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優秀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優秀,歡迎閱讀與收藏。
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優秀1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3—4自然段,了解錢塘江大潮洶涌而來的壯觀氣勢,領略這“天下奇觀”,《觀潮》第二課時。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3、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
4、體會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
1、“潮來之時”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寫得特別細致。讓學生充分體會大潮非凡的氣勢,感受如臨其境。
2、啟發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動畫面,從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時要注重感情朗讀。
[多媒體設計]
1、教學平臺:多媒體網絡課室。
2、教師自制網絡軟件(基于WEB)。
3、準備相關資料(文字、圖片、聲音、視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切入課文
1、談話引入:上一節課我們講到了“天下奇觀”是什么?
2、《觀潮》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呢?
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
3、誰來說說“潮來前”當時的情景與人們的心情怎樣?
板書:“人山人海” “昂首東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點左右”呢?人們又怎樣?學生讀出相應的句子
(1)形容聲音:“悶雷滾動”
(2)描寫心情:“潮來了”(學生比讀,說明急切心情);
“踮”(學生示范,說明人多)
“沸騰”(學生示范,說明高興)
5、人們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學們也快等不急了吧!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去領略一下“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磅礴氣勢,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觀潮》第二課時》。
二、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視屏導入,感受情景
(1)、[課件]視屏放映“潮水”片段錄像。
(2)、發揮想象,當時的'潮水是怎樣的氣勢磅礴?
(3)、學生互相說感想。
2、引入課文,精讀句子
(1)齊讀課文: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樣來描寫的呢?請大家讀課文。
(2)選讀課文:讀出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并說說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壯觀。
A、找出描寫聲音的詞語或句子:(板書:聲)
“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
[課件]放聲音,體會“山崩地裂”的聲音。
再讀句子
B、找出描寫顏色的詞語或句子:(板書:色)
“白色”
[課件]放圖片,感受顏色
再讀句子
C、找出描寫形狀的詞語或句子:(板書:形)
“白浪翻滾”、“白色城墻”
[課件]放圖片,直觀形狀。
再讀句子
D、找出描寫氣勢的詞語或句子:(板書:勢)
“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飛奔而來”
[課件]放“戰馬”錄像,感受“浩浩蕩蕩”的氣勢
再讀句子
(4)放映聲音,展開想象。
A、[課件]放一段潮水的聲音,讓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象,感受如臨其境與氣勢磅礴。
B、說感想,把你剛才的想象說一說,在畫一畫。
C、[課件]學生展示(學生把自己的圖片上傳到教師機,全班討論)
三、基礎教學,寫作特色
1、詞語教學
(1)看得出來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課件]屏幕顯示(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后選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聲猶如(),海堤上盡管(),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風平浪靜)。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像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一浪一浪(像千萬匹白色戰馬)。潮水聲猶如(山崩地裂),海堤上盡管(人山人海),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很遠)的地方。
(2)大家評論,體會用得好的地方。
2、寫作順序
(1)文章要有順序,這篇文章總的順序是什么呢?
(2)那“觀潮時“的順序呢?大家默讀課文,然后回答問題
[課件]屏幕顯示:(教師顯示部分學生作品,集體反饋校對。)
(),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
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優秀2
教學目標
1.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注意積累材料的習慣。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四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中有關“潮來時”的描寫。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置境引入
1、播放錄像
錢塘江大潮自古被稱為“天下奇觀”,我們盼望著能親眼看到這一奇景。(錢塘江大潮錄像的部分內容)
2、談話
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本,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好嗎?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了解了什么?(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通過閱讀課文,展開想像的翅膀,來感受大自然創造的奇異景象。
通過預習,我們讀懂了什么?(提出預習中不懂的問題)
二、聯結感悟
1、潮來前,作者介紹了什么?(板書:籠罩白霧
風平浪靜)指導朗讀。
2、潮來了,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從哪里感受到的?默讀課文,做上記號。
3、小組合作學習
⑴交流感受,品讀佳句。
⑵作者又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潮來時的景象的?
⑶分工進行有語氣地朗讀。
4、反饋交流,教師及時引導、點撥。(適時播放課件)抓住以下要點,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談自己對詞句獨特的感悟。注意品讀結合:
⑴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來寫潮來時的景象的。(板書:遠近)
⑵遠:抓住潮的聲、形來寫潮剛來時的景象:隆隆響聲,像悶雷滾動;水天相接處一條白線。潮雖遠,但氣勢已現。(板書:聲如悶雷
遠處白線)讀讀描寫潮的句子。
⑶近:抓住潮的形、聲、色寫出了潮的氣勢之宏偉:白線很快移來,加長、變寬、橫貫江,寫出了潮水由遠及近的變化。(看圖片)“白浪翻滾”、“白色城墻”寫出了潮水的`浪頭之高,氣勢越來越大:形如千萬匹戰馬齊頭并進,聲如山崩地裂。(看圖片)(板書:白浪翻滾
山崩地裂)(看錄像片斷)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讀出潮的氣勢: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練讀,再進行賽讀,最后安排齊讀。(讀整段時注意讀出潮水形聲的變化,氣勢由小到大。)
⑷指導學生背誦:背自己喜歡的句子。
5、課文中還從哪些地方能看出錢塘潮的氣勢雄偉壯觀?讀第五自然段體會,抓住要點感悟。
“霎時”時間短暫,潮頭卻已西去,潮水奔騰之快。余波涌來,也使江面風號浪吼,江水平靜后,江水已漲了兩丈來高,都可以看出潮來之猛,氣勢之大。指導學生朗讀。(適時板書:漫天卷地風號浪吼)
三、生成新知
1、學完課文,你們知道為什么人們稱錢塘潮為“天下奇觀”了嗎?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2、通過學習,我們對錢塘潮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壯麗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導游,你怎樣向不了解錢塘潮的游客介紹錢塘江大潮呢?
3、再次播放錄像和圖片,編寫導游詞,然后向同學們介紹。(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內容)
4、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小結。
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優秀3
【教學目標】
1、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與雄奇,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強烈的情感。
2、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
3、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潮來之時的記敘。
【教學難點】
體會錢塘江大潮的雄壯的磅礴的氣勢。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錢塘江大潮錄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潮是一種怎樣的奇妙現象嗎?哪位同學能把你所知道的知識告訴老師和同學們呢?
(潮是大江大海水面發生定時漲落的一種自然現象。)
(板書:潮)
師:一位曾經親眼看見潮水漲落的人,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書:觀)
2、聽課文朗讀,并思考問題:
師:下面請你們聽一聽他的描繪。請你們在聽的時候注意:
他描繪的觀潮是一種怎樣的景象(雄偉壯觀)?你覺得文章寫得美嗎?美在哪兒?
聽課文朗讀,讀后,學生逐一回答問題。
二、理清文路,劃分段落
1、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觀看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師范讀,學生讀。
師:觀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觀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說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呢?
學生可回答前兩個問題,質疑第三個問題。
師:現在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快速閱讀全文,看一看,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用簡單的詞語,概括出來。
學生閱讀全文,找出順序,并能按照課文順序給課文劃分段落。
課文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寫的。
(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
2、師: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三個情景是一樣的嗎?下面,讓我們首先來學習第2自然段。
學生默讀第2自然段,邊讀邊思考:
作者在這一段里交待了什么?
(交待了時間、地點。)
主要描寫了什么?
(描寫了潮來之前景象和觀潮人的場面、心情。)
(相機板書:籠罩煙霧風平浪靜)
學生齊讀第2自然段。
3、指名讀第3自然段,要求:
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大潮來時的景象的?又是從哪些方面來描述的?
讀后引導學生依次討論這兩個問題。
通過討論明確:
⑴作者是按照遠→稍近→近的'順序寫的。
(板書:遠→稍近→近)
⑵作者是從聲音、形狀、顏色三方面來描述大潮的。
⑶啟發質疑:
①遠處時,大潮是怎樣的景象?
(板書:聲如悶雷遠處白線)
②稍近時,大潮是怎樣的景象?
(板書:白浪翻滾山崩地裂)
⑷引導學生觀看錄像:
釋疑解惑,幫助理解,邊看邊引導圖、文對號。
⑸理解后練習背誦:
指名學生讀,其它學生邊看課件聽讀。再次感受大潮的美與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背誦3、4自然段。
4、指名學生讀第5自然段:
課文中還從哪能看出錢塘潮的氣勢雄偉壯觀?
讀第5自然段體會。
抓住要點,師適時點拔:
霎時時間短暫,潮頭卻已西去,潮水奔騰之快。余波涌來,也使江面風號浪吼,江水平靜后,江水已漲了兩丈來高,都可以看出潮來之猛,氣勢之大。
5、指導學生朗讀。
(適時板書:漫天卷地風號浪吼)
6、學完課文,你們知道為什么人們稱贊錢塘潮為天下奇觀了嗎?
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五、總結
我們學完了課文,對錢塘潮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導游,你怎樣向不了解錢塘潮的游客介紹錢塘潮呢?
學生小組進行小導游練習。
【板書設計】
潮來前籠罩白霧風平浪靜
遠聲如悶雷遠處白線
觀潮潮來時稍近拉長變租橫貫江面
近白浪翻滾山崩地裂
潮過后漫天卷地風號浪吼
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優秀4
【教學設想】
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觀潮》是一篇講讀課。課文通過“我”的耳聞目睹,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小班化教學的特點,做了如下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情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識特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的開始部分,我首先提出個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然后播放“大潮來時”的壯觀景象的錄像,讓學生在“觀”中如臨其境,感受到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之情。并為學習理解課文內容作了鋪墊。
2、小組合作,發展思維:
在教學中我采用異質合作學習,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在小組里學生交流得出討論。如:為什么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這是課文的難點,也是重點。教師先組織學生觀看多媒體教學片,再由小組討論學習,生生互動,教師點拔,解決疑惑,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3、嘗試教學,突破難點:
嘗試教學以“先練后講”、“先試后導”為主要特征。它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滿堂灌”的做法。本節課理解課文中描寫“潮來之時”的景象,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采用嘗試教學,學生在小組互相合作的基礎上進行“讀──劃──議──悟”然后進行組織交流,教師從中點拔。在嘗試中學生印象深,理解透徹,教師也不必花費大量力氣講解,恰到好處地解決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了解大潮來時雄奇、壯觀的景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之情。
2、學習作者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事物和抓住特點描寫的寫作方法。
3、繼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賞析佳句的能力。
4、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A級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課文中有關“潮來之時”的記敘。
2、學習作者有順序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準備】
掛圖、電視機、錄相機、錄像帶、幻燈片。
【座位排列】
采用異質分組5~6人一組,成馬蹄形。
注:A級生為優等生,B級生為中等生,C級生為學困生。
評價:優☆☆☆、良☆☆、及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抓中心句,導入新課:
⑴質疑:
圍繞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提出問題。
(個體活動。)
⑵理解“觀潮”與“天下奇觀”中的“觀”字。
學生,聯系課文內容來理解。
(小組合作學習。)
2、播放“潮來時”的錄相:
師以導游的身份介紹,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學生在靜觀中體會“潮來之時”的壯觀景象。
(全體參與。)
3、提問:
文中哪幾個自然段是描寫“潮來之時”的景象呢?
小組討論后派代表匯報。
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文描寫“潮來之時”的片斷,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1、用“ ”畫出描寫“潮聲”的句子,用“△△”畫出描寫“潮形”的句子;用“()”畫出描寫觀潮人們情緒的詞語。
學生采用“讀──劃──議──悟”的學習方法:
生邊讀課文邊分別畫出描寫“潮聲”、“潮形”及人們情緒變化的句子、詞語。
(個體活動。)
2、分析這些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組內討論交流,A級生帶動C級生。
3、這部份通過哪幾方面的描寫來體現“大潮來時”的壯觀景象?
學生反饋學習情況(組際交流)達成學習情況:
C級生:能比較準確地畫出描寫“聲”、“形”的句子。
B級生:能準確全面地畫出描寫“聲”、“形”的句子。
A級生:能準確地畫出描寫“聲”、“形”的句子及人們情緒變化的詞語,能較清楚地說明采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得出結論:是以聲、形、觀眾情緒變化這三方面來寫的。
(全班齊讀,小組讀,互評。)
4、師生共同評價給予激勵。
5、指導朗讀,賞析佳句出示幻燈片(描寫聲、形的句子):
⑴讀描寫“潮聲”的句子。
⑵讀描寫“潮形”的句子。
⑶讀“潮來之時”這部分。
⑷讓生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為什么喜歡。
(學生在找、讀、議中產生共識。)
(小組合作學習。)
派代表匯報。
6、作者是依怎樣的順序來觀察“潮來時”的景象?
讓學生理解“潮來前”江面平靜與“潮來后”江面恢復平靜,兩個“平靜”意思不同。
(學生從文中找出表示順序的詞語來說明。)
(個體活動。)
三、總結全文
1、總結寫法(點拔、引導):
⑴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
⑵從中學習作者留心觀察抓住事物變化的特點。
2、回扣題目,強化寫作方法:
學生從文中體會到,并能概括出“觀”:
看、聽、想、多種器官一同活動才叫“觀”。
四、鞏固練習知識延伸
1、配樂朗讀,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2、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并選擇其中兩個詞造句。
3、寫一篇“觀潮”的導游詞。(學生選做。)
4、用一、兩段話描寫你留心觀察后的某一種事物,要抓住它的特點。(A級生。)
【板書設計】
潮來之前平靜
聲: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
錢塘江大潮潮來之時
(天下奇觀)形:一條白線拉長變粗白色圍墻
千萬匹白色戰馬
潮過之后余波洶涌恢復平靜上漲兩丈
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優秀5
一、教學要求
1、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并說出段意。
3、掌握本課生字新詞,重點理解:屹立、橫貫、恢復、奇觀、浩浩蕩蕩、若隱若現、山崩地裂、風號浪吼、人聲鼎沸、漫天卷地、齊頭并進等,比較沸騰、奔騰的。含義,并積累這些詞語。
二、教學重點
課文中“潮來時”這一部分。
三、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學生字、給課文分段(略)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
四、教具準備
1、電視機一臺、錄像機一臺。
2、自制錢塘大潮錄像片。
五、教學過程
(一)點撥“潮來前”,學習課文1—3節。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一節,點撥學生理解“觀潮”與“天下奇觀”中的“觀”字。
(1)師引生答。
當教師說出因為“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之后引導學生說出:所以吸引了許多人到這里來觀潮。
(2)教師再三誘導提問,讓學生理解“觀”在不同的詞語中,表達的意思不同。
“觀潮”中的“觀”與“天下奇觀”中的“觀”意思一樣嗎?
在教師的再三提問中讓學生講出“觀潮”中的“觀”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觀”中的觀是景象的意思,在這里是指潮來時的景象。進而理解課題《觀潮》即觀天下奇觀。
2、讓學生了解“潮來前”錢塘江面的景象及觀潮人的心情。
(1)讀中找。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問題,找出寫潮來之前江面景象及人們心情的句子。
(2)讀中聽。在一名學生朗讀出“平靜的江面,越往東越寬,在雨后的秋陽下,籠罩著一層白蒙蒙的薄霧。”句子之后,讓其他學生在聽讀中,說出潮來前江面上很平靜。
在一名學生朗讀出“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句子之后,讓其他學生說出:觀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學“潮來時”,學習課文4—5節。
1、看錄像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
教師可提出:“如果你們就在觀潮的人中,你們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師找來了大潮到來時的錄像帶你們想不想看呢?”在師生的問答中,教師讓學生帶著“潮來時有哪兩點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問題看錄像。
2、學生看完錄像,回答出“潮的聲大,浪高”,這兩點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師指導學生自己讀4—5節,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三處“寫潮來時的聲音”和四處“寫潮的樣子”。
(1)知潮聲。在學生讀出三處寫潮聲的句子之后,指導學生用課文中的詞語概括其聲的方法:“聲像什么?響聲怎么樣?千百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的響聲像什么?”在學生回答出來之后,讓回答最確切的學生將“悶雷”,“越來越大”,“山崩地裂”寫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讓概括最全面又準確的學生將“一條白線”“拉長變粗”、“白色城墻”,“白色戰馬”,書寫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讓學生觀察黑板上板書的潮之聲和形的'詞語,并讓學生回答出:從潮聲與形的變化中可知作者是由遠及近地觀潮。
再讓學生從4—5節由遠及近這一觀察順序的詞語:“遠處”,“過了一會兒”、“水天相接”、“向前移動”、“再近些”、“越來越近”。
(4)訓其說。訓練學生把潮來時聲、形有條理地說。先讓全體學生按板書內容練習說,再讓學生加上表示觀察順序的詞練習說,然后請一個學生有條理地說出以下內容: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悶雷滾動的聲音。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在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線向前移動變粗拉長,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墻。那浪越來越近,猶如白色戰馬齊頭并進,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
(5)解其聲。讓學生從遠聽如“悶雷”,近聞如“山崩地裂”使人聽到“千萬輛坦克同時發動”,感覺到“大地好像顫動”這些詞語中,理解錢塘大潮其震耳欲聾,聲勢之大動人心魄。
(6)解其形。讓學生逐句分析:
先認清比喻句:“一條白線”“白色城墻”“白色戰馬”。
再理解其義:“一條白線”遠看潮細、長的樣子;“白色城墻”說明浪高(六米),潮頭直立向前推動,可見潮水是洶涌而來;“白色戰馬;齊頭并進”說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剛過另一排浪緊跟,可見水勢既大,速度之快,給人以勢不可擋之感。這不是一般的浪,罕見的浪,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見的潮。
(7)解其情。教師可先發問:“如果你們就在觀潮的人之中,此時此刻你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呢?”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看錄像。
鏡頭之一:聞其聲不見其形。讓學生理解此時觀潮者是“人聲鼎沸”,到處都在喊著“潮來了!”的聲音。
鏡頭之二:聞其聲見其形。讓學生理解此時觀潮聲是“人群沸騰”,比剛才的喊聲更高,情緒更高漲。
鏡頭之三;聲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墻”、“白色戰馬”。此時教師問為什么書中不寫人的聲音了呢?讓學生理解水勢浩大勝過人聲而人聞此聲見此形張口咋舌,驚而無語。
三個鏡頭,在形象與語言的結合中,讓學生理解觀潮人的“喜”、“驚”之情。
(8)表其情。教師先小結:錢塘大潮聲巨大、浪罕見令人又驚又喜,使人驚心動魄。然后讓學生用這樣的感情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
(三)自析“潮過后”學習課文第六節。
知其余威,進一步理解潮勢。
教師讓學生帶著“潮過江面景象會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自學、自析。
學生從潮頭“奔騰而去”、“余波還在漫天卷地涌來”分析中理解了潮頭洶涌,余威猶在。
學生從“霎時”一詞的分析中,理解了潮頭一眨眼就過,進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學生從“水位上漲六米”的分析中進一步理解錢塘大潮之奇。
學生從“依舊”一詞的分析中,聯系前文進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靜”——“潮來之動”——“潮過之靜”的變化。
學生從平時是江水流向大海,現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這一罕見的奇景中,分析出觀潮人對錢塘大潮壯麗、奇觀的自然現象的贊美之情。
(四)再憶“潮來前”,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天下奇觀”。
1、在教師提出的“潮過后”江水突漲,高出六米;“潮來時”聲勢浩大、浪高罕見都是說明大潮之奇,而“潮來前”是不是也能說奇這一問題后,讓學生再讀“潮來前”這一段。
學生從“八月十八”時間上找出大潮時間上與平時的潮不同,從時間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說明“奇”。
學生從時間的“奇”中聯系學過的地理知識:海上刮東南風,從東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時涌來說明“奇”。
學生從錢塘江出海口外寬內窄成喇叭形狀說明“奇”。
學生從錢塘江底從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這一特殊地形,說明“奇”。
2、教師從這些奇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點左右”才到,而清早觀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讓學生理解以人潮襯海潮——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特殊的潮引人入勝。
3、在教師小結學生的發言之后,以古詩“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引導學生理解“天下”一詞的意思,理解“天下無”詞語的意思。
學生理解“天下”可以認為是中國,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學生理解“天下無”為中國之最,也可以理解為“世界皆無,唯中國獨有”,這說明錢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師生歸納板書。
1、從“思路線”的歸納中教給學生解詞的方法,“天下奇觀”中的“奇”是指特殊,聲形巨大,海水倒灌異于一般。
2、從潮的“形、聲、線”的歸納中讓學生理解“靜——動——靜”的寫法以及以靜襯動的描寫手法。
3、請三個同學有感情朗讀“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其他同學聽讀中再次觀錄像。讓學生的心情與作者同“急”、同“喜”、同“驚”,同“贊”。變作者贊美錢塘大潮天下奇觀、熱愛祖國山河的筆下之情,為學生的心中之情。
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優秀6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中有關“潮來之時”的記敘,學習作者有順序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設計特色
以讀為本,感悟文章的語言魅力。
教學要求
1、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本課13個生字。掌握“籠罩、昂首、顫動、盼著、屹立、恢復、若隱若現、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風號浪吼”等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3、4自然段。
信息資料
師生查閱有關錢塘江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錄像帶等。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感悟課文內容,了解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2、領悟詞語,理解并積累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3、4自然段。
教學流程
一、回顧課文,直觀感受
1、引導回憶: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一下這“天下奇觀”?
放教學錄像。
師生共議:聽到聲音了嗎?大潮來了嗎?在哪兒?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樣?
二、以讀代講,感悟語言
1、這樣的畫面,課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個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讀讀,你覺得那些描寫潮水的語句精彩,就努力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我們聽。
2、剛才讀時順序打亂了,其實文章的描寫是很有順序的。下面請大家合上書,老師讀3、4段,大家把描寫順序的詞語記下來,再投影反饋。
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描寫潮水的?
──按由遠及近的'順序,隨位置的改變及時間的推移來描寫的。
再讀這段話,體會一下。
三、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1、3、4段詞匯豐富,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積累下來?
⑴師說意思,生說詞語,如:
“人聲鼎沸、風平浪靜、水天相接、齊頭并進、天崩地裂、浩浩蕩蕩”等。
⑵請學生當小老師,領讀這些詞語。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話,請生用課文里的語句把這段話說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組準備,時間1分半鐘。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潮水聲猶如(),漸漸消失在()。”
⑴生匯報,集體訂正。
⑵還有不同的填法嗎?
四、抓重點詞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導朗讀。
五、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六、課堂練習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的薄霧()的人群
()的潮水()的錢塘江大潮
教學反思
小語第7冊第1課《觀潮》,是一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來過后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
作者觀察用心,敘述有序,從聲音、氣勢形態幾方面直接描繪了大潮的奇特,又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感到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第一步,初步談話,理解課題;第二步,檢查預習,反饋交流;第三步,觀看錄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點,指導朗讀;第五步,創設情境,積累語言;第六步,按課文內容填空;第七步,按潮來順序整理句序;第八步,豐富課文,拓展思維;第九步,激情結尾,整體感悟。
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我感到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直觀畫面的出現,大潮的錄象給學生以視覺的沖擊。讓學生在看畫面,聽聲音的過程中,感受到錢塘江大潮這天下奇觀的壯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激勵學生將課文中四個字組成的詞語積累起來。并且將這些詞語分類,有表示形狀的,有表示聲音的,同時請學生擔任小老師帶著大家把詞語讀一讀。這樣使學生當堂熟讀詞語,積累語言。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讀得不夠。
2、課外資料使用的問題。
3、導語較生硬。
4、練習過多,目的不夠明確。
今后,我將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充實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較大的提高。
【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觀潮優秀教學設計的課時09-27
《觀潮》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10-29
《觀潮》第二課時的優秀教學設計07-20
《觀潮》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2-16
關于《觀潮》第二課時的優秀教學設計10-16
《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優秀范文10-14
關于《觀潮》的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10-09
有關《觀潮》第二課時的優秀教學設計12-17
《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2-21
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