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時間:2024-08-15 10:17:56 志彬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通用10篇)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法:

  實踐探索法和演繹概括法等教學法,在加強直觀教學的同時,注意從具體到抽象層層升華,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點。

  師:二(1)班準備明天參觀科技園,看,他們正在忙什么呢?課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說給小組同學聽。

  各小組匯報。

  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同學們正在為明天的出行做準備。看,他們正在分食物呢!

  這么多分法中,哪種最特別?(分糖果的最特別,每份都一樣,每份都是4顆。)

  2、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1)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師:每組選一個代表,把你們組的.糖果數量以及是怎么分的匯報給大家。

  小組1:我們組有6顆糖果,我給他倆都是1顆,我4顆。

  小組2: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個人都有2顆。

  小組3: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份各是1顆,2顆、3顆。

  ……

  (2)教師追問:這么多種分法中,哪種最公平、公正?

  ①小組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怎樣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樣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顆。小組推選代表到臺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觀察:從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顆,你們又發現了什么?(每份的數量同樣多。)

  出示小精靈的話,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3、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頁“做一做”第1、2題。徐盛自主完成,集體訂正。

  二、互動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學例2,課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圖。

  師:要把18個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樣分嗎?

  讓學生分組討論,拿出準備好的學具,用學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動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學生分,教師參與學生之中,最后匯報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學生匯報,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分法1:一個一個地平均分在6個盤子里,每盤分3個。

  分法2:先拿2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2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3個盤子里……還剩6個,每個盤子里再放一個。

  分法3:還可以每次拿3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3個放在另一個盤子里,依次類推。

  第三種分法分得很快,能說說你們是怎樣想的嗎?

  學生可能會說是根據三六十八,就知道每個盤子里應放3個;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

  讓學生各抒己見,只要合理,均應給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強化平均分。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你還會分嗎?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幾個呢?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三、鞏固拓展,解決生活問題。

  1、聯系實際,練習體驗。

  (1)出示題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法,然后借助學具擺一擺。最后教師根據學生代表的匯報進行展示。

  (2)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盒?”

  讓學生說一說,題目中有哪些變化(“2份”改成“5份”),學生獨立完成,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盒?”

  學生在組內自由分。

  教師小結:把10盒酸奶平均分,雖然分的份數不一樣,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1題。

  提問:把8根火腿腸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強調平均分),下面有三種分法,哪種分法對?

  學生判斷,交流反饋: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對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錯的。

  (2)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2題。

  提問:一共有幾個貼紙?平均貼在3條線上,是指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每條線上應貼幾個?

  嘗試解決,并畫一畫。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現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觀察,把你發現的平均分現象匯報給同學、老師和你的父母、朋友。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2

  教學內容:

  課本P13頁,例4,練習三第1、2、3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準備:

  情景圖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情景圖。

  2、提出問題:大熊貓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幾支?

  請小朋友想一想。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指名請學生上臺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支竹筍。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引入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

  談話: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大熊貓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

  揭示課題。除法

  問: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三支,每盤放得同樣多,是平均分嗎?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2)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3)解決熊貓分竹筍的算式寫法。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吧12支竹筍分別平均分成兩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意義。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3頁的“做一做”

  (1)自己讀題,理解題意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第一關(練習三第1題):“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請6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讀哪一張,讀得對的'老師獎勵聰明星。

  (2)第二關(練習三第2題)“小幫手”。

  學生動手擺學具并填寫算式,教師巡視。

  (3)第三關(練習三第3題)“分西瓜”。

  學生先獨立思考并解決,然后交流。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追求快樂的天性,好勝的心理,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并運用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3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P59~60例1、做一做及練習十四第1、2題。

  【教材分析】

  這個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注重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具體情境,選擇數目小,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例題,配以實物圖,讓學生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學情分析】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學過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在前一階段剛學會表內除法,已經接觸過許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變,就要借助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去實驗,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時,應該根據知識的系統性以及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使學生通過積累觀察、操作、討論、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獲取知識,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認識余數。

  數學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使學生發現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余的情況,借此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問題解決:認識有余數的除法,加強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據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動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

  情感態度: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難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口算下面各題

  12÷218÷69÷148÷820÷52÷2

  21÷356÷754÷414÷76÷27÷2

  2、揭示課題: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學例1復習表內除法的含義:

  (1)(課件出示草莓)這是什么?一共有幾個?每2個擺一盤,你能擺幾盤?用學具擺得試一試。(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一共可以擺幾盤?有剩余嗎?(可以擺3盤,正好擺完,沒有剩余)

  (3)(課件演示分草莓)這是平均分的問題,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4)學生匯報,形成板書:6÷2=3(盤)請你再說說這個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有剩余的情況。如果不是6顆草莓,是7顆呢?再動手擺一擺,每2個擺一盤,看看能擺幾盤?(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交流:再擺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么問題?師:剩下的還能再平均分嗎?(不能,只剩一個不夠分。)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余的方法。(課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小組內思考、討論)出示學生的表示方法,比較各種表示方法。

  小結:在數學上可以這樣表示:7÷2=3(盤)……1(個)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小結:這個算式表示7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還剩下1個草莓。省略號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個數,我們把它叫做余數。余數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較歸納,完善認知結構。(課件出示兩次分草莓的過程和算式)今天我們分了兩次草莓,這兩次分草莓的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觀察比較6÷2=3(盤)和7÷2=3(盤)……1(個)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沒有剩余,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再分,不夠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數。

  三、鞏固練習:課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學生獨立在書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題。

  反饋交流:17÷2=8(組)……1(個)23÷3=7(組)……2(個)

  說說這兩道算式商和余數各是多少,分別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題。先用學具按要求擺一擺,然后根據擺的結果填空。展示個別學生的填空情況,說說每道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表示什么,強調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3、課件出示P59情境圖。觀察動畫,引出活動:這些同學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擺。

  四、課堂小結、作業: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對自己和他們有什么評價?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2、作業:練習十四第1、2題。

  【板書設計】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6÷2=3(盤)7÷2=3(盤)……1(個)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4

  教學內容:

  課本P14頁例5,練習三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

  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三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三第6題:寫出除法算式。

  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對照算式畫圖。

  【設計意圖】: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

  2.過程和方法:通過“熊貓分竹筍”的具體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讓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除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除號,會讀、寫除法算式。

  難點:進一步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熊貓卡通圖片、竹筍卡通圖片、盤子卡通圖片、除法算式卡片、智慧星、紅花、太陽花。

  四、教學步驟

  (一)設計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邊講邊出示情境圖)

  師:小朋友們,誰知道我們的動物國寶是什么?

  生:大熊貓。

  師:嗯,真聰明!現在小精靈給我們提出了問題:京京是一只十分可愛的熊貓。(貼出熊貓卡通圖片)它十分好客,今天京京就要請好朋友們來它家做客。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去園子里挖了許多新鮮的竹筍(貼出竹筍卡片),它要把這些美味的竹筍分給它的朋友們吃。瞧!它的朋友華華、盼盼、亮亮、紅紅來了(依次出示熊貓卡通圖片)。可是,京京該怎樣把竹筍分給它的朋友們呢?

  生:平均分。

  2.提出問題。

  師:京京想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該放幾個呢?請大家幫京京想一想。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個盤子里放的竹筍同樣多。

  師:對,咱們班的小朋友真棒!誰愿意上臺幫京京分一分?(請一名學生上臺演示)

  師:誰和他分的'方法不一樣?(提問兩名學生)有的小朋友是一個一個地分,有的是兩個兩個或三個三個地分,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幾個竹筍?

  生:每個盤子里放3個竹筍。

  (板書: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二)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

  師: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的活動,幫助京京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我可以告訴大家,能!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種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除法)

  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每盤放的同樣多,是平均分嗎?

  生:是。

  師:那么,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師:我們以前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師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叫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學生連寫,教師巡視)

  師:我們已經會寫除號了,那么要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3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應該怎樣寫呢?首先,我們先看分幾個竹筍?

  生:12個。

  師:那么,我們就把“12”寫在除號前面。分成了幾份?

  生:4份。

  師:我們就把“4”寫在除號后面,每盤放幾個?

  生:3個。

  師:最后把“3”寫在等號后面。

  (板書:12÷4=3)

  師:這個除法算式就讀作12除以4等于3。

  (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

  3.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把12個竹筍分別平均分成2份、3份,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

  (三)挑戰園地

  師:好,我歡迎大家進入“挑戰園地”。

  1.第一關“魔法卡片”。(教材第15頁練習三的第1題)

  出示算式卡背面,請8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讀哪一張,讀得對,老師獎勵紅花一朵。

  2.第二關“小幫手”(教材第15頁練習三的第2題)

  (出示多媒體課件——小熊分蘋果的情境圖)

  師:誰告訴老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6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只小熊,每只分3個,平均分勇除法計算。

  師:嗯,你說得棒極了,真了不起!老師要頒發給你一枚智慧星。其他小朋友表現得也很出色,大家共同幫助了兩只小熊,解決了它們的難題,老師也為你們每人發一朵“助人為樂的太陽花”。

  3.第三關“分西瓜”。(教材第15頁練習三的第3題)

  師:你們是怎樣想的?(出示多媒體課件)

  生:題目要求寫除法算式,只有平均分才能用除法。圖上一共有10個西瓜,兩個籃子,每個籃子里放5個西瓜,列成算式是10÷2=5

  師:如果不讓你列除法算式,不動手擺,你還有其他分西瓜的方法嗎?

  (學生列舉方法,教師點評)

  師: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師設置的三道關卡已全部通過。我宣布我們班的全體同學,挑戰成功!

  (四)全課小結

  小朋友們,我們今天又認識了一種新的計算方法——除法,并學會了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還將進一步學習除法,希望大家能夠像今天一樣表現出色!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策略: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相結合法教學難點: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教學準備:情景圖、圓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目標。

  1、設置情景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國家的動物國寶是什么嗎?生:大熊貓。

  師:嗯,真聰明!京京是一只十分可愛的大熊貓(帖圖),它十分好客,今天京京就要請朋友們到它家里來做客。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去園子里挖了許多新鮮的竹筍,它要把這些竹筍分給它的朋友們吃。瞧,它的朋友們來了,有貝貝、歡歡、迎迎、妮妮(帖圖)。可這時京京遇到了一個難題,它怎樣把這些竹筍分給朋友們吃,才顯得公平些呢?生:平均分。(板書)

  師:那“平均”是什么意思?生:

  師:同學們,讓我們共同來回顧一下上節課學習的內容,什么叫做平均分?(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2、提出問題

  師:京京想把這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應該放幾個?

  3、喚起原知

  師:請同學們拿出12個圖片,分一分,開始行動,誰愿意到黑板上來分?(學生活動)

  師:那每盤里應該放幾個竹筍?生:每盤里應該放3個竹筍。

  師:也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4、揭示課題:同學們真能干,我們剛才通過平均分的活動幫助京京解決了一個大難題,那有關平均分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我告訴大家,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計算方法。

  (板書:除法)齊讀課題兩遍。

  5、提出學習目標:

  (1)理解除法的意義。

  (2)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師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2)我會寫。

  師:那么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應該怎樣寫呢?首先,我們看分的竹筍的總個數是多少?生:12個竹筍。

  師:那我們就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那平均分成了幾份?生:平均分成4份。

  師:我們就把“4”寫在除號的后面。分得的結果是每盤放幾個?生:每盤放3個。

  師:最后我們把“3”寫在等號的后面。(板書:12÷4=3)(3)我會讀。

  師:這個除法算式怎樣讀?(學生齊讀兩遍)

  2、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出示:把15個竹筍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盤放5個

  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師:把這兩道題用除法算式寫出來,再讀一讀。(學生獨立完成)

  三、模擬訓練,拓展應用。

  1、課本第18頁的“做一做”(分餅干)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第一關(練習四第1題):“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請6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讀哪一張,讀得對的老師獎勵聰明星。

  (2)第二關(練習四第2題)“小幫手”。學生動手擺學具并填寫算式,教師巡視。

  (3)第三關(練習四第3題)“分西瓜”。學生先獨立思考并解決,然后交流。

  (4)第四關“猜密碼”。把18支香蕉平均分給()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個;算式:----------讀作:------------------

  3、小結:經過大家的努力,老師設置的四道關卡已經全部通過。我宣布全體同學,挑戰成功!四:課堂總結,完善認知。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教學反思: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表內除法

  (一)中的基礎內容,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今后利用除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關鍵。“除法”這個概念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礎上引出的,也就是說:“除法”運算是“平均分”概念的具體表達方式。學生首次接觸“除法”這個概念,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由“平均分”這個概念的含義引入“除法”這個概念,就成了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難點。我上這節《除法》課,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從“平均分”的含義把學生引入到“除法”的含義上來。總起來

  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目標上,緊緊圍繞“平均分”這個概念,通過具體情境體會“除法”這個概念的含義。在教學新知識之前,利用“口答”、“動手擺一擺”手中的學具等形式,鞏固課前學習過的知識,為學生充分理解本節課的知識奠定了有利的基礎。如:把這6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同學;把8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學生通過動手擺,對“平均分”這個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平均分”這個概念,來指導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始終強調“平均分”這個概念,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對“除法”的意義有了初步的理解,實現了教學目標的要求,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教師緊緊抓住了低年級小學生好奇這一心理特征,將主題圖利用課件展示給了學生,突出了把除法概念教學置入生動具體的情境之中的編寫意圖。在實踐訓練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主題圖引導學生想象,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也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三、本節課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擺一擺,看一看,數一數等實際操作手段,進行知識間的轉化。另外在課堂組織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師單一的講授變為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以及小組合作交流等多項學習方式。效果不錯。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②、使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②、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要禮貌待人。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具、學具

  教具:課件、紙條、磁鐵

  學具:數字卡片、小棒

  四、教學過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學們,你們分過東西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分東西,通過分東西學習新本領,好嗎?

  動手實踐一:

  (1)教師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2)學生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3)學生匯報

  提問:誰愿意說說他是怎樣分的?(學生說,教師板書,在學生說的時候注意鼓勵有創新的)

  (4)教師指著上面四種分法提問:這四種方法中有一種比較特別,你們發現了沒有?

  (5)請學生說,并說說為什么不一樣?

  (6)教師歸納指出:最后一種分法中每份的數字卡片數同樣多,都是4張。(教師板書:同樣多)

  2、引入

  動手實踐二:

  ①、教師明確要求:請同學們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樣多;

  ②、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檢查、指導;

  ③、請一名學生上黑板把8個磁鐵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樣多;

  ④、學生分完,教師提問: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是幾個?教師指著學生分的磁鐵說: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這種方法叫平均分。(教師在磁鐵下貼出紙條,學生齊讀一次)

  2、探索新知

  1、學習例2

  (1)創設情境

  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創設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動物來到老馬家作客(課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動物),老馬非常熱情的招待他們,拿出6個又大又紅的桃子(課件出示6個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見了都饞得直流口水,老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這三個小鬼一定會吵翻天,所以老馬想請我們206班的小朋友幫幫忙,把桃子分好,不過在動手之前有兩個問題考考大家:

  ①、是要大家把6個桃子分成幾份?(當學生說3份時,教師出示3只盤子)

  ②、該怎樣分?

  (2)動手實踐三: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用數字卡片代替桃子動手分。

  (3)觀看動畫演示分桃子的過程

  教師:在同學們分的時候,老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馬是怎樣分的。(課件演示第一次分的過程)提問:每盤放了幾個?分完了嗎?繼續分。(課件演示第二次分的過程)提問:老馬分了幾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盤放幾個?還剩幾個?第二次每盤又放幾個?

  (4)動手實踐四:

  現在請同學們學老馬的樣子分一次?

  (5)學生上臺演示分的過程

  教師:誰愿意上臺分給大家看?(用磁鐵演示)

  (6)教師歸納小結:把6個桃子放在3個盤子里,每盤放的同樣多,就是把6個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做。

  2、學習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①、除號

  表示除法的運算符號叫除號(板書:÷),先寫橫,橫要寫平,然后上下各一點,兩個圓點對齊。

  ②、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把要分的東西的總數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3寫在除號的后面,除號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個,2寫在等號的后面。(教師邊講解邊板書)

  整道算式讀作“6除以3等于2”(板書,全班齊讀一遍),學生讀“8÷4=2”進行鞏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書,學生齊讀),學生說“8÷4=2”的意義。

  3、形成練習

  (1)做“做一做”第一題的第一小題

  ①、讀題,理解題意

  請一名學生說說題目要求我們做什么?

  ②、動手實踐五:

  學生根據題意進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觀看動畫

  學生觀看動畫演示分小棒的過程。提問:總共分幾此?第一次每堆放幾根?

  ④、指導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幾根該用12除以幾?等于幾?

  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號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題的第二小題

  ①、學生獨立做

  ②、集體訂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幾根該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較一、二兩題

  為什么第一小題是除以3,而第二小題除以4?

  (3)做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所表示的'意義。

  4、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么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課堂作業

  做練習十二的第一題

  6、板書設計(略)

  五、教學設計說明

  1、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①、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

  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②、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③、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④、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⑤、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3、教學設計

  ①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律;

  (2)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為目標;

  (3)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

  ②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

  在教師講完故事后,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3)解決如何"平均分"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著平均分,并沒有告訴學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后,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后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8

  【學習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理解“0”的三種含義,會讀、會寫“0”。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3、通過緊密聯系生活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學習重點】

  聯系生活實際,體會“0”的含義

  【學習難點】

  0的書寫方法,理解“0”的含義

  【學具準備】

  3支鉛筆、直尺、田字格本

  1—10的數字卡片

  【問題導航】

  如果盤子里一共有3個蘋果,分給媽媽1個,還剩()個;再分給爸爸1個,還剩()個;自己又拿了1個,盤子里還剩下()個蘋果呢?

  【學習過程】

  1、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師: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10個數字,那么老師檢查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好不好?現在老師說數字請同學拿出老師說的數字卡片,看誰拿的快并且對。(老師依次說出5個數字,學生從學具袋拿出數字卡片,教師根據情況作出評價)

  師:現在老師手中有3支鉛筆,我把一支給了xx同學,把一支給了xx同學,把一支又給了xx同學,那么我現在手中一支鉛筆也沒有了,用什么數字表示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新的數字【板書:“0”認識】

  2、揭示第一含義──什么也沒有。

  師:老師手中有3支鉛筆,分別分給了3位同學,現在我的手中一支鉛筆也沒有了,一個也沒有,用“0”表示,讀作:零。【板書:一個也沒有,用“0”表示,讀作:零。】(學生齊讀)

  師:那么“0”怎么寫呢?請大家伸出手指,跟著老師寫。

  師:在田字格內書寫“0”(提前畫好田字格),邊寫便告訴學生書寫要求。(強調注意的地方:從右上角起筆,向左,向下,收筆,和起筆相連。)

  學生在課本第9頁,練習描紅。

  3、揭示第二種含義──起點。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一個也沒有”,就用數字“0”表示。同學們手里都有一把小直尺,舉起來仔細觀察一下,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觀察后小組交流匯報)師總結:我們在直尺上也發現了數字0,看到0在直尺的最前面,并且0排在1的前面。因為0表示一個也沒有,0比1小。我們還可以看到直尺上有一格一格的,像這樣一格一格的.是尺子上的刻度,0在直尺上到底表示什么呢?(小組討論匯報討論結果)

  師:0在尺子的最前面,在第一個刻度線上表示起點。【板書:起點】利用這個原理可以用直尺量東西,這時“0”就表示起點,要用“0”對齊物體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直尺上的哪個數字,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多少。

  討論:

  1.在運動會上你看見過賽跑嗎?110米欄世界冠軍劉翔站在跑道的哪個位置可以用0來表示?

  2.看見過跳遠嗎?運動員在哪個位置開始起跳?能用0表示嗎?

  4、揭示第三種含義──分界線

  師:我現在手中拿的是一個溫度計(教師出示溫度計),通過觀察在溫度計上也能找到“0”,那么這里的“0”表示什么呢?(生交流)

  師:請同學們看一下現在紅色液體在零刻度線的什么位置?【學生觀察后交流】師總結:現在紅色液體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線的上方。

  師:,我們再把溫度計放在冰塊上(教師演示),請大家再看一下紅色液體在零刻度線的什么位置?【學生觀察后交流】。

  師總結:現在紅色液體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線的下方,這時我們會看到紅色液體的最高位置會迅速下降,在零刻度線的下方,也就是說:溫度計上面的“0”表示分界線,上面表示零上溫度,下面表示零下的溫度。好了,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數字“0”,那么我們一塊總結一下,0的三種含義。誰來說說?

  5、課堂練習:

  (1)在田字格本上練習書寫“0”,并進行書寫展覽(各隊選舉寫得最好的,8隊參加,再選出書寫最優秀)

  (2)課本第10頁1題、2題。(學生填在課本上)

  (3)第11頁5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注意強調學生一個球也沒進去,也可以用0來表示)

  6、課堂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哪些地方讓你感受最深刻?為什么?(學生談收獲)

  7、布置作業:寫數學小日記。

  你能用0說幾句話嗎?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9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64——65頁。

  【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練一練”題1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圈一圈,填一填,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設計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物游戲”“分蘋果”“分糖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大量物體的等分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從學生對“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孩子認識一個新朋友——除號,并教孩子怎樣寫好這個除號,然后,讓孩子動手操作,進一步體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喜歡童話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我覺得只要我們有意地創設情境,把所要學的內容創編成故事,孩子們都會被精彩的片斷所吸引。

  本節課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孩子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孩子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現在采取的是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引入新課時,讓孩子進一步加深理解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的意義,讓孩子直接說出除法算式。引導孩子回憶以前學習過的加法、減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從而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算式的讀法。

  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動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讓孩子在實踐中,體驗總數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時,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個數。同時,讓孩子學會用圖表示它們的分法。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孩子展開對新內容的學習,分一分、擺一擺、說一說、寫一寫,我只適當地指導和點撥,我相信孩子,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的空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一定的開發。

  【教學片斷】:

  學生被分為4人一小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A教學:師: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動手操作

  師:好!把剛才操作的過程在小組中交流一下。

  B教學:師: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試著按要求進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損壞小棒。看那組最迅速。

  學生開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開始小聲議論。師:有困難嗎?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師: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辦呢?(生……)師:好!同組內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調。再試試看。(生活動。)

  師:哪個小組愿意來交流一下,你們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學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動地合作交流,還是被老師安排去合作交流,兩種心態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怎樣激發學生合作交流的積極主動性?我感覺有兩點值得我們去關注:

  1、讓問題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數學教學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隨意性的談話,它應具有一定的學習目標的指向性,是為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而進行的合作與交流。因此,教學中要不斷地讓學生產生思維的困惑,讓他們在思維的壓力下,主動地想到與別人的合作與交流。案例教學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種分法,讓他們交流什么呢?只會不斷地重復。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卻是個傷腦筋的事。老師建議重新調劑,怎樣調劑呢?小組成員之間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別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個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學拿出2根,其間的討論一定會熱烈。“方便別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體現嗎?

  2、以組間競爭促組內合作。競爭和合作并不是一對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集體觀念,可以通過競爭的機制去增強學生對集體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即用外部的壓力去促進內部的團結。案例的B教學,引進了小組之間的競爭機制,這樣就會促使小組成員之間主動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無須再由老師去安排合作,組織交流。試想,在案例的B教學中,如果老師說的是“看哪位同學最快?”,他們之間的合作交流狀況將會如何呢?所以在小組學習后全班交流的時候,老師關注的一定要是小組的整體意見而非個人。評判也應以小組為單位。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10

  除法的初步認識

  教學內容:

  課本P19頁例5,練習四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四、課堂總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3-20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3-20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4-2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9-1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9篇)03-27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15篇)03-10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2篇)03-14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5篇)04-03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15篇03-2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免费Av中文字幕五月天 | 一本精品热在线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伊人久久 | 在线亚洲专区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高清国产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