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時間:2022-06-16 16:20:16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一、背景介紹

  《外國小說欣賞》是在學生完成高中語文必修階段的學習任務之后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屬于“小說與戲劇“系列。《外國小說欣賞》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欣賞外國小說以及初步感知小說這一文體的基本特征。與此同時,適當地勾勒外國小說史的輪廓,簡單介紹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以及諸種流派,最終目的是了解小說藝術,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培養高格調的審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目標設定

  《外國小說欣賞》分為八個單元,按小說的基本元素來設定,分別為“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 “結構““情感“和“虛構“。《橋邊的老人》是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要求是:

  1.領會作品的內容與題旨;

  2.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3.考察小說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與內容和題旨呈現的關系;

  4.了解小說的敘述腔調和速度控制。

  《橋邊的老人》篇幅短小,筆法簡練,但是意蘊卻很深刻,敘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結合單元要求和文本特點,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置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創作風格;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題旨;

  3.能說出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并能試著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心獨白。

  三、教學過程

  (一)準備與預習

  1.查閱關于海明威人生經歷及創作風格的資料。

  2.閱讀《諾貝爾文學獎文庫授獎詞與受獎演說卷》(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中關于海明威的部分。

  3.閱讀小說,能通過人物對話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并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對話下面做出記號。

  4.不看課文,回憶課文的大致內容和閱讀時的感受。

  5.試著思考一下:你的閱讀感受和小說的寫作手法之間有沒有什么關系,換句話說,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使你產生這樣的閱讀感受?

  (二)體驗與建構

  1.賞析作品

  (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敘事主人公“我“,請你依據課文,以簡單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戰爭來臨前忙亂的畫面,進而品味小說語言簡約卻寓意深遠的藝術特色。

  (2)依據課文中的對話,尤其是“我“與老人對話時“答非所問“的情景,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與同學一起思考、討論:

  短篇小說不可能像長篇小說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那么《橋邊的老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

  2.敘述分析

  (1)介紹敘述視角。

  小說一開始,就要給自己找一個敘述的身份和位置,這就是敘述視角,或者敘述角度,這是小說的立足點,它決定了敘述者以何種身份、何種角度來講述故事。“作者一敘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關系,從而使小說的敘述方式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2)介紹敘述人稱。

  敘述視角可以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全知視角基本上是敘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全知視角的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是現代小說的一大貢獻,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和人物重疊。

  (3)根據上面的介紹,請你再次閱讀《橋邊的老人》指出這篇小說的敘述人稱,并結合“準備與預習“第三題,與同學討論、分析這種敘述人稱的藝術效果。

  學生討論分析,教師指導,得出觀點:

  《橋邊的老人》中,第一敘述人稱“我“的出現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

  (2)《橋邊的老人》敘述視角分析:

  首先,這種角度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仿佛這是一篇來自戰場的報道,一個真實的特寫,可以增加一些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稱,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顯示故事而不是講述故事,顯得比較客觀。具體說來,小說通過“我“之眼,通過“我“與老人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 “這樣的細節描寫,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盡管沒有一句帶有情緒化的語言,卻令我們感受到對戰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熱愛。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涵。比如,在小說末尾,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卻無力起身時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這一切都是客觀地呈現出來的,關于老人在戰爭中的命運和老人對現實的情感等,都需要讀者借小說的.信息推導出來。

  (三)應用與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視角寫作的短篇小說,并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敘述方式產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2.完成課后“思考與實踐“第一題:《橋邊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著自己看的小動物們,表現出人性的光輝。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的內心世界。

  3.再找幾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來讀,體會他提出的語言“冰山“理論。

  四、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是新課程推進中的一個新課題。如何完成從必修課向選修課的過渡,實現延伸、拓展、補充和鞏固的目的,并且凸顯選修課的特征,這一切還都在探索之中。上完《橋邊的老人》,結合學生和聽課老師的意見,筆者認為這節課大體上抓住了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學習過程中的專題意識較強。如前所述,教材每一單元所提供的小說文本,都是按照某一話題擇定的,而這一話題正是小說的某一基本元素。這節課的總體設計圍繞“敘述“這個專題,把教學重點和難點放在學習并了解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這兩個方面。相比于必修課的教學,無論是對文本的賞析建構還是對文本的專題分析(包括練習部分),教學目標的指向性都更強,課堂教學的張力也有所增大,教學的效益有也所提高。

  第二,關注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在“體驗與建構“這個教學環節上采取了活動式學習的方式,以體驗、欣賞、探究、總結這些綜合性較強的學習活動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關注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選修這門課程的同學大都對外國小說有一定的了解和興趣,大都具備了良好的閱讀能力,這時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來完成教學活動。筆者在“賞析作品“這個環節設計三個問題,就是為了給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

  第三,在教學設計上注重和必修課的連接,問題設計難度適中。選修課是必修課某一教學內容的延伸和拓展,難度和容量勢必有所加大,但同時也要考慮高中生語文學習的基本任務和特點,跨度不能過大。《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既把必須掌握的名詞術語,如“敘述視角” “敘述人稱“等交代清楚,又沒有過于糾纏這些概念,而是注意多結合文本進行分析,教學重點偏重在理解和運用上。另外,如“請你依據課文,以簡單的白描方法勾勒出一幅戰爭來臨前忙亂的畫面,進而品味小說語言簡約卻寓意深遠的藝術特色“等活動的設計,都是和必修學習內容十分接近的,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太大的陌生感和隔膜感,對以往的知識體系也是一種鞏固。

  但是,這節課對某些問題的考慮也不充分,出現有的問題太淺的情況。如對“短篇小說不可能像長篇小說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那么《橋邊的老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這一問題,大多數同學隨口就能說出“在殘酷的戰爭中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渴望“等答案。其實筆者在設計這個問題的時候,更希望學生關注的是問題的前半部分,即小說是通過關注戰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來彰顯主題的,進而引導他們體會內容和題旨之間的關系。如果把問題設計成..我“和老人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有人說在這樣的戰亂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呢?你對這個問題是怎么想的,談談你的看法。這樣,問題指向不僅是開放的,而且更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探索,同時也讓學生在思考中必然地體會到內容和題旨的關系,從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12-13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2-06

《橋邊的老人》教學敘述 教案教學設計12-06

《橋邊的老人》教案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2-06

《橋邊的老人》教案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2-06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通用5篇)03-22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12-05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12-06

《在橋邊》教學設計07-0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日橹狠爱欧美视频国产 | 中文1区1区产品乱码免费 | 午夜在线亚洲免费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特黄特色的大片在线观看 | 午夜性刺激在线视频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