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自清《背影》優秀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優秀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優秀,歡迎大家分享。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優秀1
【教學要求】
1、了解作者以及相關知識點。
2、掌握文中關于父親背影的描寫,體會父子之間的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話,感悟父子深情,教育學生珍視親情,學會感恩。
【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精讀、速讀相結合。
【時間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一組背影圖片及父親過鐵道時的背影圖片。
二、作者簡介
從朱自清不食美國救濟面粉談起。
三、自讀課文,了解大意,概括并批注各部分內容(緊扣“背影”概括。)
回到導入部分,提問:剛才最后的一幅圖畫是什么背影?
四、教師由課題過渡到4、5、6段,重點突破中心內容
1、決定送我:
第四段抓住兩個“終于”,兩個“躊躇”和“再三”以及父親的.第一句話:“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去理解和感受。可以把閱讀、批注和交流結合起來。
2、進站講價:
第5段抓住兩個“忙著”和“送我”、“揀定”、“囑我”、“又囑”等詞語去理解和感受。
以上兩段的學習,要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鋪墊,為學習下一段打基礎。
3、買橘送別:
第6段分為前后兩部分處理。(以“淚很快流下來了”為界。)
⑴望父買橘:
閱讀、想象,借助多媒體感受父親攀月臺的背影,教師要點撥時令、衣著、體形、年齡、身體狀況、月臺高度,以幫助學生想象和感受。
學生表演:父親買橘。
⑵父子分別:
體會兩次流淚有何不同?
五、學生速讀并討論2、3段和7段內容
1、內容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
2、共同的作用都是烘托。
3、理解開頭的“最不能忘記”和結尾的“又看見……背影”?教師小結:苦難之中我們會變得一無所有,而此時親情會顯得彌足珍貴。淚光之中便是情至深處。
六、遷移訓練
在過去的生活經歷中,你有沒有最難忘的“背影”?請回憶當時的情景,向同學們講述。
如,父母送菜送錢送衣,走后的情景(風中、雨中、雪中、霧中)。
七、音樂回放《父親和我》,再次感受父子之間的親情。舒緩的音樂聲中,同學們,此時你最想對父母說些什么呢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優秀2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學習本文記敘事實,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本文表現的民族傳統美德,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與上篇課文不同。《這不是一顆流星》反映的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而本課反映的是舊社會家庭親人的關系。前者是父親心目中的兒子,后者則寫的是兒子心目中的父親,人物形象的懸殊,也構成了課文完全不同的內容。但作為記敘性文章,在寫作方法上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親情,同樣是一脈相承的。
教學本文,重點應放在特定環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達方式,抓住文章命題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線索來作為分析的突破口;還應抓住本文獨特的寫人記事的樸實自然的語言,從中體會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兩課時講授。第一課時主要是劃分段落層次,分析貫串全文的線索,側重完成第一個教學目的;第二課時則以重點語段、語句的體會為主要教學內容,側重完成第二個教學目的。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突出往事回憶的結構形式;用“背影”連接貫串故事情節的藝術構思。
教學過程
1.布置預習(可在課前進行)。
①讓學生認真閱讀一遍課文。
②結合課后練習三、七體會課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層,概括出它們的主要內容,并找出起、訖語句。
2.教師導語(先板書出課題)。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同《這不是一顆流星》一樣,屬于記敘文。本文寫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于過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
本文作為一篇記敘文,與《這不是一顆流星》有很多相同點,如都是寫家庭親情,都是從生活中選取典型的、生動的材料、都是通過一定的情節線索來組織材料、通過場面和人物的.描寫來表現中心意思。在這些相同點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現方法。閱讀時要善于在學習新課文的過程中,聯系舊課文,比較鑒別,從中融會貫通,得到一些新的啟發。
我們在閱讀《這不是一顆流星》時,是從分析結構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節及其表現形式。本課的學習也應該這樣。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xia):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種職務。“推卸”,用于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xia),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4.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最好分三個部分,找三個同學分別朗讀,提出朗讀要求。
5.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掌握結構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樣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后,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語式(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歸納如板書所示。
板書:
①開篇寄思
②往事回憶
③結尾懷念
此板書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處千萬不能約束學生發揮自己見解的能力及創造能力。當然,這種概括必須是正確的。這里有個嚴格的界限,也必須讓學生了解并掌握。
如學生能用“背影”作線索概括,也應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寫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敘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背影》朱自清優秀教學設計09-18
朱自清《背影》優秀教學設計10-31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01-23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02-22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02-14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10-18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10-13
朱自清《背影》的教學設計10-13
朱自清《背影》優秀教學設計3篇11-14