莊宗只得親征,但敗北,這時眾叛親離,伶人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

  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表感慨,借事論理,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而亂政的史實,總結歷史教訓,諷諫當時的統治者,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五、講解1-2段重要詞句。

  1、一詞多義現象。

  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與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無乃爾是過與

  D、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晉以歸梁

  D、請其矢,盛以錦囊

  乃

  A、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盛

  A、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請其矢,盛以錦囊

  告

  A、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于

  A、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葉紅于二月花

  其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無馬耶

  之

  A、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莫能與之爭

  C、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蟲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指出下列古今異義詞的`用法。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抑本其成敗之跡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遺恨也。

  請其矢,盛以錦囊

  3、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倉皇東出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節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提出中心論點的方法是什么?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無命,豈非人事哉!”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2、歐陽修有沒有否定天命的觀點?

  古代人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認為人的命運是由上天主宰,作為那個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沒有否定這種傳統說法,但用轉折關系的反問句,強調人事的作用。

  3、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運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論據:莊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實。

  例證法——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小結:提出全文的論點,并以唐莊宗的事例為證。

  4、“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慨嘆,惋惜。

  5、晉王彌留之際為什么賜予莊宗三支箭?

  賜箭的原因:勉勵兒子誓報父仇。

  6、莊宗對待晉王的遺命的有怎樣的舉動?這些舉動告訴了我們什么?

  受、藏、告、請、盛、負、納。

  接受遺命后,有矢志復仇的決心和意志,忠誠地執行遺命。

  7、作者為什么如此詳細的寫莊宗忠誠地執行父命?

  說明他的成功與他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體現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結:詳述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事例。

  8、矢志復仇的莊宗取得了怎樣的戰績?作者贊嘆莊宗的成功,這照應了前文哪些詞語?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9、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在極短的時間,說說莊宗失敗時的處境?作者慨嘆莊宗的失敗又照應了前文哪些詞語?

  眾叛親離。

  “衰”“失天下”

  10、莊宗由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說說莊宗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對比的作用?

  通過強烈鮮明的對比“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滿招損”“逸豫可以亡身”

  在鮮明的對比中強調人事的作用,照應回應論點。

  12、莊宗由極盛到極衰,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和引證

  小結:評論莊宗的盛衰,闡明中心論點。

  13、莊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葉重提舊事,有何目的?

  以古諫今,告誡當時的統治者:使“身死國滅”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記“憂勞興國”的道理,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豫”之中,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

  小結: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積累并掌握本課中的重要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

  2、培養閱讀文言文的習慣和語感,積累文化常識

  一、選擇題

  1.下列對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頭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全文立論的根據,也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調。

  B.第三段連用問句,并寓結論于疑問中,之后引《尚書》作答,引出古訓,點明莊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歷史教訓,含蓄地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使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現實意義。

  D.文章既用平實的語言客觀地敘述事例,又引《尚書》論證,深入淺出地說明道理,首尾采用反問句,感嘆中包含著肯定。

  2.根據文意,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文章以莊宗極盛之時“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的情景,與極衰之時“士卒離散”“泣下沾襟”的慘相進行對比,鮮明地推導出成敗由人的道理。

  B.“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前句以反問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難失天下易,后句則強調成敗在于“人事”。

  C.“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對稱的語句與文章開頭的論斷相呼應,揭示了“人事”的具體含義,強化了文章的觀點。

  D.文章通過一個“夫”字,引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論。這一結論既著眼于總結歷史教訓,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統治者,應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以免重蹈莊宗的覆轍。

  3.下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抑本其成敗之跡抑:或者

  B.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來

  C.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組:繩索

  D.及凱旋而納之納:收藏

  4.下列屬于作者認為莊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 )

  A.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5.從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與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遺恨也

  C.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D.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6.下面詞語解釋全對的一項是( )

  ①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②及凱旋而納之凱旋:取得勝利

  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爾、其、乃:第二人稱代詞

  ④抑本其成敗之跡本:推究

  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樂

  ⑥泣下沾襟泣:流淚

  A.①②④B.①⑤⑥C.①④⑤D.②⑤⑥

  7.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盛以錦囊,負而前驅而皆背晉以歸梁

  B.此三者,吾遺恨也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此制作之本意也雖逾本色不能復化

  D.請其矢,盛以錦囊請奉盆缶秦王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與其所以失之者②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①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②豈獨伶人也哉

  C.①契丹與吾約為兄弟②為天下笑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與之爭

  9.與“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C.家祭無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0.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吾得兄事之

  C.憂勞可以興國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1.下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此三者,吾遺恨也恨:怨恨

  C.抑本其成敗之跡抑:或者

  D.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舉:所有的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朋黨論

  歐陽修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兇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后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后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夫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有刪改)

  12.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暫相黨引以為朋者暫:暫時

  C.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誚:嘲笑

  D.夫興亡治亂之跡跡:事情

  13.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臣聞朋黨之說

  ②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③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

  ④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4.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說明“小人無朋”和“君子有朋”觀點的一組是()

  A.①小人所好者,利祿也

  ②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

  B.①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

  ②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C.①舜佐堯,退四兇小人之朋

  ②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

  D.①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

  ②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A.文章起筆不凡,鮮明地點出全文的主旨。開頭一段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朋黨有君子與小人之別;人君要善于辨別。

  B.第2段通過對比得出“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的結論,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同時領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3段以堯之時進元、愷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殺害名土的史實,闡明迫害殘殺君子之朋導致亡國的歷史教訓。

  D.文章不諱言朋黨,引用史實來說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國,小人之朋有害于國,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偽朋。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2)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

  17.請簡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樣論證自己的觀點的。

  三、情景默寫

  18.根據提示默寫相關句子。

  (1)《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傳序》引用《尚書》中的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合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傳序》借莊宗困于伶人而亡國的事警誡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語言表達

  19.下面的某報紙擬刊登的一則啟事的正文片段,其中有五處詞語使用不當,請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語意準確,語體風格一致。

  為了讓越劇更好地走上新時代的發展之中,《中國越劇》組委會決定向社會各界廣開言路,垂詢“行外人”的意見,聆聽“行外人”對越劇藝術發展新方向、新目標的展望。《中國越劇》經過精心規劃,自當天起推出“行外人越劇與生活”主題征文活動,希望越劇愛好者能顯山露水。

  20.閱讀下面一則短文,按要求答題。

  據載,歐陽修為宰相韓琦寫了一篇《相州晝錦堂記》,交稿寄走后,他細細推敲了一下,覺得有兩句欠妥。他便派人騎快馬到韓府將文稿追回,做了修改。

  韓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讀之才發現,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中增加了兩個“而”字。他反復吟誦“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后,不禁拍案叫絕。

  韓琦為什么對歐陽修增加的兩個“而”字拍案叫絕?請從語言表達效果的角度簡要分析。

  五、小作文

  21.俗話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從字面來理解就是自滿招來損失,而謙虛帶來好處。請結合現實談談你對“滿招損,謙受益”的理解。200字左右。

  【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屬于綜合考查題。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把握每個選項設題的方向,再與文本進行比對。

  B項,“即本源在于‘天命’”錯誤,文中說“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由此可知,本源應在于“人事”。

  故選B。

  2【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屬于綜合考查題。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把握每個選項設題的方向,再與文本進行比對。

  B項,“肯定得天下難失天下易”錯誤,“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意思是“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這樣的嗎?還是認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問句,反問句要表達的意思與句子本身是相反的,顯然作者并不認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

  故選B。

  3.【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意義的把握。考生應把選項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推測意思和用法的正誤。

  B項,“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推究莊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原”,作詞,譯為“推其根本,追究”。故選B。

  4.【答案】D

  【詳解】此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題主要著眼于主要內容、人物形象特點、相關的事件、言行、觀點、情感、技巧等。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

  莊宗“興國”是“憂勞”所致,莊宗“亡身”是“逸豫”所致。A項說的是莊宗之父,排除A項。BC兩項是作者的推測,排除BC兩項。故選D。

  5.【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回顧文言特殊句式的種類,然后結合這些句式的特點來分析所給的選項。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動句、倒裝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又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動句,“于”表被動,意思是“被”;

  A項,“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也是被動句,“為”表被動,意思是“被”;

  B項,“此三者,吾遺恨也”是判斷句,“者,……也”是標志;

  C項,“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是省略句,“告”后省略介詞“于”;

  D項,“方其系燕父子以組”是狀語后置句,“以組”是后置狀語。故選A。

  6.【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下面加點詞解釋全對的一項”,然后應結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

  ②“及凱旋而納之”意思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凱旋”,勝利歸來;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意思是“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志向”,“其”,副詞,一定;⑥“泣下沾襟”意思是“淚水流下沾濕衣襟”,“泣”是名詞,淚水。這三句都有錯誤,①④⑤正確。故選C。

  7.【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思和用法。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然后結合具體的語境分析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A項,第一個“以”,介詞,用;第二個“以”是連詞,表順承。

  B項,第一個“遺”,遺留;第二個“遺”,舍棄。

  C項,兩個“本”都指原來的。

  D項,第一個“請”,領取;第二個“請”,請允許我。故選C。

  8.【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然后根據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

  A項,①中“其”是代詞,他;②中“其”,語氣副詞,一定。

  B項,兩個“豈”都表反問,難道。

  C項,①中“為”是動詞,成為;②中“為”,介詞,被。

  D項,①中“之”,結構助詞,的;②中“之”是代詞,他。故選B。

  9.【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與‘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項”,然后根據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

  例句中“乃”是代詞,你的;

  C項,“乃”也是人稱代詞,你的;

  A項,“乃”,表判斷的副詞,是;

  B項,“乃”,于是;

  D項,“乃”,副詞,竟然。故選C。

  10.【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項”,者是考查詞類活用,然后應分析詞語本來的詞性以及在句中的位置,以此確定活用的類型。

  例句中的“夜”的用法是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B項,“兄”也是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與之相同。

  A項,“函”,名詞作動詞,用匣子裝。

  C項,“興”,使動用法,使……興盛。

  D項,“困”,困擾,沒有活用。故選B。

  11.【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然后應結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

  B項,“此三者,吾遺恨也”意思是“。這三者是我遺留的仇恨”,“恨”應為名詞,仇恨。故選B。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答案】

  12.C

  13.D

  14.A

  15.C

  16.(1)所以做君主的人,應該斥退小人虛偽的朋黨,任用君子真正的朋黨,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2)但是后世并不責備舜被二十二人結成的朋黨蒙騙,卻贊美舜是聰慧明審的圣主,因為他能區分君子和小人。

  17.作者運用事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自己的觀點,還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話證明自己的觀點。

  【分析】

  12.本題考查理解重點實詞的能力。

  C項,誚:責備。故選C。

  13.本題考查理解重點虛詞的能力。

  ①結構助詞,的。②代詞,他們。③介詞,因為。④介詞,用。故選D。

  14.本題考查理解文本觀點和論據的能力。

  B項,②說的不是君子。

  C項,①說的不是小人。

  D項,①說的不是小人,②說的也不是君子。故選A。

  15.本題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

  C項,第3段以堯之時進元、愷君子之朋的史實,闡明了“用君子之真朋則國興”的道理。故選C。

  16.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

  (1)但:只。退:斥退。偽:虛偽。治:太平。

  (2)誚:責備。為……所……表被動。稱:贊美。以:因為。

  17.本題考查分析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本題題干點明分析第3段的論證方法和思路。

  第3段講了堯、舜任用君子之朋使得天下大治,而紂、漢獻帝、唐昭宗不任用君子之朋導致亡國的事例,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同時還引用了《尚書》里面的話來進行論證。

  【參考譯文】

  臣聽說關于朋黨的言論,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區分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

  大體上,君子與君子因志趣一致結為朋黨,而小人與小人則因利益一致結為朋黨,這是自然的規律。但是臣以為小人并無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愛的是利祿;所貪的是財物。當他們利益相同的時候,暫時互相勾結成為朋黨,那是虛假的;等到他們見到利益而爭先搶奪,或者利益已盡而交情淡漠之時,就會反過來互相殘害,即使是兄弟親戚,也不會互相保護。所以我認為小人并無朋黨,他們暫時結為朋黨,也是虛假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堅持的是道義,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節。用這些來提高自身修養,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補益;用這些來為國家做事,那么觀點相同就能相互幫助,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黨啊。所以做君主的人,應該斥退小人虛偽的朋黨,任用君子真正的朋黨,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堯在位的時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結為朋黨,君子八元、八等十六人結為朋黨。舜輔佐堯,斥退“四兇”的小人朋黨,而進用元、愷的君子朋黨,堯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時列位于朝廷,他們互相贊美,互相推讓,一共二十二人結為朋黨,舜全都進用他們,天下也因此非常太平。《尚書》上說:“商紂有億萬臣子,是億萬條心;周有三千臣子,卻是一條心。”商紂王在位的時候,億萬人各存異心,可以說不成朋黨了,于是紂王因此而亡國。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結成一個大朋黨,周朝進用他們因此而興盛。后漢獻帝的時候,抓捕天下名士并且囚禁他們,把他們視作“黨人”,等到黃巾賊興起,漢王朝大亂,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對黨人的禁錮,把他們都放了,可是已經無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漸生出朋黨的議論,到了昭宗時,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殺害了,有的被投入黃河,說:“這些人自命為清流,應當把他們投到濁流中去。”唐朝于是滅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結為朋黨的,沒有人比得上商紂王;能禁絕好人結為朋黨的,沒有人比得上漢獻帝;能殺害清流的朋黨的,沒有比得上唐昭宗之時的;但是都由此而使國家混亂以至滅亡。互相贊美推讓而不疑忌的,沒有人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也毫不猜疑而進用他們;但是后世并不責備舜被二十二人結成的朋黨蒙騙,卻贊美舜是聰慧明審的圣主,因為他能區分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時,全國所有的臣子三千人結成朋黨,自古以來作為朋黨又多又大的,沒有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因此而興盛,原因就在于善良的人雖多卻不感到滿足。

  前代治亂興亡的事情,為君主的可以作為借鑒了。

  三、情景默寫

  18.根據提示默寫相關句子。

  【答案】(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滿招損,謙得益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詳解】本題考查識記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題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寫錯的字:損、逸豫、溺、伶,還要注意不要丟掉虛詞:也。

  四、語言表達

  19.【答案】①“廣開言路”改為“發出倡議”;②“垂詢”改為“尋求”;③“規劃”改為“籌備”;④“當天”改為“即日”;⑤“顯山露水”改為“踴躍參加”。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得體的能力。語言表達的“得體”,是指能夠恰當地使用語言,符合語境和語體的要求。“語境”有“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內部語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體、句式、語言間的搭配和使用習慣等。“外部語境”則指言語交際時的各種情境條件,比如說話的目的,說話的場合,需要表達的方式,發話者的身份、職業、處境,受話者的年齡、性別、經歷、思想性格、愛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職業處境等。

  “廣開言路”,指盡量給下屬和群眾創造發表意見的條件,這里沒有上下級之分,可改為“發出倡議”;“垂”是敬辭,“垂詢”表示別人對自己的詢問,可改為“尋求”;“規劃”意為比較全面的長遠的發展計劃,此處應為事先準備之意,可改為“籌備”;“當天”過于口語化,可改為“即日”;“顯山露水”比喻顯露才能,表現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可改為“踴躍參加”。

  20.【答案】修改后雖語意未改變,但是語氣由急促變為舒緩,似潺潺的山間流水,多了一份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所以,韓琦對增加的這兩個“而”字拍案叫絕。

  【詳解】本題考查分析詩句表達效果的能力。

  此題要求“從語言表達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讓學生分析語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說明增加虛詞“而”帶來的表達效果,應側重賞析虛詞的表達效果。“而”的使用并不改變原句的意義,但“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敵鄉”較之“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在語氣及語言節奏上更加舒緩,更具有韻律感、音樂美,更有利于抒情。

  五、小作文

  21.【答案】《書》曰,滿招損謙受益,這歷來傳誦的名言,深刻人心。自滿易亡,謙虛則興,談古道今多少英雄偉人以自身檢驗的亙古不變的真理。古來今往多少偉人不是因滿而亡,因謙而功名流今。古有項羽,劉邦,項羽是有才有勇之人,可卻剛愎自用,不用韓信,不聽范增所勸,導致鴻門宴上放虎歸山。相比之下劉邦的才識不及項羽,但卻做人謙虛有度,虛心納諫,贏的張良韓信這樣的曠世奇才作文。而結果也因此而知,劉邦打敗項羽,一舉建立大漢王朝得天下。項羽的自滿使得良才不得用,而劉邦的謙虛使他贏得了天下,這難道不是滿則損而謙受益的道理嗎?

  【詳解】本題考查微寫作的能力。

  考生需要從“自滿”和“謙虛”的弊與利的角度展開論述。自滿招致損害,令人裹足不前;謙虛使人進步,不斷有所收獲。可以就一方面展開論述,也可將兩者結合,亦可思考如何把握謙虛的度,字數要求較多,根據題干中“結合現實”的提示,可以采取例證法來證明論點。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及重點】:

  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言,由淺入深,啟發誘導。力求學生在比較中解決問題,從啟發中有所發現。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二、比較標題,換成史論題目

  這篇文章單從標題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序文,但從內容上它卻和前面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的體裁一樣,都是史論,那么就這三篇文章的標題而言,如果站在史論的角度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提示:《過秦論》《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志,而且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論的角度命的題,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好,那么現在我有個提議,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討論)

  提示:莊宗論、后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這幾個題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們就把“興亡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地看一看由我們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興亡論》吧。

  三、比較內容,探討內在聯系

  既然這三篇文章都是史論,而且我們也給他們統一了標題形式,那么下面就請同學們先默讀一遍課文,與前兩文比較一下,看內容上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讀完的同學請注意比較,找出比較點,列出發言提綱,準備回答。

  提示:〈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驗教訓。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層,秦的興,是由于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講的“盛衰興亡皆在于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因此本文論點有著更強的普遍性。

  由此看來,這三篇文章的關系是越來越密切了。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語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較語言,體會文章特色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酣暢流利,極富文彩。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呢?咱們先不看課文,先看一位名人對本文下的評語: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筆,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學者當百讀不厭也。

  ——清·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學者,他對本文的評價可見是相當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樣的“得史記神髓”呢?咱們還是認真地品味一下課文。

  首先請大家小聲地誦讀一遍課文,在讀的過程當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何處該抑,何處該揚。請用升降符號在文中標出。

  請兩三名同學,按著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解說一下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的,并作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并根據學生解說隨手在黑板上畫出起伏曲線,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請一兩名同學進行分段誦讀品評,比較優劣,矯正錯誤。

  學生集體誦讀品味,讀出文章的音韻之美。

  五、總結引申,導出興亡規律

  教師對著所畫的起伏曲線解說:本文鮮明的抑揚頓挫的藝術特色,體現在莊宗的盛衰、興亡、得失,以及作者對此感情上的抑揚、筆調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們看一下,這些起起落落,實際上都是在圍繞著什么上下波動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興亡之理。教師可隨機在原起伏曲線中間劃一橫線,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樣,即如:

  看這一圖象像什么?

  價值規律。

  那么咱們也把它稱為“規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興亡規律”。

  即是“規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相關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語法現象,理清文章脈絡。

  2.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論證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3.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疏通文章大意,體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總結歷史興衰成敗的教訓。

  難點:理解作者“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史學觀點,及文本以史鑒今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同學們,大家好!唐朝滅亡后,我國歷史再次進入到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戰事不斷,人民生活困苦。在那個時期,有一位軍事天才,李存勖,驍勇善戰,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之人。可是他建立后唐王朝,稱帝僅四年,便身死國滅,這又是為什么呢?北宋文宗歐陽修以史學家的深刻、政治家的敏銳、文學家的生動為我們解讀了這一歷史事件,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了解文章體裁、寫作背景以及寫作目的。本文是一篇序文,作者所在時代,正是北宋由盛轉衰時期,作者很擔心五代的慘痛歷史會重演,因此撰寫《新五代史》以告誡北宋統治者引以為戒,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傳》的序文。

  2.了解本文作者開門見山提出“盛衰之理”在“人事”的觀點,并舉出莊宗事例作為立論依據。

  3.理解作者將莊宗得天下時“意氣之盛”與失天下時“泣下沾襟”進行對比,推導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

  4.理解作者在總結莊宗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之后,擴而充之,延伸到“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從而把握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以莊宗的亡國教訓,告誡北宋統治者要以史為鑒。

  5.學習本文帶來的啟示: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沉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以此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從而指導我們當下的生活。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本課屬于史論文學,從一個細微的角度切入,縱說盛衰之理,探討了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學習本課要理解文章的歷史觀念、國家情懷和擔當精神,把握作者的觀點和論證方式,學習和借鑒他們思考社會現實問題的態度和論述方式,積累文言文的語法現象,學會在具體語境中分辨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本課承擔單元任務二和任務三。任務二是為歷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簡略的人物年表,需要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完成。任務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參考相關資料,嘗試寫一篇短文,對文章提出質疑或進行辯駁。

  三、學習活動

  (一)作家作品及寫作意圖介紹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其散文說理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其實歐陽修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史學家。他曾官至參知政事,曾與人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

  本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是歐陽修為《伶官傳》所寫的短序。本文是歐陽修通過對后唐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來告誡北宋統治者要以史為鑒。

  (二)梳理文意,問題探究

  第一段內容理解:文章開篇立論,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意思是,國家盛衰興亡的道理,雖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的作為嗎!作者在沒有否定天命因素的基礎上,更肯定了人的作用,即人的作為的作用。如何知之?作者在提出論點之后,進一步以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教訓作為論據。作為議論文,開篇即明確中心論點,并且把觀點事例也扼要概括出來,可謂言簡意賅,章法井然。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嗚呼”這一感嘆詞起筆,有何深意?

  文章以“嗚呼”的感嘆,突兀而起,引發對歷史的沉痛追問和感慨。五代十國時期,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之一,作者感慨沉痛,故作序論皆以“嗚呼”開篇。同時也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調。

  第二段內容理解:這一層講晉王,即莊宗的父親——李克用的三樁遺恨,他在臨死前留給莊宗三支箭,讓其完成遺愿。相對于第一段的簡潔,第二段近乎小說家語,用“世言”二字起筆,即正史中未見記錄,彰顯了史學家的嚴謹。在“三遺恨”的故事里,提到了三個仇人,他們又是誰呢?

  一是朱溫。李克用曾與朱溫聯合剿滅黃巢軍,后朱溫多次意圖殺害李克用,二人結怨越來越深,不共戴天。此后對峙爭霸數十年。

  二是劉仁恭。文中所寫“吾所立”是指劉仁恭借李克用兵馬奪取幽州,后劉仁恭與李克用反目,歸附于朱溫,他的兒子劉守光開始稱燕王,后來稱帝。這里稱劉仁恭為燕王,是籠統的說法。

  三是契丹人,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原與李克用結盟夾擊朱溫,后來卻撕毀盟約,與朱溫結盟。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這幾個動詞刻畫了莊宗李存勖怎樣的形象?

  首先是他對復仇極為重視:他將箭藏在供奉祖宗的宗廟之中,并且每次出兵都要以少牢祭奠,得勝后,請下箭,還要用錦囊盛起來,告慰父親。

  再者,他對復仇極為決絕:每次作戰都要帶著這三支箭,矢志不渝,誓死報仇。因此,這幾個動詞,描繪出莊宗一心執行父命決絕復仇的形象。

  第二段總結:第二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經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寫衰作張本。

  第三段第一層內容理解:莊宗用繩索幫著劉仁恭、劉守光父子。之后又寫道:莊宗用匣子裝著后梁皇帝、大臣的頭,一一復仇之后,莊宗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作者詳細描寫了莊宗復仇的經過。面對著莊宗的赫赫戰功,作者不禁發出了“壯哉”的感慨。

  問題探究:

  1.作者為何要大費筆墨逐一描寫莊宗消滅敵人?

  寫莊宗逐個消滅仇敵,極力表現其聲威的壯大,一方面照應開頭“盛衰”的“盛”,極力寫英勇殺敵的威武雄壯,也暗示了成功背后的艱辛。另一方面越寫奮勇殺敵的極盛之勢,也越能與下文的迅速敗亡形成對比,從而更好地揭示主題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道理。

  第三段第二層內容理解:短促有力的語句,讓讀者直觀地感知到了李存勖的敗亡之“神速”。

  通過梳理有關李存勖的履歷,我們關注到后唐莊宗李存勖從接受遺命到后唐建立,經過了十五年奮戰,而“失天下”僅三年。

  敗亡的導火索,令人觸目驚心:一夫夜呼,是說公元926年,樞密使崇韜和他的女婿、莊宗的異母弟存相繼被殺,加上其他天災人禍,一時謠言四起,人心浮動。兵士黃甫暉當時奉命戍守瓦橋關,戍期已滿,卻被留下守貝州,心懷不滿,便趁機糾眾殺部將楊仁晸,裹脅裨將趙在禮為亂。這次兵變發生在夜間,故稱“夜呼”。莊宗之禍,自皇甫暉一夫夜呼而起。

  其后“亂者四應”是說李嗣源發動兵變,郭從謙首先響應,率從馬直親兵攻皇城,縱火焚燒興教門,闖入內宮,亂兵在宮樓上用箭射死了倉皇東出的唐莊宗。《伶官傳序》將其概括為“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以及“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此外,這段文字更寫出了敗亡之際的倉惶落魄,“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這“極衰”時的“泣下沾襟”又與前文“得天下”時的“意氣之盛”形成強烈對比,為下文議論張本。

  歐陽修用李存勖復仇的極盛之勢為其敗亡的神速蓄勢,功業到達頂峰之后,頃刻間,一敗涂地,“意氣之盛”蕩然無存,對比極為鮮明,不禁引發人們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李存勖亡國之速?行文至此,再進行議論,必然水到渠成。

  文章先讓一步,講道難道是得天下困難,失天下容易嗎?自然并非如此,文章隨即作出回答:或者考察他成敗的原因,都是因為人事吧。接著開始分析到底是怎樣的人事致其成敗,引用了《尚書》中的古訓“滿招損,謙受益”,暗喻莊宗之前謙虛謹慎,終于成事,之后沉湎享樂,終致顛覆。由此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憂勞興國,逸豫亡身”是對人事的具體解讀,也是作者以史為鑒得出的結論。

  第四段內容理解:正因為莊宗之前憂慮勞苦,竭忠盡智,所以強盛的時期,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而后安于享樂,不思戒慎,所以等到他失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身死國滅,被天下人譏笑。最后又將此論推而廣之,禍患常常是從極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進而得出結論: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人或物困擾,難道知識溺愛伶人才如此嗎?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豈獨伶人也哉”的言外之意?

  作者在敘述莊宗得失、盛衰的對比中,深化了主題,其實,讓作者深思的不僅是后唐莊宗的滅亡教訓,更讓人擔憂的是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警告北宋統治者,應該振作覺醒了,否則就會斷送自己的江山。

  因此,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幸而亂政的史實,借古諷今,諷諫當時北宋王朝的執政者要以史為鑒。

  其實,歐陽修并非危言聳聽。后來北宋王朝亡于宋徽宗之手,而宋徽宗恰是一個沉溺于歌舞與書畫的君王。李存勖寵愛優伶,熱愛演戲,宋徽宗擅長繪畫,有著極高的藝術修養,但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和責任卻是一國之君。他們都違背了自己的使命,最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請同學們思考,我們還學過哪些借古諷今的文章?

  杜牧《阿房宮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蘇洵《六國論》:“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賈誼《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以上所論都是在提醒后世的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歐陽修通過《伶官傳序》中敘寫莊宗的得失盛衰之變,形象直觀地告誡統治者,要以史為鑒,知古鑒今,體現了古代文士的良知與家國情懷,始終關懷民族命運前途。

  (三)總結文章論證思路與寫作特色

  論證思路:首段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并且概括舉莊宗成敗事例作為論據,得則接受父命報仇雪恥,系燕父子函梁君臣,失則一夫作難倉皇東出,伶人困之身死國滅。在得與失的強烈對比中,寓議于敘之中,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并由此推論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寫作特色:

  文章運用了對比手法。寫后唐的盛衰對比,先寫莊宗極盛的史實,再寫其極衰的場面,后面總言興亡,喟嘆不已。一盛一衰,既揚又抑,交錯成文。通過盛衰對比,昭示了憂勞興國、逸豫亡身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歷史教訓。

  在語言方面,辭氣委婉,言語懇切

  文章作為一篇旨在以史為鑒的史論文,依據史實,娓娓道來,仿佛與預想中的讀者談古論道,辭氣委婉,言語懇切。文章敘莊宗功業輝煌,語含敬佩;述其迅疾隕落,則充滿嘆惋;論其敗因,先用反問,再以疑問呼應觀點,使得說理委婉懇切。抑揚頓挫,錯落有致,文章以散體寫史論,間以對仗工整的駢句,駢散結合,錯落有致;適當運用長句,調節語勢,張弛有度,讀起來抑揚頓挫,感情飽滿,氣勢旺盛。

  其次,本文語言平實,言簡意豐。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基本用平實的語言敘述事例,闡發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枝不蔓,概括性強;議論簡明扼要,切中肯綮。有些語句,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言簡義豐,發人深省。

  (四)文言現象總結

  總結一詞多義現象:盛、困、告

  總結通假字:無、讎

  總結古今異義:少牢、人事

  總結特殊句式:判斷句、狀語后置句、被動句

  四、課堂小結

  《伶官傳序》旨在知古鑒今,告誡沉溺的惡果,警示亡國的落魄。同樣,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沉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這樣的規律于今日也能帶給我們啟示,來指導我們當下的生活。優秀的文學作品就如火炬在前,一直照亮我們的漫漫人生路。

  五、課后作業

  優秀的史傳文學,往往圍繞歷史人物,選取恰切的歷史事實,既敘寫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時將史家對人物的評價和對歷史的態度蘊含其中。研讀課文,為本文的歷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簡略的人物年表。

  提示:完整的人物年表包括以下內容:年歲、年月、本人經歷和活動事跡、傳主所處時代發生的重要事件、家族情況和社會交往等。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散文“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唐莊宗寵愛伶人的歷史事件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論證結構上一事一議,論證條理清晰,情感脈絡鮮明,文章平易流暢,課下注釋詳細對于已有一定文言閱讀基礎的高二學生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內涵。

  【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選修部分古代散文學習的要求是: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并在此基礎上學習鑒賞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通過學習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詞語的含義,翻譯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把握本文“散而不亂”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把握本文論證思路。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詞語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課文注釋導入)

  文章的題目為《伶官傳序》,被立傳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為何要給他們立傳?

  明確:“伶官”是封建時代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作者寫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讓北宋統治者吸取后唐莊宗的歷史教訓,戒除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二、理清結構,把握意脈

  1、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

  2、翻譯主要文句,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觀點關系,理清思路

  (1) 從對題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歷史材料來證明觀點的,迅速瀏覽課文,找出歷史事件對應的文字?

  明確:“世言晉王……何其衰也!”

  (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滿招損,謙得益”

  “有勞可以興國,抑郁可以亡身”

  (3)翻譯“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把握“抑”字前后選擇關系,理解“人事”含義

  (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

  重點翻譯: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趨,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 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個二三段的議論過程,對應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話?

  (6)文章的最后一點可否去掉,為什么?

  (7)諸多觀點,哪個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板書:

  三、作業

  完成課后第三題

  【教后感和課后反思】

  1、關于學生

  此節課以學生自學為主,所以應盡可能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學生在讀中加強對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但實際除了一次學生齊讀和對各段理解文意時的默讀,讀得太少

  2、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此課教學內容的重點是理解文中幾個重要句子的含義,并以此為基礎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意脈但在重難點的解決上卻存在問題由于教學中想在理解觀點把握文脈的同時借此課第二段圍繞中心選材指導學生寫作,所以教學切入從第二段開始,造成學生對本文觀點理解混亂,反倒不如從第一段開始清晰,教學難點和重點發生偏離同時,也因缺少第一段“原莊宗之所以的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在對重要文句“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較難理解,耽誤了太多時間,對其他文言句子翻譯落實不到位

  3、課堂提問

  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文章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適時到位提問點撥是非常重要的但本節課的課堂提問不是很到位,問題優待斟酌,比如課堂提問問題(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因為幾個觀點本身就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同一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說論證不同的觀點,所以學生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4、未能學生在學習中體味本文“氣脈中貫”的特點,應加入適當的讀,感受繼續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伶官傳序教案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10-17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精選12篇)05-15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9篇05-22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通用10篇)02-20

伶官傳序原文03-09

伶官傳序的教案08-24

伶官傳序古籍07-28

《伶官傳序》原文及譯文10-20

《伶官傳序》原文與翻譯12-18

《伶官傳序》課文翻譯06-0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连续高潮 | 一区二区高清视频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精品妖精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